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30/33手枪兴衰史

来源 :轻兵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m19840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初期,由于缺乏现代工业基础,俄军及早期的苏军所使用的武器装备基本都需要进口。在苏共夺取全国政权后,决策层决定实现军用装备的国产化,并为之投入巨大精力。美制M1911手枪的苏联克隆版——托卡列夫TT-30/33系列手枪,就出产于这一时期……
  
  托卡列夫小传
  
  托卡列夫于1871年出生在一个哥萨克家庭,其幼年在罗斯托夫的哥萨克驻军军营中度过。他几乎未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但从小就对机械和技术非常着迷。1885年,托卡列夫接受了当地驻军司令部开办的职业教育,并作为学徒进入锻工车间实习。一年后,他就在机械方面展现出惊人的天赋,于是被送到新切尔卡斯克军事技术学校深造。托卡列夫不负众望顺利通过了考试,学习枪械制造。毕业后被分配至第12哥萨克骑兵团,成为一名枪械修理兵;不久后,又作为预提干军官学员参加了准尉军官军校的学习。1907年,新任一级准尉的托卡列夫来到俄轻武器设计师向往的殿堂——位于列宁格勒奥拉宁巴姆的军官射击学校学习。在那里,他接触到了当时最先进的自动枪械,并以此为起点开始了轻武器的设计。1908年,托卡列夫的第一件作品设计完成。1913年,他进入谢斯特罗列茨克兵工厂监制枪械。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彻底改变了他按部就班的生活,期间他作为军械军官直接参战,直到1916年才又回到谢斯特罗列茨克兵工厂。
  一战后,苏维埃革命胜利,托卡列夫和他后来的良师益友费德洛夫一起于1920年进入图拉的TsKB-14设计局,从事枪械的相关工作。在这之后的20多年里,托卡列夫共设计出自动/半自动步枪、卡宾枪、冲锋枪、手枪等总计达27款枪械。1944年,为表彰他对红军武器设计的功勋,苏联政府为他颁发了二等苏沃洛夫勋章;此外,他还获得一次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四次列宁勋章、两次红旗勋章和斯大林奖金。1968年,托卡列夫在家中病逝,享年97岁。
  
  TT-30前身——M1930艰难出世
  
  1928年,炮兵工业委员会为苏联红军挑选各类枪械时,托卡列夫也带着自己设计的轻机枪参与了竞选。但由于他在轻机枪设计方面缺乏经验,其枪械存在结构过于复杂、易发生卡弹等故障而最终被淘汰出局。一年后,托卡列夫吸取教训,决定扬长避短设计自己更为拿手的手枪,于是M1929手枪诞生了。该枪分两种型号,一种是大型战斗手枪,还有一种是小型自卫手枪。两款手枪均配用7.62×25mm手枪弹。M1929大型战斗手枪由于弹匣容弹量达22发,故将弹匣采用轻机枪弹匣那样的微弯设计。但这种大容量微弯的弹匣使得握把的设计处于尴尬的境地——为适应弹匣的形状,不得不将握把设计成向前倾斜的式样,从而导致持握不便。除了怪异的握把外,该枪330mm长的枪管及其术质前护手也极反潮流,但却赋予了它堪比冲锋枪的战斗性能。至于小一号的M1929自卫手枪则是M1929战斗手枪的紧凑版,但其枪管长达180mm,也较普通手枪枪管长;该枪取消了木质前护手。
  经过数轮挑选,两种型号的M1929手枪均存在人机工效差、故障率高、体积大等缺点,需要重新进行修改和完善。
  但托卡列夫并未再在M1929手枪上下功夫,而是重新开始了新一轮设计。他当时意识到借鉴经典设计是推出优秀手枪的捷径。当时,半自动手枪领域基本是欧、美制手枪的天下,因此通过仿制欧美手枪而开发出适合苏俄红军使用的手枪也不失为一条出路。在这样的设计思路下,他首先以美制柯尔特M1900手枪为蓝本,并综合了自己设计的M1929手枪的特点,设计出一款新的战斗用手枪,但此“混合”产品并不成功。
  次年,托卡列夫将目光转向了著名的斯太尔M1912手枪。不过,托卡列夫为新仿制的手枪重新设计了一套击发机构。该击发机构需要在握把内安装较长的击锤簧,但由于当时手枪弹长度和体积都较大,握把内根本没有空间布置这样的弹簧,因此不得不将其挂在击锤组件上。此次模仿虽较前次成功,但仍不令人满意。
  其后,托卡列夫又以勃朗宁设计的M1911手枪为基础仿制成M1930手枪。M1930手枪有两种版本,一种是复进簧缠绕在枪管上、外形类似FN M1910手枪;另一种的复进簧与M1911手枪一样位于枪管下方——这就是一代名枪TT-30的前身。
  托卡列夫发现,以往供弹部分的故障多出在弹匣口部,那里长时间承担较大的压力,轻微的变形和扭曲即可导致枪械性能不可靠。托卡列夫吸取了这些经验,采用高强度的钢板制作弹匣口部,并将其与弹药接触的表面磨光以减少卡弹故障。M1930手枪并未设计M1911手枪那样的手动和机械两套保险机构,而是取消了手动保险,只保留了击发机上的机械保险。另外,M1911手枪上击发机和击锤上的三根弹簧也被简化成两根非对称弹簧。M1930手枪的分解也极简单,分解后的零件不超过40个,没有多余的销钉和螺丝,一切都做了最大程度的简化。
  
