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曾经被《时代周刊》评为“15年来中国最有价值电视节目之一”的《鲁豫有约》在开播15年后迎来了新的转型,打造出的全新真人秀式谈话节目《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于2016年8月起在东南卫视开播。走出演播室的“真人秀”式对话毫无疑问成为了该节目的最大亮点,而短时间的收视成果和强有力的节目效应也是创新的成功体现。本文从传播学角度着手,分析电视谈话类栏目《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的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传播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5-0111-02
一、背景援引与节目介绍
电视谈话节目是以电视节目形态的方式,将人类最基本的信息传播——“谈话”呈现在了屏幕上,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特定的谈话场所和可以自由交流的公共话语空间。从广义上说,电视谈话节目是借助电视声画结合的优势,在特定场所围绕特定的话题,通过面对面的人际传播形式展开即兴的、双向的对话或直接对观众讲述的一种节目形态[1]。这其中所提到的“特定场所”实质上指的就是节目录制的场所——演播室。
《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无论是拍摄场地的选择还是嘉宾带领主持人的体验活动,所有的节目元素都在突出“真实感”和“现场感”,从某种程度上讲谈话节目本身也已经有了“真人秀”的特点。在谈话之外融入了更多的嘉宾日常生活、出席活动的相关内容,让观众不仅看到了“大咖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也了解了他们对于个人经历中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的回应,而这样的悬念设置大大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也让节目内容本身充满了新意和趣味。
《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2016年8月26日开始在东南卫视播出,可以说是《鲁豫有约》一次全面升级,到目前为止采访过的明星包括王健林、董明珠、孟非、许巍等,基本上涵盖了经济、主持、音乐、跳舞、演艺等几个备受瞩目的领域,超豪华的嘉宾阵容也为节目造大声势,无论是电视还是网络上,节目的收视率都在一路飙升。
二、节目定位
“内容为王”是电视节目制作的根本,内容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节目的命运。当前传媒产业不断发展,各类型媒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因此媒介市场也要进一步细分,这也决定了首先节目的定位要准确。《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从社会功能定位、受訪嘉宾定位、受众定位和节目形式上都较之前的谈话类栏目有所不同。
1.社会功能定位
谈话节目按照社会功能大致可以分为:新闻信息类、情感类和娱乐类[1]。《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虽采访到的嘉宾年龄、身份和社会角色各不相同,但谈话中有一条主线是毫不动摇的,那就是情感。通过嘉宾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来与观众分享过去的喜怒哀乐,并由主持人从客观的视角对受众感兴趣的热点话题进行发问、分析,以此找寻不同人生的意义,升华节目主题。例如王健林谈到人生的“第一桶金”,感慨成功背后的不易,杨丽萍谈到放弃北京户口回到云南家乡进行创作是源于“乡土情结”等等,平实的情感流露很能唤起观众的共鸣。此外,因为被访嘉宾有的来自娱乐圈,带领主持人进行的现场体验可能是看一场走秀等,也让节目本身有了娱乐化的色彩。
2.嘉宾与受众定位
节目名称中的“大咖”一词已经直接体现了嘉宾的角色和身份。前十位节目访谈过的人物分别为王健林、董明珠、孟非、许巍、杨丽萍、梁咏琪、叶童、林芳兵、周鸿祎和杨紫琼,几乎都是各个领域的头号人物,具有“大腕儿”气场,特定场合会与大众见面且带有话题热度,日常生活与大众有距离等等是他们身上的共性,这样的嘉宾参与节目更能吸引观众的目光。
