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有的放矢,精选语用训练内容
1. 围绕训练目标,精选语用训练点
学生对年段训练目标的掌握有一个从了解领悟到熟练以至运用自如的完整过程,这要靠教师把年段语用训练目标相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要把握好略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的地位。略读课文应该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是将精读学习所习得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的阵地,因此,每篇略读课文语用训练点的确立要根据年段目标和单元重点训练要求,选取课文中最有利于落实单元训练项目的地方,让学生把精读课文中所习得的语用方法进行迁移和运用,做到“得法于精读课,得益于略读课”。
四年级上册《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编排在“成长故事”这组课文的最后一课,与前三课不同的是,本课是两封书信。再看这一单元的习作菜单中有这样一项:“读下面的信,讨论信中提出的问题,再给那位同学写封回信,帮她解决遇到的烦恼。要把想说的意思写清楚,还要注意书信的格式。”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书信”,那么这一课教学的语用训练点就要放在怎样写书信上,包括书信特有的格式,以及给人回信的方法。
2. 依据文本特色,精选语用训练点
虽说略读教学讲究“简”、“略”,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选入人教版的略读课文精彩之处颇多,每一篇课文在用词、构段、修辞、成文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教师应该站在语用的高度对教材进行透彻的解读,让每一篇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和写作特点成为“语用型”教学的内容。选择最具有文本特色的语言点,使学生最大程度地发现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方法,引申、借鉴到自身的阅读及写作中,促进文本言语的“增值”。
典型的结构形式。在略读课文中,选取了多种小学生必须学习、掌握和运用的文章结构和布局方法,如总分总、首尾呼应、按一定的顺序写等等。如《牧场之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文中第二段、第三段分总结构和总分结构的写法,是不错的语用训练点,可进行拓展说话:
荷兰除了享有“牧场之国”的美誉外,还有“花之国”,“水之国”、“风车之国”的美誉,请你看看这些图片,选择文中两种段式的任意一种,也来说说“真正的荷兰”。
出示“花之国”,“水之国”、“风车之国”的一系列图片,学生尝试说话。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精巧生动的词句表达。教材中的选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文章中作家个性化的语言更是学生阅读、积累、仿写的极好资源。如《火烧云》一课中,为了表现火烧云颜色变化的丰富多彩,作者使用了多种形式的表示颜色的词: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
中国语言文字的丰富性从用词的多样就可见一斑。要让学生发现这一点,感受这一点,运用这一点,即可将此作为本课的语用点之一。首先,让学生画下这段话中表示颜色的词。引导学生为这些词语分类,让学生发现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中有“ABB”、“半……半……”、“事物名称 表示颜色的字”三种类型。适时进行词语的拓展,并尝试在写花展、霓虹灯等语境中运用不同类型的颜色词。
3. 针对学生现状,精选语用训练点
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经常要运用到“对话”这一描写方法。可是在运用之初,你总能见到这样的描写:
妈妈问:“今天我们一起出去玩好吗?”
我说:“好的!”
妈妈又问:“去哪儿玩呢?”
