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民族文化艺术日益呈现出较强的经济属性。就我国的现状来说,精神文明的发展和文化艺术的建设出现了与经济建设不相适应的滞后局面,而“互联网+文化艺术”正成为引领我国民族文化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文章以重庆大足石刻为例,探究发现在互联网背景下,依赖故事解读的石刻观光,引入了语音导览项目。同时创建的“大足学研究院”不仅扩大了受众范围与文化认可度,还在年轻一代旅游群体中打好了线上宣传基础。最后探析了如何利用互联网进一步推进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对接,并提出相关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大足石刻;互联网+;传统文化
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对实现2035年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作出新的谋划和部署。这是党中央首次明确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重要地位的肯定与重视。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1]当前我国正在向着文化经济、网络经济迈进,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使社会各界开始关注互联网为各行各业带来的发展机遇。“互联网+”行动计划首次提出便成为了各界共同关注的重点,“互联网+”强调跨界融合和创新驱动,从王爽对于互联网和文化产业发展历程的研究中不难看出,文化经济和网络经济总是呈現融合发展的特征。在互联网的影响下,网络文化生产相较于传统文化生产更加具有创新性、互动性,产生的效果更加及时。[2]利用新媒体进行文化旅游营销,则能更好地生产网络文化。赵思涵提出了关于大足石刻的新媒体营销传播的具体策略,形成文化类旅游整合的营销传播模式。[3]本文以大足石刻为例,探究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如何利用新媒体扩大文化旅游市场营销空间和提高旅游增长潜力,从而进一步推进传统文化的发展。
1.大足石刻发展现状
1.1经济效益分析
从上述两个表格可以看出,大足区以及大足石刻在重庆的知名度并不高,对游客没有足够的吸引度,一方面是由于大足没有利用好“大足石刻”这一地域名片,即没有建立起专属于大足石刻自己的特色,大足城区内出现石刻元素的部分过于单调,仅在路牌、路灯以及部分街道上有所呈现,不能引起行人足够的注意力,缺少文化氛围;主要表现在文化品牌定位不明确,宣传形式单一,相比敦煌,大足石刻尚未获得较高的市场认可度;[6]另一方面大足自身的旅游基础建设仍然存在缺陷,比如交通服务、旅游购物服务、饭店业与住宿服务、文化娱乐服务等, 目前还不能很好地保障旅游业全面发展的需求。
1.2发展困境
1.2.1缺乏长远整体规划,营销宣传不到位
从2009年开始便有公司投资大足石刻文创产品,但是十余年的投资规划并没有取得很大的成效,虽然大足石刻中有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文创企业利用互联网传递大足石刻的思想,举行文创产品世界巡展,但是各式各类的文创产品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仍然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整体管理措施,景区内的旅游商品开发基本上还处于“各自为政”的无序状态。除此之外,石刻景区也不注重对旅游资源的宣传与营销,特别是在互联网+应用逐渐广泛的背景下,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二三十岁的年轻群体已经成为消费主力军,传统的宣传模式很难真正刺激到这个消费群体。
1.2.2石刻旅游文化受众面窄
大足石刻体现的是佛教文化,但是大多数游客对佛教文化知之甚少,对它的理解存在偏差,而且佛教文化对于旅游者自身的素质相比一些单纯自然风光的游览景点要求更高,所以游客的文化素养就限制了他们对于石刻文化的理解,进而也就导致削弱了大足石刻对大众的吸引力。
1.3交通政策优势
大足区位于成渝之间的中心地带且有高速公路直达,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在区内也拓建了旅游景区直达路线,增设大量旅游巴士,为石刻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交通基础。此外,区政府积极推动大足旅游业的发展,并提出以大足石刻旅游区为中心的发展政策,文化旅游发展在政府层面也得到了重视。
2.运营管理创新方式
“互联网+”是在互联网思维推动下演变而来的一种新业态,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互联网为传统文化搭建了更广阔的舞台,也已成为其传播的主要模式[7]。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下,以建设大足石刻文化、改善旅游基础设施为重点,不断地开拓新的宣传方式,与此同时利用新媒体扩大文化旅游市场营销空间,让大足石刻走进人们的生活里。“大足石刻”是人类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互联网大环境下更加促进了石刻文化艺术传播与推广,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对接与缝合,使石刻里包含的中华文化与艺术瑰宝成为当代中国文化艺术建设的助推器,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线上导游模式
