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教学实践与体会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chl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理念下的化学教学活动应该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在教学活动中体现最新教学理念的关键。
  关键词:新课程 情境 整合 微型 创新
  
  从2008年9月开始,我省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阶段。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下面结合本人教学情况,谈谈自己在实施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过程中一些实践与体会。
  一、运用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化学知识的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之中,借助于社会互动,利用学习材料建构意义而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的根本目的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特定的环境和背景,创设情景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我们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将知识还原为特有的情境或置于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真实情景中,从而促使学生活动达到最佳状态。在教学化学必修1中“氯气”时,我首先向学生展示发生氯气泄露的一组视频,并结合现场救援人员的处理措施,让学生思考: 硝酸可能具有哪些性质? 学生在阅读素材的过程中归纳氯气的物理性质,并对氯气的化学性质做出猜想、假设,进而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最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结论。这样将原本抽象陌生的内容转移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降低了思维难度,经过分析讨论,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实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二、创造性使用教材,抓住核心内容进行整合教学
  在化学必修1“元素化合物”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反映教学时间紧张,甚至认为新课程将原来两年的教学内容放入36学时内,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对于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化学必修1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从覆盖面上看,几乎涵盖了原来高中化学必修I中的物质。但是相关物质知识内容的深度与难度降低了,而且过于细节性的知识不作基本要求,即知识面广、要求降低了,突出了核心内容,对主要物质性质和观念性知识(如元素观、分类观、比较观)的要求提高了。由于教师对这种变化不能适应,导致教学时间紧张。因为在原来的教学中,一些教师擅长讲解细节知识,关注枝节内容,忽视了核心知识的内在联系,忽略了核心知识的迁移价值。因此在必修模块的教学中,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抓住核心内容进行整合,避免将某个知识点内容挖掘得过于细致,要由原来关注细节的教学转变成关注核心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建构核心认识,形成知识结构。例如,铝及其化合物内容是高中物质性质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来的教学一般需要3课时完成。在化学必修1课程中,教师能够在l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解决该问题的主要思路是:教师要抓住教学内容的核心——铝及其化合物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既是共性又是特性。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铝制饭盒不能盛酸和碱提出问题,再进行实验探究,然后得出铝的化学性质;接着演示打磨和不打磨的铝条分别与酸和碱反应的实验,从实验现象的不同,提出问题,说明原因,进而过渡到氧化铝及其性质的讲解;最后从氧化铝的制取讲到氢氧化铝,进而通过化学实验探究其化学性质。这样的处理,实现了整合教学,抓住了核心知识,发挥了单一教学内容的多种教育功能,不但学习了新的化学知识,也获得了新的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三、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开展微型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师的基本授课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的重要途径。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标准的仪器设备,偏重于实验操作的模仿,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适应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按照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相结合的要求,解放思想,大胆创新,锐意进取,构建微型化学实验教育模式。微型化学实验具有省试剂、少污染、快速、安全、便于操作等优点,用于教学实现的单人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直接从实验现象和教材中获取信息,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做学生看、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树立绿色化学观念与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在教学实践中有如下两种做法:
  1.有机整合微型实验与常规实验。演示实验以常规实验为主,学生实验以微型实验为主;有毒有害、污染较为严重及适合微型实验特点的实验应尽量设计成为微型实验。
  2.开发微型实验探究课程资源。如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成本低的、废弃物品为微型化学实验仪器及药品;设计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有用素材、网络资源和其他媒体信息、学校和社区的学习资源等为微型实验探究课程资源。
  下面是笔者在“氨气”的教学实践中设计的一个氨气喷泉微型实验:
  1.设计意图
  氨气的喷泉实验是高中化学的重要演示实验,在课堂上演示该实验一般是在实验室事先制备好一烧瓶氨气,再带到课堂上演示,由于从制备到上课时间间隔较长,演示时效果不是太好,往往喷入烧瓶的溶液太少。特别是收集NH3的烧瓶不很干燥时,搁置时间较长,效果较差。本人通过实践设计出将NH3气体的制备和NH3的喷泉实验结合在一起的二合一微型实验装置,操作简单,成功率100%,非常适合于学生分组实验。
  2.实验装置
   AB
   3.实验说明
