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前调查探究是教师有效教学的必要前提,教师需引领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前调查体验中,在与学生的对话和情感的交流中打造高效的课堂。本文主要从“课前调查的常见问题、课前调查的内容选择、课前调查的指导方法、课前调查的实效运用、课前调查的重要评价”五方面来谈谈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前调查实效性的方法。
一是布置粗略。教师在平日课堂中,尤其不是公开课的时候,对于学生的课前调查多数是口头上随意布置,未经深思,范围大而空,导致指向不明,学生迷惑不解,调查混乱。二是缺乏责任感。课前调查没有激发学生兴趣,学生没有按时完成,教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未完成调查的学生不过问原因。三是缺少指导。教师面对学生的课前调查,很多时候只关注学生调查的结果,不关心、指导学生调查的过程,导致学生并没有掌握调查的能力和系统的方法。四是结果偏离。教师往往把“课前调查”当作一个走过场的环节,在真正教学的时候,就只按自己的教学设计走,对不合心意的调查结果视而不见,没有掌握所教学生的困惑与实际需要。
一是丰富内容。有时教材中所提供的只是一些供师生讨论的话题和范例,此时教师可以对话题等进行内容上的扩充和丰富。二是引起情感共鸣。在课堂上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应该是品德教师的教学追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能引起情感共鸣的内容。三是培养习惯养成。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节道法课就能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而无论之前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还是现在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都留存着大量的实践空白,需要学生通过课外延伸,去巩固深化教学内容。四是避免学生负重。并不是每一课教学内容都需要布置课前调查作业,教师可以以主题单元为单位来设计综合性课前调查活动,精简内容,从而避免调查活动过于频繁的弊端。
课前调查的开展是否成功,一个重要的因素取决于学生是否懂得如何去调查、去操作。教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得“法”,这样才能提高课前调查的实效性,才能得到生活积累。
常用调查方法 一是资料搜集法。资料搜集法是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文字、图片、视频与实物等资料,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二是社会调查法。课前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开阔视野,对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十分有效。三是行为践履法。这种方法是课前为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中设置相应的“岗位”,让他们承担某种角色,通过亲身体验实践,从行为践履中孕育出相应的情感体验。
巧用调查方法 当然,我们还应根据具体内容指导调查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明确先干什么再干什么,预想到调查中的困难和解决办法,使调查不再无从下手。具体策略有三:一是系列问题。让调查内容具有极强的指向性,让学生做到有序可循,有据可依。二是小组活动。活动前,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语言表达、性格特点、家庭背景、住址,合理设置学习小组。三是表格呈现。教师引导学生将调查的内容设计成表格的方式,将问题化繁为简。
总之,教师要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结合教学实际,选用合理的方法,将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落实课前调查活动。
一是总结展示式。学生通过课前调查,各自都有了自己的收获体会,会想在同学们面前表现、展示。教师为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多提供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在小组汇报、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进行适当的指导,推选出语言、神态、动作、故事情节等比较好的学生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表演。课堂气氛愉悦,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兴趣浓厚,理解到位,记忆深刻。二是检查交流式。学生课前完成调查作业后,教师课前检查或在课堂上根据教学目标、内容,随机地交流与反馈。这不仅检测了课前调查作业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发挥课前调查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课堂教学即时性评价,也称为“学生课堂表现性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的即兴点评。其中准确、及时的评价,对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反馈、激励、调控和导向作用,使教学过程更趋完善,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品德课前调查活动如果没有及时的评价、赏识、反思,也将会流于形式,因此课堂教学即时性评价作为师生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
课前调查的根本是要让学生真正的体验、探究,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课前调查的有效方法,大量的學生课前调查资料的展示,加上教师的补充,有效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让每个学生的思想得到碰撞,情感得以提升,让课前调查成为“高效课堂”的助燃剂。
期待课前调查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逐渐被学生喜爱,成为学习环节中永远最值得期待的前奏,演绎出更多的精彩。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中心小学柏阳分校)
课前调查的常见问题
一是布置粗略。教师在平日课堂中,尤其不是公开课的时候,对于学生的课前调查多数是口头上随意布置,未经深思,范围大而空,导致指向不明,学生迷惑不解,调查混乱。二是缺乏责任感。课前调查没有激发学生兴趣,学生没有按时完成,教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未完成调查的学生不过问原因。三是缺少指导。教师面对学生的课前调查,很多时候只关注学生调查的结果,不关心、指导学生调查的过程,导致学生并没有掌握调查的能力和系统的方法。四是结果偏离。教师往往把“课前调查”当作一个走过场的环节,在真正教学的时候,就只按自己的教学设计走,对不合心意的调查结果视而不见,没有掌握所教学生的困惑与实际需要。
课前调查的内容选择
一是丰富内容。有时教材中所提供的只是一些供师生讨论的话题和范例,此时教师可以对话题等进行内容上的扩充和丰富。二是引起情感共鸣。在课堂上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应该是品德教师的教学追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能引起情感共鸣的内容。三是培养习惯养成。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节道法课就能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而无论之前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还是现在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都留存着大量的实践空白,需要学生通过课外延伸,去巩固深化教学内容。四是避免学生负重。并不是每一课教学内容都需要布置课前调查作业,教师可以以主题单元为单位来设计综合性课前调查活动,精简内容,从而避免调查活动过于频繁的弊端。
课前调查的指导方法
课前调查的开展是否成功,一个重要的因素取决于学生是否懂得如何去调查、去操作。教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得“法”,这样才能提高课前调查的实效性,才能得到生活积累。
常用调查方法 一是资料搜集法。资料搜集法是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文字、图片、视频与实物等资料,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二是社会调查法。课前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开阔视野,对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十分有效。三是行为践履法。这种方法是课前为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中设置相应的“岗位”,让他们承担某种角色,通过亲身体验实践,从行为践履中孕育出相应的情感体验。
巧用调查方法 当然,我们还应根据具体内容指导调查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明确先干什么再干什么,预想到调查中的困难和解决办法,使调查不再无从下手。具体策略有三:一是系列问题。让调查内容具有极强的指向性,让学生做到有序可循,有据可依。二是小组活动。活动前,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语言表达、性格特点、家庭背景、住址,合理设置学习小组。三是表格呈现。教师引导学生将调查的内容设计成表格的方式,将问题化繁为简。
总之,教师要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结合教学实际,选用合理的方法,将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落实课前调查活动。
课前调查的实效运用
一是总结展示式。学生通过课前调查,各自都有了自己的收获体会,会想在同学们面前表现、展示。教师为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多提供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在小组汇报、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进行适当的指导,推选出语言、神态、动作、故事情节等比较好的学生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表演。课堂气氛愉悦,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兴趣浓厚,理解到位,记忆深刻。二是检查交流式。学生课前完成调查作业后,教师课前检查或在课堂上根据教学目标、内容,随机地交流与反馈。这不仅检测了课前调查作业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发挥课前调查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课前调查的重要评价
课堂教学即时性评价,也称为“学生课堂表现性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的即兴点评。其中准确、及时的评价,对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反馈、激励、调控和导向作用,使教学过程更趋完善,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品德课前调查活动如果没有及时的评价、赏识、反思,也将会流于形式,因此课堂教学即时性评价作为师生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
课前调查的根本是要让学生真正的体验、探究,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课前调查的有效方法,大量的學生课前调查资料的展示,加上教师的补充,有效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让每个学生的思想得到碰撞,情感得以提升,让课前调查成为“高效课堂”的助燃剂。
期待课前调查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逐渐被学生喜爱,成为学习环节中永远最值得期待的前奏,演绎出更多的精彩。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中心小学柏阳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