其次由于嘉宾的年龄、身份、社会角色各不相同,因此受众基本涵盖了所有年龄段、职业的节目收视群体,这些“偶像级”的嘉宾也满足了不同群体的收视心理需求。
三、节目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
传统的谈话类节目中,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是同时具备的,在演播室的录制现场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打破了固定场地的限制,把谈话现场改为多场景变化的、真实性的现实生活场景,不得不说这样的变化使得节目本身耳目一新,真人秀“体验式”的采访生动而真实。
1.节目版块由面对面访谈、主持人讲述采访感受和主持人现场体验三个部分组成
面对面访谈比如鲁豫在万达食堂内与王健林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在杨丽萍的家“月亮宫”与她对话、在关之琳的服装店对她的访谈等。
主持人讲述这个版块在节目中穿插出现,以讲述和嘉宾对话后的个人感受为主,对人物做一个总体性概括,这一部分往往最能引起观众的心理共鸣,因为主持人此时既是节目的参与者,同时又是话题外的旁观者。
主持人现场体验这部分如观看关之琳的睡衣秀场、杨丽萍的实景剧场演出彩排等,让观众直观地洞察到现场的台前幕后。这些方面正体现了真人秀节目的“真实”,同时也满足了节目对人物塑造的需求。利用戈夫曼“拟剧论”观点来分析,就是减少了“前台行为”,让观众看到更多真实的“幕后行为”[2]。
2.引入民间话语,融合访谈和讲述等多种方式
作为谈话类节目,主持人与嘉宾的谈话将采访与讲述相融合,增加了内容的丰富性。谈话节目往往更注重的是“谈”,即节目编导或主持人提前设计好问题在节目中进行发问,虽然这样对答式的交流的确能使得一些观众的疑问得到解答,但是不能更好地彰显嘉宾的真实个性和自我。相反,如果节目开始注重让嘉宾主动地去表达,用一种讲述的方式还原自我感受的话,这种故事性的方式更容易产生真情流露的现场感,面对面的访谈中鲁豫往往抛出话题,进行更多听嘉宾自我讲述,从谈话中再进一步发掘问题,逐渐深入。
3.访谈、表演、舞台、音乐等多种节目形式的组合,大量视听元素的综合表达
对于现实中真实场景的捕捉等都与真人秀节目的要求基本一致,真实性的展现则更既能增加节目的娱乐性,又能让观众看到嘉宾鲜为人知的一面,满足观众的好奇感。如杨丽萍母亲节当天回到家与母亲使用当地的方言对话、和母亲表达亲昵时的动作等,都是此前观众没有见到过的。 四、节目制作与推广策略的创新
1.拍摄手法上多角度多机位,巧妙利用外景
原先的演播室谈话主要以固定机位的拍摄为主,现在是以室外的实景拍摄和人物跟拍为主,多机位多角度,追求画面的丰富。对嘉宾的采访设在具有代表性的场景内,例如采访王健林时是在万达总部高大上的办公室、采访杨丽萍时就坐在双廊的洱海边等,场景的有效运用也增加了镜头语言的丰富性,与人物身份、角色和特点相得益彰。
2.将相关资料以短片的形式播放,彰显电视媒体自身的特点
电视谈话节目的剪辑编排可以通过借鉴电影的剪辑方式,运用蒙太奇的手法从而实现节目节奏的舒缓有致。《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节目内容几个版块之间的整体节奏错落有致,如果面对面谈话的内容过多,三个机位镜头单一串接起来贯穿始终,会让人产生视觉效果的疲惫,因此根据谈话内容适时插入视频资料或历史照片辅助于人物说明会给认以真实之感,同时也会帮助观众更了解和融入节目内容,优化传播效果。
3.引导受众的“参与感”,保留真实记录的部分,不做删除和修改
受众越来越不满足于“受传者”的角色,而是积极要求参与大众媒介的信息传播过程[3]。对于广大受众而言,不仅仅是接受节目讯息,还能参与到传播的过程中,成为节目某一部分的主角,亲身体验媒体传播的过程。在与杨丽萍对话的一期节目中,当鲁豫和杨丽萍两人走在双廊古镇上路遇游客和粉丝们时,两位亲切地与大家打招呼、对话、握手,虽然人多镜头取景并不好看,但是后期编辑并没有将这部分画面删除掉。这时偶像、嘉宾的形象已经平民化了,主持人则成为了带领观众去看、去体验的引导者,现场的互动参与性对观众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4.巧妙使用控制受众的“留白策略”,增加“流转的期待”
