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探究式教学在新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被广泛运用。但是在实际学习中,还普遍存在着探究虚有其名,探究式教学没有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影响了探究学习的深入开展。要提高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的效率做到“三个一”很重要。
一、设计好一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高中思想政治探究教学的成功与否,教师设计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有效提问能让学生在步步探究、层层深入中感觉到峰回路转、豁然开朗。有效探究问题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的“起点”。
1.关注生活“起点”。探究教学往往以教师创设的情境为载体,从贴近学生实际的情景中提出问题。教师要充分挖掘探究材料及情景所提供的信息,从情景内容中找到关键信息对学生进行提问,要关注学生的生活“起点”。
如,我在讲授“量变与质量”的内容时,先让学生看了一段“冰—水—水蒸气”的精美动画。此后,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大家从这段动画里看到了什么是量变?什么是质变吗?量变和质量有什么关系呢?”结果学生的回答要么照读教材内容,要么不知所云,没有达到教师的预期。
经过课后的反思与研讨,我在第二个班上课时,同样播放了那段动画,问了同样的问题。不同的是,我加入了自己的解说:“水温在一度一度地升高,但在0℃之下,它相对稳定保持着冰的形态,而0℃~100℃都处于液态,温度继续升高,超过100℃才会汽化。”学生回答问题时,就能抓住“轻微的”、“显著的”、“一定的程度”这些关键信息了,理解以上三个问题就水到渠成。在第三次上课时,我把解说的任务也交给了学生,只是提醒学生注意水温在不知不觉中缓慢升高,但到两个临界点时出现明显的形态变化。可见充分挖掘情景本身的信息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究的深入和新知的建构。
2.关注思维“起点”。 “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因此,探究性问题的设计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起点”。
在教学“文化生活”一课中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时,我问:“大家知道孔子是什么人?”一学生答“中国人”(全班偷笑),我没有理睬继续问:“孔子是我国的什么人?”调皮学生又答“中国男人”(全班爆笑)。学生答非所问,我哭笑不得。
学生回答固然有恶作剧成分,但教师提问的指向和回答域的确是模糊不清的,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的功能就无从谈起。有时由于老师提出的高水平问题超出学生现在知识和能力范围,也会导致答非所问,出现问题与回答间的认知不一致。因此老师提问的明确性、指向性、回答域的限定性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方向性和正确性。探究教学中只有指向学生思维、呈现学生思维过程的提问才是有效提问。
二、搭建好一个平台——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
有了一个有效的探究问题后,我们还应该为学生搭建好一个平台,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课堂辩论和问题探索是两种有效的途径。
1.课堂辩论。是指课堂上先由教师或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或观点,再由师生当场对比提出质疑或反驳的方法。内容可涉及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或学生思想问题,或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比如,在教学“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列举了一段背景材料:中国企业在市场交易上因信用缺失问题造成的无效成本,已占我国GDP的10%~20%,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5855亿,相当于我国年财政收入的37%,国民生产总值每年至少因此减少两个百分点,据此材料有人提出了“诚信就是财富”的观点。请学生就此观点加以评析。一位学生即插嘴道:诚信不是物质财富,而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另一位学生提出: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诚信是一种正确反映事物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从这点意义上讲,诚信就是财富。教师在表扬这几位学生的同时,指出能否进一步从所学经济常识角度加以分析,学生的兴趣又一次被调动起来,你一言、他一语地展开分析讨论。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能在提问和讨论中开阔思维,体验解决问题学习新知识和提高能力带来的快乐,在浓厚的兴趣中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学生的道德培养升华到一定高度。
2.引导探究。通过激活诱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教师应承接激活环节,决不能把现成的答案完整地告诉学生。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应为学生创造获得正确结论的条件,引导学生逐步接近知识内涵与结构。在教学“内因与外因”一课时,我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探究活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明了什么?孟母三迁说明了什么?请应用本课知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通过诱导从内外因的含义中,引出了内外因的辩证关系这一重点教学内容。在探究疑问的过程中,要采取师生互动的合作方式解疑点拨,归纳总结。