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教科研能力现状调研及提升策略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ke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亦有所提高,尤其是对高职院校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检验与提升方面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教科研能力作为考察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成效方面极其重要的参考指标之一,通过更具创新的提升策略来有效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与水平,不仅能更全面地满足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亦能及时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教师教科研能力;现状调研;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3-0196-02
   近年来,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迅速,社会对高科技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亦随之在不断的增加,高职院校如何采取更为快捷的策略,来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已然成为各高职院校的教学调研重点工作之一。因此,高校理应建立一套科学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健全相对合理且全面的教研评价系统,来促进教师教科研工作的全力开展,从而更好地提升他们的教学质量与效率,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实际教学意义。本文结合现阶段各高职院校教师教科研能力的现状进行调研与分析,提出几点合理的提升途径,予以简单的阐述,以作参考。
   一、现今高职院校教师教科研能力的现状
   就目前而言,结合各高职院校教师教研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普遍存在相对滞后的问题,教科研工作进入了一个发展相对缓慢的平台期,缺乏教科研的工作氛围。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师的学历与职称层级构建时,缺乏一定的合理性
   特别是一些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岗位,可以说是相当的稀缺,而教授以及副教授级别的教师数量在减少,老龄化的趋势加重,而岗位的相应指标也没有进行实时的填充,而对职称晋升的条件来说,相对来说亦比较苛刻,且大多数教师对职称晋升不愿意花费时间与精力,因此而造成高职院校的教师架构与实际运用产生了较大的出入。
   (二)高职院校对教科研评价体系的建立不够完善
   现阶段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数仍然处于轻科研、重教学的层面,对教科研的实际意义还没有足够的认识,且工作开展更趋功利性,而针对教科研工作的评价体系来说,更是缺乏全面性和针对性,不看重教科研成果的质量而是一味地只追求数量,大多数教师都是为了完成科研指标在进行形式化的教研工作,并且高职院校教师对教科研工作的热情以及积极性普遍不高,教师队伍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也比较匮乏,如此这样,对教师教科研能力与水平的提升是绝对不利的。
   二、高职院校教师教科研能力提升的实际意义
   科学界泰斗钱伟长曾经这么说过:“不上课就不是老师,而不专心搞科研的也一定不是好老師。”由此可见,对教师来说,具备一定的教科研能力,是每个教师在开展教学科学研究时,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养。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注重日常专业知识的教学水平与质量,更要与时俱进地提升自身的教科研能力,以此更好地符合现代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从而更全面地适应高职教育对现代人才培养的高需求。
   众所周知,当前社会中所进行的高职阶段的教育,更多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以便于更好地投入对社会的贡献中。教师教学的实际目的,不单是为了尽可能全面地提升学生的技能应用水平,作为高职院校的多数资深教师来讲,他们是高职院校进行日常教学实践的核心力量,亦随着现代社会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采取更科学的策略来有效地提升教学水平与质量,已然成为高职院校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依赖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能对教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且不断找到更合适的解决方案,从而更好地帮助更多的高职学生学好扎实的技能,服务于社会。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更积极地开展各项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深入探究,更快速地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强化与改革,也能更好地为高职院校未来保持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全面的支撑。
   三、高职院校教师教科研能力提升的途径
   (一)科学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促进融合
   现阶段的高职教学任务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繁重的,大多数高职教师的教学中心仍然是以课堂的日常教学为主,而对专业学科以外的知识延伸以及相关专业的知识提升等方面都缺乏相应的关注度。就高职院校的教师而言,其教科研水平高低不仅对提升技能型人才质量和水平起决定性作用,还能够恰当地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促进关系,使教学与科研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相对来说,高质量的教学对教师的科研来说是一种强大的内在潜力与动力的表现,更专业地引导学生积极去参与学习的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与自主能动性,从而更好地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一方面要专注于自身的日常课程教学,同时也要制订好教科研的定向发展目标,采取一定的措施将两者进行有效的融合,全面加强对教科研工作的深刻认识,并在日常教学实践中,针对性地将所捕捉到的新问题进行更具专业性的研究思考,以及更为深入地研讨和探索,使其发展为更有意义的科研项目,并且实时将研究所得的相关成果以及教育所获的优质资源,更广泛地应用到实际的日常教学中,通过这种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改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同时提升教师教科研的能力与水平,更全面地迎合现今新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从而充分地促进教学与科研的良好融合。    另外,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举办一些更具学科性的专业研讨会,不定期地邀请一些在相关学科领域中有所造诣且治学态度严谨,教学水平与相关科研能力相对来说具备一定知名度的校内和校外专家,与所在学科教师之间就实际日常教学中所出现或者是存在的困境,进行一定层次的沟通与交流,同时也能够与所在学科教师就目前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及前景进行更多的思想碰撞,加深教科研的思想意识。
   (二)建立严谨的例会制度,培养教科研团队意识
   保障高职院校教师顺利开展教科研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必须具备足够的团队合作意识,一个教科研团队要想保证队伍建设的质量与水平,那么团队成员就要保持一致的科研目标,且具备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因此,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致力于教科研团队的建设亦是首要的前提。