“空白策略”常出现在电视剧中,每一集中间有一个小结局,再发展下一个情节,下一情节发展到高潮部分时,该集电视剧也就到了该结束的时候。“流转的期待”是指阅读是在读者的预设观点和正文给出的回应之间交替进行,带动情节发展[3]。《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每期节目中有两到三次的广告,且上段节目内容往往以鲁豫的一两句发问收尾,这样的情节设计使观众的好奇心延长,在广告时间充满对答案的期待,甚至去设想或评价嘉宾的反应,进而对后续的节目充满期待,有助于提高節目的传播效果。
5.标题类、效果类字幕穿插使用,增加了谈话节目的趣味性
嘉宾王健林在采访中把“伯乐不常有”的“伯”念成了“bǎi”,字幕组就将错就错,直接用白色字体将“bǎi 乐不常有”放在了画面的右上方,产生了生动而诙谐的节目效果。此外,面对面的访谈部分,嘉宾的画面旁边会出现标题类字幕,选取的基本是观点提炼后的关键词部分,让一打开电视的观众对嘉宾目前谈论的话题一目了然。
6.新媒体成节目推广的主要渠道
“大咖”的嘉宾阵容选择让节目未经播出就自带声势和话题,而新媒体成为了节目宣传和推广的最大平台。节目前期的广告语如“杨丽萍的私宅月亮宫美哭,鲁豫称惊呆了!你想不想看?”“在中国詹妮弗·劳伦斯被影迷亲切地称为大表姐,更多是因为她耿直率真的个性招人喜爱。你想和偶像亲密接触吗?”等,这些前期宣传在微博上收获了网友们的点赞和转发,为节目播出造足了声势。此外王健林“最好先定1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方挣它1个亿”的话也曾刷爆了朋友圈,甚至被做成了表情包进行传播。
节目视频在电视台和网络平台同时推出,而音频则在“喜马拉雅”等APP客户端以成品节目的形式播放,这些都为节目进一步创造了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在原有《鲁豫有约》的节目品牌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问话的传播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这无疑将《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强有力地推向媒体市场,成为了电视谈话节目中的一匹“黑马”。
参考文献:
[1] 陈虹.电视节目形态:创新的观点[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2] 李超.浅析访谈节目的创新之道以《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6(18):16.
[3] 方建移,章洁.大众传媒心理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传馨]
关键词:《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传播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5-0111-02
一、背景援引与节目介绍
电视谈话节目是以电视节目形态的方式,将人类最基本的信息传播——“谈话”呈现在了屏幕上,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特定的谈话场所和可以自由交流的公共话语空间。从广义上说,电视谈话节目是借助电视声画结合的优势,在特定场所围绕特定的话题,通过面对面的人际传播形式展开即兴的、双向的对话或直接对观众讲述的一种节目形态[1]。这其中所提到的“特定场所”实质上指的就是节目录制的场所——演播室。
《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无论是拍摄场地的选择还是嘉宾带领主持人的体验活动,所有的节目元素都在突出“真实感”和“现场感”,从某种程度上讲谈话节目本身也已经有了“真人秀”的特点。在谈话之外融入了更多的嘉宾日常生活、出席活动的相关内容,让观众不仅看到了“大咖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也了解了他们对于个人经历中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的回应,而这样的悬念设置大大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也让节目内容本身充满了新意和趣味。
《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2016年8月26日开始在东南卫视播出,可以说是《鲁豫有约》一次全面升级,到目前为止采访过的明星包括王健林、董明珠、孟非、许巍等,基本上涵盖了经济、主持、音乐、跳舞、演艺等几个备受瞩目的领域,超豪华的嘉宾阵容也为节目造大声势,无论是电视还是网络上,节目的收视率都在一路飙升。
