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始于世纪之初的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数年,它犹如一股强大的洪流在社会的呼唤中以迅猛之势不断推进。无论是城区还是乡村教育都在接受者改革浪潮的洗礼。顺应时代需求,感悟课改理念,发扬创新精神这是我们乡村语文教师的共同愿望。但在高举课程改革这面旗帜之时,我们确受诸多因素的制约,阻碍了而改革的步伐,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深感疲惫和困惑。“参与课改,行之不易”这是我们乡村语文教师内心深处的感叹。
一、转变陈腐观念不容易
由于乡村教师大部分大部分经历了从民办教师到公办教师的教育里程。他们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教育改革还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特别是教学理念还没有转变过来,跟不上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还停留在生硬灌输,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层面上。由于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形成了一种难以扭转的巨大惯性。劳教法不灵了,想寻找新的教学方法却心有余而力不足,进入了行动的“盲区”。“旧瓶装新酒”,有些教师不知不觉地新课程装入了“应试教育”的笼子,使新课改打上了传统教育的烙印。
尽管所有教师艰难地走出了传统教育的“臼”,但有不少“新课堂”与“新课程”的理念却“形似神异”,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肤浅和浮躁。这真是“悟得真经颇不易,又为皮毛巧成拙”。但事实上,它反映了乡村中学语文教师追求课改的困惑。
二、培训“充电”不容易
新课标,新教材需要新的教学理念和一定文化沉淀的教师。但目前,乡村中学语文教师只是老化,技能欠缺,长期以来习惯照搬教科书和教参,很少参与学习、进修,对于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如何实施于课堂教学中,如何转变教师角色,他们都很茫然不知所措。还有,现代教学要求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而多数乡村教师甚至连计算机都没有摸过。因此,教师急需要“充电”。但由于学校经费短缺,教师没有条件走出狭小的教学空间外出学习,也不能重金聘请优秀教师来学校“传经送宝”即使有组织培训,也不能全体集中,只能是“传递式”的传递式培训。信息层层衰减,到了乡村教师身上也就所剩无几了。因此农村教师真正能理解新课改,掌握新教材的也花了不少精力来推行教研教改,也频频的组织教师参与公开课,但由于教师们对新课改没有真正的做到心领神会,也没有优秀的教学模式所参考,先进的教学经验所吸取,教师们只能闭门造车,因此,无论是主讲教师还是听课教师参与公开课无数,但在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上没有明显的提高。
三、调动学生参与课改不容易
以往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教师。这种只注重知识传授的结果,忽视知识发生的过程的机械式灌输教法年复一年的施行着,久而久之,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静听”状态。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遏制。而新课改要求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这一大幅度的转变他们也无所适从。由于长时间依赖老师传授知识,学生养成了懒惰的惯性,思维也凝固不活。党教师在课堂上循序善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学习,试图变换各种方法来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时,而学生那木讷的表情,那迟钝的思维,那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让老师陷入了扮演“独角戏”的尴尬境地。老师也只能望生心叹了。学生学习能力跟不上,在课堂生不配合,教师要实施新课改又谈何容易。
四、新建管理机制不容易
实施新课程必须健全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这正是农村学校所困惑的问题。课改实施了很多年,多数学校仍用原来的管理模式来进行管理,形成了新课程教学旧模式管理的局面。如:政治学习、心得体会、安全教育、班队活动等,项项都由老师问津,都要形成文字资料,还有现在种形式的检查让老师疲惫不堪。加之学校要求所任学科科科要备课,于是,老师们一天到晚就埋头于文字的抄写上,机械的重复着形式上的任务。否则,教师的过程考核就不及格。试想,这样的老师精神上怎能不疲惫?教学改革,教学创新,新课程实施的时空又从何而谈。
五、评价体系不容易
新课程应当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但目前的情况是农村学校还是以应试教育的方法评价教学质量,教师评价学生评价都以教学成绩和学习成绩为依据。有这种情况,本来那些教学优秀,教学成绩名列前茅的老师,因为在班上实施课改,由于初次尝试,学生成绩大幅度滑坡。领导不理解,家长埋怨,教师自责,追究原因,是谁的问题。是新课改,还是老师?其实都不是,是我们的评价方式还没有跟上课改的步伐。试想,教师实施的是新课改,而评价仅仅限于参考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评价标准着眼于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课改是灵活多样的,而考核却是单一死板的。我们的教师刚刚迈开新课改的步伐,而那份成绩醒目的教学简报就会导致老师谨小慎微,固步不前。所以,我们乡村学校也要从时代培养一代新人的高度去认识新课改的意义和价值,去客观评价老师的改革成绩,不要以学生的成绩来对一位教师是否优秀定格,多给予老师鼓励和支持。
六、完善教学设备不容易
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体利用要求相关的硬件设备作为前提条件。如信息技术设备,科教设备,音、体、美教学设备,这些乡村学校几乎不完全具备。因此,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师创设、呈现教学情境,联系学生日常生活进行教学,现场动手实践等成了难题。由于教学设备跟不上,无法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条件,也无法给老师提供课改的支持,想一想要改变教学方式,激活课堂教学就有一定的难度。导致课改成为口号,利于形式,无法落到实处。