  ⑴装置中所用的仪器是医用一次性注射器,在去掉活塞的注射器针筒(下端用小胶塞密封)中加入约0.2 g碱石灰粉末塞上橡胶塞,在另一注射器中吸入少量(约1 mL)的浓氨水,将注射器内的浓氨水注入到加入碱石灰粉末的针筒内,碱石灰遇浓氨水迅速产生NH3气体,将上部注射器活塞上推,片刻后拔出针头和注射器。如图A。
  ⑵用注射器吸入一定量的含有酚酞的水溶液,将注射器针头刺入含有大量氨气的针筒内,尽可能将针头全部插入注射器,再轻推注射器活塞,将少量含有酚酞的水溶液注入针筒内,针筒内很快就形成红色的喷泉。如图B。
  (3)该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针筒不需干燥,适合学生的分组实验使用。
  四、利用课外实验,培养创新精神
  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蕴含丰富的化学知识,把书本上所学到的化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在学习了原电池以后,教师就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自己动手做一个水果原电池。第二天,学生把各式各样的水果原电池带到了学校,有的学生用铜丝、铁丝、苹果、导线、小电珠做成了一个会发光的原电池,有的学生用西红柿、碳棒、铁丝、导线以及贺卡上的音乐铃声装置,组装成一个能发出美妙铃声的原电池等,令人耳目一新。教师还布置了类似的能够在家里完成的小实验,例如,明矾晶体的制取、雨水pH的测定、鸡蛋壳化学成分的验证、毛竹筒中气体成分的探究、自已制汽水等等。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自己体验到了探究活动的全过程,增强了他们学好化学的信心。
  五、适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信息化课程的优势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与同伴交流合作、研讨问题的能力以及加强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如果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够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和探索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对事物性质的理解和掌握有了更进一步的加深,学生的思想和情绪会自觉融入到问题中,从而体验学习的乐趣。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当课堂教学中遇到了难以用一般的教学手段去分析、解决的问题时,如果通过信息技术可以虚拟出其内涵,就应该采用该教学手段进行难点的突破,但并不是说每一节课都必须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因此,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让信息技术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其积极作用。一般认为下列四种情况宜用现代信息技术:
  1.过程很漫长的实验;
  2.有微毒、微害的实验;
  3.很抽象的东西,如电子云,用图像、语言等不好表达;
  4.扩大演示实验的效果。现在多数学校班级人数较多,做演示实验时(如钠与水的反应、原电池原理等)坐在后面的学生对产生的现象看不清,若利用摄像探头实地摄影,然后通过大屏幕播放,实验效果会大大加强。
  新课程的到来,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新时期的高中化学教师学习新理念、新方法,树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教学观是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作为指导,并善于运用反思结果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将“教”与“学”有机地融为一体,使专业能力获得长足进步,努力使自己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
  参考文献
  [1] 胡久华.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J].课程改革.2007,(2):29~30页
  [2] 王勇,王新华.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J].实验教学与研究.2007,(12):13.
  [3]侯丽俊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几点做法[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2)85.
  ◆(作者单位:江西省修水县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周瑜芽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新课改虽然已经实施好些年了,但是很多一线老师还是停留在旧有的教学模式上,平时上课基本还是满堂灌,老师唱独角戏。所谓的教改也只是体现在公开课、示范课上,流于形式。而另一方面,很多教师又在抱怨、叫苦,说学生没有自主学习能力,木鱼一个,敲一下响一声,不敲就不响。近年来,我在教学中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 创建轻松、和谐课堂  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得让学生能与老师配合,按照
期刊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华东版)教材,精选了大量的精美图片,八、九年级四本教材共有插图722幅。这些图片主题鲜明,突出了教材的物理特性。各章节内每个知识问题或用图画来阐述和说明,或通过图画来反映物理问题,图文新颖,知识面宽广,文字浅显,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内化。教学时,灵活利用这些插图,能很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一、利用插图,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许多学
物理知识来源于人们对实际生活的认识又服务于社会,再推动社会的发展。初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就应当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个规律,即初中物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应学的知识,更重要的还应教会学生把学过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一、从日常生活引领学生走进物理世界  1.自然现象中的物理知识  物理来源于自然,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蕴藏着无穷的奥秘,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更是妙趣横生
期刊
期刊
一、通过物理实验创设情境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还能创设学生有效掌握知识的学习环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实验探索的情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  1.一些重要结论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一些重要的结论通过学生自己经过努力得到,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使他们自己“发展”的知识轻而易举地纳入他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