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走长征路

来源 :鸭绿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laiyizhizailiu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5月,参加中国作家重走长征路采风团,沿红二方面军长征路线,从湖南桑植刘家坪出发,经张家界,转云南,走寻甸、禄劝,经丽江、迪庆,一路行军、考察、座谈、采访,心灵受到极大震撼。再一次重新认识了长征这一史无前例伟大壮举的非凡意义,再一次深切感悟到红军长征伟大精神之弥足珍贵!
  一
  走进桑植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十分醒目耀眼的巨大雕塑。在湛蓝的天空下,在郁郁葱葱苍松翠柏背景下,一面“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红色军旗,以风中飘动的姿态舒展定格。红旗正中雕刻着洁白的五角星,五角星中间镶嵌着镰刀斧头。红旗的下方长方形底座上黄色浮雕书写着王震“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桑植县”的题字。当年红二方面军是从桑植县的刘家坪出发的,采风团首先在这里举行重走长征路出发仪式,接着参观红军长征纪念馆,然后走进桑植县洪家关贺龙故居。
  走过贺龙桥,贺龙故居就在眼前。这是一个普通的农家院落,院内一栋坐北朝南、四扇三间的普通木房。这栋普通木房原为清道光年间贺龙祖父贺良仕修建,由贺龙的父亲贺仕道、母亲王金姑继承下来,贺龙和兄弟姐妹七人都在这里出生。一个九口兴旺之家只有三间木房,显然住不下。贺仕道便自行设计将三间房用木板隔成六间。正中一间是堂屋,堂屋前间为供奉家神厅堂,堂屋后间是贺龙姐姐、妹妹卧室。左前间为火炕屋,冬天全家人在此生火取暖,用餐待客。左后半间是贺龙父母卧室。堂屋右前间是厨房,右后间是贺龙和弟弟贺文掌卧室。
  几个卧室都按原来的生活状态,陈列着一些家居用品,引人驻足的是卧室主人的画像、照片和简短人物介绍。站在这些画像、照片和人物简介前,我的心里翻腾起波澜,久久不能平静。贺龙的五位亲人,父亲贺仕道、弟弟贺文掌、大姐贺英、二姐贺戊妹和妹妹贺满姑,都先后参加革命,最后都在反动势力的残害中牺牲了。真是满门英杰,全家忠烈啊!
  贺龙父亲贺仕道是个老实忠厚又嫉恶如仇的人。他为人谦诚,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好打抱不平,经常教育子女主持正义,不畏强暴。贺龙是贺家长子,从小聪明机智,贺士道对贺龙寄予无限厚望;曾想让他苦读经典,“学而优则仕”,给他起名贺平轩,希望平步青云,翔雾连轩。可贺龙却厌文爱武,迷恋舞枪弄棒、习武打拳。贺士道就顺其天性,在自家院子东侧建起小小习武场,让儿子和邻家孩子们一同操练。至今,贺龙故居院内还保留着这个练武场。据说贺龙十多岁时就学得几般武艺,许多大人也敌他不过。
  贺龙二十岁那年,就在芭茅溪刀劈盐税局,拉起革命队伍,打出革命旗帜。许多穷苦人家的青年跟着他闹起了革命。贺仕道认定儿子的所作所为是杀富济贫的正义之举,就主动为儿子的武装斗争四处奔波,筹集钱物,不辞辛苦,不惜生命。
  1920年5月,贺龙托人捎信,让父亲代他去澧州取回刚刚搞到的一批枪弹。贺士道接信儿后,二话不说,立即带上小儿子贺文掌,从桑植启程,直奔澧州。谁料,队伍里出了叛徒,走漏了风声。当贺氏父子走到天子山下的三人潭时,突遭土匪袭击,贺士道腰部中弹,落入水中。他十分顽强地忍痛泅渡到对岸,却又遭土匪拦截,再次被砍落河中,最终不幸牺牲。
  在贺龙小弟贺文掌的画像前,听着讲解员介绍他英勇牺牲的经过,我的心被揪得紧紧的。贺文掌英俊潇洒,还有些稚嫩的脸上透着正气与刚毅。那年他刚刚十五岁,在随父亲为贺龙的部队取枪弹时,也不幸在与土匪搏斗中寡不敌众,被土匪捉住。残忍的土匪,燃起干柴烈火,把他放进大笼屉活活去蒸。贺文掌年小志大,意志坚强,宁死不屈。据说,疼痛难忍的贺文掌,当时撕心裂肺的喊叫声,几里地外都能听见。即使这样,他也丝毫没有向敌人求饶。一个英俊勇敢、生龙活虎的青年才俊,就这样被敌人活活蒸死,这是何等惨烈啊,听了让人心恸不已!贺文掌被蒸死后,土匪头子们取出他的心肝肺,装了一罐子,连同他父亲的尸体,送到了贺龙的住处。正待出征的贺龙,见到父亲尸体和弟弟那已煮熟的心肝肺,犹如万箭穿心!他惨痛地大喝一声,挥刀劈向身边一棵大树,发誓说:“我贺家杀不尽,赶不绝!此仇不报,誓不为人!”
