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为例谈散文教学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uanzhe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是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七单元的第一组散文。“本单元是必修教材中唯一一个专门的散文单元,属于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写作’。”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的描述:“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语文教学活动该如何进行才能让以上要求真正落到实处,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以下是我的四点思考。
   一、把握“学情”,明确教学方向
   “所谓‘学情’,就是学生自读这篇课文的时候,什么地方能读懂,能理解、能感受、能欣赏,什么地方读不懂,不能理解、欣赏、感受。阅读教学就是要教学生们由于人生经验和语文经验的局限性尚不能理解、感受、欣赏的地方。”(李节《关注‘学’的阅读教学——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荣生访谈》,《语文建设》2011年第6期)很显然,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只有对学生的“学情”了然于胸,才有可能准确把握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求知诉求,帮助他们解决预习阶段遇到的难点和堵点,切实保障教学实效。
   关注“学情”必须先关注学生的“兴趣点”。无论做任何事情,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已然成为公论。阅读教学也是一样。王栋生说:“读书是个人的事,很简单的常识。”既然读书是学生个人的事,那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并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了解学生的“兴趣点”所在,也是了解“学情”的应有之义。教师将阅读教学实践建立在对学生“学情”的把握之上,明确教学方向和任务,教学成效的凸显也就水到渠成了。
   《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都是写景抒情散文名篇。景物描写都很精彩,情味深长,达到了情与景完美交融的程度。但教師应该可以预见的到,学生由于自身阅历的局限,是不可能在阅读之初就对散文当中渗透的情感追求和民族心理有深刻理解的,因为两篇文章中的趣味与中学生的情感经验存在很大的疏离感。学生倾向于想当然地凭直觉对一篇文学作品进行评价,一般都是浮于表面的“我以为”,而缺乏实证精神。在《故都的秋》中作者用深沉的笔触将故都的秋景、秋味、秋色和秋声描绘的细致入微,学生读起来也颇有好感,但要理解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些景物加以描绘,领悟文字背后的深意,恐怕还是有较大难度。《荷塘月色》中,作者用铺陈的语言,运用大量的修辞,文章辞采华丽,学生在初读之时很容易被文字的富丽灵动吸引,对作者的笔下的荷塘与月色充满向往,但往往也容易止步于此,从而失却了对蕴含于文本之中的情感意蕴的挖掘。在课堂教学开始前,教师如果能够认真分析学生的“学情”,教学活动做到有的放矢,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大幅度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最终提升课堂效率。
   二、关注“合作”,揣摩文本语言
   课堂教学上要讲“合作”,顾名思义,就是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进课堂的生成。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教学进程推进的双方,任何一方都不能缺席,通过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和文本之间的“交流”自然达成教学目标。恰如褚树荣老师的观点:“(把语文课)上成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读书课,能让孩子好好读书,不折腾孩子,这是一堂语文课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一堂好课就是不折腾孩子,平直的话语中蕴含着真理。所谓“不折腾孩子”,也就是要相信学生,将学生视为平等的合作对象,相信他们的能力足够解决遇到的学习困难和障碍。
   要如何“合作”呢?语言赏析是一个很好的抓手。汪曾祺说:“语言不是外部的东西,是和思想内容同时存在,不可剥离的,语言不可以像橘子皮一样剥下来扔掉,世界上没有没有语言的思想,也没有没有思想的语言”。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同时也是思想的载体。作者的情感指向和文本的内涵主旨都必须通过语言文字才能得以外化,最终被读者所理解和领会。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在阅读教学之中重视语言品鉴也就是理所应当了。提高语言欣赏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更是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教材上两篇课文的“学习提示”上有这样的表述:“学习时要关注两篇写景散文的语言艺术,可以从用词、句式等方面来细细品味。如《故都的秋》开头多用短句,句中多停顿,起到了舒缓节奏和营造氛围的作用;《荷塘月色》善用叠词,语言朴素典雅、准确传神、贮满诗意。阅读时应多加体会。”可见,仔细揣摩语言是这两篇散文的学习重点之一。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对北平的秋进行了描写,那么他是如何准确抓住景物的独有特点,细腻刻画出属于故都的秋的那一份“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呢?郁达夫的文字之中充满了对北平的眷念和热爱,师生必须一起对相关的语言细细品读,才能将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审美旨趣和文人情怀“提取”出来。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创造的朦胧悠远的荷塘意境,让一代代读者为之心驰神往。作者到底是如何让妙笔生花的呢?朱自清将自己的心绪付诸笔端,情景交融,意境深远。透过文字,读者可以感受到一个“暂得宁静”的微微欢喜的朱自清,也能想象到一个心情重归尘世喧嚣、内心失去宁静的有着淡淡的忧伤的朱自清。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文本语言的涵泳咀嚼,把握文中自然景物的描写特点和蕴含的人生思考,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
