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民同乐”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ejue_wang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钱塘湖春行》尾联解读
  《钱塘湖春行》作为一篇游湖赏春的写景抒情小诗,大诗人白居易采用点面结合和写意画的笔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西湖早春图,读来让人感觉早春的西湖处处欣欣向荣,生机勃发,美不胜收。所以在诗的尾联,诗人干脆用了“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内心强烈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诗人白居易心中“最爱”的,除了湖东白沙堤上绿柳成荫,繁花似锦的灿烂春光之外,是否还另有丰富的内涵呢?在众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许多教师的课堂上,都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而笔者在进行这一课的备课时,还是觉得诗人用“最爱”这样一个最高级的词法结构来表达自己内心强烈的感受,这样的情感,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显然还是颇值得玩味的。
  知人方可论诗,这是中国传统诗论中解读文本的一条基本路径。那么,解读《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我们也不妨顺着这样的路径去寻胜探幽,从诗人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出发,尝试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进而读出诗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一些东西。
  研究白居易生平,人们大多以元和十年江州之贬为界,把他的一生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前后两个时期,因为其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改变,白居易在诗歌创作的倾向上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前期的创作主要以讽喻诗、感伤诗为主,后期创作则主要以闲适自娱诗为主。正如其在《与元九书》中所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所以,一般研究者都认为讽谕诗是白诗中的精华,它们广泛深刻地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体现了诗人“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的诗史风格。
  江州之贬确实给了白居易以沉重的打击,他说自己是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经此之贬,诗人早年儒家的意志变得消沉,佛道思想开始滋长,反映到他的诗歌创作中,开始转向追求闲适自娱为主。《钱塘湖春行》创作于长庆三年(公元823年)春,显然属于诗人后期的作品,故大多数研究者都把其归为表现诗人闲适自娱的一类诗歌之中,对其儒家的“兼济”思想不做太多关注。但笔者以为,这首小诗游玩赏春只是其表,抒发“兼济”之志才是其本。诗人在诗中流露出来的“兼济”之志,依然是那么坚定和强烈。
  元和十五年,宪宗暴死,穆宗继位,白居易被召回长安,先后担任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职。但穆宗皇帝却不是一个雄才大略,发愤图强的君主,当时朝中政治混乱,大臣间常常为了争权夺利而明争暗斗,穆宗皇帝却荒怠治国理政,政治上毫无作为。白居易看不惯朝堂上的勾心斗角,更不愿意与丑恶腐朽的势力同流合污,自觉在朝庭中只是荒废时日,无所事事,于是极力请求外放。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终于获得朝廷任命,令其为杭州刺史,主政一方。显然,白居易的这次自求外放,与其在元和十年“江州之贬”时的思想境界和政治抱负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次的自请外放,是他不愿沉沦的表现,是他奉行的“兼济”思想的抗争。他需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有所建树,以不辜负自己世敦儒教的人生理想和抱负。
