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诗文看苏曼殊的传奇人生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unzhi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人们对近代文学的不断发掘,苏曼殊研究已然成为近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作为一个近代有名的佛僧文学家,使后人对其的人生地解读充满了多义性。前期学者主要从苏曼殊的宗教信仰入手已进行了比较深入地研究。本文拟从苏曼殊的诗文创作着手,就其迷离的身世、悲悯的爱情、孤愤的英雄等几个方面来反观苏曼殊的传奇人生。
  关键词苏曼殊 诗文 人生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苏曼殊(1884―1918),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原名戬,字子谷,后改名玄瑛,曼殊是他的法号。广东香山(今广东中山)人。1903年后留学日本,加入了革命团体青年会和拒俄义勇队,回国后任上海《国民日报》的翻译,不久即于惠州出家为僧。1907年赴日组织亚洲和亲会,公然反抗帝国主义。辛亥革命后归国,对现实悲观失望。1918年5月2日,苏曼殊在上海病逝,年仅34岁。
  苏曼殊一生能诗擅画,通晓日文、英文、梵文。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皆取得了成就。苏曼殊还翻译过《拜伦诗选》和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译为《惨世界》),在当时译坛上引起了轰动。
  1 茕独的人生
  “艺术必须是宗教的,才是高尚的艺术。”周作人先生用这样一句简单而深刻的话就界定了艺术与宗教之间的关系。苏曼殊在他的短暂的一生中始终在寻找属于自己的“雁巢”,可是特殊的家庭环境,对人生苦痛的深刻体悟,注定了这样一个青年茕独的一生。“身世之恫”的愁苦,最终逼使他皈依佛门,在那里他寻找到了一片心灵的净土。“曼殊”本是一个佛教名字,因为佛教苏玄瑛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展现出了独特的风格,他的诗文显得省净、自然清新,正是这样,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了一股新的气息。同时在诗文中我们也能看出他对于佛教的某种独特的感受,在文学与佛教间,曼殊以其不懈地努力构建了一座影响一个时代文人精神的桥梁。
  “苏曼殊在自己的许多文章中表达了孤独情怀,从中也可以看出他的才华与理想,多情与惆怅。苏曼殊的诗大多数是在孤独时有感而发的,所以我们只有真正的读懂了苏曼殊的孤独性,才可能读懂他的小说、诗歌和画。”在《潮音》的跋中,苏曼殊说:“曼殊阇黎,始名宗之助,自幼失怙,多病寡言,依太夫人河合氏生长江户。”透过这样的一句话,我们还不能很准确地体悟出苏曼殊人生的孤寂,但它却或多或少的给读者一种悲怆感,至少我们可以看出苏曼殊童年的不幸,这可能也为曼殊以后人生的无所归依感埋下了一粒待发芽的种子。“一日,有相士过门,见之,抚其肉髻,叹曰:‘是儿高抗,当逃禅,否则非寿征也’”去庙宇中拯救自己即将在尘世逝去的生命,是苏曼殊人生的重大转折。正是这样的命运安排,使他在许多诗歌作品中屡屡写到了自己“光头袈裟”的形象,让人感受属于他的佛教徒的别样的生活趣味。如他1909年写的《本事诗十首》(其九)“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苏曼殊一生拥有孤芳自赏、是非分明的个性特质。一生都显得与外界格格不入。陈仲甫先生在评价苏曼殊时说:“至于人情世故上面,曼殊实在也是十分透澈,不过他不肯随时俯仰,只装点做癫癫疯疯的样儿,只佯狂免祸罢了。”透过陈先生的话,我们看到了苏曼殊似乎悟到了人生的真谛――消极免害。苏曼殊的一生是凄苦悲恸的,作为一个佛教信仰者,他认同了 “人生皆苦” 的佛教理论。他在佛教的精神中去寻找失去的人生,希望获得灵魂的解脱、心灵的慰藉,渴望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的天空。但是当佛祖以其无边的法力,也无法使这颗失去常态的心灵回复到正常人的思绪时,曼殊选择了一种自我的解脱方式,即乞求尽早的死去,从而来换得来世的安宁和平静。如《东来与慈亲相会,忽感刘三,天梅去我万里,不知涕泗之横流也》一诗所述:九年面壁成空相,万里归来一病身,泪眼更准愁似我?亲前犹自忆词人。就展现了曼殊心中那份淡淡的愁思。
  综观其部分的诗文作品,曼殊没有因为佛教而使自己走出抑郁的境遇,并没能真正解脱,这或许与他从小就有的那种孤独感有着深刻的联系,因此也就造就了他茕独的人生。
