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测试技术是理工科各类专业中常设置的以实践教学方式为主的专业基础课程。针对高职院校测控工程专业测试技术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知识体系庞大、学生消化课程内容困难、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本文拟从课程教学现状、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进行研究、创新尝试,充分发挥利用专业相关各类别实验室的软、硬件优势,提出增加实验学时、增设课余开放实验等措施,改善实践环节比重严重不足的状况。
关键词:测试技术;实践教学;教学模式改革;人才培养
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某一职业领域专业人才的教育,与一线职业的对口性很强,偏重理论的应用、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测试技术是高职院校理工科专业常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以测试技术的研究对象、理论基础以及典型物理量的测试方法为主要授课内容,涉及知识面较广,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大。为更好的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使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因此结合当今的社会需求和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对现有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做初步讨论。
1. 测试技术教学现状
(1)通用教材,没有针对性
目前学校使用的传统教材以及市面上常见教材在单片机原理学习内容的编排上过于书面语言,叙述繁琐,详略不当,排版过于密集,学生翻开书本就失去了阅读兴趣。教材中使用的例题多偏向于“理论型”设计题目,过于体现理论算法及编程语法,却忽略了例题与实践应用及其他相关专业的衔接。教材内容编制过于理论化,缺乏有趣性,一旦有地方看不懂,就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对后续内容学习造成很大阻碍。
(2)理论讲解为主,学生兴趣低
在国内“测试技术”被定位为专业基础课,这就决定了课程的教学性质,即以理论教学为主,知识传授多是通过教师主导的课堂讲解完成。这种模式下,师生互动较少,加之该课程涉及内容广泛,理论较多,稍不留神就跟不上老师的讲课思路,久而久之便会失去兴趣,从而导致听课效果较差。
(3)实验环节少,学生参与度不足
该课程在多数学校都缩减为50学时。这在50学时安排下,实验学时更是少得可怜,通常只有20学时,甚至更少,因此导致多数实验是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需参照实验指导书,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操作就可以,全程几乎不用动脑思考,实验结果的正确性也很少考虑。虽然这种方法在对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效果不是非常明显。
2. 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改革方法
针对上述测试技术基础课程学习存在的问题,课程建设团队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1)任务驱动原则
“任务驱动”提倡的是在教员的指导下,以学员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员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员的指导作用。要实现“任务驱动”,典型工作任务的设计是关键环节。典型工作任务必须围绕岗位任职实际构建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合适的工作任务,工作任务不宜过大或过小,较大时可以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分解成几个小任务,以便于组织教学。任务设计要与岗位任职实际相结合,最好是实际的工作实例,以增大任务的吸引力。
(2)突出实验,在实验中学习理论
“测试技术”在美国定位为实验课,目的在于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对实验的需求都比较明显,尤其是学生。笔者数次收到学生关于增加实践环节内容的提议,原因在于课堂上的讲解过于空洞,最多只能以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展示,学生无法亲身体会,教师则因为试验环节偏少,理论讲解过程显得非常干涩。因此,笔者主张调整理论课时和实验课时的安排,大幅增加实验课时,使学生听到知识的同时,能亲自感受真实仪器,
(3)“分組式翻转课堂”课堂组织模式改革
根据学生结构,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知识储备,特点特长基础上,初步按“强带弱,原则对学生进分组,在上课前,利用校园网或者充分发挥学生骨干作用,提前公布下节课的知识要点、关键点难点、新知识点等内容,让学生做好充分预习。学生带着作业,要么在小组交流汇报,要么在班上交流汇报,像学术研讨会式的。学生有在正式场合都有表达的机会,训练下来,讲话有条理、很规范,通过课堂上的具体互动和锻炼可以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综合的发展。
(4)“案例引导式+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改革
以前的授课模式是教员根据书本进行知识点讲解,在学生听讲的过程中,教员偶尔会向同学提出问题。在这样的授课方式下,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不高,此时案例引导教学的方法就颇为有效。例如:针对频率测量这门课,教员就可以把实验室使用的简易数字频率计拿到课堂上进行现场演示,向学生展示其功能和使用方法,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边使用仪器边复述仪器的基本原理,增强学习印象,提高听课的质量。这种案例式引导教学方法能帮助到基础不同的学生,使基础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
参考文献:
[1] 龙慧,胡松喜.《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本科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装备制术,2016,(5):255- 257
[2] 王辉宪,杨建奎,李辉勇,刘灿明.基础课示范实验室建设与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9):95-98.
