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印度小麦产量变化及气候影响特征与未来展望

来源 :农业展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wangmoso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度小麦产量在世界小麦生产中占据重要份额,印度为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小麦主产国.随着近年来印度小麦产量不断提高及其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小麦在印度农业经济和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近10年印度小麦产量和种植面积变化分析发现,近10年印度小麦种植面积整体稳中有升并呈阶段性波动;印度小麦单产和总产量整体均呈明显上升趋势.近10年影响印度小麦单产进一步提高的最主要因素是水分条件,对小麦单产制约最大的农业气象灾害为农业干旱,其次为高温、强降水及大风、冰雹等灾害.据估计,2021年印度小麦平均单产比2020年减少2.6%,比近5年平均值增加8.3%;总产量比2020年增加4.1%,为历史最高产年.2022—2026年印度小麦单产、种植面积预计仍将保持稳中有增趋势,总产量有望稳定在9400万~12100万t.未来,印度小麦总产量的继续增加势必对世界小麦产量、价格和小麦国际进出口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其他文献
作为中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政策工具,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越来越受到国内决策者和研究者重视.国内外对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开展了大量研究,国内也进行了推进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实践探索.基于文献综合分析法与比较分析法,梳理当前国内外多元化生态补偿的研究基础,从参与机制及运行机制等方面对国内外多元化生态补偿文献进行汇总分析;总结中国在多元化生态补偿实践中取得的积极进展、社会资本引入生态补偿机制的实现路径以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最后,从加快生态补偿立法进程、完善多元化生态补偿可持续融资机制、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升耕地质量的重要举措.农田也是半自然半人工生态系统.高标准农田高质量建设需注重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实施“绿色”建设,充分发挥农田生态系统多种功能.通过实地调研西北区等典型区域农田建设项目区分析了当前农田建设存在的绿色短板,结合“十四五”时期中国农业农村发展重点,明确了推进绿色农田建设的重要意义,基于实地调研和农田生态系统功能研究,总结归纳了推进绿色农田建设示范的主要做法.最后,提出了推进绿色农田建设的
分析影响攀枝花市典型贫困乡村精准扶贫中受益人群的因素,准确掌握受益者的真实心理和行为表达,对下一个阶段的乡村振兴工作重点布局具有较大的借鉴作用.基于贫困村N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调研样本数据,针对受益户的满意度数据构建二元Logistic模型,定量分析受益户个人和家庭的基本特征、劳务技能特征、认知特征和直接受益特征对精准扶贫受益人群满意度的影响.结果发现,年龄结构和外出务工区域是影响受访者对精准扶贫成效满意度的主要因素,随着年龄增长,人群满意度更趋向持肯定态度;精准扶贫政策的直接普惠性可左右群体对满意度的正反
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剧,农村面临着既不现代又不传统的窘境,在传统价值和现代生活的双重作用下,代际扶持中的权利与义务出现失衡现象.子女一代对个人权利需求强烈,物质消费需求增加,享乐主义盛行;而父母对子女的付出不求回报,利他主义思想明显,导致农村代际扶持中权利与义务的失衡.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观察法等方法,结合对河南农村的走访调查发现,近年来本应主要由年轻人承担的家庭责任,如婚礼、儿童教育、赡养老人等,却变成了上一代人的任务,进而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在分析这些现象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河南农村
深入探究黑龙江省农户玉米种植的生产决策及影响因素,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农户生产决策相关文献及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黑龙江省的玉米生产情况进行分析,归纳了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变化历程及特征,并基于调研分析指出农户在玉米生产中面临着自身属性约束、生产条件滞后、市场环境多变和外部政策影响等方面的困境.黑龙江在保障中国玉米生产中的作用显著,因此要提升政策施行效率、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加快玉米产业三产融合发展等,建立现代玉米产业扶持体系,促
合村并居对于城市建设和农地复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加快城镇化步伐的关键举措.在回顾近10年有关合村并居文献成果的基础上,梳理了合村并居中的各种乱象及成因,分析了合村并居工程对乡村建设的意义,总结了有效治理乱象的措施.综合来看,目前合村并居出现推进过急、对农民补偿不到位、新居建设资金短缺、农民生产生活受影响以及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等方面的问题与乱象,基于此,结合中国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建设更加合理的搬迁补偿机制、注重各地区特色、增加农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等治理路径
黄河流域现有名目繁杂的36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现行立法的冲突或虚置、管理体制不科学以及管理机制运转不畅等问题严重阻碍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2019年发布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以及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对已有“自然保护地”整合归并优化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三类自然保护地.推动黄河流域自然保护地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必须从立法规制上寻求综合性解决方案,理顺黄河流域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机制.一是基
在中国农业发展不断强调优质绿色的背景下,了解农户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采纳意愿与行为一致性,对于推进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山东省219位蔬菜农户的调研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和K-means聚类分析方法对农户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认知及采纳意愿进行评价和分类,将分类结果与农户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实际采纳结果进行比较,并采用二元逻辑回归分析了农户技术采纳意愿与行为一致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参加农业合作社和技术培训显著正向影响农户采纳意愿与行为的一致性,种植面积对农户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采纳意
“一村一品”是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利用2017—2018年北京市“一村一品”专业村监测数据,从营销发展、质量发展、经济发展3个方面选择指标,构建北京市“一村一品”发展质量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加权的方法计算每个专业村发展得分和目标值;分别从行政区划、地形区等角度分析各区“一村一品”发展质量得分和山区、平原区得分及协调目标值,并对其发展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各区“一村一品”质量发展得分均低于60分;平原区“一村一品”质量发展得分为平均为39.13,高于山区与浅山区;标准差为1.
将企业技术创新分为创新决策、被市场认可和竞争力提升3个阶段,构建决策—市场认可—竞争力(D-M-C)理论模型.基于该模型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衡量指标进行重新界定,并以高新技术企业15%的税收优惠政策为例,基于2012—2019年上市公司的数据,引入倾向匹配得分法(PSM),对税收优惠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效果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税收优惠并没有明显提升企业开展突破性创新的意愿,也没有明显提升被技术市场认可的程度,同时对企业所处产业链位置也没有明显提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