  贺龙的大姐贺英,是个有勇有谋的巾帼英雄。当过湘鄂边区游击司令,率领游击队配合工农红军为创建湘鄂边、湘鄂西根据地做出了极大贡献。贺英从1906年就与丈夫组建与恶势力抗衡的地方武装;支持贺龙杀死盘剥农民的大豪绅,赶走知县;丈夫被害后,继续率领群众武装坚持斗争;1928年春,将千余人的武装交给贺龙、周逸群,从此加入工农革命军,参加桑植起义;贺龙率红军东下洪湖,她率游击队在湘鄂边根据地坚持游击;反“围剿”后,国民党军和地方武装包围根据地,她率部坚持斗争。1933年夏,贺英驻洞长湾遭敌偷袭,在掩护伤病员撤退时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三十七岁。贺龙的二姐贺戊妹也在这次战斗中英勇献身。贺英牺牲后,残暴的敌人拖走了她的尸体,割下了她的头颅。据说,贺龙闻听大姐、二姐死讯,撕心裂肺地大喊一声:“痛煞我也!”悲痛的泪水如决堤般滚滚而下!
  贺龙的妹妹贺满姑比贺龙小两岁,在贺龙影响下,从小养成勤劳勇敢,不畏强暴的性格。她参加贺龙和贺英领导的队伍,并组织穷人参加打土豪、烧田契等革命活动,后来回到洪家关担任游击队长。这时的贺满姑,已经是五个孩子的母亲,她惦记孩子,就把最小的三个孩子接到身边,住在一个叫段家台的小村里。贺满姑与三个孩子得以团聚,却让敌人发现了踪迹。敌人悄悄包围了段家台,抓走了贺满姑和三个孩子。敌人对贺满姑严刑拷打,逼问她贺英在哪里,她双唇紧闭,从不开口。敌人逼她带队去抓贺英,她更是坚决不从。敌人用烙铁烫她的脊背,用猪鬃刺她的乳头,最后当着她的面毒打她的孩子。贺满姑一颗慈母之心,再也难以忍受如此残酷折磨,就求一位乡亲买来鸦片,吞下自尽。在她奄奄一息时,敌人发现了,把她拖出牢房,绑在刑桩上,施以酷刑。贺满姑英勇顽强,坚贞不屈,至死也没让敌人得到任何情报。敌人用尖刀一刀一刀剜下她身上的肉,贺满姑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英勇就义!
