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副词研究综述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86893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汉语副词由于其意义空灵,用法涉及句法、语义、语用、认知等多个方面,一直以来都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本文对近二十年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副词研究作了一番回顾,从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本体研究、习得和偏误研究以及教学研究三个方面剖析了以往副词研究的得失,归纳目前副词研究已取得的成果,进而展望未来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对外汉语 副词 习得 偏误 教学
  
  现代汉语副词虽然其基本句法功能是充当状语,但是其内部各小类、各成员在组配方式、语法意义、语义指向、语用特点、篇章特点等各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副词作为一种个性强于共性的功能类词,多年来一直是汉语词类研究中争议颇多的一类。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留学生的副词掌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对相关结构的理解和运用,加之多数副词个性太强、意义空灵、缺乏可资类推的系统性和规律性,因此一直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和习得中的难点与重点。
  近二十年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副词研究主要在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副词本体研究、学生的习得和偏误研究、教学研究三个方面展开。同时这三个方面交织在一起,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很多学者在研究个别常用副词语法、语义、语用功能的基础上,就留学生的偏误和习得进行考查,提出教学建议。汉语语法学界的研究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语法研究之间的转化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本文对近二十年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副词研究作了一番回顾,从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本体研究、习得和偏误研究以及教学研究等方面剖析了以往副词研究的得失,归纳了已取得的成果,进而展望了未来的研究趋势。
  
  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副词本体研究
  
  随着现代汉语语法学界副词研究的不断深入,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副词本体研究也由点及面、由浅入深、不断拓展。其中个案研究明显占很大比重,如:“并、又”,“还、再”,“常常、往往”,“不、没”,“正(在)、正”,“真、很”等,就个别常用副词语法、语义、语用的考察及与相似的个别副词间深入、细致的比较研究。副词小类的研究和副词与相关句式、结构之间的研究并不多。如:周小兵等(2002)对频度副词的研究;肖奚强(1996)分析了“都、全”、“还、也”及“都还”连用与“除了……以外”之间的组合与语义关系;辛永芬(2001)探讨了助词“了”与常用的“已然”类时间副词之间的制约关系;胡云晚(2005)对程度副词“非常”的五种偏误成因的确定,显然建立在“非常”组合的成分“非常”之间的关系研究之上。副词作为一种个性强于共性的功能类词,鲜明的个性特征吸引了很多学者的注意,因此其宏观研究比较欠缺,主要还是依附、借鉴于汉语本体语法学界的研究。
  在研究副词功能的同时,学者们也就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副词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吴中伟(1997)提出把副词的意义、用法的研究与语句的主述结构、信息结构的研究,与参与者的态度、情感、意志,与说话人的口气、语气结合起来,有助于副词研究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卢福波(2000)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性质、目的入手,探讨了对外汉语教学中三个平面结合的重要意义,以 “太”为例,具体分析了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如何贯彻三个平面结合的问题。周小兵等(2002)详细解释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副词研究的三种方法:多项对比法、系列考察法、系统研究法。
  