二、节目定位
“内容为王”是电视节目制作的根本,内容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节目的命运。当前传媒产业不断发展,各类型媒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因此媒介市场也要进一步细分,这也决定了首先节目的定位要准确。《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从社会功能定位、受訪嘉宾定位、受众定位和节目形式上都较之前的谈话类栏目有所不同。
1.社会功能定位
谈话节目按照社会功能大致可以分为:新闻信息类、情感类和娱乐类[1]。《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虽采访到的嘉宾年龄、身份和社会角色各不相同,但谈话中有一条主线是毫不动摇的,那就是情感。通过嘉宾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来与观众分享过去的喜怒哀乐,并由主持人从客观的视角对受众感兴趣的热点话题进行发问、分析,以此找寻不同人生的意义,升华节目主题。例如王健林谈到人生的“第一桶金”,感慨成功背后的不易,杨丽萍谈到放弃北京户口回到云南家乡进行创作是源于“乡土情结”等等,平实的情感流露很能唤起观众的共鸣。此外,因为被访嘉宾有的来自娱乐圈,带领主持人进行的现场体验可能是看一场走秀等,也让节目本身有了娱乐化的色彩。
2.嘉宾与受众定位
节目名称中的“大咖”一词已经直接体现了嘉宾的角色和身份。前十位节目访谈过的人物分别为王健林、董明珠、孟非、许巍、杨丽萍、梁咏琪、叶童、林芳兵、周鸿祎和杨紫琼,几乎都是各个领域的头号人物,具有“大腕儿”气场,特定场合会与大众见面且带有话题热度,日常生活与大众有距离等等是他们身上的共性,这样的嘉宾参与节目更能吸引观众的目光。
其次由于嘉宾的年龄、身份、社会角色各不相同,因此受众基本涵盖了所有年龄段、职业的节目收视群体,这些“偶像级”的嘉宾也满足了不同群体的收视心理需求。
三、节目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
传统的谈话类节目中,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是同时具备的,在演播室的录制现场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打破了固定场地的限制,把谈话现场改为多场景变化的、真实性的现实生活场景,不得不说这样的变化使得节目本身耳目一新,真人秀“体验式”的采访生动而真实。
1.节目版块由面对面访谈、主持人讲述采访感受和主持人现场体验三个部分组成
面对面访谈比如鲁豫在万达食堂内与王健林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在杨丽萍的家“月亮宫”与她对话、在关之琳的服装店对她的访谈等。
主持人讲述这个版块在节目中穿插出现,以讲述和嘉宾对话后的个人感受为主,对人物做一个总体性概括,这一部分往往最能引起观众的心理共鸣,因为主持人此时既是节目的参与者,同时又是话题外的旁观者。
主持人现场体验这部分如观看关之琳的睡衣秀场、杨丽萍的实景剧场演出彩排等,让观众直观地洞察到现场的台前幕后。这些方面正体现了真人秀节目的“真实”,同时也满足了节目对人物塑造的需求。利用戈夫曼“拟剧论”观点来分析,就是减少了“前台行为”,让观众看到更多真实的“幕后行为”[2]。
2.引入民间话语,融合访谈和讲述等多种方式
作为谈话类节目,主持人与嘉宾的谈话将采访与讲述相融合,增加了内容的丰富性。谈话节目往往更注重的是“谈”,即节目编导或主持人提前设计好问题在节目中进行发问,虽然这样对答式的交流的确能使得一些观众的疑问得到解答,但是不能更好地彰显嘉宾的真实个性和自我。相反,如果节目开始注重让嘉宾主动地去表达,用一种讲述的方式还原自我感受的话,这种故事性的方式更容易产生真情流露的现场感,面对面的访谈中鲁豫往往抛出话题,进行更多听嘉宾自我讲述,从谈话中再进一步发掘问题,逐渐深入。
3.访谈、表演、舞台、音乐等多种节目形式的组合,大量视听元素的综合表达
对于现实中真实场景的捕捉等都与真人秀节目的要求基本一致,真实性的展现则更既能增加节目的娱乐性,又能让观众看到嘉宾鲜为人知的一面,满足观众的好奇感。如杨丽萍母亲节当天回到家与母亲使用当地的方言对话、和母亲表达亲昵时的动作等,都是此前观众没有见到过的。 四、节目制作与推广策略的创新
1.拍摄手法上多角度多机位,巧妙利用外景
