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既是学者,潜心科研,
又是议员,献身服务,
平衡之间,
智慧与良善相辅,
学术与政途相成;
笃学于研究,登医学之殿堂,
厚德于社众,攀公益之高峰,
一直全力以赴;
始终心向明月;
他,正默默虔行!
笃学求是——孤独的科学家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作为一名科学家,唯有保持一颗澹泊宁静的心,方可超然于喧嚣尘世,潜心研究,造福人类。眼前的杨默博士就有志于此,还是青春少年时,他已进入高等学府,走上这条寂然大道的始端。如今,数十年飘然逝去,从临床医生转向科学研究,他依旧坚守在岗位上,日以继夜,全情投入,不曾离开。
那是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拂面,中华大地旧貌初换新颜,伴随着举国上下的一片憧憬之声,年仅17岁的杨默被中山大学录取并就读于医学专业。在该领域,犹如天空之于海鸥,大海之于飞鱼,他亦找到了厚积薄发的殿堂。
四年间,他珍视光阴,一心求教,品学兼优,是同窗眼中的佼佼者,以至于还未毕业,已被北京协和医院选中,加入其实习队伍。当时,全国40多人荣升此列,他是其中之一。
即便是参加工作,他向学的奋斗之心依然不曾松懈,在这里,他始终念念不忘进修,而抓住一切时机,从前辈那里获取经验,从书籍上吸收新知,不问收获,但问耕耘。一年过去,他不仅可独立行医,同时,还开始攻读硕士课程,不断地向更宽阔的学术天地冲刺,再次拿到学位,他已褪去过往的锋芒,成为一名中风专业的脑科医生。
“学而知不足”,在自己热爱的专业之前,杨默博士并不是“浅尝辄止”。上世纪90年代初,完成硕士论文后,他便立即赶往澳大利亚进修,攻读脑科。在这里,他的勤奋得以延续,又过了一年,转向攻克血液学,后以研究造血干细胞如何生成血小板为课题方向取得博士学位,到目前为止,他仍然在从事相关工作。
留学期间,当年那一届新南威尔士大学医学院里,杨默博士还是澳大利亚联邦政府特為海外留学生设立的奖学金——“OPRS”唯一的获得者,足见其学业之出类拔萃。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杨默博士学成归国,进入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儿科部继续深造,成为博士后,研究脐血干细胞移植,其后被委任科学主任一职,一直做造血干细胞和血小板生成的研究。
这一去便是九年,这个舞台向他展示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令他一身的才学得以施展。此后,他专门研究血小板的生存,认识越来越深入,了解亦越来越细致。
在大框架的指导下,杨默博士从小口入手,致力于研究三个问题。他详细介绍道:第一,如何生血小板。如绝症病人化疗,如果血小板数量过少,或对病人的生命造成威胁;第二,如何降血小板。若攻克这一难题,或对心肌梗塞、中风病人的病情有一定帮助;第三,如何用血小板。除原有功能之外,血小板还有再生修复的功能,比如刀切手指出血,血小板止血过程中释放各种因子,来帮助血小板结合,促进干细胞的组织修复。应用的地方有很多,在美容界,如运用得当,也将有神奇的功效。
据了解,目前的香港,血液学的教授很多,但多数是医生,真正笃定于血小板的研究者则寥寥无几,这或许意味着,即便遇到困难,可供请教讨论的圈子都较为狭窄。
即便如此,作为“少数”中的一员,杨默博士走得无怨无悔,缺乏同道中人,仍无所畏惧,转而进入国内学术圈,寻求切磋交流;更从未因此阻碍探究科学的脚步,细算来,他已写出数十篇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之上,在业界形成一定影响力。
鉴于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较高的业界声望,他还被多所大学聘为教授或客座教授。现在,他是汕头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客座教授、南方医科大学血液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南方医院血液学教授。
孤独的求索之路,从一线的脑科医生到公认的血液学专家,他既是快乐的,也是充实的。科研在许多人的眼中是枯燥的,而杨默博士却可以坚持数十年,问及最大的感受,杨默博士沉吟片刻,答道,“不容易。”外界的看法并不能撼动他对科学执着的追求,他只是困惑着,在国内,科学家较医生更受尊重,而奇怪的是,香港却反之。在这里,相较于待遇优厚,社会地位较高的医生,似乎仅有少数人甘于选择科研作为终身职业。倒置的现象令人深思,而最让他不愿看到的结果是,申请科研经费存在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一块的发展进程。
透过镜片望去,杨默博士的眼里,有读不完的憧憬,有读不尽的睿智,但最感染观者的,是他提起专业时的神采,是不忘回报社会的光芒。
厚德载物——热心的参与者
