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创作的传承和创新

来源 :神州民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yaoyy1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社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多元文化共发展。粤剧作为已经有100多年历史的岭南传统文化却在日渐式微,尤其是其传统的艺术表达形式很难让大家特别是年轻一代所接受和喜爱。那么粤剧的传承与创新,如何才能做到既保留本土传统的艺术创作特色,同时又能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呢?这将是我们一直探讨和不斷实践总结的一个课题。
  [关键词]粤剧;传统;现代审美;与时俱进
  一、如何坚守和传承粤剧固有的传统创作特色
  粤剧,是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粤语方言区(广府民系地区)的戏剧,是最能体现广府文化特色的文艺种类之一。据查源自清朝后期,有着100多年的历史,经过吸收秦腔(梆子腔)、昆腔和戈阳腔的唱腔特色,形成了以梆黄为主的唱腔,以唱念做打为艺术形式的广府戏。粤剧经过100多年的实践演变和艺术沉淀,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有自己特定的表演程式和艺术韵味,这是100多年来由历代艺人们不断实践总结出来、深受观众喜欢的粤剧传统创作艺术特色。著名表演艺术家薛觉先说过,粤剧这种极具艺术的历史传承性和文化厚重感的唱腔和表演形式,是值得我们坚守和传承的,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马师曾在《千里壮游集》中说“变革粤剧一方固须效他方之长,一方仍须保存粤剧之精华,从而发扬之。”
  粤剧乐队主要是以民乐为主,以二胡为头架,有文武锣鼓、大钹、小钹为敲击乐,扬琴、三弦、琵琶、月琴、中阮为辅的演奏队伍,艺术风格以明快、清新、悠扬为主要特色。粤剧曲艺一直是以广东白话为演唱语言,近年,有人提出,尝试把粤剧曲艺的演唱语言从白话变为普通话,目的是吸引更多的非粤语区域的观众,各方文化专家也针对此事作了专题的研讨,最终还是继续保持粤剧曲艺唱“白话”(粤语)的文化特色。
  二、粤剧传统艺术创作与现代市民审美趣味的冲突与调和
  当今社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多元文化共发展,粤剧作为已经有100多年历史的岭南传统文化却在日渐式微,特别是其传统的艺术表达形式很难让大家特别是年轻一代所接受和喜爱。那么粤剧的传承与创新,如何既能保留本土传统的艺术创作特色,又能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就成为粤剧界一直探讨和实践的一个课题。丰富多元的文化活动塑造了多元化的现代市民,素质不断提升的市民对文化形式和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年青一代对粤剧这种传统型文化缺乏了解,造成粤剧受众的范围越来越窄。据调查统计,目前粤剧观众主要是以中老年人为主,而且粤剧观众逐年流失严重,那如何能吸引和培养粤剧观众呢?
  据采访调查得知,年轻人不喜欢粤剧的主要原因是粤剧剧本太陈旧、唱段太长,剧情节奏太慢,年轻人往往很难沉下心来细心观赏。如何适应现代市民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审美要求呢?那就必须要改革,从剧目、唱段、作曲、剧情节奏安排、舞美、音响以及培养年轻演员等方面着手改革。
  首先,在艺术院校设立编剧系,招收学员学习专业剧本创作,成立“名编剧工作室”授徒是一个比较切实际和行之有效的方法。虽说成功培养一名作家不容易,培养一名优秀的剧作家更难,但只要去做,肯定能挖掘出有潜力的、有志向的剧作家。如果年轻一代的剧作家既有专业的粤剧创作艺术底蕴,又能灵敏捕捉现代社会的新人新事的题材,发挥现代新思维新动向,那么创作出的新剧本肯定能吸引年轻一代的观众。
  第二个问题是唱段、作曲的改革。粤剧一直习惯沿用传统的梆黄、二流和经典传统的曲牌,观众听多了难免烦腻。近年的实践证明,适当减少传统冗长的粤剧唱段、改编古老的曲牌,增加大家喜闻乐听的小曲小调,对吸引和培养年轻一代观众是非常有效果的。欧阳予倩在《试读粤剧》中曾说:“粤剧无论吸收什么曲调,大体最初是单独运用,慢慢就混合起来用。粤剧最大的特点就是无论什么曲调都能够和绑子、二黄结合起来唱。”“几乎没有哪一种曲调拿不进去,真是包括中外古今,信手拈来,任意裁剪,运用之灵活自由,不是个中人很难想象。”
  第三个问题是编导和舞美的改革问题。缺乏戏剧编导尤其是粤剧编导是一个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编导对演员服装、布景、色调、音响效果的整体把握,是决定戏剧舞台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的关键。所以,在艺术院校设班专门培养编导,剧团大胆引用艺术院校编导班毕业生,让他们有机会充分参加舞台导演的实践,就能逐渐产生一批有专业水平、有舞台实践经验的粤剧导演,从而导演出一批创新的、节奏明快、有新生命力的优秀剧目。2017年12月,由广东粤剧院主办的新编传奇粤剧《白蛇传·情》在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亮相。该剧由国家一级演员曾小敏领衔主演。《白蛇传》是戏剧舞台上历演不衰的经典大戏,本次以现代的审美眼光重新打造这个戏,从编导、服装设计、布景舞美、演奏队伍、舞台特效等多方面全新打造,该剧首演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更入选了“2015年度广东省文艺精品专项资金生产扶持项目”。