  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副词偏误、习得研究
  
  随着心理学和语言学的发展,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内容发生了重要变化,研究者将其研究重点从“教学方法”转到“学习过程”,逐渐认识到学习者是语言学习的中心。国内外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主要围绕习得环境、学习者因素、习得过程、偏误分析展开。在研究方法方面,国内外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应当从简单的、思辨性的理论研究转向以数据为依托的描述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因此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者所使用的语言——中介语,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1984年鲁健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的发表,标志着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偏误分析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开始。至今,偏误分析、习得研究已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界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副词由于其意义空灵、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等特点,一直是留学生产生偏误较多的部分。因此,副词的偏误和习得研究从未间断,并且研究方法趋于多元化,或与语料库数据统计结合,或与实验研究方法结合。目前,学者们越来越倾向于使偏误分析和习得研究建立在数据和实证的基础上,越来越追求其科学性与实验性。
  陈小荷(1996)通过对100万字的中介语语料库中“也”的偏误统计,结合语境条件分析了“也”的偏误率。王建勤(1997)运用“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系统”对学习者习得“不”和“没”否定结构的过程进行了大规模的纵向统计分析,揭示了学习者习得汉语否定结构的顺序。袁毓林(2005)逐个分析了从中介语语料库抽取的100多个跟“没有”相关的偏误,把它们归到时体、“没有”与“不”混用、差比表达、“话题——焦点”结构、“没有”对体词/谓词性成分的选择等偏误类别中;对偏误的原因作了说明,并给出相应的正确表达方式。王建勤(1997)运用扩散理论考察“不”和“没”的扩散过程,总结出4个过渡时期:单一否定期、“不”“没”混合期、以“没”泛化为主的偏执期、“不”“没”分化整合期。李英(2004)运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扩散理论”,通过个案研究、小组研究,以问答、观察、测试等方式对留学生“不/ 没+ V”否定结构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考察。
  对不同母语背景下的学生的副词习得研究有以下成果:韩容洙(1994)从韩国学生学习汉语的情况出发,考虑副词用法上的难点,认为可以从副词的位置分布、用法辨析、搭配功能、语用条件等四个方面进行讲解和分析。金昭延(2001)以韩国留学生学习汉语副词时出现词性判断和句法位置错误的病句为例,分析了句法功能方面的错误及原因。李晓琪(2002)调查了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习得“再”、“又”的情况,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总结出以英语为母语者学习“再”和“又”的习得顺序。高霞(2004)探究了母语为英语的学生学习副词“就”的表现,分析了母语负迁移和过度泛化规则对学生习得的影响。吴丽君等(2002)就日本学生的副词“在”和助词“着”的偏误实例出发,从语义认知和语篇应用的角度分析了二者的区别,并寻求其使用规则。何一薇(2003)对日本学生关于时间名词、时间副词的偏误情况进行了考察。
  
  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副词教学研究
  
  副词教学方面的研究,多数是从个案研究或相关副词的对比研究出发提出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如:肖奚强(1996)在研究“除了……以外”与“都”、“还”的搭配规则基础上,提出教学中从形式标记和语义分析两方面结合讲授一些常用格式,将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彭小川(1999)以“倒”为例提出了对语篇教学的建议。白荃(2000)从“不”、“没(有)”的偏误出发,分析了教学和研究中的误区,并指出其背后的原因。解燕勤(2005)以“都”为例,对200篇HSK(高级)考试作文进行了考察,归纳了“都”的偏误情况,并由此提出应从副词的基本义项与派生义项之间的关系入手,对副词的常用义项进行较全面的教学。周利芳(2002)特别强调上下文和言语情境在对外汉语副词教学中的作用,她认为在一部分时间、范围、语气副词的教学中,应当紧紧抓住副词与语言环境的关系,使外国学生在对副词和上下文、言语情境关系的理解中掌握它们的用法。
  综上研究可以发现:对外汉语中的副词研究也正循着从语义到语用、从静态到动态、从微观到宏观的多角度研究方向发展。副词与相关词类、结构、句式的兼容选择性、共现顺序将是日后研究的重点,如胡云晚(2005)对“非常”的偏误分析研究。基于中介语语料统计和实验方法的习得研究,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另一个趋势。学者们越来越倾向于使偏误分析和习得研究建立在数据和实证的基础上,越来越追求其科学性与实验性。
  同时,对外汉语副词研究中也存在诸多不足:(1)副词本体的研究缺乏系统性、整体性,个案研究大大多于组合研究和聚合研究,并且研究关注点的分布极不均衡,基本都集中在个别副词或某几个副词的研究上。(2)习得研究严重滞后。现有研究只限于个别副词或相关副词习得的个案考察,分阶段探讨学生习得情况的论文更是匮乏。仅黄晓红(2003)探讨了初级汉语副词教学中留学生副词学习困难的来源、学习和使用副词的困难分布及其教学对策。针对不同母语背景下学生习得情况的考察,也比较零散不成体系。(3)副词在大纲及教材中的选取、编排顺序与学生习得之间的关系研究很少涉及。事实上,这正是对外汉语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基点,符合学生习得规律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编排可以大大减少学生习得过程中不必要的错误。
  
