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国空谈,为何屡见不鲜?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cbo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空谈误国,很多人会下意识想到西晋清谈亡国的惨痛教训。可悲的是,西晋亡国的教训并没有使清谈之风销声匿迹,后来的精英阶层仍醉心虚诞、不屑世务,高谈有余、治国无术。南梁末期,魏师已将临江陵城下,素好玄谈的梁元帝萧绎仍不慌不忙召集群臣“讲《老子》”,“百官戎服以听”,巡城之际不忘“口占为诗”,“群臣亦有和者”。最终身死国灭的梁元帝再一次将清谈之风演绎到了极致,也提醒我们,杜绝空谈、重在实干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多么难!
  清谈是空谈的重要表现,其实,纵观历史,可以发现,清谈、空谈的现象屡见不绝。特别是一些王朝末期,往往都能看到空谈的影子。
  空谈种种
  冗长拖沓的废话。此种文风动辄鸿篇巨制,令人目眩神迷,其中纵有真知灼见也被淹没于浩瀚文字中,虽披沙沥金而不可得。洪武年间,刑部主事茹太素向朱元璋上陈时务,煌煌万言,朱元璋用了两天才让人念完,不禁又生气又无奈,说道:“朕所以求直言,欲其切于情事。文词太多,便至荧听。太素所陈,五百余言可尽耳!”于是下令规范奏折格式,“伸陈得失者勿繁文”。
  脱离实际的空话。此种文风以宋代文人策论最为典型。毛泽东曾评论,“宋人万言书,如苏轼之流所为者,纸上空谈耳”,“空话连篇”,“皆书人欺人之谈”。同样,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但大量守旧官僚仍对新事物新变化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百般抗拒。内忧外患之际,大学士倭仁还在高谈“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途在人心不在技艺”,反对“以夷为师”,主张“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仪为干橹”,简直迂阔不堪。
  自欺欺人的平安话。此种文风反映的是掩耳盗铃、鸵鸟式的心态,似乎只要不去提,不去想,危机就不会存在。南北朝时期,当隋兵已磨刀霍霍准备大举南下,陈朝君臣仍在高谈“长江天堑自古限隔南北,今日虏军岂能飞渡邪!边将欲作功劳,妄言事急”,陈后主“笑以为然,故不为深备,奏伎纵酒赋诗不辍”。“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文墨日繁,其政日乱”的陈朝最终被不喜文词、注重实务的隋朝所灭,也许实属必然。
  沽名钓誉的漂亮话。此种文风在明代后期言官中最为盛行。本来,上书言事、指陈得失是言官本职,但当时许多人却不是为解决问题而建言,而是将之作为博取名声的手段,言辞尖酸刻薄,极尽讽刺谩骂,结果不但使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反而进一步激化了矛盾,唯一作用是树立了自己的高大形象。万历之后,言官与内阁水火不能相容,内阁每一项决策无一例外都遭到言官激烈抨击,致使内阁畏首畏脚、循默避事。一句“讪君卖直”,既道尽其本质,也说出了万历皇帝的无奈。
  道德至上的意气话。本来,政治固然不能不讲道德,但同时更是利益博弈的艺术,有时还免不了需要妥协,但一些人却罔顾其他,一味高举道德大旗,咄咄逼人盛气凌人。而这种语言由于占据道德制高点,往往令人难以辩驳。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大军逼近,此时明王朝尚可选择南迁以赢得时间,“徐图后策”,孰料兵科给事中光时亨等人拍案而起义愤填膺,坚决主张固守京城。此言一出,谁复敢再提异议做“秦桧”?终使明王朝坐以待毙。
  缘何空谈
  产生空谈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求虚名,二是为党争,三是为媚上。道理很简单,既然大小官僚都无心做事,只对虚名虚誉孜孜以求,只顾拉帮结派互为奥援,只知巧言媚上以邀恩宠,则必然聚言语之汹汹以实现个人之目的。其实,即使是崇尚清谈、外表清高的魏晋南北朝,其清谈背后也不过是权位利益罢了。正如朱熹所指出:“晋宋人物,虽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
