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校媒合作助推地方新闻院校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123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闻教育需兼顾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地方院校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转向已成趋势。地方新闻院校面临业务型师资匮乏的困难,“传媒人士进课堂”成为弥补师资的重要举措。围绕这一议题开展的调研表明,这一校媒合作颇受学生欢迎,已经初见成效,但各新闻院校还应在师资遴选、合作模式和合作系统化建设方面进行细化和完善。
  【关键词】校媒合作 地方新闻院校 应用型新闻人才 “传媒人士进课堂”
  “崇高的新闻理想与高尚的职业道德、广博的知识、娴熟的职业技能是新闻教育的三块基石。”①“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什么和怎样教都要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当今,人才市场竞争激烈,媒介技术更新快,全媒体背景下“一专多能”的全能型新闻人才成为热门需要。新闻院校人才培养分层、转向已成趋势。
  杜威认为,教育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他提出了“从做中学”的著名命题,美国的“以实务训练为本位,以社会科学为依归,以人文主义为目的”②的教育模式一度成为兼顾两种价值取向的新闻教育的成功样板。“在美国大学从事新闻采写和编辑教学的教授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者是最受学生欢迎、最成功的老师。新闻从业经验,成为聘任新闻教育工作者的先决条件。”③多年来,大力吸引业务型师资进课堂,也是我国新闻院校充实师资的重要举措。
  一、调研的缘起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鼓励积极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陈锋认为“按照社会需求,研究型大学应是少数,经济社会发展更需要大批的应用技术型人才。”④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于2014年3月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发出的“教育部将把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⑤这一信息,给地方院校新闻人才培养转型提供了最新依据。
  地方新闻院校开始大力引进业务型师资。这一方面力度最大的措施莫过于“传媒人士进课堂”。这里的进课堂是指让传媒业界的人士担任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专职教师,从事常规性教学活动。
  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改革应尊重学生意愿。为此,本课题组对在校新闻类专业学生进行了关于外来师资意向的问卷调查,对专职教师和高校管理人员进行了访谈。
  二、调查统计情况
  此次调查对象为豫东南某新闻与传媒学院学生。该学院有过“传媒人士进课堂”的尝试,应属有参考价值的调查对象。该学院共有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后文简称为新闻、播音、编导)三个专业,四个年级的本科学生,其中新闻学专业学生数为338人(大一99人,大二91人,大三70人,大四78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542人(大一110人,大二129人,大三146人,大四157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627人(大一139人,大二138人,大三184人,大四216人),全体学生人数为1557人。由于总体取样规模太大,故抽取样本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学号进行随机抽样,每个专业和年级随机抽取15%的样本,然后发放问卷。调查共发布调查问卷234份,其中无效问卷11份,回收有效问卷223份。
  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调查学生对已有的“传媒人士进课堂”的措施的认同情况。
  针对是否从“传媒人士进课堂”的校媒合作中受益的问题,223份问卷中,选“是”、“否”、“说不清”的人数为149人、36人和38人,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66.8%、16.1%、17.0%,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肯定了“传媒人士进课堂”的教学效果。针对有无必要在今后继续采取这一措施的问题, 223人中,186人认为很有必要,占83.4%,31人认为有必要,占13.9%,6人认为没必要,占被调查人数的2.7%。由此可见,学生对“传媒人士进课堂”的继续实行予以肯定。
  二是就“传媒人士进课堂”的具体操作性调查学生意向。
  首先,学生们更欢迎业务型的师资。不同专业期待人数比例从40.5%以上到80.3%,远远多于对理论型和兼有型师资的需求。其次,不同专业关注教师业务技能人数的比例均在65%以上,远高于对理论水平和人格魅力等其他要素的关注。再次,学生更倾向于来自正规媒体或是与媒体相关专业如传媒公司师资,期待人数比例均在45.6%以上。在教学内容上,学生们主要期望传媒人士主讲专业业务课,各专业期待人数比例均在65.8%以上。在教学形式上,55%以上的学生期望教师长期、定期授课,并“按正常课表进行”,85.6%的学生渴望走出传统课堂,去户外、实验室和传媒人士单位学习和锻炼,尤其是播音和编导等技能性需求更强的专业。