  据史书记载,白居易当年(即公元822年)七月获得任命,十月到任。一到任,他便全身心投入到杭州城的治理中,着力解决杭州百姓的民生问题。他见杭州虽处江南水乡,水资源丰沛,但杭州一带的农田却经常遭受旱灾威胁,每到旱季来临,因为要保证杭州百姓的饮水,官吏们都不允许引西湖水灌溉农田,导致数十万亩农田常常因干旱而减收或绝收。面对现实,他排除重重阻力和非议,发动民工加高西湖湖堤,修筑堤坝和水闸,增加西湖枯水期的蓄水量,從源头上解决钱塘、盐官之间数十万亩农田的旱季灌溉问题。紧接着,他又着手疏浚钱塘门、涌金门一带开凿的六口古井,以解决杭州百姓的饮水问题。这些重要的民生工程极大地改善了杭州百姓的生活。所以,白居易尽管在杭州刺史任上时间非常短暂,但深得杭州百姓的崇敬与爱戴。这也是诗人晚年离开江南回到京城,还经常“忆江南”的一个重要原因。
  追溯白居易的仕途经历,也是历经坎坷,几经沉浮,特别是元和十年的“江州之贬”,对于他的人生打击更是非同寻常。但对于他这样一个出生于世敦儒业家庭的封建士大夫来说,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在他的内心深处,有一条是始终无法改变的,那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思想,士的精神。他一旦得到朝廷任用,就要努力为国家和百姓做出有益的贡献,实现他“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基于上面的解读,把文本放在诗人这样一个特定的背景下解读,我们就会发现,白居易在这首诗中直抒胸臆——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尽管表面上只是说非常喜爱初春西湖的美好春光,而诗人内心真正“最爱”的,显然不仅仅是湖东白沙堤上绿柳成荫繁花似锦的大自然美景,而是一直萦绕于他心中的梦想和志业,是其理想终于得以实现的难以抑制的喜悦。正因为如此,诗人才要放声高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论语·侍坐章》中曾经这样描述孔子心中理想的乌托邦:“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其实,这何止是孔子的理想乌托邦,更是无数儒家思想继承者的乌托邦?杜甫如此,白居易如此,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无数的儒生士大夫莫不如此。他们都不止一次地在他们的诗文中表达过这样的人生理想。孟子曾经和梁惠王讨论“独乐乐,与民乐乐,孰乐”的问题,得出了“与民同乐,则王矣”的结论。由此可见,“与民同乐”是每一个治国理政者的梦想,也是他们最大的人生快乐。
  综上所述,诗人白居易心中“最爱”的绝不仅仅是西湖的美景,更有来西湖踏青赏春的杭州百姓,还有隐秘在诗人心灵最深处的,远离污浊的朝廷,身心无比轻松,与他治下的百姓一道踏青游湖,感受春天生机与活力的“与民同乐”。这种爱与乐,是诗人一生理想的追求,是诗人人生价值的实现。只有如此理解,我们才能更真切地感受诗人压抑不住内心激动的放声高歌。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白居易一贯的创作思想,面对这样的人生幸事,诗人一扫在朝廷上无所作为的压抑,自然要大声说出“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当追问一下,诗人之乐,诗人最爱究竟从何而来?
其他文献
宣纸上铺展开千年前的盛世繁华。这座城,叫金陵。  长江经年不息的滔滔江水,奔腾着越过万里河山。那让世人魂牵梦萦的地方,江南福秀之地在山环水抱间氤氲。山明水秀,锦簇花团。  长亭楼阁,断桥残雪,碧色的青石板蜿蜒进竹林中央。  十里荷花,三秋桂子,桨声灯影梦金陵。  六朝古都,千载荣光。从今往后再没有一座城,将权术与温柔拿捏得恰到好处。多一份则媚艳,少一分则薄凉。这里有独居一方的富甲,有清凉伞映着的红
期刊