  第四个问题是对粤剧各个行当年轻演员的大力培养。粤剧界,对名演员有“大老倌”的尊称,观众很大程度是冲着自己喜欢的“大老倌”去看戏的。但“大老倌”大多数是上了年纪的中老年名演员,年轻一代对老演员的崇拜情结不深,那么培养和重用一批年轻的有实力的演员就能吸引年轻观众。这方面,广东省粤剧院、湛江戏剧学校做得很好,多年来坚持招生,培养一批批粤剧各个行当的青年演员。经调查了解,这些从艺校毕业的粤剧青年演员们在粤剧界的流失率很大,主要原因是近年剧团不断萎缩,演员需求量越来越少,加之一般情况下青年演员担纲主角的表演机会比较少,而且收入待遇不理想,造成了演员青黄不接的问题。在“生、旦、净、末、丑”等行当中,生、旦的角色比较“吃香”,容易“出名”,而“净、末、丑”的行当演员流失率更高,尤其是丑角,丑角的舞台形象不好看,而且对丑生的演技水平要求比较高。近代粤剧界,曾出现过好几位出色的丑生,例如文觉非、陆云飞、黄中王、梁醒波等都是著名的丑生,他们的表演风格诙谐、有趣。大家熟悉的剧目《拉郎配》、《选女婿》等,都是深受观众欢迎的剧目,可惜这些著名丑角大多数已经年迈离世。近年,戏剧界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且已经积极投入经费,目的是稳定青年演员的队伍,重点培养各个行当的青年演员,工作是卓有成效的。例如广州红豆粤剧团,培养了文武生陈振江,广东粤剧学院培养了曾小敏、吴非凡、文汝青、彭庆华、邱小娜、朱红星、张雄平等一批优秀演员,其中张雄平是比较出色的丑生,得到同行的认同和观众的喜爱,吴非凡、曾小敏获得了中国戏剧最高奖——戏剧梅花奖。   第五个问题是粤剧宣传方式的改革创新,增加各种形式的粤剧艺术传播渠道,不断扩大粤剧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近年,除了舞台表演、DVD、CD、电台等传统的传播方式,文化部门还加大了粤剧曲艺的网络传播以及粤剧电影的制作和公映,由红线女领衔配唱配音,世界第一部粤剧动画电影《刁蛮公主憨驸马》荣获第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美术片奖。大型神话粤剧电影《柳毅奇缘》也于2018年初在广州、佛山等地公映,反应良好。粤剧传统文化传媒结合现代的网络、电影的传播方式,使粤剧曲艺为更多的年轻市民熟悉和了解,吸引了更多的粤剧爱好者和年轻观众。
  三、粤剧文艺创作的深层反思
  粤剧是浓厚的本土民间文化的创造活动,特别重视文化的历史传承性和文化厚重感,目的是使市民从中感爱到文化的历史脉动,建立牢固的岭南文化历史观念。有专家调查认为,东莞缺乏主导性的传统型文化积淀,东莞特殊的文化印记和人文色彩,形成了东莞多元文化的发展,而且随着年轻一代的观众越来越少,粤剧已经成为东莞非主流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那么,东莞的粤剧要想更好地发展,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加传播渠道,让更多年轻一代的市民了解和熟悉,另一方面要培养有实力的编剧、导演、演员,积极深挖、创造本地题材,不断焕发本土粤剧曲艺文化精品生命力。
  由于说粤语的广府人大批移居海外,因此海外华侨社会也有不少粤剧爱好者,粤剧早已经成为祖国大陆人民与海外华侨华人维系亲情的精神纽带之一,也为促进中外人民的文化交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教授、粤剧粤乐研究专家梁培炽到广州时曾说:“我们的‘南国红豆’,不仅仅局限在中华本土地域,她已渗透到世界各地凡讲粤语的家庭里头。尤其是现代科技的发展,将来更使粤剧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展望前景,粤剧在全國地方戏曲之林中仍将傲然屹立!她将与时俱进,迎接新的挑战,谱写新的历史篇章。
  结语
  粤剧是岭南文化精华的浓缩,彰显了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春风润南粤,文化展新姿。在文化强省建设的浩荡春风中,在盛世文化的时代大背景下,我们要不断激发粤剧曲艺工作者的参与热情,不断掀起粤剧传承、发展、成长的社会热潮,从而吸引更多国内、外观众的了解和喜爱。
  参考文献:
  [1]龚伯洪. 粤剧.岭南文库编辑委员会.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合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2]林雄. 广东音乐.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卢晓羽(1972--)女,本科,现任职莞城文化服务中心。
其他文献
志壮是我的战友,身为省文化厅主管书画社团的他并不是以文化官员的身份出现在我的面前,而是以一个在陕西书画圈富有实力,享有盛名的书画家活跃在陕西画坛。干散利落的军人风格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让他的花鸟画也形成了简淡,清雅,朴拙,空灵的风格,所画之品笔墨精炼,意蕴含蓄,单纯平实,飘逸淡远,从中能当观出纪志壮高迈的胸襟和清俊的品格,也显现出他身体力行“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中的历练与成果。  在书画艺术中,简
期刊
坐腻了酒家包厢,吃惯了山珍海味,饭局中与酒友侃起闽南沿海的“吃桌”,倍觉有趣、有味、有情。闽南人向来注重礼仪,设宴请客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习称赴宴席为“吃桌”,大凡有婚事喜庆事都必“吃桌”。“吃桌”的名目之多有新娘桌、寿诞桌、阿舅桌、女婿桌、洞房鸳鸯桌、生男孩的满月桌、儿子分家桌、新居喜庆桌等等,真的是令人大开眼界,大饱口福。  传统的红事桌用四四方方的八仙桌,摆设在大厅正堂或公厅祠堂,环
期刊