  三、访谈结果
  调研者采用小组座谈和个别访谈的形式,运用“头脑风暴法”让学生对“传媒人士进课堂”进行评价,从中看出了这一措施有不少尚待改进的地方。
  1、学生反馈
  一是传媒人士的教学能力有所欠缺。一些学子表示,许多外聘教师确实业务技能很强,但表达能力、教学方法、对学生心理和课堂气氛把握等方面不如专职教师,这些新闻业务技能外的因素比较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二是分段上课安排不尽合理。同一门课程,在校专职教师和传媒人士共同担任,课时安排对半或几几开。有学生反映两位授课风格不同的老师在授课时会出现内容重复或遗漏,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情况,甚至会由于授课思路不一致导致课程体系混乱。
  三是实践锻炼的机会不够。
  四是主讲课程开放性和前瞻性不够。传媒人士所授内容多为面向传统媒体的采、写、编、评、摄等,而关于新媒体运作、技术等的课程太少,无法契合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人才培养需要。
  五是授课内容拘泥业务本身。学生们普遍对手把手地直接学习和锻炼采、写、编、评、摄等技能感到满意,而不少学生尤其是即将就业的学生,也想获知新闻行业现状、国家新闻政策,新闻工作中面临的困惑等现实内容。   2、在校专职教师和新闻院校管理人员反馈
  其一,他们认为,教育应该是科学、严肃的事情,教师必须掌握教育规律,具备相关的教育理念、方法等。专职教师在上岗前都学习过教育学方面的知识,经过教师资格的认定,走上讲台前还要经过岗前培训、实习和见习等诸多环节的考核和评估。而传媒人士进课堂之时,则放宽了其教学资质和教学能力的标准。
  其二,专职教师表示,外来教师往往来去匆匆,与之交流探讨机会较少,合作授课之前磨合不够,确有割裂课程体系之实。
  其三,不少专职教师坦言,外来师资的课时薪酬远高于专职教师,同工不同酬、利益分割不均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而管理人员在访谈中的态度则比较乐观。整体上,院方对自身采取的“传媒人士进课堂”这一措施表示满意,认为其确实适合地方新闻院校应用型新闻人才的需要。但院方也表示,学生和教师们提出的问题都客观存在,这一措施还在“试水”阶段,属于弥补业务型师资的应急措施,下一步将建立相关制度,纾解各类矛盾,做好保障措施,将这一形式固定下来,形成校媒合作的长效机制。
  四、调研结论
  1、不拘一格遴选师资
  首先,校方应摒弃追求可遇而不可求的“三高”(高层次、高学历、高资历)师资的虚荣心,着眼于能“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一般地市级媒体。让这些在高校周边地区传媒工作,多年立足地方,对地方的媒介发展状况、社情民意非常了解的传媒人士走进地方高校新闻学课堂,更能为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型新闻人才做出实在的贡献。其次,不能局限于从正统媒体遴选师资。所谓正统媒体是指报纸、广播台、电视台等正规媒体。当下,传媒文化公司、广告公司、公关公司日益兴盛、新媒体如日中天,许多业务精、技能强的人士都隐于其中。如果能挖掘到这些师资,更能把握新媒体时代和全媒体时代的脉搏,学习最前沿的知识,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再次,不能单方面强调技能型师资。新闻行业既有产业性,又有文化性和公共性。这要求我国的新闻人才不仅要以市场为导向,也要以社会为导向。要根据我国新闻行业“社会效益优先,经济效益其次”的宗旨来培养人才。因此,在引进业务型师资时,要综合考察传媒人士的技能、职业理念、职业作风等多个因素,为即将进入新闻行业的学子树立榜样。
  2、课程安排合理化
  首先是授课时间安排应该更加合理。大部分传媒人士有自己的主流新闻业务,来高校授课必须要根据其实际情况安排授课日程,要便于其做好充分的授课准备,要避免和高校的课程安排相冲突。需要传媒人士和校方事先沟通,也应征求专职教师和学生的意见,使课程时间安排更科学,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
  其次是授课内容应更加体系化。专职教师和传媒人士在合作授课前应进行深入沟通和探讨,确定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授课内容要分工明确,所授业务与相关理论要结合得更紧密,避免理论和实践“两张皮”的情况。
  再次是授课方式应更加灵活。教师既可以在教室里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也可以制作授课录像进行播放,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网络授课,甚至让学生去传媒人士所在的单位进行现场观摩和学习,开辟“第二课堂”,实现“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结合。
  最后,授课内容还可以适度拓展。在让学生直接学习和锻炼采、写、编、评、摄等技能的同时适当拓展,讲讲新闻行业现状、国家新闻政策执行现状,传媒人士在业务中面临的困惑等等,避免学校教育和行业现状脱钩,帮他们认清行业形势,培养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并促进理性就业。
  3、校媒合作系统化
  校媒合作的基本目标在于打造高效新闻学实践教学体系。“传媒人士进课堂”只是校媒合作的一种典型方式,是立足于整个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体系之下的,因此要做好相关的保障,包括制度保障、后勤保障、技术保障等。“传媒人士进课堂”还应和其他校媒合作项目如实习实训、提供就业等结合起来,打造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的综合体系,这是院方管理部门必须通盘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①罗自文,《重塑我国新闻教育的三块基石》[J].《现代传播》,2007(l):156