  站在这些画像、照片前,我的心灵在微微震颤,泪水也夺眶而出。这样一个善良之家,为了正义,为了光明,为了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一家五人都英勇牺牲了,而且都牺牲得这样壮烈!不仅如此,据介绍,贺氏家族先后为革命牺牲的人竟多达一千多位。   在桑植烈士陵园,矗立着桑植烈士纪念碑。碑文是这样写的:“在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桑植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识大体,顾大局,前仆后继,艰苦卓绝,全县有五万余人或者参加红军、自卫队,或者参与红军政权组建,据不完全统计,全县为革命牺牲者多达两万多人。仅贺氏族亲就达一千多人,他们大多捐躯于疆场,长眠于异乡,其中,大部分连姓名也没有留下。此次仅镌刻已知姓名的烈士2314人,其中非桑植籍24 人。安葬此园者为1114人,其中知晓姓名者240人,不知姓名的烈士874人。烈士洒鲜血,日月换新天。回首往昔,老区薪火相传,基业已铸红土地;放眼未来,民族复兴伟业须知任重而道远。知古以明道,察往而思来,征途前行,谨当铭记:勿忘昨天苦难辉煌,无愧今天使命担当,不负明天宏大理想。”
  在纪念碑前,读着那一串串名字,想到他们和那些连名字也没有留下的英雄们,我的心情十分沉重。一位烈士的牺牲,就会使一个家庭陷入无比悲痛之中。不知有多少英雄的母亲,把自己挚爱的儿女送上战场。她们望眼欲穿,却一直没有等到自己儿女的消息。有多少英雄的儿女捐躯疆场,尸骨依然留在异地他乡。据当地乡亲们讲,贺龙自从走出了洪家关,就再也没有回过故乡。桑植县有上万人跟着贺龙去革命、去当红军、去长征,可回来的最多也就几百人。
  张家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是一位女同志,她说话爽快,以女性的视觉,关注女性的情感和命运。她介绍说,许许多多张家界的儿女,都在革命中牺牲了。解放初期,据不完全统计,张家界光是失去丈夫的寡妇就有五千多人。她们承受着比男人更多的思念和痛苦。她们中的许多人始终在等待,有的青丝变白发,媳妇变成了老太婆,也一直没改嫁,她们一直在盼望着丈夫的消息。
  她还满怀深情地说,革命胜利了,功名赫赫的贺龙元帅何曾不想回故乡!可他再也没有踏上回乡的路,这里面自有他的苦衷。也许他无法面对,那些希望他带着儿子、丈夫跟他一起胜利归来的母亲、妻子,那期盼的眼神,继而又失望的表情。也许他没有办法向牺牲战士们的母亲,报告他们的儿女在长征中,是如何英勇,是如何坚强,是如何壮烈地战死沙场的。
  走进张家界的贺龙公园,我们来到贺龙墓前,为贺龙元帅送上了鲜花,并向他的塑像三鞠躬。那一刻,我的泪水顺颊而下。一位共和国的元帅,他经历了多少牺牲,他目睹了多少惨烈,他承受了多少痛苦,他经受了多少感情的折磨,他是怎样坚强,又是怎样执着,这些都不是几句话能够说清楚的。现在他终于回到了故乡,回到了这片故土,与故乡的父老乡亲们融在了一起。
  普渡河,铁索桥,位于云南省禄劝县翠华乡头哨村与沿河村委会之间,两岸悬崖壁立,河水奔腾咆哮,地势十分险要。1935年初,中央红军通过这个渡桥,向晈平渡进发,甩掉了敌人的围追堵截,顺利渡过了金沙江。1936年4月初,红二、六军团在贺龙、肖克率领下,进入滇中,4月8日,红二军团四师经寻甸进入禄劝境内,到天亮前到达普渡河铁索桥东岸,准备从此过河后,再渡金沙江。不料,此时滇军工兵大队已经抢先佔领了桥头、板上、音翁山。红二军团部分兵力留守桥东,控制了制高点,做佯攻铁索桥的姿势,其他官兵跑步到小河塘渡口涉水而过,不幸被敌发现,并展开激烈战斗,付出很大代价,有七十九名壮烈牺牲。其中,四师政治部主任萧令彬也在战斗中光荣牺牲了。
  解放后,当地政府在铁索桥旁修建了红军烈士纪念碑,同时建了两座烈士墓,立了两块墓碑。一为红军烈士之墓,一为萧令彬烈士之墓。
  采风团全体成员参观普渡河、铁索桥后,向红军烈士纪念碑敬献花圈,祭扫烈士墓。在烈士墓碑前,采风团团长丹增主席,手捧一束菊花,虔诚地盘腿坐在烈士墓前,默默地沉思,深深地哀悼,表情十分凝重。他把鲜花放在烈士墓碑前,整理着墓前花圈上的挽联,眼里闪着泪花,大家都读懂了这位年近七旬老作家对烈士的敬重与缅怀。回来的路上,我问当地同志,萧令彬的家人是否知道他埋在这里,他的家人是否来这里找过他?回答说,还没有!我问萧令彬作为师政治部主任,牺牲时有多大,告之曰:十八岁!我有些惊讶,才十八岁!那是多么美好的年华,那是多么壮丽的青春啊。他们告诉我,当时的军长也才二十多岁!那时的干部在战火中成长,经受着生与死的考验,不是我们能用现在的理念去衡量的。
  我的心中对萧令彬又升腾起新的敬佩和惋惜,萧令彬只是千千万万个红军烈士中的一个,共和国没有忘记,人民没有忘记,中国共产党没有忘记!红军烈士安息吧,今天的美好生活是以你们年轻的生命为代价的,鲜红的党旗是用你们的鲜血染红的,安息吧,烈士!有机会还会来看望你们,愿你们坟前的鲜花永不凋落!