  2 悲悯的情僧
  佛理要求六根清净,祛除欲念,作为僧人的苏曼殊,在他身上则体现出了俗人的一面。他写了许多泪与爱交织的诗作,而哀情小说《断鸿零雁记》更有苏曼殊人生的影子。这些作品成为了后人解读苏曼殊人生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其中所交织的爱与佛理则成了争论的焦点。的确,透过苏曼殊的人生行状、生活情趣,我们无法界定他是一个真正的佛门僧人,还是一个眷恋尘世的普通文人,是僧?是俗?我们无法准确的去界定。然而,我们却可以说,苏曼殊的诗文中的确蕴含着某些佛教的因子。这正是苏曼殊与众不同之处,因而柳亚子先生说“他是‘不可无一,不可无二’的人物。没有曼殊来点缀清末民初的文苑,大概会觉得比现在还要寂寞些。但倘然满坑满谷,都是曼殊式的文学家,则又未免太杀风景了。”
  《断鸿零雁记》是苏曼殊的一部极富自叙传性质的哀情小说。在作品中渗透了苏曼殊对于人生的独特体悟,身入佛门的他,体会到了佛教的戒律与自然人性之间的矛盾冲突所带给他的巨大的痛苦。在《断鸿零雁记》中雪梅给三郎的信是这样的:
  妾雪梅将泪和墨,裣衽致书于三郎足下:先是人咸谓君已披剃空山,妾以君秉坚孤之性,故深信之,悲号几绝者屡矣!静夜思君,梦中又不识路,命也如此,夫复奚言?
  透过这段文字足见雪梅是一位多才深情、痴情贞烈的奇女子。面对雪梅的真情,三郎也表露了自己的心迹:“雪梅者,余未婚妻也。然则余胡可忍心舍之,独向空山而去?读者殆以余不近情矣。实则余之所以出此者,正欲存吾雪梅耳。须知吾雪梅者,古德幽光奇女子也。”这样看来三郎并不是不爱雪梅,而只是选择了一种非常规的方式去保护雪梅。悲剧也就在离开的那刻酝酿而成。多年后,当三郎从日本归于祖国,打探到的雪梅的消息却是“迨出阁前一夕,竟绝粒而夭”,三郎“此时却得噩信,乃失声而哭”。
  这一令人感伤的悲剧故事,贯穿始终的却是三郎对雪梅的爱恋,不过这是一种不同于常人的爱情观,这种爱情观只属于庙堂里的曼殊。人本凡夫俗子,若要超然物外,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心里拥有佛教禅理,虽如大海般广阔,当要消尽人生所有烦恼似乎又是不可能的事情。文中的三郎因情而出家为僧,又因情爱而困惑不堪,正是在这种困惑中,曼殊找到了解救人生的出路。从三郎给另一位爱人静子的信中可以看出他的选择,“吾与吾娣终古永诀矣!余实三戒俱足之僧,永不容与女子共住者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苏曼殊用禅心抑制住了真的爱情。
  在苏曼殊的诗歌作品中可以看到一种柔和的感情涟漪,如《本事诗十首》(其六): “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青年女性的温柔的怀念,每当情欲与信仰冲突的时候,尽管内心充满着“无量的春愁”最终也只能是“纵有欢肠已似冰”。透过这样平静的文字,我们体会到了一位多愁善感诗人的无奈。
  总观苏曼殊的诗文与人生行迹,我们发现苏曼殊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苏和尚”,“一寸春心早已灰”(《樱花落》)的曼殊,在“与人无爱亦无嗔”(《失题》)的背后,享受着尘世所给予的快乐,成为了一位既僧又俗的“情僧”。
  3孤愤的英雄
  苏曼殊生活在正值中国社会遭受空前灾难的时代,特殊的时代环境,让青年时代的曼殊感受到了生存的焦灼。1902年冬天苏曼殊参加了由早稻田大学学生组成的革命团体――青年会,从此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在这个团体中苏曼殊认识了很多优秀的革命志士,这给苏曼殊以后的革命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随后,他又进入到了成城学校学习军事,在强烈民族精神的激励下,苏曼殊在1903年加入了“中国学生拒俄义勇队”,成为了一名积极的队员。正是这样的经历使得苏曼殊的诗文也彰显出革命的情怀。
  1903年所作的《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二首》就可以看出这样的特点。“蹈海鲁连不帝秦,茫茫烟水著浮身。国民孤愤英雄泪,洒上鲛绡赠故人。”“海天龙战血玄黄,披发长歌览大荒。易水萧萧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曼殊用“鲁连蹈海”、“荆轲刺秦”,这样充满悲壮之感的典故,激励处于尚无自觉意识的群众奋起反抗,一起拯救处于颓势的民族。《女杰郭耳缦》则更鲜明地展现出了苏曼殊对革命的坚定的态度。在文中苏曼殊用了夸张的手法写了美国无政府主义者的言论和事迹,同时他还肯定了众多的无政府充当刺客角色。如果说《女杰郭耳缦》还是一种温和地劝说,那么《呜呼广东人》就成了挽救弱国的激愤宣言。