大足石刻的游览不同于自然风光的欣赏,它依赖于对石刻背后故事的解读,传统的游览方式主要靠导游引领解说,但是仍然会有一部分游客不会选择导游,这就会让游客觉得索然无味,旅游体验不佳。在互联网大环境下,游客自身的宣传,又是一把双刃剑,若它产生的是负面影响,就会损失一大批潜在游客。
现今大足石刻联合敦煌和龙门石窟一起打造了语音导览项目,该语音导览使用起来也十分便捷,只需根据每组石窟旁的简介提示,点击相对应的石窟内容,就能获取该石窟的讲解,该项目使得游览在自由安排的基础上,体验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2.2“大足学”打破受众限制
“大足学”是以大足石刻为主体,涵盖周边及巴蜀地区石窟造像及相关历史文化研究为主的一门以地域命名的学科。近年,利用互联网优势,大足学学科建设工作拉开帷幕,包括机构的建立,人才的引进,以及出版了文集,同时举办开展了多期学术交流活动,提升影响力。2020年大足学研究院在四川美术学院成立,这不仅填补了重庆地域性学科建设的空白,还对进一步整理发觉巴蜀地区石刻文化、民俗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大足学研究学院的成立将扩大石刻文化在高校学生市场中的受众范围同时提高文化认可,在此之后,其关键就在于创新传播形式,做到既有趣唯又有内涵,从而刺激大学生市场潜在的旅游空间,因此不可忽略在大学生市场中的营销: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的宣传。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升级迭代、文化娱乐产业的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粉丝经济”崭露头角,利用好“粉丝们”(热衷大足石刻文化的群体)带来的流量,即关于大足石刻的旅游感受、文化内涵体会、向朋友宣传的内容,真正做到“内容即营销”;另一方面景区可充分利用网站的微信号,让大学生进行关注,实现景区信息的多次推广。[8] 3.结语
大足石刻是世界石窟艺术的最后一座丰碑,是“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标”它所蕴含的不仅仅是艺术价值,更多展现的是文化、教育价值,其展现的儒、佛、道文化内涵应当被传承下去。本文探究“互联网+” 模式在大足石刻建设中的应用,意在探究如何利用当下大足石刻的发展经验使传统文化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具体分析了大足石刻的发展优劣势以及大足石刻近年来的创新之处,从而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在当今旅游都追求自由的大环境下,选择导游以及跟团的旅游模式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选择,因此大足石刻景区与时俱进,推出语音导览项目,让游客更加自由的安排自己的行程。由此可以推廣到其他需要用心去感受的传统文化中去,做到让传统文化的精髓走进游客的心里。
第二,大足石刻在受众范围较窄的问题上也有所突破,通过创办“大足学”提高群众对石刻文化的认可度,激发兴趣,借助群众自身宣传,进一步扩大市场。同理,在其他传统文化中可以借助其经验,即扩大文化认可度,探索出类似的宣传道路,譬如: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符号,深入群众生活,和一些日常用品合作联名;加大自媒体宣传强度,不单单只是通过景区单方面文化输出,更要做到人人之间相互影响宣传。总而言之,无论是大足石刻还是其他的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是要留住文化符号,留下城市记忆,走进群众的内心。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段立国.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0/1119/c40531-31936343.html 2020年11月19日.
[2]王爽. 互联网与文化生产、推广和消费研究[D].山东大学,2016.
[3]赵思涵.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以大足石刻新媒体营销为例[J].绿色科技,2020(03):220-221+226.
[4]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2018、2019年重庆市旅游业统计公报http://whlyw.cq.gov.cn/wlzx_221/sjfb/202003/t20200313_5729339.html
[5]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旅游服务综合满意度调查报告,http://whlyw.cq.gov.cn/wlzx_221/sjfb/202008/t20200817_7786954.html
[6]柳媛.浅议大足石刻文化品牌建设策略[J].艺术市场,2020(10):100-101.
[7]褚宏祥,孙霜.“互联网+”背景下聊斋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体系构建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01):96-100.