康德说:“真正震撼人心的,一个是我们头顶的灿烂星空,而另一个,便是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  张爱玲亦有言:“如果你知道昨天的我,你会更爱今天的我。”  康张的话语,就是对人生的感悟。如果说生如逆旅,那么我愿一苇以航,而这旅途中,我愿与两样东西同行,那便是敬畏与超越。  生如逆旅,一苇以航。我愿载敬畏同行,怀敬畏之心,行事有度,一张一弛,有敬有畏。  敬,何谓?乃是对人对事皆怀敬意,尊敬师长,尊重同
期刊
孟子曰“授受不亲”,那不仅是思想,也是实施的礼制,男女之间不能亲自交接东西,所以古代戏曲小说里男女主人公即使有意授受,也是一方把一个传情达意的小物件跌落在地,另一方急急捡拾袖起,才子佳人虽然已经动了“淫”思,但“授受不亲”之礼还是守着的。之所以要求授受不亲,就是怕男女因授受而相亲,因相亲而相爱。那个时代男女不能相爱,相爱就是“淫”了。汉代的张敞给自己的媳妇画了画眉,传出来掀起轩然大波。男人得爱国爱
期刊
翠色的柳枝在风中婆娑,抖落下一片 “沙沙”的韵角,雀儿在清透的阳光里,唱着一直属于春天的歌。  四月天,阳光正好,清风徐来。  随妈妈回老家,探望刚做了手术的奶奶。病房里浓郁的消毒水的味道包裹着奶奶蜡黄的脸。  奶奶信佛四十年有余。分明是亏了大气的身体,鸡汤、骨头汤这些最补身子的,依然一口也不吃,因此,恢复得格外缓慢。  奶奶脸色很差——不是窗外新芽的鹅黄色,而像是残屋败巷里皱巴巴的干窗纸的蜡黄。
期刊
风轻轻地撩起我的发,送来一抹微凉。闷热的夏季总让人头昏脑胀,思绪就像一团被搅乱的糨糊无法思考。今天是小学“小博士竞赛”,整个校园里闹哄哄的,全没了以往假日的宁静。看着那一张张稚嫩的脸,恍惚中又回到了去年那段拼搏的日子……  二月的校园木兰花开得正旺,嫣红的花瓣像裙裾般在枝头迎风招展。同学们都说木兰花的开谢跟学期进度是一样的,花开迎新生,花谢送老生。在花开得正旺的日子里,也是我们这届同学最忙的时候。
期刊
前几日,兰州的朋友突然告诉我,他要回静宁,我的心里又惊又喜。看到夜色越陷越深,那点缀其间的星星忽明忽暗,心中不免几丝寒凉。一颗星,难道是为夜晚而活吗?一朵花,难道是为春天而活吗?一个人,难道是为别人而活吗?  也难怪,夜晚往往是个人感情最为敏感的时候,人们在夜色里哭过漫漫四季,走过茫茫荒原,匍匐着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缓缓向前靠近,再靠近。  第二天我们见面了,他告诉我这次回祖籍的目的主要是来上坟。我
期刊
山有扶苏,隰有荷花。   ——题记  我追随《史记》,来到你的故事里。秦土漫漫,竹简成籍,铜刀挂壁,公子扶苏,我在这片土地忆想着当年的你。  我寻页而翻。当年秦始皇“焚诗书,坑术士”,你不畏谋反之嫌,上谏:“诸生皆诵孔子,今上以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话音戛然,我便听得“啪”的一声,竹简被狠狠丢在你的额前,绳带被摔开,散落一地。你目光如炬,澄澈坚定。  殿外,雨音潇潇,窗帷卷风飘摇,咸阳宫的暖阁
期刊
从新疆回来之后,我觉得自己长大了很多,而自己身上的口弦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口弦声里更多的含着的是伤悲,于是我开始思考,伤痛对我们的人生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  一天傍晚,看落日忧愁,在倾诉着它对这个世界的留恋。这时,我突然发现一位朋友向我发来一首小诗。  雨打窗,离人悔,故人心,易破碎,宁等蓦然回首。  手把一兰花,独赏。  一盏茶,几页诗,寒风起,落花飞,沉壁空盛余晖。  眼中一身影,独坐。  
期刊
那是一个雨夜。“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的疾风暴雨就在窗外,狂躁的骤雨急促地敲打着窗子,注定使那个夜晚成为一个不眠夜。  窗里的我们,我和我的朋友寇占文相向而立。寇占文侧立在书架旁,用他修长的手掌轻抚着书架上那一排排书籍,我看到他的双眸沁满泪花。没有说话,我们久久都没有说话。他紧紧靠在书架上的那个时刻,是永远雕刻在我心里的永恒时刻,我真切地看见一尊浑厚有力的立体浮雕就嵌在那整整两面墙的书架里,和那
期刊
夏季的末尾总是以一场淅沥的雨做了结的,这雨为翌日骤降的温度做了铺垫。很难说这究竟是夏天临别的礼物还是即将到来的秋天奏响的序曲。人们总以说“一场秋雨一场凉”,所以这场雨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这年的首场秋雨。  这雨也不是依节气来的。他什么时候会来可真不好说,并没有明文规定他到底是立秋降还是秋分降,甚至憋了一整个秋天也不见他也是极有可能的。秋雨不来的难耐和秋雨来时的清爽是相对的,你全身的细胞在经历了炎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