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感知有“套路”,一读二辨三活用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i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整体感知”是一项概括能力很强的综合性思维活动,它在新课标中有要求,但概念模糊且缺方法指引。本文以新課标要求为指导,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为例,以文体体裁为切入点,以教学实例为依据,总结了三种常用于记叙文、说明文和诗歌三类体裁的整体感知“套路”,引导学生在“一读二辨三活用”的过程中,化难为易,迅速而准确地把握不同文体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整体感知;文体;串联要素;找中心语句;抓诗眼
  【中图分类号】G622
其他文献
随着西方叙述学理论的引进,在运用西方叙事学理论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牡丹亭》的结构,通过对主要人物与主要情节的分析,分析人物对情节的推动作用,并结合普落普的理论以及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学理论,分析故事内容体现的功能,再将情节的序列化打乱,重新进行编排,以图表的形式整合重要情节,以此发现文本表层结构下掩盖的深层结构,体现当时特殊的文化意义:即好的开端不一定导致好的结局,坏的开端不一定导致坏的结局,反而违背礼教的开端往往收获到意想不到的结局。
20世纪20年代中国早期“象征派”诗人多具有艺术家和诗人的双重身份,所以他们在诗歌色彩美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他们注重色彩之间的搭配,从单一渲染、色彩对比和多色组合搭配三个方面都可以看出,早期“象征派”诗人们凭借深厚的艺术功底和造诣,对色彩进行和谐搭配,并通过色彩的结构组合来抒发主体情感,使得诗人的主体情感与色彩的规律搭配在色彩组合中取得了高度有机的统一,不同的色彩组合搭配也生成不同意境,使得诗歌具有了强烈的审美效果。
“4+0”高本衔接协同育人管理机制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发展,促进校校合作和校际资源共享,彰显职业教育特色,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但目前“4+0”高本衔接协同育人管理机制的构建存在不足,有必要完善并落实管理规章制度,构建规范统一的管理平台,打造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制定职业规划成长手册并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学生的归属感。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国家和企业对具有国际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和精通国际谈判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国际人才考试的出现满足了这种需求。自2016年被推出之后,国才考试成为了很多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一部分。作为一种较新的英语能力考查方式,学生对国才考试并不熟悉,备考时无从下手。“支架式教学”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为国才(初级)“口头沟通”分层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契机。
杜甫《登高》被称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其“悲秋”内涵代表了最典型的登高情调.利用英美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法对《登高》进行深入解读会发现:《登高》所表达的“悲”情并不
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濛初的“二拍”刺激了明末清初的创作热潮一直持续到清中叶。“三言二拍”中最新的思想内容体现在商业商人题材小说当中,打破了这类题材在文学中长期被忽略、压抑和丑化的传统,并引起后来者的效仿和创作。清初商人白话短篇小说留存着对于“三言二拍”的记忆,又有所发展。本文将从艺术技巧的角度探寻清初商人白话小说对于“三言二拍”的继承与发展。
基于对新文科背景下大学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本文提出深度学习理念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行路径之一。以“深度教学”为前提,从认知、人际和自我三个目标维度出发,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融“互评、自评、师评”为一体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大学英语深度学习模式的构建,旨在为深度教学和学习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行动指导框架,为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提出可供选择的路径。
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倡导人人、时时、处处要学习、能学习的泛在学习模式,但关于具体如何有效地实现,相关研究成果目前较少.本研究旨在培养大学生在信
班级是高校管理的基本单元,加强高校班级管理是确保各项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针对纷繁复杂的班级管理工作,不少高校引入量化管理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探讨量化管理模式的应用现状及其优化路径,以助推高校班级管理实效性的稳步提升。
教研室是高校最基层的组织单元,为了保证教研室持续稳定的发展,制度建构是最关键的,也是高校教研室发展的核心工作。本文从组织管理制度、教学研讨制度、教学过程管理制度、教师发展制度等的建设情况进行了阐述,并基于以上教研室制度,提出了具体的行事历与实施过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