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高校发展问题,加强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培养大学生独立创业精神,培养学生科技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扩大就业,通过创业、就业成功,提高学校信誉,达到扩大招生,促使学校形成良性循环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学校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业精神;教育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51-0171-01
1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背景和重要性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爆炸时代,人类社会正迎来生产力的又一次深刻变革。只有抓住知识经济兴起和发展的历史机遇,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地位。我国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的时代,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协会以后,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乃至文明形态都在发生着日益深刻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逐渐变化。如何培养和塑造能够适应这种变化并在社会变化中有所作为的人才,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高等学校要担负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毕业生就业问题,既是对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挑战,也是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历史机遇。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把挑战转变为机遇,转变为变革和创新的动力。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暴露出高等教育的质量、结构和体制机制甚至组织机构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在的要求。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从培养质量和培养模式上看,过去主要强调学科标准、教师主导、静态评估,对实际能力重视不够,使学生难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从学科结构上看,专业划分、招生结构和教学组织长期沿用计划经济的办法,缺乏适应性和弹性;从学校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上看,学校重培养轻就业,重管理轻服务,学校管理机构行政化。从高等教育总体上看,学校缺乏明确的定位,培养目标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多层次的需求。只有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创新,推动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才能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起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多学科结合,加强高校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培养学生科技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学生创业成功,提高学校声誉,为学校发展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2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途径
1)以就业为导向,转变高等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才,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前进,高等学校的职能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从原来纯粹的教学开始走向育人为本,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协调发展,然而,其根本任务仍然是培养人才。而人才的价值,必须在现代化建设中体现出来,如果培养出来的都是就不了业的人,那高等学校就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高等学校也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学校的声誉归根结底来自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实力及就业、创业后做出的成绩。高等学校必须树立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新的人才观,必须树立新的发展观,把满足社会需求作为发展的动力。必须看到,今后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力量,不是政府,也不是主观愿望,而是社会需求,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有竞争力,学校的发展才会更快。
2)以适应就业工作需要为前提,加强就业教育。要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转变择业观念,对学生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加强就业教育,就是在学生毕业这个关键环节,进一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和社会需求的关系,确立正确的人生信念,主动将自己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将个人建功立业的志向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实现为人民服务的理想联系起来,自觉地主动地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和行业去就业、创业,把个人的聪明才智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中。帮助毕业生确立与市场经济体制、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相适应的职业观、择业观。
3)以就业为导向,坚决调整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学校要适应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科学定位,进一步加大调整、改革的力度。以就业为导向,深入思考和推进专业设置、学科结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以社会需要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4)以创业为导向,多学科结合,加强创业理论研究,促进高校发展。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要采用多学科研究的方法,这是创业研究的必然选择。①科学研究的综合化和集成化已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无论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已逐步走出精细化和专门化的老路,日益成为“复杂科学”。②“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一门横向学科或交叉学科。“创业”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活动,创业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科学的智能结构,作为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创业教育因此而不能由某一学科来独立承担,多学科的参与已是历史的必然。③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应该与高等教育的研究同步。围绕创业教育的内容,主要应该吸纳和融合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人才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的观点,通过借鉴,形成业教育学和创业教育学科群。通过创业教育研究,特别是科技创业的研究,使学生在校学习的科技知识,通过毕业创业找到科技与生产的结合点。这样高校就会培养出大批的优秀创业人才,毕业生创业成功将大大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为学校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学校的持续发展。
5)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创业精神是一种理念,这种理念贯穿于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大胆走向社会、自主创业。开展创业思想教育,关键一点就是创业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变被动接受就业指导为教会学生主动或自主创业。既要鼓励学生敢于在新兴的领域和行业去艰苦创业,也要支持学生敢于自主创业,学会自我发展,培养学生具有创业的胆量、勇气和开拓创新精神。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在大学教育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总之,独立创业精神的培养既取决于客观条件的许可,更依赖于学生主观的努力,作为学校要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积极培养学生的独立创业者精神,为培养现时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春意.创业教育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J].科技创业月刊,2005,6.
[2]徐华平.应多学科研究创业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4,6.