  二
  红军长征两万五千里,路经十一个省,上有飞机阻截,下有百万追兵围堵。只有几万人的红军,何以能够甩开敌军追逼,跨越万水千山,走过雪山草地,创造出人类史上的奇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红军的主张是民心所向,红军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
  红军长征看似是几万人的长征,实际上是千万人的共同长征,是人民的长征,是劳苦大众的长征。长征是红军的胜利,也是人民的胜利,是美好革命理想的胜利。红军是宣传队,红军是播种机,红军走到哪里,就把“建设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让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世界”的革命理想播撒在哪里。红军把人民作为上帝,作为最忠实依靠,以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为己任。人民群众以满腔热情相信红军,支持红军,帮助红军,积极地参加红军。为了红军,老百姓什么都能舍出来。有一首歌的歌词,生动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深厚感情:“最后的一粒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上战场!”
  在寻甸县柯渡镇回辉村清真寺望月楼的侧面墙壁上,有一幅红军长征时留下的红色标语,至今还清晰可见:“中国工农红军绝对保护回民兄弟的利益!”说起这个标语,当地的许多人都能讲出当年红军长征走过这里时,发生的一个小故事。
  当贺龙领导的红二方面军长征路过寻甸时,有一个营的干部战士就住宿柯渡镇回辉村。这天晚上,负责伙食的三个战士来到回辉清真寺,想借用清真寺的院子,支起锅灶,用准备好的猪肉和蔬菜,为战士们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让战士们吃上一顿饱饭,可是清真寺的主持不同意,三个红军战士开始还有些不理解。后来,当战士们知道了清真寺回民的习俗之后,马上醒悟,立即一边道歉,一边收拾起锅灶,离开了清真寺。这件事情,让淸真寺的主持很受感动,认为中国工农红军确实是一个仁义之师,不是欺压老百姓的,而是老百姓自己的队伍。红军战士在这件事情上也受到了教育,当他们离开柯渡时,用找来的红色颜料在清真寺的白色墙壁上写下了“中国工农红军绝对保护回族兄弟的利益!”的标语。这个标语表明了红军对少数民族兄弟的尊重和爱护,让清真寺的师徒们都非常感动,他们尽其所能为红军提供了许多帮助。据说,红军走后,反动势力反扑回来,洗刷红军在这里留下的所有标语,清真寺的主持和僧人为了保住红军的标语,特意从院子外面把大捆大捆的柴木搬到院子里,贴墙摆放,挡住了红军写下的红色标语,躲过了反动势力的清洗,致使这个标语保存至今,让我们有幸目睹了这一红军与老百姓亲如家人的见证!   红军所到之处严格遵守革命纪律,不拿百姓一针一线,使广大的贫苦人民更加信任、爱戴、拥护红军。红军在禄劝打压贪官污吏,没收地主财物,救济贫苦百姓,积极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号召人们起来打土豪、分田地。在红军的感召下,许多跑到山里躲藏起来的人,都返回自己家里。很多人为红军做衣做饭做向导,给红军搬运东西挖战壕。也有一些青年毅然参加了红军,跟随红军走上了革命道路。
  采风过程中,我们还听到很多关于红军与人民群众之间结下深厚情谊的故事。其中,有一首民谣是这样唱的:“睡到半夜深,门口在过兵。婆婆坐起来,顺着耳朵听。不要茶水喝,不惊老百姓。只听脚板响,不听人作声。婆婆门缝看,原是贺龙军。媳妇快起来,门口挂盏灯。照在大路上,同志好行军。”这首歌谣通过一对婆媳悄悄为红军在门口挂起一盏灯,为红军照亮前行之路的细节,生动地表现出了老百姓与红军的血肉之情。
  在丽江石鼓渡口,我还遇见一位老人,她说她已经八十多岁了。跟她聊起当年红军在石鼓渡口渡过金沙江的情景。她说,我听我丈夫讲过,红军对老百姓好啊,不拿老百姓的东西,还为贫苦百姓分粮、分物。当地的老百姓对红军也好啊,帮助红军找船,帮助红军送水、送饭、送草鞋。有的人家就把孩子送给红军,跟着红军走了。在她的心里,红军是一支了不起的队伍。
  三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牺牲的远征,红军冲破国民党重兵的追堵,跨越雪山草地的险阻,经受严寒伤病的折磨,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演出了一幕幕悲壮传奇的故事。胜利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得有何等超人的智慧和惊人的胆略啊!