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人际间交流,互相启迪丰富知识,促使交际表达能力的提高,为此教师可以设置认知过程中的障碍,如提供反面立论,有意误导等,使学生在历经曲折艰辛的思维扩散后,获得更加全面透彻理解的知识,充分利用教材议一议、想一想、试一试等教学素材,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注意保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三、设计好一份作业——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作业设计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是促使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设计好一份作业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1.课题式作业。课题式作业是综合性作业的一种,综合性作业,追求长效探究与常规作业相结合,综合性作业意在长远,故多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进行课题研究。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自愿组合课题小组,采取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完成规定的作业。教师以“平等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合作、加强指导,把提出课题的探究权力交给学生,指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习得方法、获取经验,寻找规律、得出结论、讨论交流、体会成功。如我校某班部分学生组成小组探究了他们自己提出的关于“部分高中学生超前消费”课题,他们采用调查访谈、讨论等方法,从家长消费心理及对子女的教育理念、家庭经济状况、社会生产生活水平、学生消费观及消费习惯,消费市场的成熟度等多个角度,合作探究了部分高中学生超前消费的成因、影响及对策。尽管结论略显稚嫩,但研究过程中有利于学生素质能力的提升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其意义是十分明显的。
2.开放式作业。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践行这一教学新理念,开放式作业成为必然的选择。开放实践即通过各种有效的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从生活的这本大教材中汲取养料、生成知识,培养积极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实践活动形式可多种多样,社会调查、撰写小论文、模拟表演、报告会、可行性方案设计等均可成为实践性的课后作业。如在“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教学后,我结合班干部改选设计了一个“班干部产生方案”的作业,内容包括班干部产生的目标、目的、程序、原则、过程安排及注意事项等内容,学生对这种实践形式很感兴趣,大胆作了尝试与探究,提出了不少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以上笔者从探究式问题的设计、探究式学习平台的搭建、探究式作业的设计三个纬度谈了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拓展学生探究学习的空间、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途径和方法。相信在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探究式教学一定会迎来更灿烂的春天。(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教育研修院)责任编辑 杨博
一、设计好一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高中思想政治探究教学的成功与否,教师设计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有效提问能让学生在步步探究、层层深入中感觉到峰回路转、豁然开朗。有效探究问题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的“起点”。
1.关注生活“起点”。探究教学往往以教师创设的情境为载体,从贴近学生实际的情景中提出问题。教师要充分挖掘探究材料及情景所提供的信息,从情景内容中找到关键信息对学生进行提问,要关注学生的生活“起点”。
如,我在讲授“量变与质量”的内容时,先让学生看了一段“冰—水—水蒸气”的精美动画。此后,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大家从这段动画里看到了什么是量变?什么是质变吗?量变和质量有什么关系呢?”结果学生的回答要么照读教材内容,要么不知所云,没有达到教师的预期。
经过课后的反思与研讨,我在第二个班上课时,同样播放了那段动画,问了同样的问题。不同的是,我加入了自己的解说:“水温在一度一度地升高,但在0℃之下,它相对稳定保持着冰的形态,而0℃~100℃都处于液态,温度继续升高,超过100℃才会汽化。”学生回答问题时,就能抓住“轻微的”、“显著的”、“一定的程度”这些关键信息了,理解以上三个问题就水到渠成。在第三次上课时,我把解说的任务也交给了学生,只是提醒学生注意水温在不知不觉中缓慢升高,但到两个临界点时出现明显的形态变化。可见充分挖掘情景本身的信息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究的深入和新知的建构。
2.关注思维“起点”。 “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因此,探究性问题的设计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起点”。
在教学“文化生活”一课中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时,我问:“大家知道孔子是什么人?”一学生答“中国人”(全班偷笑),我没有理睬继续问:“孔子是我国的什么人?”调皮学生又答“中国男人”(全班爆笑)。学生答非所问,我哭笑不得。
学生回答固然有恶作剧成分,但教师提问的指向和回答域的确是模糊不清的,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的功能就无从谈起。有时由于老师提出的高水平问题超出学生现在知识和能力范围,也会导致答非所问,出现问题与回答间的认知不一致。因此老师提问的明确性、指向性、回答域的限定性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方向性和正确性。探究教学中只有指向学生思维、呈现学生思维过程的提问才是有效提问。
二、搭建好一个平台——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
有了一个有效的探究问题后,我们还应该为学生搭建好一个平台,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课堂辩论和问题探索是两种有效的途径。