总之,农村基础教育在中国教育的格局中始终处于基础地位,没有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支持,就没有中国教育这座宏伟大厦。而农村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面临的困境,应该高度重视。
一、转变陈腐观念不容易
由于乡村教师大部分大部分经历了从民办教师到公办教师的教育里程。他们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教育改革还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特别是教学理念还没有转变过来,跟不上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还停留在生硬灌输,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层面上。由于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形成了一种难以扭转的巨大惯性。劳教法不灵了,想寻找新的教学方法却心有余而力不足,进入了行动的“盲区”。“旧瓶装新酒”,有些教师不知不觉地新课程装入了“应试教育”的笼子,使新课改打上了传统教育的烙印。
尽管所有教师艰难地走出了传统教育的“臼”,但有不少“新课堂”与“新课程”的理念却“形似神异”,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肤浅和浮躁。这真是“悟得真经颇不易,又为皮毛巧成拙”。但事实上,它反映了乡村中学语文教师追求课改的困惑。
二、培训“充电”不容易
新课标,新教材需要新的教学理念和一定文化沉淀的教师。但目前,乡村中学语文教师只是老化,技能欠缺,长期以来习惯照搬教科书和教参,很少参与学习、进修,对于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如何实施于课堂教学中,如何转变教师角色,他们都很茫然不知所措。还有,现代教学要求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而多数乡村教师甚至连计算机都没有摸过。因此,教师急需要“充电”。但由于学校经费短缺,教师没有条件走出狭小的教学空间外出学习,也不能重金聘请优秀教师来学校“传经送宝”即使有组织培训,也不能全体集中,只能是“传递式”的传递式培训。信息层层衰减,到了乡村教师身上也就所剩无几了。因此农村教师真正能理解新课改,掌握新教材的也花了不少精力来推行教研教改,也频频的组织教师参与公开课,但由于教师们对新课改没有真正的做到心领神会,也没有优秀的教学模式所参考,先进的教学经验所吸取,教师们只能闭门造车,因此,无论是主讲教师还是听课教师参与公开课无数,但在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上没有明显的提高。
三、调动学生参与课改不容易
以往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教师。这种只注重知识传授的结果,忽视知识发生的过程的机械式灌输教法年复一年的施行着,久而久之,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静听”状态。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遏制。而新课改要求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这一大幅度的转变他们也无所适从。由于长时间依赖老师传授知识,学生养成了懒惰的惯性,思维也凝固不活。党教师在课堂上循序善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学习,试图变换各种方法来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时,而学生那木讷的表情,那迟钝的思维,那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让老师陷入了扮演“独角戏”的尴尬境地。老师也只能望生心叹了。学生学习能力跟不上,在课堂生不配合,教师要实施新课改又谈何容易。
四、新建管理机制不容易
实施新课程必须健全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这正是农村学校所困惑的问题。课改实施了很多年,多数学校仍用原来的管理模式来进行管理,形成了新课程教学旧模式管理的局面。如:政治学习、心得体会、安全教育、班队活动等,项项都由老师问津,都要形成文字资料,还有现在种形式的检查让老师疲惫不堪。加之学校要求所任学科科科要备课,于是,老师们一天到晚就埋头于文字的抄写上,机械的重复着形式上的任务。否则,教师的过程考核就不及格。试想,这样的老师精神上怎能不疲惫?教学改革,教学创新,新课程实施的时空又从何而谈。
五、评价体系不容易
新课程应当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但目前的情况是农村学校还是以应试教育的方法评价教学质量,教师评价学生评价都以教学成绩和学习成绩为依据。有这种情况,本来那些教学优秀,教学成绩名列前茅的老师,因为在班上实施课改,由于初次尝试,学生成绩大幅度滑坡。领导不理解,家长埋怨,教师自责,追究原因,是谁的问题。是新课改,还是老师?其实都不是,是我们的评价方式还没有跟上课改的步伐。试想,教师实施的是新课改,而评价仅仅限于参考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评价标准着眼于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课改是灵活多样的,而考核却是单一死板的。我们的教师刚刚迈开新课改的步伐,而那份成绩醒目的教学简报就会导致老师谨小慎微,固步不前。所以,我们乡村学校也要从时代培养一代新人的高度去认识新课改的意义和价值,去客观评价老师的改革成绩,不要以学生的成绩来对一位教师是否优秀定格,多给予老师鼓励和支持。
六、完善教学设备不容易
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体利用要求相关的硬件设备作为前提条件。如信息技术设备,科教设备,音、体、美教学设备,这些乡村学校几乎不完全具备。因此,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师创设、呈现教学情境,联系学生日常生活进行教学,现场动手实践等成了难题。由于教学设备跟不上,无法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条件,也无法给老师提供课改的支持,想一想要改变教学方式,激活课堂教学就有一定的难度。导致课改成为口号,利于形式,无法落到实处。
总之,农村基础教育在中国教育的格局中始终处于基础地位,没有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支持,就没有中国教育这座宏伟大厦。而农村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面临的困境,应该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