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线粒体DNA分析技术应用于真菌分类学,受到人们普遍重视,该文介绍其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并重点复习近来应用这一技术在真菌分类方面所做的工作。
【机 构】
: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线粒体DNA分析技术应用于真菌分类学,受到人们普遍重视,该文介绍其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并重点复习近来应用这一技术在真菌分类方面所做的工作。
其他文献
在八十年代的后5年中,美国发生了梅毒的流行。在1990年,不同地区梅毒发病率比较结果表明,南部地区发病率最高,其次是东北、西部和中西部地区。从1986~1990年,一期和二期梅毒的发病率表现了不同的地区流行模式,需要更详细地分析梅毒在不同地区各种人群中的流行,以更好地了解各地区梅毒的流行模式。不同地区间资料的比较有助于评价在梅毒流行期间哪一种性传播疾病的防治规划最为有效。
由于缺乏特异性抗乳头瘤病毒的有效疗法,因此对皮肤疣的治疗较为困难.尽管目前有一些治疗方法,但疗效均不够理想.本文作者对照观察应用控制的局部热疗法治疗皮肤疣的疗效及毒副反应,获得较满意的结果.共治疗13人,年龄均在21岁以上.所有患者的手上至少有2个以上确诊的疣损害.随机选取采用热疗的疣,同时至少保留一个疣不加热作为对照.
光敏性银屑病罕见,约占银屑病患者的5.5%.其定义是暴露于日光后银屑病恶化或出现新的皮损.必须排除光敏所致的其它疾病方能诊断此病.一些光疗后病情无改善的病人也是光敏性银屑病的征兆.白晰面容及Ⅰ型皮肤是易患光敏性银屑病的重要因素.几项调查强调并证实20%光敏性银屑病是Ⅰ型皮肤(非光敏性银屑病Ⅰ型皮肤占4%).
近年来,有关寻常型银屑病的治疗发展较快.PUVA、维甲酸、外用皮质类同醇等方法虽能有效地控制银屑病,但因价格昂贵、使用不方便或副作用多等原因而不能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寻常型银屑病治疗的一些最新研究进展,包括鱼油、活性维生素D2,辣椒辣素等药物,其中有些方法既经济、方便又较安全有效.
为比较多氟哌酸(fleroxacin)治疗经培养证实的软下疳与当前标准疗法的疗效,作者进行了单剂量多氟哌酸与复方新诺明(TMP-SMZ)口服的随机双盲研究.自1989年7月至1990年2月选择年龄18~65岁的HIV-1血清阴性患有生殖器溃疡的男性为研究对象,溃疡经暗视野显徽镜检查梅毒螺旋体阴性,杜克雷嗜血杆菌培养阳性,受试前72小时内未接受过治疗.
Bazin硬红斑是一种结节和溃疡性慢性疾病,好发于女性腿部,可伴有结核杆菌的慢性感染。然而,该病的真正起因仍是一种推测且有疑问。本文报告两例Bazin硬红斑,并进行临床研究及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对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PPD)的体外反应。
通常人们都认为生殖器溃疡是HIV传播的危险因素, 有许多研究证实了这个观点。本研究用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了妇女中HIV-1传播与生殖器溃疡和其它性传播疾病的关系, 结果显示, 比有生殖器溃疡常见得多的性传播疾病, 如淋病、衣原体感染和滴虫病对HIV-1传播的影响比有生殖器溃汤的性传播疾病的影响更重要。这为预防AIDS必须与性传播疾病控制规划相结合提供了依据。
Ⅶ型胶原是胶原蛋白家族中遗传上独特的一个成员,它是锚纤维的主要成分,锚纤维是皮肤基底膜粘着于其下方真皮的复合物.近来,已经克隆出Ⅶ型胶原相应的基因,对其结构的了解更进了一步.通过制定3号染色体短臂基因图谱并识别了基因内多型性标记,表明Ⅶ型胶原的位点和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有很强的基因连锁.此篇综述概括了Ⅶ型胶原分子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小腿静脉性溃疡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常规非手术治疗较为困难.曾报道脉冲电磁场(PEMFs)治疗有一定疗效.据此,作者应用一种能发生PEMFs的治疗仪进行双盲试验治疗,以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该治疗仪由控制器(包括发生器和可充电的9V电池)和电磁辐射器组成.总重量550g.电磁辐射器仅向一侧面输出能量,电场约0.06mV/cm,磁场强度约22高斯.
以往的研究曾证实UVA和UVB结合治疗异位性皮炎(AD)有很好的疗效,但UVA在治疗中所起的作用仍未阐明.作者应用自体对照的方法分别应用UVA不UVB进行治疗研究,以观察二者在治疗中的作用.作者按Hanifin等的诊断标准选择了病情严重程度左右对称的AD患者21例,男12例,女9例,平均年龄23.3岁;病程平均19.6年.Ⅱ型和Ⅲ型皮肤分别为2例、1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