[8]吴海燕,王秀娟.“互联网+”背景下大足石刻景区大学生旅游市场的拓展[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02):33-34.
本文系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1910378089。
作者简介:邓淋刈(1998—)女,汉族,重庆大足人,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17级本科生,经济学专业。
关键词:大足石刻;互联网+;传统文化
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对实现2035年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作出新的谋划和部署。这是党中央首次明确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重要地位的肯定与重视。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1]当前我国正在向着文化经济、网络经济迈进,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使社会各界开始关注互联网为各行各业带来的发展机遇。“互联网+”行动计划首次提出便成为了各界共同关注的重点,“互联网+”强调跨界融合和创新驱动,从王爽对于互联网和文化产业发展历程的研究中不难看出,文化经济和网络经济总是呈現融合发展的特征。在互联网的影响下,网络文化生产相较于传统文化生产更加具有创新性、互动性,产生的效果更加及时。[2]利用新媒体进行文化旅游营销,则能更好地生产网络文化。赵思涵提出了关于大足石刻的新媒体营销传播的具体策略,形成文化类旅游整合的营销传播模式。[3]本文以大足石刻为例,探究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如何利用新媒体扩大文化旅游市场营销空间和提高旅游增长潜力,从而进一步推进传统文化的发展。
1.大足石刻发展现状
1.1经济效益分析
从上述两个表格可以看出,大足区以及大足石刻在重庆的知名度并不高,对游客没有足够的吸引度,一方面是由于大足没有利用好“大足石刻”这一地域名片,即没有建立起专属于大足石刻自己的特色,大足城区内出现石刻元素的部分过于单调,仅在路牌、路灯以及部分街道上有所呈现,不能引起行人足够的注意力,缺少文化氛围;主要表现在文化品牌定位不明确,宣传形式单一,相比敦煌,大足石刻尚未获得较高的市场认可度;[6]另一方面大足自身的旅游基础建设仍然存在缺陷,比如交通服务、旅游购物服务、饭店业与住宿服务、文化娱乐服务等, 目前还不能很好地保障旅游业全面发展的需求。
1.2发展困境
1.2.1缺乏长远整体规划,营销宣传不到位
从2009年开始便有公司投资大足石刻文创产品,但是十余年的投资规划并没有取得很大的成效,虽然大足石刻中有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文创企业利用互联网传递大足石刻的思想,举行文创产品世界巡展,但是各式各类的文创产品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仍然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整体管理措施,景区内的旅游商品开发基本上还处于“各自为政”的无序状态。除此之外,石刻景区也不注重对旅游资源的宣传与营销,特别是在互联网+应用逐渐广泛的背景下,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二三十岁的年轻群体已经成为消费主力军,传统的宣传模式很难真正刺激到这个消费群体。
1.2.2石刻旅游文化受众面窄
大足石刻体现的是佛教文化,但是大多数游客对佛教文化知之甚少,对它的理解存在偏差,而且佛教文化对于旅游者自身的素质相比一些单纯自然风光的游览景点要求更高,所以游客的文化素养就限制了他们对于石刻文化的理解,进而也就导致削弱了大足石刻对大众的吸引力。
1.3交通政策优势
大足区位于成渝之间的中心地带且有高速公路直达,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在区内也拓建了旅游景区直达路线,增设大量旅游巴士,为石刻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交通基础。此外,区政府积极推动大足旅游业的发展,并提出以大足石刻旅游区为中心的发展政策,文化旅游发展在政府层面也得到了重视。
2.运营管理创新方式
“互联网+”是在互联网思维推动下演变而来的一种新业态,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互联网为传统文化搭建了更广阔的舞台,也已成为其传播的主要模式[7]。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下,以建设大足石刻文化、改善旅游基础设施为重点,不断地开拓新的宣传方式,与此同时利用新媒体扩大文化旅游市场营销空间,让大足石刻走进人们的生活里。“大足石刻”是人类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互联网大环境下更加促进了石刻文化艺术传播与推广,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对接与缝合,使石刻里包含的中华文化与艺术瑰宝成为当代中国文化艺术建设的助推器,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线上导游模式
大足石刻的游览不同于自然风光的欣赏,它依赖于对石刻背后故事的解读,传统的游览方式主要靠导游引领解说,但是仍然会有一部分游客不会选择导游,这就会让游客觉得索然无味,旅游体验不佳。在互联网大环境下,游客自身的宣传,又是一把双刃剑,若它产生的是负面影响,就会损失一大批潜在游客。
