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可待

来源 :班主任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unicoml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明节放假的时候,突然开了同学会。
  二十多年不曾谋面的同学静静地站立着,站立在一张照片前面。照片里的她依然是当年的样貌,当年的笑容,当年丝丝缕缕的温暖……
  当年,在诸暨的一个小村子里,有一棵很大的树。树旁有个废弃的祠堂,那是我当年就读的小学,祠堂有两间屋子,一间坐着从一到三年级二十来个学生,另一间住着她。
  她有一双大大的眼睛,很爱笑。笑的时候,嘴角的痣像个小小的酒窝,她总是喜欢用手拨开挂到前额的发丝。那时候,她的发丝乌润而且光鲜。
  她就住在祠堂里。除了办公桌,还有一张古色古香的床,夏天午睡的时候,她会安排我们睡到她的床上,而自己睡在旁边的办公桌上。我们一排六个横着睡下,面对面,兴奋地推推搡搡。看我们不睡,她拿着教鞭过来,我们赶紧闭了眼,又偷偷看她。她笑了,我们忍着笑,身体却笑得抖了,渐渐地,不知不觉甜甜地睡着了……有一次,我醒的时候,旁边已经没有人了。我迷迷糊糊地晃到教室门口,唤伙伴一起跳绳。全班都笑了,因为早就上课了。她笑着走过来,问我,睡得好不好呀。呵,原来,她看我睡得香,不舍得叫醒我。
  祠堂周围种了很多豆子,是她带我们种的。春天的教室因此总是飘着豆花香。到了六一儿童节,这些豆就是我们的节日礼物。她一边炒,一边带我们唱歌,满学校都是香气,都是欢笑。炒好了,她就用一盏小小的酒盅均匀地分到我们每个人桌上。吃豆的时候,大伙笑着,她也笑着。
  她喜欢朗诵。总是用那异常柔顺而又铿锵的声音,带我穿行在美丽的文字里,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我读师范的时候,一位老师很惊讶我会背《荷塘月色》,而且诸暨乡下学生的普通话居然不普通。我知道,这也是她给我的馈赠。
  那个时候,教师体罚学生似乎很普遍,隔壁家的孩子在乡小念书,总是手肿得像馒头一样地回家。看到他的手,我总是无比自豪。因为她从来不打骂我们,她顶多睁大眼睛,叫一声你的名字。我被她叫过一次,说我的字写得不好。可后来一堂课中,她说我的字是仿宋体,是她批评错了。我不知道什么是仿宋体,只是很享受被她表扬的味道,比那时的薄荷糖还要美味。她经常给我们吃这种在当时极其时尚的糖。那个五保户的同学最为幸运了。他说,老师经常叫他一起吃饭,还给他吃糖,我们很羡慕,回到家纷纷埋怨父母怎么不是五保户。
  读三年级的时候,她买了一辆自行车,停在那棵树下,下课的时候,她练车,我们一大群人跟着她跑,跑着,跑着,她成了在车下跑的人,车上的人,变成了我们,车上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她也一回又一回地跟在后面扶着。每次等到她可以放手了,她就站在那棵老树下,用手拨开挂在前额的发丝,乐呵呵地看。
  读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得去乡里的小学了。忘记了当时的心情。只记得前几次放学的时候,总会照例回头看看,我们已经习惯了,放学时候,她站在树下看着我们离开。
  紧接着,村里的小学被合并了。从此就再也没见过她。
  我念师范的时候,给她写过信。很功利,是为了暑假作业。她回了信。有4大张。她没有按照我的要求写她的事迹,她说她很开心,因为我是老师了。她说,她没什么事迹,普通极了。她说,做老师就要做个好老师,我没有回信。我想,以后有时间,我要去看她,然后一起去看那棵树,一起背《荷塘月色》。
  以后,以后。树还在,我的学生也在背《荷塘月色》了。她,却成了一张照片。
  现在。我很想她。
  她的名字,我不记得了。
  她还有一个名字,跟我们一样,叫做老师。
  
  后记:
  总有一种声音,让人想起从前。总有一份记忆,徘徊在心的边缘。总有一种守候,即使脚步渐行渐远,仿佛从不曾离去。我们在生命的故事中,细数着流年……
  这里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些真实的故事。没有惨烈。只是真实,
  有些东西是看不见的,譬如高楼下面的地基——巍峨是一种可能的结果,而真实却是必然的原因。
  这里,向老师们鞠躬,向一切敬重教育的人们鞠躬,也为自己鼓掌,因为我是一个老师。
其他文献
师生之间难免会发生“碰撞”,有时这种“碰撞”出人意料,令人防不胜防。一旦处理不当,或令师生矛盾激化,或令老师威信降低,极大影响师生间和谐关系的建立。如果遇到“碰撞”,该如何应对?我个人的体会是“以退为进,分两步讲理”。  镜头一:某职业学校一女老师正在上课,发现台下一学生正在干“私事”,就走上前问:“在干什么?为什么不好好听课?”该学生立即答道:“没干什么,我在听课。”女老师继续说:“我明明看见你
期刊