  有鉴于此,最旗帜鲜明反对空谈的当属明代政治家张居正。张居正在未任内阁首辅前曾上《陈六事疏》,其中第一条就是“省议论”。他指出,“顷年以来……文藻竞工,览者每为所眩”,“读其辞藻,虽若灿然,究其指归,茫未有效”,“语曰‘多指乱视,多言乱听’,此最当今大患也”,伏望“扫无用之虚词,求躬行之实效”。担任内阁首辅后,张居正将这一理念贯彻到治国理政中,进一步指出,“今或一事未建而论者盈庭,一利未兴而议者踵至,是以任事者多却顾之虞,而善宦者多遁藏之术”,“今人平日都会说利道害、沽名任事,及至着落他实干,便百计推诿,只图优游无事、捱日待时,讵肯视国如家、忠谋远虑者?似这等人,如何靠得他成功济事”,“天下事岂有不从实干而能有济者哉”!可惜的是,张居正死后,言路又回到空发议论、追名逐利上来,一切政事又陷于口舌之争、意气之争,成为明代中后期一大痼疾。
  清初思想家颜元更是借宋儒讥讽明代群臣“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更可恨的是,有的人只逞意气之快,放言与国存亡,事到临头又不敢以死报国,城破之日,迫不及待投靠李自成,为天下耻笑。
  警惕空谈
  从空谈的表现及成因分析中不难发现,这些情形在今天仍然不同程度存在,特别是在一些领导干部的讲话中,有的甚至十分严重。例如,有的领导干部发表“重要讲话”,洋洋洒洒气势如虹,仔细一看,却是空话、废话连篇,真正管用、实用的没有几句;有的分析形势任务,成绩一片大好,问题少之又少,陶醉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对危机挑战毫无警觉;有的车轱辘话说来说去,光停留在纸上,就是没有落实措施,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还有的看上去好像也提出不少“硬举措”,实际上却是未经调研论证、脱离现实条件、不计成本考量的“拍脑袋”大话、漂亮话。古人说,“轻诺必寡信”,这些承诺通常无法按期兑现,引来群众严重不满,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但主事者却早已在当初一片喝彩声中远走高升,留下一大堆“烂尾工程”给继任者收拾。
  需要指出的是,反对空谈并不是拒绝一切“谈”。广开言路、广纳群言是实现民主的重要方式,空谈固然误国,言路闭塞、万马齐喑、鸦雀无声一样可怕。广泛、充分、有效的民主讨论只会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与操作性,古人亦曾说“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特别是对一些重大问题、原则问题,必须经过反复讨论才能取得思想共识。我们所反对的,是空谈大义而无视现实,故弄玄虚而不切实际,是凡事上纲上线却对解决具体问题闭口不谈,“以虚理害时务,以小义妨大理”。我们所追求的,是谋定而后动,真正将谈与干、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进步,议政建言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国家管理的重要方式。治国理政应当摈弃空谈,议政建言同样要防止空谈。议政建言不是漫无目的的空发议论,不是陷于口舌之争、意气之争的无谓争执,更不是为反对而反对的非理性攻击。今天我们反思空谈的教训,必须努力提高言论质量,以理性、建设性的态度建言献策,为实干兴邦代替空谈误国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托和舆论支持。
其他文献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
期刊
【纲】沛公入咸阳,还军霸上,除秦苛法。  【目】沛公西入咸阳,诸将皆争取金帛财物;萧何独先入收丞相府图籍藏之,以此得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沛公见秦宫室、帷帐、宝货、妇女,欲留居之。樊哙谏曰:“凡此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也,公何用焉!愿急还霸上,无留宫中!”不听。张良曰:“秦为无道,故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
