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剖析创新教育有效实施的影响因素,了解创新思维培养的方法可以通过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教师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方法;创新教育环境等。
[关键词]高中教学;创新思维;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21-0067-03
如何培育出创新型人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键因素。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老认为现在的学校没有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十七大”报告用大量篇幅阐述自主创新问题,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關键是更新教育观念。这些都对社会特别是教育界提出了反思和改革的要求。”
一、通过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活动,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就必须打破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改进教法与学法,建立新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创新教学模式。
1.转变已有的学习习惯,学会批判性思维
批判的本意是“评论是非”,《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错误的思想、言论或行为做系统的分析,加以否定。由此可见,批判不是全盘否定,也不是“批斗”或“打击”,而是有选择地取舍,是一种实现批判主义的自我超越。
我国传统的学习模式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教师已有的知识传承吸收过来。但是这种学习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学习不仅是对知识的接收,还要对已存在的知识和价值观念采取一种独立的质疑态度,需要在接受新知识时有选择地吸收、有价值地批判。教师在完成知识传授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理性反思,达到教与学意义的升华。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展示其思想和行动上的自由、平等与独立,积极培养学生理性质疑和大胆批判的创新精神,不盲从、不迷信权威,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如果教学活动仅仅是教师在狭窄的专业领域里传授知识与技能,而淡忘了社会批判的使命,教学就变成对已有知识的简单重复,无法履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时代职责。打破一切思维惯性对知识的正误进行有价值地思考、有理由地反思、有根据地质疑,进而做出明智的判断,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西方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作为教育的目标之一,然而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角度审视我国当前的高中教育,由于受应试教育和高考升学率的影响,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几乎尚未进入教育工作者的视野。目前增加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必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产生深远影响。
2.转变师生定位,倡导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指依据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他们主动学习的一种开放式教学体系。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其学习兴趣,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智力、发展能力的教育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把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凸显教学过程中的渗透、领悟和反思。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向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让学生在不断体验到被认可的成就感中,提高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问题意识驱动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始于问题,问题产生于质疑。问题意识是以质疑为中心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可见发现问题才是教育的根本,解决问题只是教育的一种手段。传统的学校教育为教而学,对学生如何学习提出了很多要求,对教师的教不能质疑,只能全盘接受,而对学生的提问意识则很少关注。
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具有提问意识。首先,教师应启发、鼓励学生培养提问意识,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其次,教师应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供宽松的学习空间,自由、民主的学习环境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使创造水平达到最大化;而紧张、压抑的学习环境则会阻碍个性发展,甚至扼杀创造力。再次,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不只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多联系实际,参加实践活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多鼓励学生对不懂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认识,并给予积极的评价,而不是一味地批评与否定。
二、创新教师的教学策略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将书本知识作为一个现成的产品教给学生,通过例题的示范来让学生模仿,但长期的模仿必然导致创新意识的泯灭。“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实施创新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主动对知识实现“再发现”“再创造”。实行创新教育,知识的生成过程要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生活实际相适应,要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品德着想,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凸现创新 。
1.教学内容组织要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落实素质教育思想,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是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教师在备课时要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活化教材,使新的知识有顺序、有层次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熏陶。
2.教学内容的组织要有利于学生的“再创造”
[关键词]高中教学;创新思维;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21-0067-03
如何培育出创新型人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键因素。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老认为现在的学校没有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十七大”报告用大量篇幅阐述自主创新问题,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關键是更新教育观念。这些都对社会特别是教育界提出了反思和改革的要求。”
一、通过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活动,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就必须打破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改进教法与学法,建立新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创新教学模式。
1.转变已有的学习习惯,学会批判性思维
批判的本意是“评论是非”,《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错误的思想、言论或行为做系统的分析,加以否定。由此可见,批判不是全盘否定,也不是“批斗”或“打击”,而是有选择地取舍,是一种实现批判主义的自我超越。
我国传统的学习模式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教师已有的知识传承吸收过来。但是这种学习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学习不仅是对知识的接收,还要对已存在的知识和价值观念采取一种独立的质疑态度,需要在接受新知识时有选择地吸收、有价值地批判。教师在完成知识传授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理性反思,达到教与学意义的升华。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展示其思想和行动上的自由、平等与独立,积极培养学生理性质疑和大胆批判的创新精神,不盲从、不迷信权威,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如果教学活动仅仅是教师在狭窄的专业领域里传授知识与技能,而淡忘了社会批判的使命,教学就变成对已有知识的简单重复,无法履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时代职责。打破一切思维惯性对知识的正误进行有价值地思考、有理由地反思、有根据地质疑,进而做出明智的判断,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西方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作为教育的目标之一,然而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角度审视我国当前的高中教育,由于受应试教育和高考升学率的影响,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几乎尚未进入教育工作者的视野。目前增加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必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产生深远影响。
2.转变师生定位,倡导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指依据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他们主动学习的一种开放式教学体系。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其学习兴趣,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智力、发展能力的教育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把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凸显教学过程中的渗透、领悟和反思。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向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让学生在不断体验到被认可的成就感中,提高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问题意识驱动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始于问题,问题产生于质疑。问题意识是以质疑为中心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可见发现问题才是教育的根本,解决问题只是教育的一种手段。传统的学校教育为教而学,对学生如何学习提出了很多要求,对教师的教不能质疑,只能全盘接受,而对学生的提问意识则很少关注。
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具有提问意识。首先,教师应启发、鼓励学生培养提问意识,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其次,教师应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供宽松的学习空间,自由、民主的学习环境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使创造水平达到最大化;而紧张、压抑的学习环境则会阻碍个性发展,甚至扼杀创造力。再次,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不只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多联系实际,参加实践活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多鼓励学生对不懂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认识,并给予积极的评价,而不是一味地批评与否定。
二、创新教师的教学策略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将书本知识作为一个现成的产品教给学生,通过例题的示范来让学生模仿,但长期的模仿必然导致创新意识的泯灭。“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实施创新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主动对知识实现“再发现”“再创造”。实行创新教育,知识的生成过程要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生活实际相适应,要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品德着想,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凸现创新 。
1.教学内容组织要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落实素质教育思想,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是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教师在备课时要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活化教材,使新的知识有顺序、有层次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熏陶。
2.教学内容的组织要有利于学生的“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