  当地的老百姓,至今回忆起长征的岁月,还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战斗指挥集体的足智多谋,雄才大略,出奇制胜赞佩不已。特别是说起红军巧渡金沙江,他们更是连连称奇,赞不绝口。说那年中央红军在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压境的形势下,决定渡过水流湍急的金沙江,摆脱敌人的围追。于是,红军巧渡金沙江的命令就在这里发出了。
  可是当部队急行军快速赶到了金沙江边后,发现渡江比登天还难。没有桥,连夜寻找木板架桥,水太急,架了几次都半途而废,没有成功。最后红军决定用仅有的几只船,在皎平渡口渡过金沙江。一万多红军官兵啊,就靠着六条小船,三十七名船工,连续奋战九天九夜。那时红军自己都吃不饱饭,却给船工吃得饱饱的。红军的纪律严明啊,没有一个红军战士不听指挥抢着上船,全部是按顺序、按编号上船,一点也不乱,一点声儿都没有。一万多名红军,神不知鬼不觉地渡过了金沙江!然后把足够的补助发给船工,把船全部销毁不留痕迹。等到国民党的大部队赶到江边时,红军已经在江的对岸消失得无影无踪,让蒋介石把红军消灭在滇的计划彻底成为泡影。
  红军的纪律是铁打的,红军战士以对党、对军队的忠诚,靠勇于吃苦、不怕牺牲的精神,才完成了这样的壮举。当然,创造这样的奇迹,一靠革命理想,二靠革命纪律,关键时刻,还要靠指挥者的革命胆略和智慧。当时,红军渡江,刘伯承元帅做渡江前线总指挥,他一直站在江边一块大石头上有条不紊地指挥渡江,现在这块石头还默默地坚守在那个地方,无声地讲述着红军的传奇故事。毛泽东渡江之后,就住在江边的一个山洞里,胸有成竹,指挥若定,以超人的胆略和智慧,带领着这支红军队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所向披靡,无往而不胜。
  八十多年过去了,当地人对红军的传奇故事,依然记忆犹新,津津乐道;对毛泽东的雄才大略依然心存崇拜,赞佩不已!在翠华镇界牌村汪家大院,有一间毛主席旧居,展示着毛泽东当年住过的简易草床、粗布行李,一张办公桌和一盏煤油灯。旧居的门口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小屋长留领袖迹”,下联是“大风永奏凯旋歌”,虽然毛主席只在这里住了一夜,但人们还是把这里出奇制胜的记忆留存了起来。
  昆明市政协副主席汪叶菊,和我们一起参观毛主席住过的房间后,拉着我的手说,你跟我来,这里还有一个很神奇的故事。说着,我们就来到院子里的一棵树前。她说,这是一棵树,已经有一百多年了。这棵树有灵性!你看这棵树长得多旺盛!满树花朵,洁白如雪!可在1976年以前,这棵树一直是开红色花的!从1977年春天开始,这棵树就开白花了,直到现在一直开着白花。这是毛主席住过的院子,他们认为毛主席离世之后,这棵树就每年开出白色的花朵,用它独特的方式祭奠逝去的伟人。她说,这真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没有更好的解释。
  这时,一位老者带一小男孩,来到院子里,倚靠在树边围墙上。我问他,听说这棵树以前是开红色的花,现在是开白色的花,你知道这件事情吗?他说,知道,是这个样子,这是真的。以前这棵树是开红色花的,是那种粉红色,1977年以后就这样,他指指树上的白花说,开白色花了。这是毛主席住过的院子,树也有灵性啊!