现今大足石刻联合敦煌和龙门石窟一起打造了语音导览项目,该语音导览使用起来也十分便捷,只需根据每组石窟旁的简介提示,点击相对应的石窟内容,就能获取该石窟的讲解,该项目使得游览在自由安排的基础上,体验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2.2“大足学”打破受众限制
“大足学”是以大足石刻为主体,涵盖周边及巴蜀地区石窟造像及相关历史文化研究为主的一门以地域命名的学科。近年,利用互联网优势,大足学学科建设工作拉开帷幕,包括机构的建立,人才的引进,以及出版了文集,同时举办开展了多期学术交流活动,提升影响力。2020年大足学研究院在四川美术学院成立,这不仅填补了重庆地域性学科建设的空白,还对进一步整理发觉巴蜀地区石刻文化、民俗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大足学研究学院的成立将扩大石刻文化在高校学生市场中的受众范围同时提高文化认可,在此之后,其关键就在于创新传播形式,做到既有趣唯又有内涵,从而刺激大学生市场潜在的旅游空间,因此不可忽略在大学生市场中的营销: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的宣传。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升级迭代、文化娱乐产业的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粉丝经济”崭露头角,利用好“粉丝们”(热衷大足石刻文化的群体)带来的流量,即关于大足石刻的旅游感受、文化内涵体会、向朋友宣传的内容,真正做到“内容即营销”;另一方面景区可充分利用网站的微信号,让大学生进行关注,实现景区信息的多次推广。[8] 3.结语
大足石刻是世界石窟艺术的最后一座丰碑,是“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标”它所蕴含的不仅仅是艺术价值,更多展现的是文化、教育价值,其展现的儒、佛、道文化内涵应当被传承下去。本文探究“互联网+” 模式在大足石刻建设中的应用,意在探究如何利用当下大足石刻的发展经验使传统文化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具体分析了大足石刻的发展优劣势以及大足石刻近年来的创新之处,从而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在当今旅游都追求自由的大环境下,选择导游以及跟团的旅游模式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选择,因此大足石刻景区与时俱进,推出语音导览项目,让游客更加自由的安排自己的行程。由此可以推廣到其他需要用心去感受的传统文化中去,做到让传统文化的精髓走进游客的心里。
第二,大足石刻在受众范围较窄的问题上也有所突破,通过创办“大足学”提高群众对石刻文化的认可度,激发兴趣,借助群众自身宣传,进一步扩大市场。同理,在其他传统文化中可以借助其经验,即扩大文化认可度,探索出类似的宣传道路,譬如: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符号,深入群众生活,和一些日常用品合作联名;加大自媒体宣传强度,不单单只是通过景区单方面文化输出,更要做到人人之间相互影响宣传。总而言之,无论是大足石刻还是其他的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是要留住文化符号,留下城市记忆,走进群众的内心。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段立国.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0/1119/c40531-31936343.html 2020年11月19日.
[2]王爽. 互联网与文化生产、推广和消费研究[D].山东大学,2016.
[3]赵思涵.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以大足石刻新媒体营销为例[J].绿色科技,2020(03):220-221+226.
[4]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2018、2019年重庆市旅游业统计公报http://whlyw.cq.gov.cn/wlzx_221/sjfb/202003/t20200313_5729339.html
[5]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旅游服务综合满意度调查报告,http://whlyw.cq.gov.cn/wlzx_221/sjfb/202008/t20200817_7786954.html
[6]柳媛.浅议大足石刻文化品牌建设策略[J].艺术市场,2020(10):100-101.
[7]褚宏祥,孙霜.“互联网+”背景下聊斋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体系构建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01):96-100.
[8]吴海燕,王秀娟.“互联网+”背景下大足石刻景区大学生旅游市场的拓展[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02):33-34.
本文系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1910378089。
作者简介:邓淋刈(1998—)女,汉族,重庆大足人,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17级本科生,经济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