期刊
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  龙衔火树千重焰,鸡踏莲花万岁春。  帝宫三五戏春台,行雨流风莫妒来。  西域灯轮千影合,东华金阙万重开。
期刊
1963年12月,我国驻瑞士使馆领导告诉我,中法正在进行建交谈判,国内决定结束我和另一位同学在日内瓦大学的学习,调我们参加建馆先遣组,去巴黎筹建我国未来驻法大使馆。1964年1月初,我被临时分配到我国驻瑞士使馆研究室工作。在建馆先遣组抵达巴黎不久,我们两人共赴巴黎参加了筹建使馆的工作。  中法推动世界多极化  在驻瑞士使馆及巴黎期间,我深入了解到中法建交的曲折过程和两国最高领导人历史性决策的重大意
期刊
到邮局办事,正好遇到一群年轻的职员在讨论聚餐的事,大概是为了形成凝聚力,有良好的团队协作,同事间约好定期举行聚餐。而这种场合,自然是施行AA制,一来无须指定请客的人,不构成经济压力;二来各付各账,更有参与感,参与者会觉得是集体的一分子;三是自付费用,心中坦然,不会觉得欠下了谁的情,老想着什么时候偿还。  令我感兴趣的是这些年轻人商讨AA制的方式。其中一人说,主管的薪水比我们高这么多,他应该多A一份
期刊
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钴鉧潭。由溪口而西,陆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由朝阳岩东南,水行至芜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hé)。皆永中幽丽奇处也。  楚、越之间方言,谓水之反流者为渴。渴,上与南馆高嶂合,下与百家濑合。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浅渚,间厕曲折。平者深墨,峻者沸白。舟行若穷,忽又无际。  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石砾;其树多枫、柟、石楠
期刊
钱,有很多叫法。汉朝文帝曾赐邓通金山铸钱,后世小说《金瓶梅》因有“富贵必因奸巧得,功名全仗邓通成”之说。王莽篡夺刘姓皇位后,忌讳“劉”字有金、刀,称钱(金、戈、戈构成,戈亦可伤人)为“泉”,因此又称“白水真人”。西晋鲁褒《钱神论》称“孔方兄”(戈戈与哥哥谐音,古代铜钱外圆内方)。宋、金、元时期,大众管钱叫“楮券”。不管叫什么,钱都是财富的象征,我们常说某人身价上亿,其实是指他所拥有的资产。  其实
期刊
回望丝路千年的兴衰历史,有这样几个特点,值得我们注意。  —文明之间的交流是主流。尽管在丝绸之路上也曾有过战争和冲突,但交流与融合无疑才是历史的主流,丝绸之路既是商贸之路,更是友谊之路。  —西域宁则国家宁,国家强则西域安。绵延千年的丝绸之路有两次高峰,分别在汉代和唐代,都是国家最强盛的时期。不论是汉代面对匈奴,还是唐代面对突厥,他们都敏锐地意识到,西域不宁,则国家难安。同样,当国家陷入动荡,西域
期刊
《论语》这本书应该读作lún yǔ,但有的人读成lùn yǔ,将“论”字读成了“议论”的“论”音,为什么会读错呢?这要从“论”字的含义说起。  1.“论”即“论纂”之意  最早谈论到《论语》书名含义的是汉朝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其中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纂”一词,读作lún zuǎn
期刊
稍有留意之人会发现,先秦诸子的书往往以作者的名字命名,比如《孟子》《庄子》《韩非子》等。那么,《论语》为什么不叫《孔子》呢?  关于这个问题,现代学者赵纪彬先生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认为《论语》一书在先秦时就叫《孔子》,到了汉代才新创了《论语》这个书名。正是由于“论语”一名是汉代新创,所以当时人还不太习惯使用,仍沿用旧的名称,称为《孔子》。如:  司马迁《史记·宋世家赞》有“《孔子》称:微子去之,箕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