[摘 要]粤北地区地域广阔,历史悠久,民俗风情多姿多彩,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独具特色的地貌风光,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粤北南雄的采茶戏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随着时代的变迁,采茶戏却逐渐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本文阐述了传统采茶戏如何在现代的审美以及新媒体的冲击下适应时代的发展,如何使现代的表现手法在不失传统经典的情况下与传统采茶戏有机地结合。  [关键词]传统;现代形式;有机结合  采茶
期刊
[摘 要]東莞市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20项,资源丰富却又分散,且大部分是作坊式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产品的生产销售形式单一、渠道窄,无论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手艺还是其产品,对外宣传的途径少,文化价值未被充分挖掘。一系列的问题鞭策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不断思考要以何种形式促进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弘扬,促进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绝活”得以展示并保障销售。“东莞非遗墟市”就是传统与现代之
期刊
[摘 要]在我国众多文化形态中,群众文化是以文化娱乐为主要内容的最具特色的社会性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成员。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大民族代代传承的核心,它作为重要的传统文化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文化的发展。本文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群众文化的关系,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建设群众文化起到的积极作用,并简要探讨了如何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群众文化的建设与繁荣。  [关键词]群众文化;非物质文
期刊
[摘 要]以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为契机,全面掌握韶关市采茶戏的分布、流传地区、演出团体、人才状况、演出剧目、生存现状等情况。以传承粤北采茶戏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韶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本土文化品牌的现实意义为研究方向,借鉴优秀剧团的创新经验,以如何抓住机遇,使粤北采茶戏得以动态传承为研究重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时代背景下,探索粤北采茶戏发展之路。  [关键词]粤北采茶戏;动态传承;
期刊
[摘 要]祠堂,是族人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场所,是教化后人、凝聚族众精神力量的文化核心,是乡土文化的根,其建筑、陈设及祠堂活动蕴含着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对营造家风、族风、村风,发挥过积极的作用。祠堂遍布乡村各地,打造祠堂优秀文化,将为精神文明建设增添特殊载体。  [关键词]祠堂文化;乡风文明;载体  东莞祠堂众多,遍及各个乡村,涉及千家万户,维系着诸多宗族姓氏,也是海内
期刊
[摘 要]道具是舞蹈舞台化作品呈现中重要的表现手段,表演者透过道具来丰富作品的内涵,增强作品表现力及艺术感染力。本篇论文研究者着重通过分析优秀舞蹈作品的道具功用,来探索如何通过道具来加强舞蹈的舞台化呈现。  [关键词]道具;舞台化呈现;功用  舞蹈作为艺术的一种,是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表现人们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然而,在一些舞蹈作品的创作中,当编导很难用单一的肢体语言完全表达作品的某
期刊
[摘 要]在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中,客家音乐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客家音乐以各种形式存在于我国南方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并从方方面面影响着网络文化的发展。本文以岭南地区的客家音乐为例,分析在网络文化中客家音乐的重构发展。运用网络思维与发展理念的思想,探讨客家音乐在网络文化中的表现与影响,最后探讨以客家音乐为代表的客家文化在网络文化时代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客家音乐;网络文化;传承;发展  长期以来,我
期刊
[摘 要]潮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潮汕人具有超强的凝聚力和拼搏精神,来源于自身的文化内涵、共同信奉的价值观和血浓于水的情感,而这些都是以潮汕文化维系在一起的。在新的发展契机下,探微潮汕文化的发展并发挥其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方言文化 ;文化遗存 ;特色产品;民间艺术;文艺精品  潮汕地区是广东省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三个地级市的统称,我们把潮汕人所创造的文化称为“潮汕文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