  ②贺明华,《论美国新闻教育模式的形成及价值》[J].《国际新闻界》,2011(8):25
  ③魏少华,《关于构建高校新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新闻界》,2005(6):144
  ④⑤邓晖,《高等教育酝酿大变 600所地方本科院校将转向应用型是“强扭的瓜”,还是“花开逢时”?》[R].《光明日报》,2014-5-15日
  (作者:周口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研究所讲师)
  责编:周蕾
其他文献
【摘 要】现代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闻媒介竞争的加剧,新闻侵权诉讼骤升,其中隐私权成为除名誉权外最容易受到新闻侵权的另一种人格权,这已成为目前新闻界和法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且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但是相对于国外和实际需要还是滞后的,故加强新闻侵权研究有着必要性和迫切性。本文通过系统了解国内新闻侵权现象及其立法现状和学界研究成果,结合首例艾滋孤儿隐私权案
西班牙的世博物语:这个国家不止有斗牛和弗拉明戈舞。    对老一辈上海人来说,不知道南市发电厂,那他的上海人的身份是要打折的。从南浦大桥上往西看,可以见到发电厂的标志性烟囱,如今,这座上海第一代工业建筑将经历角色转变——改建为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UBPA)。  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城市最佳实践区就是这一主题的注脚。实践区北区为模拟生态街区。经过层层遴选,全世界13座城市的实物案例将云集于此
【摘要】 随着我国国有保险公司的股改上市,薪酬管理的国际化也被提上议程。本文运用EVA理论对国有保险公司的薪酬体系进行设计,引入基于EVA的业绩考核体系,并依此来确定薪酬的水平,旨在通过一种更加公平合理的考核体系来制定正确的薪酬标准,促进国有保险公司的持续长远发展。  【关键词】 经济增加值;保险公司;业绩考核;薪酬体系     引言    随着保险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国有保险公司的股份制改革也陆续
穿过那道橙色大门,与丝绸一道起舞    让我们一同起舞  诞生于170年前的奢华品牌爱马仕在2007年向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发出了邀请法国艺术家马修·梅尔希以自己的方式做出了呼应——他在东京银座的爱马仕大厦内,将一台洗衣机的滚筒改装成了丝绸跳舞机在马达的轰鸣与丝绸无声的飘落之间,再次书写了舞的灵动与飘逸  在上海美术馆二楼,多位东西方知名艺术家联手打造了一场融会东西方文化艺术精髓的视觉盛宴——“锦绣梦
曾经遇到一个修行者说,他之所以和修行结缘是因为一位大师救了他,如果没有大师告诉他凡事多往好处想想,估计他现在早都不在人世了。 是啊,人生在世,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年,却要经历各种好事、坏事,尝遍酸甜苦辣各种滋味。  生活是美好而沉重的。人生有苦又有乐,丰富多彩而又艰难曲折,就像白天与黑夜的互相交替一般。一个人快乐时“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连路边的鸟儿都似在为他歌唱,花儿都似专为他开放;痛苦
书里“乾坤”(續)
期刊
清朝中期,“扬州八怪”横空出世。所谓“怪”,无非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艺术创作上有标新立异之处;二是指在为人处世上异于常人。    被称为“第一怪”的汪士慎,出生于徽州富溪乡。37岁时,汪士慎携家带口来到扬州,寄居在老乡马氏兄弟的家里。  扬州是著名的繁华之地,字画有很好的市场。但这位来自皖南深山的画家,总是羞于和买画人讨价还价。于是,他把画交给书画贩子边寿民,请他帮忙卖画。边寿民一次拿走他10册画
【摘 要】目前,我国的新闻与传播硕士在培养的过程中存在实践缺乏和师资队伍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培养模式的探索分析,并针对我国专业硕士的教育特点,提出具有密苏里特色的新闻与传播硕士的培养模式:增加新闻与传播硕士课程的实践环节,加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引进和考核机制,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构建。  【关键词】密苏里大学 双师型 新闻与传播硕士  一、
【摘 要】近年来,“粉丝”作为一个群体,在众多娱乐事件中吸引着人们的视线。而百度贴吧作为国内最大的粉丝交流平台,将其作为粉丝文化研究的文本具有极强的代表性。本文通过使用文化变迁和迷群理论,结合贴吧十年间的粉丝大事件,来阐释贴吧粉丝文化的形成和变迁,分析其变化的深刻的内外部原因。并对如何引导健康的网络粉丝文化传播给出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百度贴吧 粉丝文化 文化变迁  一、贴吧与粉丝  1、百度
〔摘要〕目前,关于“春晓”著作权的法律性质存在许多争议,这些争议集中表现在关于“春晚”是否为电影作品和汇编作品方面。过于机械地理解独创性,是造成“春晚”著作权的法律定性存在纷争的关键原因。准确理解和把握独创性背后更高的政策目标和立法逻辑可以得出,“春晚”既不是电影作品,也不是汇编作品,而是录像制品。  〔关键词〕“春晚”,电影作品,录像制品,汇编作品,独创性  〔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