原先的演播室谈话主要以固定机位的拍摄为主,现在是以室外的实景拍摄和人物跟拍为主,多机位多角度,追求画面的丰富。对嘉宾的采访设在具有代表性的场景内,例如采访王健林时是在万达总部高大上的办公室、采访杨丽萍时就坐在双廊的洱海边等,场景的有效运用也增加了镜头语言的丰富性,与人物身份、角色和特点相得益彰。
2.将相关资料以短片的形式播放,彰显电视媒体自身的特点
电视谈话节目的剪辑编排可以通过借鉴电影的剪辑方式,运用蒙太奇的手法从而实现节目节奏的舒缓有致。《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节目内容几个版块之间的整体节奏错落有致,如果面对面谈话的内容过多,三个机位镜头单一串接起来贯穿始终,会让人产生视觉效果的疲惫,因此根据谈话内容适时插入视频资料或历史照片辅助于人物说明会给认以真实之感,同时也会帮助观众更了解和融入节目内容,优化传播效果。
3.引导受众的“参与感”,保留真实记录的部分,不做删除和修改
受众越来越不满足于“受传者”的角色,而是积极要求参与大众媒介的信息传播过程[3]。对于广大受众而言,不仅仅是接受节目讯息,还能参与到传播的过程中,成为节目某一部分的主角,亲身体验媒体传播的过程。在与杨丽萍对话的一期节目中,当鲁豫和杨丽萍两人走在双廊古镇上路遇游客和粉丝们时,两位亲切地与大家打招呼、对话、握手,虽然人多镜头取景并不好看,但是后期编辑并没有将这部分画面删除掉。这时偶像、嘉宾的形象已经平民化了,主持人则成为了带领观众去看、去体验的引导者,现场的互动参与性对观众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4.巧妙使用控制受众的“留白策略”,增加“流转的期待”
“空白策略”常出现在电视剧中,每一集中间有一个小结局,再发展下一个情节,下一情节发展到高潮部分时,该集电视剧也就到了该结束的时候。“流转的期待”是指阅读是在读者的预设观点和正文给出的回应之间交替进行,带动情节发展[3]。《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每期节目中有两到三次的广告,且上段节目内容往往以鲁豫的一两句发问收尾,这样的情节设计使观众的好奇心延长,在广告时间充满对答案的期待,甚至去设想或评价嘉宾的反应,进而对后续的节目充满期待,有助于提高節目的传播效果。
5.标题类、效果类字幕穿插使用,增加了谈话节目的趣味性
嘉宾王健林在采访中把“伯乐不常有”的“伯”念成了“bǎi”,字幕组就将错就错,直接用白色字体将“bǎi 乐不常有”放在了画面的右上方,产生了生动而诙谐的节目效果。此外,面对面的访谈部分,嘉宾的画面旁边会出现标题类字幕,选取的基本是观点提炼后的关键词部分,让一打开电视的观众对嘉宾目前谈论的话题一目了然。
6.新媒体成节目推广的主要渠道
“大咖”的嘉宾阵容选择让节目未经播出就自带声势和话题,而新媒体成为了节目宣传和推广的最大平台。节目前期的广告语如“杨丽萍的私宅月亮宫美哭,鲁豫称惊呆了!你想不想看?”“在中国詹妮弗·劳伦斯被影迷亲切地称为大表姐,更多是因为她耿直率真的个性招人喜爱。你想和偶像亲密接触吗?”等,这些前期宣传在微博上收获了网友们的点赞和转发,为节目播出造足了声势。此外王健林“最好先定1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方挣它1个亿”的话也曾刷爆了朋友圈,甚至被做成了表情包进行传播。
节目视频在电视台和网络平台同时推出,而音频则在“喜马拉雅”等APP客户端以成品节目的形式播放,这些都为节目进一步创造了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在原有《鲁豫有约》的节目品牌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问话的传播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这无疑将《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强有力地推向媒体市场,成为了电视谈话节目中的一匹“黑马”。
参考文献:
[1] 陈虹.电视节目形态:创新的观点[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2] 李超.浅析访谈节目的创新之道以《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6(18):16.
[3] 方建移,章洁.大众传媒心理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传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