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顽强奋斗。
这也是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勇于担当作为、守土尽责奋斗,做好新形势下新闻舆论尤其是媒体对外传播工作,在与西方舆论抹黑、诋毁我国的对决中,敢于旗帜鲜明地表明态度,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坚决捍卫国家和人民利益,做到在斗争面前“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
一、落后就要挨打,失语就要挨骂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持续提高,我国与国际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密切,“朋友圈”日渐扩大,国际话语权有了大幅度提升。尽管如此,“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改变,新闻舆论领域的斗争更趋激烈和复杂。
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这是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得出的深刻结论。前一段时间,部分西方媒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评论,特别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评论“出奇地集中”,观点“出奇地一致”,主要集中在“债务”和“利益”两个问题上。其中,有超过一半的文章标题是“‘一带一路’加重国家债务”“项目国家为中国背上沉重债务”等等,故弄玄虚,耸人听闻,更有不少文章则指责中国借“一带一路”“转嫁债务危机”“转移剩余产能”,甚至还有的文章捕风捉影,直指中国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全球影响力而推行“一带一路”倡议等。
与此同时,西方一些敌对势力和不怀好意的媒体不甘心、不情愿看到中国日益强大,处心积虑地给我们设置障碍、施加压力、制造麻烦。其主要手段之一,便是在思想舆论上对我国进行渗透和围攻,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混淆视听、扰乱人心,将西化分化和“颜色革命”矛头对准我国,运用其强大的传播能力,“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比如,对我国台湾问题频频插手、说三道四,对新疆事务以及香港近期发生的严重暴力事件煽风点火、妄加评论,以“莫须有”的罪名打压我国高科技企业,对我们党和国家造谣攻击丑化,极大地损害了我国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
这一系列抹黑、诋毁行为的出现,究其原因就在于我国的发展优势和综合国力还没有转化为话语优势。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①我国发展进步的话语权、解释权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通过自己的讲述让世界认识发展变化中的中国,了解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了解中国对世界的责任和担当。这是历史赋予我们当代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是新时代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运用评论武器,驳斥荒唐论调
西方一些敌对势力和不怀好意的媒体抹黑、诋毁,严重危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危害我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我们没有退路,必须旗帜鲜明发声亮剑,针锋相对地进行坚决斗争。
“钟声”是《人民日报》创办的国际新闻评论品牌。自2008年推出以来,其凭借专业的评论和权威的声音,在国际舆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国际社会和受众获取观点信息的重要来源。②近年来,“钟声”的作品以其立意高远,意义重大、内涵深广、论证严密等特点,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的国际传播奖,在国内产生了巨大反响,成为最为耀眼的新闻评论品牌之一。
同时,“钟声”的文章在国际上也具有强大影响力。201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刊发“钟声”的文章《中国不会屈服于任何极限施压》,就美国主动挑起的贸易战,宣布新一轮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的恶劣行径,阐述了中方的立场,其观点十分鲜明、态度非常坚决,引起国际舆论广泛关注,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等多个国家的知名媒体纷纷转载并发文评述。接着,“钟声”又发表《谁在“为赋新词强说愁”——“美国吃亏论”可以休矣》《不要陶醉于自欺欺人的“胜利”——“加征关税有利论”可以休矣》《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美国重建中国论”可以休矣》等评论,表明坚定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坚定维护国际经贸秩序的立场,这一系列评论有力驳斥回击美国荒唐的论调,用思想的力量、事实的力量、逻辑的力量、道义的力量、话语的力量打动人心,引领方向,获得广泛关注,引起强烈反响。
除了贸易问题外,“钟声”的文章还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十分广泛。据统计,2019年“钟声”先后发表新闻评论158篇,月均逾13篇。其速度之快、频率之密,实属罕见,首先说明“钟声”这一品牌的地位和影响力在不断提升,其次昭示着我国在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上发出越来越多的声音、愈加注重通过党报媒介平台和评论这一形式来表达立场与观点。第三也表明我国与西方舆论争夺国际话语权的斗争越来越激烈。
三、打造更多“钟声”,提升国际话语权
历史和现实、经验和教训都告诉我们,舆论的力量不可小看。只有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和定位,我们才能深刻认识到,做好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事关我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此也提出相应要求,这为我们新闻工作者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提供了重要遵循、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守正创新,做好新形势下新闻舆论尤其是媒体对外传播工作,提高新闻媒体对外传播的影响力、传播力,加速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进度。