   三、优化提问,撬动思维支点
   提问作为教师推进教学进程不可或缺的手段,在教学实践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正如卢正芝和洪松舟所说:“课堂设问是指教师有目的地提供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的刺激,以及学生做些什么,如何做的暗示,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卢正芝,洪松舟《教师有效课堂提问:价值取向与标准建构》,《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由此可见,提问的终极目的指向的是学生热情的激发和能力的提升。而现在的现状是,课堂提问随意化现象时有发生。很多教师想当然的提出问题,又想当然地认为学生一定能回答出来他提的问题。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或者回答的答案不理想,他又会想当然的认为是学生的能力不够,而自己的提问并没有任何问题。
其他文献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便是热爱生命的人”。由此可见,生命教育对学生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及时渗透生命教育思想,让学生成长为一个懂得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体恤生命的人,这样的教育才真正有意义、有价值。   一、品读文本语言,熏陶生命气息   生命教育,从其实质而言,就是追求真善美的教育,旨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正能量,让学生重视生
课堂预设,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在上课前的课堂备课,做好上课前充分准备,具体而言就是要备好教材所要讲解的重点内容和上课教授方法,清晰“教什么”和“怎么教”,而课堂生成,则是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小学生面对课堂不同教学方式的反应和实际变化,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实现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就要做好课堂预设的充分准备,时刻关注小学生上课动态,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效率。   一、課堂中如何做好
课堂就如一片广阔无际的大海,学生就如大海上航行的船只,而思维就是船只前行的动力。那么教师如何推动学生鼓起思维的风帆、荡起思维的双桨、用思维的浪潮推动学生向前航行,进而带领学生领略大海的美妙?笔者尝试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任务驱动、设问灵动、情境思辨”拉响语文课堂“思维”的汽笛,让学生的思维在语文课堂真正发生,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从而让学生在语文世界的大海尽情驰
最近几年,特别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出以来,情境教学成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频词汇。《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一期中曾发表过《创设情境,让课堂亮点纷呈——基
为促进能源、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将经济、社会福利等期望产出与生态环境污染非期望产出纳入能源生态效率测度框架,运用基于Shephard能源距离函数的随机前
传统语文课堂中,高中生自始至终都处于被动依赖状态,几乎不会主动动脑、动手,造成与国家培养创新人才号召背道而驰的低能、低效、重负。而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搭建,可以将“满
研究了不同培养介质和培养方式下全氟辛烷磺酰胺(PFOSA)在小麦、蚯蚓体内的生物富集和转化.结果表明:小麦根系可以从培养介质中吸收PFOSA并向上转运至茎叶.土壤中PFOSA生物有
以成渝双城经济圈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及生态重要性评价,综合选取生态源地;利用GIS空间分析、最小累积阻力以及夜间灯光优化等方法,构建区域生态综合阻力面;再利用重
课外阅读活动课游戏化尝试,既注重课外阅读方法和技能的传授,又重视文本的阅读,这是时代进步的要求,是人类观念改变的必然,它对课外阅读的深入性发展可谓是事半功倍,也会备受
在分析健康绿色植被光谱特性及无人机可见光影像典型地物各波段像元值差异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综合利用红、绿、蓝3个可见光波段信息的新型绿色植被指数——差异增强植被指数(DEVI).利用该指数及其他8种常见可见光植被指数结合不同阈值方法提取研究区域绿色植被信息,并采用地表真实感兴趣区和基于SVM的监督分类方法进行精度量化评价.结果表明:由DEVI计算的植被指数灰度影像直方图具有良好双峰形态,可利用双峰直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