[3]凌宾,郭也.“电子测量”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探讨[J].科教汇,2017,(10):57-59.
关键词:测试技术;实践教学;教学模式改革;人才培养
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某一职业领域专业人才的教育,与一线职业的对口性很强,偏重理论的应用、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测试技术是高职院校理工科专业常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以测试技术的研究对象、理论基础以及典型物理量的测试方法为主要授课内容,涉及知识面较广,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大。为更好的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使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因此结合当今的社会需求和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对现有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做初步讨论。
1. 测试技术教学现状
(1)通用教材,没有针对性
目前学校使用的传统教材以及市面上常见教材在单片机原理学习内容的编排上过于书面语言,叙述繁琐,详略不当,排版过于密集,学生翻开书本就失去了阅读兴趣。教材中使用的例题多偏向于“理论型”设计题目,过于体现理论算法及编程语法,却忽略了例题与实践应用及其他相关专业的衔接。教材内容编制过于理论化,缺乏有趣性,一旦有地方看不懂,就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对后续内容学习造成很大阻碍。
(2)理论讲解为主,学生兴趣低
在国内“测试技术”被定位为专业基础课,这就决定了课程的教学性质,即以理论教学为主,知识传授多是通过教师主导的课堂讲解完成。这种模式下,师生互动较少,加之该课程涉及内容广泛,理论较多,稍不留神就跟不上老师的讲课思路,久而久之便会失去兴趣,从而导致听课效果较差。
(3)实验环节少,学生参与度不足
该课程在多数学校都缩减为50学时。这在50学时安排下,实验学时更是少得可怜,通常只有20学时,甚至更少,因此导致多数实验是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需参照实验指导书,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操作就可以,全程几乎不用动脑思考,实验结果的正确性也很少考虑。虽然这种方法在对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效果不是非常明显。
2. 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改革方法
针对上述测试技术基础课程学习存在的问题,课程建设团队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1)任务驱动原则
“任务驱动”提倡的是在教员的指导下,以学员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员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员的指导作用。要实现“任务驱动”,典型工作任务的设计是关键环节。典型工作任务必须围绕岗位任职实际构建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合适的工作任务,工作任务不宜过大或过小,较大时可以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分解成几个小任务,以便于组织教学。任务设计要与岗位任职实际相结合,最好是实际的工作实例,以增大任务的吸引力。
(2)突出实验,在实验中学习理论
“测试技术”在美国定位为实验课,目的在于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对实验的需求都比较明显,尤其是学生。笔者数次收到学生关于增加实践环节内容的提议,原因在于课堂上的讲解过于空洞,最多只能以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展示,学生无法亲身体会,教师则因为试验环节偏少,理论讲解过程显得非常干涩。因此,笔者主张调整理论课时和实验课时的安排,大幅增加实验课时,使学生听到知识的同时,能亲自感受真实仪器,
(3)“分組式翻转课堂”课堂组织模式改革
根据学生结构,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知识储备,特点特长基础上,初步按“强带弱,原则对学生进分组,在上课前,利用校园网或者充分发挥学生骨干作用,提前公布下节课的知识要点、关键点难点、新知识点等内容,让学生做好充分预习。学生带着作业,要么在小组交流汇报,要么在班上交流汇报,像学术研讨会式的。学生有在正式场合都有表达的机会,训练下来,讲话有条理、很规范,通过课堂上的具体互动和锻炼可以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综合的发展。
(4)“案例引导式+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改革
以前的授课模式是教员根据书本进行知识点讲解,在学生听讲的过程中,教员偶尔会向同学提出问题。在这样的授课方式下,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不高,此时案例引导教学的方法就颇为有效。例如:针对频率测量这门课,教员就可以把实验室使用的简易数字频率计拿到课堂上进行现场演示,向学生展示其功能和使用方法,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边使用仪器边复述仪器的基本原理,增强学习印象,提高听课的质量。这种案例式引导教学方法能帮助到基础不同的学生,使基础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
参考文献:
[1] 龙慧,胡松喜.《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本科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装备制术,2016,(5):255- 257
[2] 王辉宪,杨建奎,李辉勇,刘灿明.基础课示范实验室建设与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9):95-98.
[3]凌宾,郭也.“电子测量”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探讨[J].科教汇,2017,(10):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