加速提升国际话语权进度,需要厚植话语根基。我们与西方一些舆论围绕国际话语权的斗争,既是一场争取受众选择的竞争,也是一场综合国力的比拼。面对经济快速增长与软实力提升相对缓慢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在国际话语权方面存在的短板,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以自身的国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取信于国际社会,以民族伟大复兴带动人类进步事业,这是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基础的首要前提。
加速提升國际话语权进度,需要精选中国故事。好的作品要以小见大,真实动人,蕴含道理,既讲和平发展故事,也讲人民友好故事和文明交融故事,做好中国内容的国际表达,国际舞台上的中国也会更加鲜活。近年来,无论是催人泪下的“感动中国”,还是引人入胜的“美丽中国·寻找最美乡村”,无论是原汁原味的“新春走基层”,还是大气磅礴的“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都在故事和细节中,让受众得到对中国发展的直观感受。
加速提升国际话语权进度,需要传承文化精髓。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只有深入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从中提炼出具有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价值观念在国际社会推而广之,加大宣传力度,才能具有吸引力,进而形成“正确义利观”“亲诚惠容”等体现东方文化的新理念,实现话语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统一,有效推动中国理念、中国经验在国际上的认同。
加速提升国际话语权进度,更需要加强新闻评论的引领。国际话语权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想赢得国际受众特别是受西方舆论长期影响的发达国家受众的选择,不能不更新观念、创新机制,加强对包括新闻媒体在内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特别是高素质评论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打造出一批又一批“敢说”“快说”“会说”的新“钟声”,放大中国声音,使国际舆论格局朝着有利于我们的方向转变和发展。所谓“敢说”,就是要针对敏感、热点问题及时发声;所谓“快说”,就是要抓住时机,迅速发声;所谓“会说”,就是既要导向正确、观点明确,也要合情合理、以理服人。面对国际舆论,如果不能立足于作品的专业性,而只是简单地解释、说明,只会产生负作用。
「注释」
①《习近平谈发展道路:鞋子合不合脚穿着才知道》,中国新闻网, http:// www.chinanews.com/gn/2013/03-23/4670131.shtml,2013年3月23日。
②董天策、邵羽西:《人民日报“钟声”专栏国际新闻评论的特色》,《新闻爱好者》2017年第6期。
这也是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勇于担当作为、守土尽责奋斗,做好新形势下新闻舆论尤其是媒体对外传播工作,在与西方舆论抹黑、诋毁我国的对决中,敢于旗帜鲜明地表明态度,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坚决捍卫国家和人民利益,做到在斗争面前“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
一、落后就要挨打,失语就要挨骂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持续提高,我国与国际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密切,“朋友圈”日渐扩大,国际话语权有了大幅度提升。尽管如此,“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改变,新闻舆论领域的斗争更趋激烈和复杂。
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这是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得出的深刻结论。前一段时间,部分西方媒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评论,特别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评论“出奇地集中”,观点“出奇地一致”,主要集中在“债务”和“利益”两个问题上。其中,有超过一半的文章标题是“‘一带一路’加重国家债务”“项目国家为中国背上沉重债务”等等,故弄玄虚,耸人听闻,更有不少文章则指责中国借“一带一路”“转嫁债务危机”“转移剩余产能”,甚至还有的文章捕风捉影,直指中国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全球影响力而推行“一带一路”倡议等。
与此同时,西方一些敌对势力和不怀好意的媒体不甘心、不情愿看到中国日益强大,处心积虑地给我们设置障碍、施加压力、制造麻烦。其主要手段之一,便是在思想舆论上对我国进行渗透和围攻,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混淆视听、扰乱人心,将西化分化和“颜色革命”矛头对准我国,运用其强大的传播能力,“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比如,对我国台湾问题频频插手、说三道四,对新疆事务以及香港近期发生的严重暴力事件煽风点火、妄加评论,以“莫须有”的罪名打压我国高科技企业,对我们党和国家造谣攻击丑化,极大地损害了我国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
这一系列抹黑、诋毁行为的出现,究其原因就在于我国的发展优势和综合国力还没有转化为话语优势。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①我国发展进步的话语权、解释权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通过自己的讲述让世界认识发展变化中的中国,了解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了解中国对世界的责任和担当。这是历史赋予我们当代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是新时代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运用评论武器,驳斥荒唐论调