偶尔打开电视,看到一则新闻报道,其实是一段人物专访,访问的对象竟是我的一个学生,一个当时最不起眼的学生。  那是我刚教书接的第一个班,班里学生有三个智力比较差,其中他最为突出,大约是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他似乎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走起路来左右摇摆,同学就给起了个绰号——“不倒翁”。这样一喊就是三年,他的名字反而没人知道了。  那时,他的情形很糟糕:已是初一的学生了。汉语拼音不能写全,最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期刊
班级管理主体是处于发展变化中的学生,并且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协调过程,是一项系统过程,而系统是有层次的,所以班主任应该与“年级”俱进,根据渐进性原则,构建阶段性班级管理模式。    一、依据    (一)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年级特征  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顺序性、阶段性和不均衡性。虽然高中三年都是心理学上的青年初期,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身心会有明显的发展变化。从心理因素来看,学生的自主意识、自尊
期刊
那个有些许阳光的秋日,班上的实习老师和学生们轻轻道别,那一刻,离别的忧伤布满一张张曾经灿烂的笑脸,那一刻,泪水朦胧了一双双明亮的眼……  载着实习老师的车驶过了山的拐角,学生们才缓缓地走进教室。  作为班主任的我跟着学生走进了熟悉的教室。  ……  “今天,同学们和实习老师离别的情形让老师激动不已,老师为你们有情重谊而自豪、骄傲。但另外的情景也闪现在老师的眼前,也让老师有了一份感慨:多少次,山路弯
期刊
家长和教师共同承担着学生的教育任务:目标一致,内容各有分工;时段交替,方法各有所长。日常交流中,双方共同语言较多,相互信任,一般都能直言不讳地表达观点见解。教师和家长做到和谐相处应该不难。  学生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枝节差错,尽管教师和家长提前做过大量工作,但问题总是在意料之外出现,迟到、早退、旷课、早恋、打架、玩游戏、顶撞老师等。学校里发生的问题,教师会努力解决,其方式和效果因人而异,为
期刊
一、再现感动瞬间——“他们让我流泪”    1.导入  孩子们,汶川地震牵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带给我们太多的悲伤、太多的感动,令我们流下了太多的泪水,心灵受到从未有过的巨大震撼。今天,让我们把心中的那份感动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吧。  (引导学生走入情境,不设置任何说话障碍,让学生畅所欲言)  2.学生述说  学生一:一位学生离世前留下遗言,将所剩治病款捐给灾区,他的父亲已将4万元善款全部捐出。  学
期刊
办公室有一片枇杷叶,老师们在传阅着,那是一个女生给一个男生的临别赠言,很抒情的一段文字,是在上课时被收上来的,我一下子猜到那是小亦同学写的。我教了她三年语文,她成绩不好,很多愁善感。叶子被没收的时候,我想她一定很懊丧。这么大的孩子已经懂得感受懂得表达,虽然她不知道她只是在刻意营造离别的氛围,更不知道自己苦心经营的浪漫成为办公室里一笑而过的谈资。  班主任很气愤,觉得她太不懂事,说都什么时候了,还在
期刊
“铃……”下课铃声响起,我收起讲台上的课本,朝台下一张张青春洋溢的面孔挥了挥手,说了声“下课”,径直朝自己的办公室走去。身边涌过一群群连跑带跳的身影,他们大声说笑着,快步离我而去,我不禁在心中轻叹:青春真好!  办公室里,一位工作了三年的同事发着感慨:“哎,知道吗?”她急切地说着,“我的一个学生上周日来看我,留了胡子我都快认不出了。”我这个同事一毕业就任教高三,她的第一届学生已读大学二年级了。  
期刊
破冰:执着中的艰辛  1996年,我大学毕业。  接到调令的那一天,我激动不已。骑着破旧的单车,义无反顾来到山脚下的一所农村中学。报到那天,正逢雷雨,瓢泼的大雨并没有浇灭我心中的热情。  我工作的学校条件很差,64个学生编成一班,学生挤得讲台几乎要贴着黑板了,解答学生问题时,教师必须侧身挤过讲台才能凑到学生跟前。学校里有个很胖的老师,把这形容为鲁迅笔下的“挤油”。学校缺钱,装不起电风扇,每逢夏天,
期刊
清晨,金黄的阳光从教学楼的西北角射过来,洒落在校园里五彩地砖铺就的楼前小广场上,广场正中的花坛里绛紫、水红、朱红的喇叭花,黄灿灿小馒头一样的千层菊开得正艳,阳光从花儿身边穿过,色泽透明,花儿神清气爽的样子,玲珑可爱。  孩子们三三两两地散布于树下,常新常翠的松柏树下闪动着他们读书的身影,他们神情自若,来回踱步,琅琅书声仿佛季节不曾带走的花香,弥漫于校园的晨曦里,透着清新与灵动。  一些孩子拿着扫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