潜心学术之外,杨默博士还十分热心参与社会,2006年转入香港大学,成为儿科学系助理教授之后,做好本职工作之余,他还参加了香港大学职员协会,后更升任副会长,为该会的进步与团结作出了相当程度上的努力。2007年,他创办了香港科学工作者协会,任创会会长,集合百余名各界高级知识分子,为社会的各方面建设作出一定贡献。2009年,他又受到政府委任,成为香港南区的一名议员,为社区的大小事务奔忙操心,代替民众向政府发出监督和建议的声音。
身为香港大学职员协会副主席,杨默先生的身上有着责任学者的使命感,今年七月,他就曾和另34名来自6间高校的教职员一道联合发表声明,批评教资会自2012起分9年逐步将固定研究拨款,改做商业竞争用途的举措,并表示了对该后果的担忧,受到有关媒体的报道,引起了社会的一定关注。
对于科研方面重视的不足,他亦发表了自身的看法:在本地,有相当一部分的权威来自国外,可谓精英荟萃,不过,虽然香港的国际化程度令人骄傲,但在他看来,仍有待于完善。在制度之内,政府现在所出台的政策还无法切实可行地留住人才。据说,近百分之八十的学者来此工作,最终,不到三年时间便纷纷离开,究其原因,语言不通是其一,制度存在缺陷是其二。不得不说,对于香港,是一种遗憾。而学科之内,亦存在门户之见,发展旅程举步维艰,除非自己十分出众,否则,机会渺茫。
除了港大职员协会,他亦投入较多精力在香港科学工作者协会。据了解,该会系高级知识分子团体,皆手持博士学位,由各界科研专家、学者等一众仁人志士组成,其中,从医者占较重比例,但是,杨默博士表示,希望涉及更宽广领域,欢迎其它专业的人才加盟。成立初衷有两大目的:一是希望团结大家,提供平台,齐心协力推动香港科教界的发展,二是参政议政,对香港社会的进步建言献策。
该会在业界较为活跃,不仅在港内积极行动,还与内地等同行交流合作,所遍布足迹,不胜枚举,杨博士一一清晰地回忆起来,“我们曾访问过科技部、港澳办、教育部、卫生部、统战部、广东省科协、清华大学、汕头大学等。”
初成立的第一年,他们就曾受到湛江市政府的邀请,前往湛江考察,并联合广东医学院做了一次学术交流,就干细胞移植对于医学上的重大意义交换了见解,后来,还凭此契机成立了湛港科学工作者联谊会,有力地推动了两地的沟通与进步,令大家对未来的展望更加富有信心。
在南区议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致力于推动“社区为本”理念,发挥关爱文化,促进港人安居乐业。杨默先生亦是如此,自受到委任之后,他全情投入,以科学家的严谨态度认真对待每一件社务,立足于本专业领域的同时,还注重全面关注其它事务的动态。这一点,从2009年11月9日—2010年12月31日,这一年,他所提交的意见书上便可看出。
提在手上,可感觉到它的重量,仿佛看到了他挑灯夜战,伏案桌前的那一抹疲惫的身影。这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了他在思考过程之中,所发现的问题以及建议,政、教、科、卫,方方面面,无所不包。从电台的角色和智能开始,囊括更生人士、建筑物条例、残疾人权利、减贫措施、非法弃置废物、消除妇女歧视、港深高速铁路、气候变化、公众街市租金调整等诸多问题,关乎民生,又关注治安,既有草案的拟定,又有公约的规范,融入进日常生活,又体现了时事动态,有章有法,条理分明,文字不重复,亦不赘余,寥寥数百字,已然陈述清楚,令人一目了然。一年之内便有这如此多智慧的结晶,无法想象,他是如何挤出有限的时间来尽数完成,恐怕正是凭着那一腔奉献情怀吧!
虽然身为议员,其主要工作是每天和“社会问题”打交道,但这并不能磨灭他对香港的热爱,说起香港的民主、法治、行政效率,他都赞不绝口,欣赏之情尽显。唯有真心热爱,才能始终尽力对待,一如既往。
现在,杨默先生的日常行程非常紧凑,既要教授学生,又要致力研究,还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为社众服务,真正留给自己休息的时间几乎所剩无几,但说起时,他语气未变,好似在说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或许,任何爱好都比不上他的工作与为民服务的真心,令他难以割舍……
杨默博士主要职务与履历
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血液学博士
香港南区区议会议员
香港大学职员协会副主席
香港科学工作者协会主席
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教授
香港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
汕头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客座教授
南方医院血液学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血液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又是议员,献身服务,
平衡之间,
智慧与良善相辅,
学术与政途相成;
笃学于研究,登医学之殿堂,
厚德于社众,攀公益之高峰,
一直全力以赴;
始终心向明月;
他,正默默虔行!