  难道真的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位接待我们的县文化馆的干部也说,这是真事,什么原因不知道,也许就是一代伟人离去感天动地,这树便开出白色的花朵,以纪念这位伟人,这位创造了人间奇迹的伟人。这件事情,没有图片记载,已经无法证实其真伪,但这种寄托倒是当地百姓们的真实情感。
  当地还流传这样一个故事:就是当地的缅桂花开。以前是一年一季的,那年红军来了,缅桂花竟然神奇般地开了两次,开的时候漫山遍野,火红火红的。这是红军的奇迹,红军来了,这里的老百姓欢天喜地,连缅桂花也不可思议地连续开放。红军走了,这里的老百姓望眼欲穿,缅桂花又恢复到一年只开一次。
  采访团重走长征路的最后一站是云南迪庆。进入迪庆境内不久,就望见了依然覆盖着皑皑白雪的雪山。当年红军是以怎样坚强的意志,冒着酷暑严寒走过了雪山草地。有多少红军战士倒在了雪山下,长眠在了这里,又有多少红军战士,永远地留在了草地上。这些英雄儿女的母亲们是以怎样焦急的心情,等待着红军儿女的消息。正当我思绪不断,感慨万千之时,我的眼前出现了从未领略过的胜景奇观:开阔的公路两边,蓝天白云下面,盛开着漫山遍野的映山红,红红火火,一望无际,如同红色的海洋。“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这深情纯美的歌声立刻在耳边回响荡起来。听说这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年年开放,它们是在纪念红军胜利的壮举吗?我在映山红的红海里抚摸着那一簇簇绚丽的映山红,心里涌动着对红军战士缅怀敬重的波涛。这映山红是红军战士的鲜血染红的吗?共和国今天美好生活来之不易,中国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中国人民在世界上挺立了起来,我们不能忘记,那些为了今天的美好生活而奉献出年轻生命的红军战士们,是他们的英勇,是他们的顽强,是他们的智慧,是他们的牺牲,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太平日子,才有了我们今天在这红色海洋里的徜徉和展望。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老红军,在革命胜利之后,回到家乡毫不张扬地过着普通人的生活。现在我特别能理解他们,因为他们心里始终难以忘怀的是那些牺牲了的战友们,与他们相比自己是幸运的,幸运地看到了革命的胜利,幸运地过上了太太平平的美好生活。
  重走长征路活动结束后回到沈阳,与省老领导老艺术家林声先生谈起了红军长征,他说,红军长征是人间的奇迹,红军长征是世界历史上的壮举,红军精神是伟大的,红军精神的光芒永远照耀着我们。没有红军的革命理想,没有红军的艰苦卓绝,没有红军打土豪分田地,自始至终站在贫苦百姓一边,哪能有万众一心跟着共产党的局面,哪能有长征的成功,那能有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长征的胜利是民心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作为一位高级领导干部又身兼卓有建树的艺术名家,他在一个亲手烧制的巨大的辽三彩鸡腿瓶上,书写了“长征万岁”四个大字。他说,红军长征是我们党历史上的奇迹,是中华民族不畏艰险的奇迹,长征精神是我党我军的宝贵财富,要让长征精神世世代代传下去,弘扬光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其他文献
1  它落在我双脚中间,抬头打量我这个凡夫俗子,它好奇的眼,当我蹲下身,伸出双手。这人间的灵,跳上我的手掌,温柔的鲜花般的胸脯,它卧在我手心里,就这样把自己,交给了一个精神恍惚的陌生人。它咕咕欢叫带着稚子的情怀,一对从未展开的翅敛着,文静而端庄,红色的眼睛看着人世间的我,我在办公室柜子里,找到一个纸箱,一个装过大师灵魂的纸箱子,做了它暂时的巢,我端着这巢。  走过闹市,走过下午七点五十一分,走过一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许下各种各样的承诺,答应父母常回家看看,答应妻子常下厨帮她做饭,答应孩子常陪他玩耍,答应朋友常常联系,答应领导与同事把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做好。可是,我