  中标再改进
  
  1930年6月25日~7月13日,红军军事委员会进行最后一次手枪挑选性试验,以最终确定红军军官配备的手枪。参选的手枪包括托卡列夫M1930手枪、科罗文的TKB-160式手枪和普里诺特斯基设计的手枪;此外,还挑选了来自各国生产的手枪,如M1895转轮手枪、毛瑟C96手枪、鲁格P08手枪等在内的14种名枪作为参照和对比。
  每支枪各发射500发枪弹进行常规条件和极端条件下的射击,设置了最恶劣的环境,如沙尘、泥浆、雨水、过分润滑、无润滑等,每支枪在完成上述条件下500发弹药的射击后,经简单维护后立即开始1000发弹药的可靠性射击试验。在经过残酷、严格的试射考验后,军事委员会最终宣布由托卡列夫设计的复进簧位于枪管下方的M1930手枪胜出,成为未来红军配备的制式手枪。
  M1930手枪虽然胜出,但也并非毫无缺陷,军事委员会对该枪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提高射击精度,改进瞄具,在击锤组件上增设保险凹口以增加额外的保险功能,降低扳机力等。
  托卡列夫根据这些改进意见对M1930手枪进行了优化设计。为减小扳机力,必须弱化扳机簧和击发阻铁簧的簧力。但击发阻铁簧弹性的削弱又造成另一个问题,即阻铁上端待发面及其尖端不能很好地扣合击锤上的保险卡槽和待发卡槽。特别是在击发时,击发机的震动有可能使保险杆旋脱正常位置,造成击发机故障。为解决这一问题,托卡列夫独创性地将保险杆与击锤传动杆用销钉连接而构成一个整体。为增强这种单一保险的可靠性,托卡列夫用减小击发机和击锤保险各部件的公差、使各部件更紧密接合以增大摩擦力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他还重新设计了M1930手枪的击锤 结构,由双头改为单头,减小了击锤的质量。早期7.62mm手枪弹的底火药敏感性较低,需要质量较大的双头击锤赋予击针更大的能量;但在M1930手枪服役的时代,底火药的性能已大有提高,无需再用这种双头击锤,另外,击锤质量过大,还常常造成击针击穿底火而导致故障。新替换的单头击锤质量较小,且易于生产。
  1930年12月23日,军事委员会决定对修改后的M1930手枪进行最后一次冬季野战试验,日期定在1931年1月7日。试验选在莫斯科附近的射击场,当时,苏联红军的很多高级军官都到现场观摩,M1930手枪也不负众望,试射取得了圆满成功。1931年2月12日,该枪开始大批量预生产,以进行装备前的最后一次大规模部队试用。次日,苏联红军后勤部门负责人宣布:“托卡列夫M1930手枪及其7.62mm手枪弹将批量装备红军”,同时,苏联红军向图拉兵工厂订购了1000支M1930手枪及36万发手枪弹。1932年,又增订了1 000支M1930手枪和50万发枪弹。很快,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亦宣布为其部队配备全新的托卡列夫M1930手枪,并正式将其命名为TT-30手枪。
  
  TT-33手枪成功问世
  
  正当图拉兵工厂开足马力为红军军官生产TT-30手枪时,1933年,托卡列夫又开始着手进一步简化TT-30手枪,以提高其性能。托卡列夫重新设计了握把背部,简化了扳机簧的设计和枪管的制造,并为该枪进行减重。经过改进后,该枪全枪质量进一步降低,结构也进一步简化。改进后的新型手枪于1934年定型,并被命名为TT-33 7.62mm手枪。TT-33定型之时,TT-30已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而TT-33在后来的生产中又分化出两种型号,分别是TT-30 I型和TT-30Ⅱ型。两个改型仅在生产工艺上做了微调,实质变化并不大。
  TT-33手枪虽然定型较早,但其生产、列装却被数次拖延,直至苏德战争爆发后,局势的危急促进该枪进入全面大规模量产阶段。单单1941年第四季度,向图拉兵工厂订购TT-33手枪的数量就达到了6万支。
  二战爆发初期,苏联西部军工企业加速向乌拉尔山脉以东迁移。1942年第二季度,当东迁的第622兵工厂逐渐收拢零散的设备和工人,成为后方生产TT系列手枪的大本营,其产量在短短6个月时间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16万支!1943年,苏联获得美国租借法案的支援,622厂得以更换更先进的美制机床和设备,原计划1年内将生产100N支TT系列手枪。然而,由于工厂大量雇用老幼妇孺,在1944年产量也只达到31.5万支。战时,622工共生产了96.15万支TT系列手枪,如此之高的产量亦是牺牲其生产标准后的结果。战时生产的TT系列手枪大量采用扎制零件,最大限度地缩减了复杂工艺,枪支表面残留着工具的刻痕,抛光也被忽略,有些批次甚至连握把两侧的酚醛塑料护板也被简化成木质或其他材料。
  当1945年卫国战争结束后,TT系列手枪仍在大量生产,但产量已较1943~1944年大幅下降,制造工艺也逐渐回升至战前水平。
  尽管TT系列手枪在苏联生产的精确数字已不可考,但仍可大致推算出其规模,战前生产约6075支、战时生产了约96万支,战后则生产了约18万支,总计达174万支。
  