笃学求是——孤独的科学家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作为一名科学家,唯有保持一颗澹泊宁静的心,方可超然于喧嚣尘世,潜心研究,造福人类。眼前的杨默博士就有志于此,还是青春少年时,他已进入高等学府,走上这条寂然大道的始端。如今,数十年飘然逝去,从临床医生转向科学研究,他依旧坚守在岗位上,日以继夜,全情投入,不曾离开。
那是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拂面,中华大地旧貌初换新颜,伴随着举国上下的一片憧憬之声,年仅17岁的杨默被中山大学录取并就读于医学专业。在该领域,犹如天空之于海鸥,大海之于飞鱼,他亦找到了厚积薄发的殿堂。
四年间,他珍视光阴,一心求教,品学兼优,是同窗眼中的佼佼者,以至于还未毕业,已被北京协和医院选中,加入其实习队伍。当时,全国40多人荣升此列,他是其中之一。
即便是参加工作,他向学的奋斗之心依然不曾松懈,在这里,他始终念念不忘进修,而抓住一切时机,从前辈那里获取经验,从书籍上吸收新知,不问收获,但问耕耘。一年过去,他不仅可独立行医,同时,还开始攻读硕士课程,不断地向更宽阔的学术天地冲刺,再次拿到学位,他已褪去过往的锋芒,成为一名中风专业的脑科医生。
“学而知不足”,在自己热爱的专业之前,杨默博士并不是“浅尝辄止”。上世纪90年代初,完成硕士论文后,他便立即赶往澳大利亚进修,攻读脑科。在这里,他的勤奋得以延续,又过了一年,转向攻克血液学,后以研究造血干细胞如何生成血小板为课题方向取得博士学位,到目前为止,他仍然在从事相关工作。
留学期间,当年那一届新南威尔士大学医学院里,杨默博士还是澳大利亚联邦政府特為海外留学生设立的奖学金——“OPRS”唯一的获得者,足见其学业之出类拔萃。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杨默博士学成归国,进入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儿科部继续深造,成为博士后,研究脐血干细胞移植,其后被委任科学主任一职,一直做造血干细胞和血小板生成的研究。
这一去便是九年,这个舞台向他展示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令他一身的才学得以施展。此后,他专门研究血小板的生存,认识越来越深入,了解亦越来越细致。
在大框架的指导下,杨默博士从小口入手,致力于研究三个问题。他详细介绍道:第一,如何生血小板。如绝症病人化疗,如果血小板数量过少,或对病人的生命造成威胁;第二,如何降血小板。若攻克这一难题,或对心肌梗塞、中风病人的病情有一定帮助;第三,如何用血小板。除原有功能之外,血小板还有再生修复的功能,比如刀切手指出血,血小板止血过程中释放各种因子,来帮助血小板结合,促进干细胞的组织修复。应用的地方有很多,在美容界,如运用得当,也将有神奇的功效。
据了解,目前的香港,血液学的教授很多,但多数是医生,真正笃定于血小板的研究者则寥寥无几,这或许意味着,即便遇到困难,可供请教讨论的圈子都较为狭窄。
即便如此,作为“少数”中的一员,杨默博士走得无怨无悔,缺乏同道中人,仍无所畏惧,转而进入国内学术圈,寻求切磋交流;更从未因此阻碍探究科学的脚步,细算来,他已写出数十篇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之上,在业界形成一定影响力。
鉴于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较高的业界声望,他还被多所大学聘为教授或客座教授。现在,他是汕头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客座教授、南方医科大学血液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南方医院血液学教授。
孤独的求索之路,从一线的脑科医生到公认的血液学专家,他既是快乐的,也是充实的。科研在许多人的眼中是枯燥的,而杨默博士却可以坚持数十年,问及最大的感受,杨默博士沉吟片刻,答道,“不容易。”外界的看法并不能撼动他对科学执着的追求,他只是困惑着,在国内,科学家较医生更受尊重,而奇怪的是,香港却反之。在这里,相较于待遇优厚,社会地位较高的医生,似乎仅有少数人甘于选择科研作为终身职业。倒置的现象令人深思,而最让他不愿看到的结果是,申请科研经费存在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一块的发展进程。
透过镜片望去,杨默博士的眼里,有读不完的憧憬,有读不尽的睿智,但最感染观者的,是他提起专业时的神采,是不忘回报社会的光芒。
厚德载物——热心的参与者