西方一些敌对势力和不怀好意的媒体抹黑、诋毁,严重危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危害我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我们没有退路,必须旗帜鲜明发声亮剑,针锋相对地进行坚决斗争。
“钟声”是《人民日报》创办的国际新闻评论品牌。自2008年推出以来,其凭借专业的评论和权威的声音,在国际舆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国际社会和受众获取观点信息的重要来源。②近年来,“钟声”的作品以其立意高远,意义重大、内涵深广、论证严密等特点,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的国际传播奖,在国内产生了巨大反响,成为最为耀眼的新闻评论品牌之一。
同时,“钟声”的文章在国际上也具有强大影响力。201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刊发“钟声”的文章《中国不会屈服于任何极限施压》,就美国主动挑起的贸易战,宣布新一轮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的恶劣行径,阐述了中方的立场,其观点十分鲜明、态度非常坚决,引起国际舆论广泛关注,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等多个国家的知名媒体纷纷转载并发文评述。接着,“钟声”又发表《谁在“为赋新词强说愁”——“美国吃亏论”可以休矣》《不要陶醉于自欺欺人的“胜利”——“加征关税有利论”可以休矣》《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美国重建中国论”可以休矣》等评论,表明坚定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坚定维护国际经贸秩序的立场,这一系列评论有力驳斥回击美国荒唐的论调,用思想的力量、事实的力量、逻辑的力量、道义的力量、话语的力量打动人心,引领方向,获得广泛关注,引起强烈反响。
除了贸易问题外,“钟声”的文章还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十分广泛。据统计,2019年“钟声”先后发表新闻评论158篇,月均逾13篇。其速度之快、频率之密,实属罕见,首先说明“钟声”这一品牌的地位和影响力在不断提升,其次昭示着我国在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上发出越来越多的声音、愈加注重通过党报媒介平台和评论这一形式来表达立场与观点。第三也表明我国与西方舆论争夺国际话语权的斗争越来越激烈。
三、打造更多“钟声”,提升国际话语权
历史和现实、经验和教训都告诉我们,舆论的力量不可小看。只有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和定位,我们才能深刻认识到,做好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事关我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此也提出相应要求,这为我们新闻工作者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提供了重要遵循、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守正创新,做好新形势下新闻舆论尤其是媒体对外传播工作,提高新闻媒体对外传播的影响力、传播力,加速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进度。
加速提升国际话语权进度,需要厚植话语根基。我们与西方一些舆论围绕国际话语权的斗争,既是一场争取受众选择的竞争,也是一场综合国力的比拼。面对经济快速增长与软实力提升相对缓慢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在国际话语权方面存在的短板,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以自身的国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取信于国际社会,以民族伟大复兴带动人类进步事业,这是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基础的首要前提。
加速提升國际话语权进度,需要精选中国故事。好的作品要以小见大,真实动人,蕴含道理,既讲和平发展故事,也讲人民友好故事和文明交融故事,做好中国内容的国际表达,国际舞台上的中国也会更加鲜活。近年来,无论是催人泪下的“感动中国”,还是引人入胜的“美丽中国·寻找最美乡村”,无论是原汁原味的“新春走基层”,还是大气磅礴的“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都在故事和细节中,让受众得到对中国发展的直观感受。
加速提升国际话语权进度,需要传承文化精髓。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只有深入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从中提炼出具有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价值观念在国际社会推而广之,加大宣传力度,才能具有吸引力,进而形成“正确义利观”“亲诚惠容”等体现东方文化的新理念,实现话语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统一,有效推动中国理念、中国经验在国际上的认同。
加速提升国际话语权进度,更需要加强新闻评论的引领。国际话语权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想赢得国际受众特别是受西方舆论长期影响的发达国家受众的选择,不能不更新观念、创新机制,加强对包括新闻媒体在内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特别是高素质评论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打造出一批又一批“敢说”“快说”“会说”的新“钟声”,放大中国声音,使国际舆论格局朝着有利于我们的方向转变和发展。所谓“敢说”,就是要针对敏感、热点问题及时发声;所谓“快说”,就是要抓住时机,迅速发声;所谓“会说”,就是既要导向正确、观点明确,也要合情合理、以理服人。面对国际舆论,如果不能立足于作品的专业性,而只是简单地解释、说明,只会产生负作用。
「注释」
①《习近平谈发展道路:鞋子合不合脚穿着才知道》,中国新闻网, http:// www.chinanews.com/gn/2013/03-23/4670131.shtml,2013年3月23日。
②董天策、邵羽西:《人民日报“钟声”专栏国际新闻评论的特色》,《新闻爱好者》201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