将如此纷乱的雨点关进青苔,左一下,右一下,摁一下,踏一下。  然后,雕刻上时间圆润的纹路,布置好桌椅,羁押惊恐嘶哑的叫声。  让一杯花茶的清香靠近贫瘠的唇,在仍然剑走云飞的大片档里安心。  小孽障,把花开在脚下是危险的!春天会携着冬天的冰毒入住。  呀!温热的呼吸正上下围堵,有根须的故事正咂取湿度。  青苔又拱出月牙了,小孽障,你偏要睡上人间的烟火么?  你,劫走了满院的春风  于闯入的名字之上,
“家里的老房子要倒了。”父亲淡淡地说出这句话,就好像是在说今天天气怎么样一样。  以前,家里的亲戚们都会在临近过年的时候从全国各地赶回农村的老家。在这个用红土和木头搭建的老房里,陪爷爷奶奶一起过春节。记得小时候,最开心的时光就是回老家过春节。当然,还能看到一年只能见一次的爷爷和奶奶。记忆里,爷爷总是坐在老房子的那个角落里,低头默默抽着旱烟,就像一尊古老的根雕,半天不动一下,因为爷爷的眼睛在我还小的
一  如果你终年劳苦仍得不到幸福,请许我的生命陪伴你的灵魂,化而为鸟,在每一次日出日落之时吟唱你的忧伤。雪冰凉的嘴唇轻轻地吻着我的脸颊,木扎特河,这纯净的婚床,让土地上的物种繁衍生息。山壁长满头冠高扬的云杉,显得郁郁葱葱。看着她就有一种爱不自禁的感觉。我的眉头掠过一丝轻松与舒展。这般伫立良久,感受着山的宁静与水的净化。高天之上,空冥无底的蓝色让人无限遐思。人一旦没有情感,就失去了生命的全部意义。 
宋娥上了山坡,回头看见红砖红瓦的学校隐现在农舍和绿树之中。今天是周一,那面手帕大小的红色旗帜慢慢升起时,她隐约听到了国歌的旋律,放开了喉咙。可是她的声音一出喉咙就聚拢不成一束了,就像一把尘土,你明明使足了劲想抛得远一些,可出了手它们就轻飘飘地在眼前四下散了。此时,她的声音尘土一样粉碎在了野外的空旷里。高音的时候,她劈了嗓子才喊上去,可声音还是很小,小得像是在口腔里打个转就消失了。那面手帕大小的旗帜
对于美国海军部来说,与中国海军的各种作战平台和作战人员在全球范围的互动,是了解中国海军非常关键的环节。从我们对中国近20年的研究来看,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对中国和中
喀纳斯湖  一个古老部落的文明历史,流转在喀纳斯湖澄澈的明眸里。  在这里,一切的一切,都是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峦,一山一水一牛羊,一湾一湖一木屋,都呈现出自然品,自然相。这里的一切都无愧于大自然孩子的称呼。  喀纳斯湖,是阿尔泰山脉波光流转的眸子。  安宁。深邃。博大。辽远。  极具穿透力。  因于此,来到这儿的人,每一双目光都回归本真。像初生的婴儿一般目光澄澈、安静、透明。  伫立在喀纳斯湖边
一切球状物都会像时间一样滚动,扮演洋芋地里的星座。  太阳、月亮、雪球、星星,从一个季节跑到另一个季节,从寒露到芒种,带着自身的光芒。从高处落到低处,或划出抛物线,或完成自由落体,以种子的名义离开篮筐,在犁沟里埋下脚印,在时光的褶皱里写下生命繁殖的歌谣。  冬天,晒太阳的人喜欢用热洋芋暖手。  落雪的时候,春天已在跟前。在一片紫云里,在时光路过的葱郁中,洋芋花是艳丽的雪,是牡丹的妹妹,脚下拥着蚯蚓
1  王德胜跟着别人狂奔的时候,手里只抱着他的二胡。那是他的宝贝。王德胜身后跟着小秀,跑不动了,突然扑倒在地上,嘴里塞了土,吐了一口,喊着,德胜哥!德胜哥!王德胜就那么犹豫了一下,身后的人流就把他推到了更远处。  后面追来的是日本人。  王德胜后来想起这些,心里疼。可反复想想,自己也是没办法。他们这个小戏班子本来是打算到奉天参加伪满洲国“建国”庆祝的,临时走了近路,出北城门,刚好遇到日本人和游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