   首先,高职院校要建立一套更为严谨的,且与教科研工作相关的例会制度,并严格按照例会制度,定期召开相关教科研项目的研讨会,更全面地营造一种良好的教科研氛围。为了充分地将各级教授的引导以及示范作用更好地发挥到极致,可不定期地根据当前专业所涉及的社会热点问题抑或是前景发展方向,给各级教授级别的教师布置相关研讨题目,教授选定所要研究的主题之后,确定教科研主题研讨会的开展时间,根据教科研主题的专业性质来选配合适的团队成员,组建一个分工明确的教科研小组,通过团队成员之间对自身学科专业技能的合理应用,尽可能地将科研任务作精细化的安排,且尽量避免科研任务之间出现重复与交叉,并且在进行教科研任务的分配之时,亦要考虑到不同成员之间的专业特长,让教师可以准确地对自身的研究方向进行专业的定位。
   其次,高职院校亦可以根据教学成效的反馈情况,不定期开展相关课题的研讨活动,促进教师之间可以更为便捷地进行教学资源的共享,扩大教学视野的同时亦有利于拓宽教学思想,在不断的分享与互动中完成思想的碰撞,便于教师之间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各学科现今的发展动态以及方向,有效地促进团队成员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更有力地加强团队之间教科研任务完成以及相关合作,与此同时,充分展现出“以老带新”的优良传统,让新教师和老教师之间能互相打成一片,传授更有经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使年轻教师能够更加快速成长起来,成为科研领军人物,为高职院校的教科研工作贡献力量。
   (三)合理制定评价体系,多元化激励
   高职院校在不断地扩大规模以及建设发展当中,理应从院校的整体发展要求为实际出发点,全面结合院校各专业之间的发展特点,制定一套更符合专业性质的章程,同时,亦应充分考虑到大多数教師在教科研工作上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建立更具科学性,且充分凸显其专业特点的教科研评价体系。一套合理的评价体系的建立,首先要以教科研的级别和数量作为教科研的评价基础,在此基础之上,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从教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程度及社会贡献度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评价和鉴定,从严把控教科研成果的质量,更好地为教科研工作的展开提供保障。
   另外,就教科研激励机制而言,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创立了相关的制度来促进教科研工作的良好开展,但由于激励机制大多注重量的变化,而轻视了质的重要性,激励的力度较弱,且激励机制所产生的成效并没有达到理想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教科研激励机制的提升空间依然较大,采取多元化的激励手段,激励机制必须进行实时的改进与完善,才能在最大限度上调动教师从事科研的主观能动性。对热衷于教科研的教师,除了要给予必要的科研经费以作支持外,还要适当给予精神方面的奖励,在职称评审、对外学术交流学习、培训等各个方面都可以进行优先的选择,以此来充分调动教师做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高效地完成教科研的任务及目标。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对现代高等教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来说具有相当重要的积极意义,教师不仅要注重日常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还要投身于更高水平的教科研工作中,专注于同步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促进自我价值的充分实现,从而能够更全面地服务于整个教育领域,推动教育与科研的深入发展,更进一步为现代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万明.浅析高职院校教师素质与教学能力的提升[J].人才资源开发,2017(12):192-194.
   [2]胡文虹,胡洁.推进高职院校教师科研工作能力的研究[J].大陆桥视野,2018(7).
   [3]秦倩.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对策[J].新商务周刊,2017(8):171.
   [4]刘兆媛.高职教师科研能力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天津科技,2015(2):7-11.
  编辑 马燕萍
其他文献
近几年,我国的高职院校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这样就从侧面降低了中职院校的生源数量,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也需要进一步提升,从而增加了中职院校班主任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中职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系统性理论为基础的政治生态观要求高校各级党组织和行政职能部门必须从理论层面上形成法治、互动、合作、协调以及效率理念下的全新政治生态理念,从而
[摘 要] 为有效加强高职院校的抗风险能力,需对高职院校目前的内部控制建设进行优化。高职院校首先需对自身所面临的潜在风险因素进行深入探讨,高职院校管理层需重视高职院校的内部控制建设,内部控制建设的优劣将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教学、财务工作、科研等工作的质量。基于此,对目前高职院校的内部控制建设进行深层次探讨,从其现状着手,对于其现阶段所存有的问题进行具体剖析,针对问题提出针对性较强的优化措施。
[摘 要] 高职实训室在管理制度、安全设施和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构建实训室安全管理体系应加强实训室管理员的专业培训,完善实训室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强化实训室安全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定期组织实训室安全工作的督查与考核。  [关 键 词] 高职;实训室;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高校不断发展.高校作为培养优秀人才的场所,需要确保做好教育和管理工作,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的重要教学任务.但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早
近年来,由于国家和社会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和重视,以及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学历的需求.民办教育在改革大潮中异军突起,民办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办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之下,信息技术手段已经在各行各业广泛应用.大数据是信息技术与时代思想的集合,通过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高职院校模式创新之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意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目前职业院校越来越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与改革.这关系到整个学校的风气与声誉,同时也影响学生的学习与进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最重要
新时代的发展中,大众行业追求创新、各个领域致力革新,职业教育管理模式也不例外.创新发展是新时期职业教育管理健康发展的根本要求,只有把握好职业教育管理创新的正确方向,
[摘 要] 我国的职业教育已进入新的发展时代,对青年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十九大以来,国家密集出台利好政策,加之“互联网+教育”的迅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代。青年教师作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师队伍中数量和所占比例都逐年提升,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就新时代背景下的职业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路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