1.课堂辩论。是指课堂上先由教师或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或观点,再由师生当场对比提出质疑或反驳的方法。内容可涉及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或学生思想问题,或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比如,在教学“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列举了一段背景材料:中国企业在市场交易上因信用缺失问题造成的无效成本,已占我国GDP的10%~20%,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5855亿,相当于我国年财政收入的37%,国民生产总值每年至少因此减少两个百分点,据此材料有人提出了“诚信就是财富”的观点。请学生就此观点加以评析。一位学生即插嘴道:诚信不是物质财富,而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另一位学生提出: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诚信是一种正确反映事物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从这点意义上讲,诚信就是财富。教师在表扬这几位学生的同时,指出能否进一步从所学经济常识角度加以分析,学生的兴趣又一次被调动起来,你一言、他一语地展开分析讨论。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能在提问和讨论中开阔思维,体验解决问题学习新知识和提高能力带来的快乐,在浓厚的兴趣中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学生的道德培养升华到一定高度。
2.引导探究。通过激活诱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教师应承接激活环节,决不能把现成的答案完整地告诉学生。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应为学生创造获得正确结论的条件,引导学生逐步接近知识内涵与结构。在教学“内因与外因”一课时,我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探究活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明了什么?孟母三迁说明了什么?请应用本课知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通过诱导从内外因的含义中,引出了内外因的辩证关系这一重点教学内容。在探究疑问的过程中,要采取师生互动的合作方式解疑点拨,归纳总结。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人际间交流,互相启迪丰富知识,促使交际表达能力的提高,为此教师可以设置认知过程中的障碍,如提供反面立论,有意误导等,使学生在历经曲折艰辛的思维扩散后,获得更加全面透彻理解的知识,充分利用教材议一议、想一想、试一试等教学素材,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注意保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三、设计好一份作业——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作业设计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是促使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设计好一份作业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1.课题式作业。课题式作业是综合性作业的一种,综合性作业,追求长效探究与常规作业相结合,综合性作业意在长远,故多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进行课题研究。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自愿组合课题小组,采取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完成规定的作业。教师以“平等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合作、加强指导,把提出课题的探究权力交给学生,指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习得方法、获取经验,寻找规律、得出结论、讨论交流、体会成功。如我校某班部分学生组成小组探究了他们自己提出的关于“部分高中学生超前消费”课题,他们采用调查访谈、讨论等方法,从家长消费心理及对子女的教育理念、家庭经济状况、社会生产生活水平、学生消费观及消费习惯,消费市场的成熟度等多个角度,合作探究了部分高中学生超前消费的成因、影响及对策。尽管结论略显稚嫩,但研究过程中有利于学生素质能力的提升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其意义是十分明显的。
2.开放式作业。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践行这一教学新理念,开放式作业成为必然的选择。开放实践即通过各种有效的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从生活的这本大教材中汲取养料、生成知识,培养积极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实践活动形式可多种多样,社会调查、撰写小论文、模拟表演、报告会、可行性方案设计等均可成为实践性的课后作业。如在“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教学后,我结合班干部改选设计了一个“班干部产生方案”的作业,内容包括班干部产生的目标、目的、程序、原则、过程安排及注意事项等内容,学生对这种实践形式很感兴趣,大胆作了尝试与探究,提出了不少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以上笔者从探究式问题的设计、探究式学习平台的搭建、探究式作业的设计三个纬度谈了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拓展学生探究学习的空间、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途径和方法。相信在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探究式教学一定会迎来更灿烂的春天。(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教育研修院)责任编辑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