[3]谢志远.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精神的培育[J].船山学刊,2004,3.
[4]贾文华.试论大学生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业精神;教育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51-0171-01
1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背景和重要性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爆炸时代,人类社会正迎来生产力的又一次深刻变革。只有抓住知识经济兴起和发展的历史机遇,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地位。我国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的时代,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协会以后,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乃至文明形态都在发生着日益深刻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逐渐变化。如何培养和塑造能够适应这种变化并在社会变化中有所作为的人才,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高等学校要担负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毕业生就业问题,既是对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挑战,也是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历史机遇。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把挑战转变为机遇,转变为变革和创新的动力。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暴露出高等教育的质量、结构和体制机制甚至组织机构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在的要求。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从培养质量和培养模式上看,过去主要强调学科标准、教师主导、静态评估,对实际能力重视不够,使学生难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从学科结构上看,专业划分、招生结构和教学组织长期沿用计划经济的办法,缺乏适应性和弹性;从学校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上看,学校重培养轻就业,重管理轻服务,学校管理机构行政化。从高等教育总体上看,学校缺乏明确的定位,培养目标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多层次的需求。只有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创新,推动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才能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起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多学科结合,加强高校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培养学生科技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学生创业成功,提高学校声誉,为学校发展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2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途径
1)以就业为导向,转变高等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才,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前进,高等学校的职能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从原来纯粹的教学开始走向育人为本,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协调发展,然而,其根本任务仍然是培养人才。而人才的价值,必须在现代化建设中体现出来,如果培养出来的都是就不了业的人,那高等学校就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高等学校也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学校的声誉归根结底来自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实力及就业、创业后做出的成绩。高等学校必须树立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新的人才观,必须树立新的发展观,把满足社会需求作为发展的动力。必须看到,今后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力量,不是政府,也不是主观愿望,而是社会需求,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有竞争力,学校的发展才会更快。
2)以适应就业工作需要为前提,加强就业教育。要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转变择业观念,对学生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加强就业教育,就是在学生毕业这个关键环节,进一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和社会需求的关系,确立正确的人生信念,主动将自己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将个人建功立业的志向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实现为人民服务的理想联系起来,自觉地主动地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和行业去就业、创业,把个人的聪明才智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中。帮助毕业生确立与市场经济体制、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相适应的职业观、择业观。
3)以就业为导向,坚决调整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学校要适应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科学定位,进一步加大调整、改革的力度。以就业为导向,深入思考和推进专业设置、学科结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以社会需要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4)以创业为导向,多学科结合,加强创业理论研究,促进高校发展。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要采用多学科研究的方法,这是创业研究的必然选择。①科学研究的综合化和集成化已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无论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已逐步走出精细化和专门化的老路,日益成为“复杂科学”。②“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一门横向学科或交叉学科。“创业”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活动,创业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科学的智能结构,作为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创业教育因此而不能由某一学科来独立承担,多学科的参与已是历史的必然。③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应该与高等教育的研究同步。围绕创业教育的内容,主要应该吸纳和融合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人才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的观点,通过借鉴,形成业教育学和创业教育学科群。通过创业教育研究,特别是科技创业的研究,使学生在校学习的科技知识,通过毕业创业找到科技与生产的结合点。这样高校就会培养出大批的优秀创业人才,毕业生创业成功将大大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为学校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学校的持续发展。
5)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创业精神是一种理念,这种理念贯穿于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大胆走向社会、自主创业。开展创业思想教育,关键一点就是创业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变被动接受就业指导为教会学生主动或自主创业。既要鼓励学生敢于在新兴的领域和行业去艰苦创业,也要支持学生敢于自主创业,学会自我发展,培养学生具有创业的胆量、勇气和开拓创新精神。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在大学教育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总之,独立创业精神的培养既取决于客观条件的许可,更依赖于学生主观的努力,作为学校要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积极培养学生的独立创业者精神,为培养现时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春意.创业教育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J].科技创业月刊,2005,6.
[2]徐华平.应多学科研究创业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4,6.
[3]谢志远.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精神的培育[J].船山学刊,2004,3.
[4]贾文华.试论大学生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