  参考文献:
  [1]陈前瑞、赵葵欣1996:《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述评》,《汉语学习》第5期。
  [2]陈小荷1996:《跟副词“也”有关的偏误分析》,《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3]胡云晚2005:《程度副词“非常”的有关偏误分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4]黄晓红2000:《谈谈基础汉语教学中与副词有关的几个问题》,《汉语学习》第4期。
  [5]江新1999:《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方法》,《语言文字应用》第2期。
  [6]李晓琪2002:《母语为英语者习得“再”、“又”的考察》,《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7]李英2004:《“不/没+V”的习得情况考察》,《汉语学习》第5期。
  [8]卢福波2000:《关于“太”字结构的教学与研究——谈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三个平面的结合问题》,《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9]王建勤1997:《“不”和“没”否定结构的习得过程》,《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10]王建勤2000:《关于中介语研究方法的思考》,《汉语学习》第3期。
  [11]肖奚强2002:《略论语法偏误分析的基本原则》,《现代汉语语法与对外汉语教学》学林出版社。
  [12]辛永芬2001:《留学生在使用“已然”类时间副词和“了”共现与否时的偏误分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13]徐晶凝1998:《关于程度副词的对外汉语教学》,《南开学报》第5期。
  [14]袁毓林2005:《试析中介语中跟“没有”相关的偏误》,《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15]赵春利2005:《对外汉语偏误分析二十年研究回顾》,《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
  [16]周利芳2002:《谈对外汉语副词教学中的语境利用》,《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吴娟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高中语文教材第3册(山东人民版)所选课文《陈情表》中“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句,课文对“区区”注释为 “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笔者甚是疑惑,认为是专家们谬其传,查找权威教材人教社2000版高中语文教材第3册所选课文《陈情表》中“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句,其注释亦然。我们认为此处应该解释为“第一人称代词,自称的谦词。”  为对此“区区”进行一个全面深入透彻的理解,我们不妨对教材及常见文章中所涉列的几个重点
色艳花大的罂粟,娇媚的低首着诱惑,那苞内含汁是药是毒,并非花之罪。
本文通过电化学测量,椭圆偏振术,和AES分析技术研究了321不锈钢大幅值载波钝化膜与小幅值载波钝化膜间的差别,证明了大幅值载波钝化膜耐还原溶解能力较好与膜中组成成分变化有一定的联
用椭圆法通过测定表面膜层厚度,折射系数和表面复盖度研究了钼酸盐对碳钢在工业冷却水中的缓蚀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形成具有良好保护性能的较完整致密的表面膜层的最佳钼酸盐
用甲基三乙氧基硅烷和四乙氧基硅烷水解缩合所形成的有机-无机杂化溶胶-凝胶(sol-gel)涂层对国产气相色谱用不锈钢毛细管柱进行脱活.通过气相色谱法研究了不同老化温度下所得脱
陈汝东《认知修辞学》本着开拓创新的精神,广泛借鉴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从认知……
词语、短语或分句等句法成分的序次有意识地脱离散文句法的常轨,构成唐诗句法修辞的一个重要方面:句法换序修辞。据我们考察,唐诗句法成分的变序几乎都有修辞需要(平仄、押韵、
以辽化副产残渣为原料,合成的炼厂缓蚀剂,除含有咪唑胺等缓蚀组份外,还含有环烷酸胺等有效组份,增强了缓蚀剂的协同效应。
社会越是开放,交流越是频繁,竞争越是激烈,对人才的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要求也就越高。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无论哪一专业的大学生,交际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相应的文化修养都是他基
插入语在语法上是句子结构之外的独立成分。例如“人,据说,是不错的。”“据说”是插入语,表示信息的来源。插入语对于言语表达有着重要的作用。以前学者们认为“插入语:独立成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