  TT系列手枪在波兰
  
  当1944~1945年苏联红军在东线发起大反攻时,TT系列手枪也随之流传到了中东欧诸国,其中波兰使用TT系列手枪最具代表性。
  流入波兰的TT系列手枪的确切数量已不得而知,官方资料上也只记载着1944年10月26日,新成立的波兰人民军中拥有38 534支TT系列手枪。除波兰军队外,活跃在波兰德占区的共产党游击队和后来成立的波兰内务安全部门都曾大量使用TT系列手枪。
  波兰解放后,波兰共产党决定在本土仿制TT-33手枪。1945年1月21日,波兰人民军军械装备部门就开始奔赴各地的军工生产企业,评估生产TT-33手枪的可能性,同时做好先期生产的准备工作。至1946年10月,波兰生产的第一批TT-33手枪终于下线,并作为礼物馈赠给波兰军事及工业界的高级官员。波兰版的TT-33手枪与苏联原枪几乎完全相同,只有握把护板稍有区别。战前苏制TT-33手枪的握把护板上刻着五角星,战时为简化生产则取消了该图案,代之以防滑的沟槽,而波兰的TT-33握把护板上则刻着三角形的图案。
  到1955年,波兰累计生产TT-33手枪22.5万支;1960年代中期,波兰库存的TT系列手枪还被改装成滑膛信号枪,专门配发给飞行员。后来,随着波兰自制的P64 9mm手枪列装,TT系列手枪慢慢淡出波兰现役,但直至1989年华约解散、波兰共产党被迫下台前夕,少量军事辅助部队和警察继续使用着TT系列手枪。如今,在波兰的私人保安公司中,仍可见到不少保安员使用这种手枪。
  
  编辑 王晓西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各学科的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挑战。历史学科中有大量的史料信息需要学生记忆与运用,学习难度极大,只有依托数字化环境,才能够让学生对历史进行更为深入与全面的理解,达成对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目的,更为显著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本文基于笔者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经验,对依托数字化环境,巧妙提升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数字化环境;高中生;历史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主要受社会环境和毕业生主体两方面的影响,在外部环境不能为学生主体意识所改变的同时,自主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对于解决就业难问题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要把情感教育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和优势越来越明显,它不仅能够给学生提供轻松积极的学习氛围,还能增进学生和教师之
例1,男,45岁。因小腿瘀斑6月,发热5月入院。查体:T38.5℃,P 102,R24,BP 14.6/9.3 kPa。消瘦,苍白,颌下及腹股沟可触及10余个花生米大的淋巴结,胸骨无压痛,肝肋下4.0cm,脾未
笔者对4例Ⅲ°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配合应用大剂量维脑路通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4例中,男女各半,年龄52~71岁,平均59.2岁;其中冠心病3例,高血压病1例;
摘要:“隔代教育”和“代管教育”使许多农村留守中学生家庭教育出现断层和缺失,加之有些学校方面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学生自身信心不足,致使他们在性格方面变得孤僻、内向、悲观、自卑等,有的在行为上表现为逃学、厌学、易怒、逆反、打架等。鉴于此,家长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落实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学校方面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以课堂为主阵地,开展以德育为主的一系列活动,帮助农村留守中学生端正态度,树立自
7月3日,兵团召开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会议指出,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两年来,兵团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按照中央要求和兵团党委部署,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
摘要:高中阶段是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的教学中,教师仍要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技能的教学培养,同时,更需要重视对学生品德的塑造、人格的健全,这样才可以真正满足学生的情感发展需求,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本文着重探讨了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仅供相关教育研究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心理教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
摘要:小学时期是儿童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时期,它是儿童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而攀比心理是当前小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心理,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妨碍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甚至给家庭、学校带来负面影响。学校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为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和道德品质,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出身心健康,能面对未来社会的种种挑战,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坚强、自信,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