潜心学术之外,杨默博士还十分热心参与社会,2006年转入香港大学,成为儿科学系助理教授之后,做好本职工作之余,他还参加了香港大学职员协会,后更升任副会长,为该会的进步与团结作出了相当程度上的努力。2007年,他创办了香港科学工作者协会,任创会会长,集合百余名各界高级知识分子,为社会的各方面建设作出一定贡献。2009年,他又受到政府委任,成为香港南区的一名议员,为社区的大小事务奔忙操心,代替民众向政府发出监督和建议的声音。
身为香港大学职员协会副主席,杨默先生的身上有着责任学者的使命感,今年七月,他就曾和另34名来自6间高校的教职员一道联合发表声明,批评教资会自2012起分9年逐步将固定研究拨款,改做商业竞争用途的举措,并表示了对该后果的担忧,受到有关媒体的报道,引起了社会的一定关注。
对于科研方面重视的不足,他亦发表了自身的看法:在本地,有相当一部分的权威来自国外,可谓精英荟萃,不过,虽然香港的国际化程度令人骄傲,但在他看来,仍有待于完善。在制度之内,政府现在所出台的政策还无法切实可行地留住人才。据说,近百分之八十的学者来此工作,最终,不到三年时间便纷纷离开,究其原因,语言不通是其一,制度存在缺陷是其二。不得不说,对于香港,是一种遗憾。而学科之内,亦存在门户之见,发展旅程举步维艰,除非自己十分出众,否则,机会渺茫。
除了港大职员协会,他亦投入较多精力在香港科学工作者协会。据了解,该会系高级知识分子团体,皆手持博士学位,由各界科研专家、学者等一众仁人志士组成,其中,从医者占较重比例,但是,杨默博士表示,希望涉及更宽广领域,欢迎其它专业的人才加盟。成立初衷有两大目的:一是希望团结大家,提供平台,齐心协力推动香港科教界的发展,二是参政议政,对香港社会的进步建言献策。
该会在业界较为活跃,不仅在港内积极行动,还与内地等同行交流合作,所遍布足迹,不胜枚举,杨博士一一清晰地回忆起来,“我们曾访问过科技部、港澳办、教育部、卫生部、统战部、广东省科协、清华大学、汕头大学等。”
初成立的第一年,他们就曾受到湛江市政府的邀请,前往湛江考察,并联合广东医学院做了一次学术交流,就干细胞移植对于医学上的重大意义交换了见解,后来,还凭此契机成立了湛港科学工作者联谊会,有力地推动了两地的沟通与进步,令大家对未来的展望更加富有信心。
在南区议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致力于推动“社区为本”理念,发挥关爱文化,促进港人安居乐业。杨默先生亦是如此,自受到委任之后,他全情投入,以科学家的严谨态度认真对待每一件社务,立足于本专业领域的同时,还注重全面关注其它事务的动态。这一点,从2009年11月9日—2010年12月31日,这一年,他所提交的意见书上便可看出。
提在手上,可感觉到它的重量,仿佛看到了他挑灯夜战,伏案桌前的那一抹疲惫的身影。这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了他在思考过程之中,所发现的问题以及建议,政、教、科、卫,方方面面,无所不包。从电台的角色和智能开始,囊括更生人士、建筑物条例、残疾人权利、减贫措施、非法弃置废物、消除妇女歧视、港深高速铁路、气候变化、公众街市租金调整等诸多问题,关乎民生,又关注治安,既有草案的拟定,又有公约的规范,融入进日常生活,又体现了时事动态,有章有法,条理分明,文字不重复,亦不赘余,寥寥数百字,已然陈述清楚,令人一目了然。一年之内便有这如此多智慧的结晶,无法想象,他是如何挤出有限的时间来尽数完成,恐怕正是凭着那一腔奉献情怀吧!
虽然身为议员,其主要工作是每天和“社会问题”打交道,但这并不能磨灭他对香港的热爱,说起香港的民主、法治、行政效率,他都赞不绝口,欣赏之情尽显。唯有真心热爱,才能始终尽力对待,一如既往。
现在,杨默先生的日常行程非常紧凑,既要教授学生,又要致力研究,还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为社众服务,真正留给自己休息的时间几乎所剩无几,但说起时,他语气未变,好似在说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或许,任何爱好都比不上他的工作与为民服务的真心,令他难以割舍……
杨默博士主要职务与履历
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血液学博士
香港南区区议会议员
香港大学职员协会副主席
香港科学工作者协会主席
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教授
香港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
汕头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客座教授
南方医院血液学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血液学重点实验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