  值得一提的是雨果的《悲惨世界》赋予了苏曼殊以灵感,其译作《惨世界》展现了对传统社会和独裁统治的强烈控诉,作品以极大的热情叙写着苏曼殊笔下的英雄人物――明男德。主人公是一个完全中国化了的时代青年,他满怀抱负和希望,继承了中国侠士的性格特点,爱打抱不平,企图以自己的努力去改变世上的一切不公平。文中对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极力否定,明男德认为“只有那班支那贱种奉行金科玉律,难道我们法兰西贵重的国民,也只要听他那些狗屁吗?”之后,明男德采用了暴力革命的手段暗杀总统,尽管结果失败,但这确实是一种大胆的尝试。苏曼殊在这里虚构了一个革命的故事,以这样的一种形式,戏剧性地表现出了当时中国革命青年的主张和愿望,这是与此时的时代环境相吻合的。因此,可以说《惨世界》不仅是对整个中国封建文化的颠覆,而且也是对中国革命势在必行的一种召唤。
  1903年以后的这段时间中,苏曼殊的努力工作为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经历,也使得革命成为苏曼殊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综观苏曼殊传奇的一生和富有浪漫色彩的诗文,笔者以为,他因孤独而抑郁,因佛理而睿智,在红尘与解脱,出世与入世的相互挣扎中,最终体悟到了佛教和生命的真谛。在近代文学史上,他以 “拜伦式”的自由精神,为后人留下了众多富有情感的诗文,也为中国文坛留下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参考文献
  [1]周作人.圣书与中国文学[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2]大荒,隐尘.苏曼殊说禅[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3]瑞峰.苏曼殊作品选[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4]柳无忌.苏曼殊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5]王树东.苏曼殊作品精选[M].武汉: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药物缓释系统常见和研究得最多的是扩散控制体系,有贮库型和整体型两种方法.由于贮库型缓释系统可以容易地改变扩散参数,能够更有效地达到控制药物释放速度,因此,对于贮库型
随着人们对智能小区与智能家居的关注,我刊在第10、11期策划了关于“居住小区与家居智能化”的专题,并于11月9日组织召开了“2004居住小区与家居智能化技术高层峰会”。本期
本文拟首次构建三氧化二砷(AS203)白蛋白微球复合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Phosphate Cement,CPC)并探讨其在骨肉瘤中应用的可行性.
提出并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了一种新的产生毫米波的六倍频技术。该方法采用两个相同串联的双电极驱动马赫-曾德尔电光调制器(MZM),调节第一个MZM的偏置电压使其工作在最小传输
如何科学地定量地分析评价医疗质量,是医院管理者一直在探讨的问题.本文采用综合系数与综合指数的方法,对医疗质量进行分析、评价和监控,取得较好的效果.
本文是对在中国实施了20余年的日本政府开发援助(ODA)的尝试性梳理,以便于了解日本政府开发援助(ODA)的实施机关、实施过程以及与其相关的日本政府的国际政治、外交、经济政策,同时提出其中出现的问题及中日双方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认识。另外,对ODA在中国经济建设、政治外交方面的意义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
期刊
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境内的博斯腾湖,由于受人为因素的影响,由淡水湖逐渐变成了微咸水湖,生态与环境受到了破坏.1958年历史上第一次对博斯腾湖水质监测结果中的
“吴钩”作为一种兵器,在中国古代诗词中一再被咏叹并被强化为一个固定意象,它凝聚了诗人的任侠精神,寄托着诗人的报国理想,引发出诗人的不平之鸣,本文试分析中国古代诗人所
本文提出了用Excel软件解决水文计算中涉及到特殊函数计算的方法,如P-Ⅲ型频率曲线、瞬时单位线和海森几率格纸等.实践证明,该途径计算准确、快捷和规范,有较高的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