我说:“去公园玩。”
……
问题很明显,单一的对话描写方式大大削弱了习作的表现力。其实,在略读课文中,有不少以对话为主的故事,如四年级《幸福是什么》一课中就有大篇幅的对话描写。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后,提示语在中,无提示语,四种方式都能找到。特别是在一组对话的描写中,作者有意识地做到形式的多样:
一个孩子说:“让我们分头到自己愿意去的地方,弄明白幸福是什么。我往东走。”
“我往西走。”另一个孩子说。
“我留在村子里,”第三个孩子说,“也许我在这里就会弄明白幸福是什么。”
关注到这一点,正好可以弥补学生在对话描写形式上单一的缺失,体会、发现,并运用,一定会对学生的习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再做得细致一些,可以深入引导学生关注提示语的写法,不仅写出谁说,而且要加入神态、动作的描写,使人物语言更具个性。
二、激活思维,丰富语用训练形式
1. 触类旁通练仿写
模仿是创造的先导,是从理解到运用的阶梯。对文章中作家个性化言语的品味,除了结合语境细细揣摩之外,就是进行形式仿写。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学之既久,自然纯熟。”教材中的选文是学生语言学习的范本。经常在阅读中借鉴、模仿文中富有特色的语句、段落,就能在迁移性的练笔中逐渐体悟到其中的表达规律,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如教学略读课文《夸父追日》时,当学生充分阅读后,设计小练笔:
“山的南边,有一大片枝叶茂密,鲜果累累的桃林,那是夸父的手杖变成的。”这想象真是丰富,描写真是神奇。请小朋友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着课文的样子,写一句话:“山的 ,有 ,那是夸父的 变成的。”写后四人小组交流,推荐好的句子说一说,再将几句话连成一段话。
此时学生已深入到神秘的神话世界中,写话、说话时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有的学生甚至写了几段。
2. 举一反三巧转换
课文有特定的叙述人称与顺序,如果转换一下角色或者变换一下叙述的方式,就会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学生在这样转换性的练笔中,不但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而且能体会到不同叙述方式的不同表现力。把描述性的句子转换成说明性的句子,或把说明性的句子转换成描述性的句子。如《松鼠》是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属文艺性说明文。教学时,可把《松鼠》与本单元的一般性说明文《鲸》进行比较阅读,探究两篇课文不同的写法,并让学生尝试仿照《鲸》的表达方法对《松鼠》进行改写,把描述性的句子转换成说明性的句子;或仿照《松鼠》对《鲸》一文进行改写,把说明性的句子转换成描述性的句子。通过这样不同辞采的语言转换,可提高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的能力。
责任编辑 邱丽
1. 围绕训练目标,精选语用训练点
学生对年段训练目标的掌握有一个从了解领悟到熟练以至运用自如的完整过程,这要靠教师把年段语用训练目标相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要把握好略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的地位。略读课文应该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是将精读学习所习得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的阵地,因此,每篇略读课文语用训练点的确立要根据年段目标和单元重点训练要求,选取课文中最有利于落实单元训练项目的地方,让学生把精读课文中所习得的语用方法进行迁移和运用,做到“得法于精读课,得益于略读课”。
四年级上册《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编排在“成长故事”这组课文的最后一课,与前三课不同的是,本课是两封书信。再看这一单元的习作菜单中有这样一项:“读下面的信,讨论信中提出的问题,再给那位同学写封回信,帮她解决遇到的烦恼。要把想说的意思写清楚,还要注意书信的格式。”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书信”,那么这一课教学的语用训练点就要放在怎样写书信上,包括书信特有的格式,以及给人回信的方法。
2. 依据文本特色,精选语用训练点
虽说略读教学讲究“简”、“略”,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选入人教版的略读课文精彩之处颇多,每一篇课文在用词、构段、修辞、成文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教师应该站在语用的高度对教材进行透彻的解读,让每一篇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和写作特点成为“语用型”教学的内容。选择最具有文本特色的语言点,使学生最大程度地发现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方法,引申、借鉴到自身的阅读及写作中,促进文本言语的“增值”。
典型的结构形式。在略读课文中,选取了多种小学生必须学习、掌握和运用的文章结构和布局方法,如总分总、首尾呼应、按一定的顺序写等等。如《牧场之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文中第二段、第三段分总结构和总分结构的写法,是不错的语用训练点,可进行拓展说话:
荷兰除了享有“牧场之国”的美誉外,还有“花之国”,“水之国”、“风车之国”的美誉,请你看看这些图片,选择文中两种段式的任意一种,也来说说“真正的荷兰”。
出示“花之国”,“水之国”、“风车之国”的一系列图片,学生尝试说话。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精巧生动的词句表达。教材中的选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文章中作家个性化的语言更是学生阅读、积累、仿写的极好资源。如《火烧云》一课中,为了表现火烧云颜色变化的丰富多彩,作者使用了多种形式的表示颜色的词: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
中国语言文字的丰富性从用词的多样就可见一斑。要让学生发现这一点,感受这一点,运用这一点,即可将此作为本课的语用点之一。首先,让学生画下这段话中表示颜色的词。引导学生为这些词语分类,让学生发现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中有“ABB”、“半……半……”、“事物名称 表示颜色的字”三种类型。适时进行词语的拓展,并尝试在写花展、霓虹灯等语境中运用不同类型的颜色词。
3. 针对学生现状,精选语用训练点
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经常要运用到“对话”这一描写方法。可是在运用之初,你总能见到这样的描写:
妈妈问:“今天我们一起出去玩好吗?”
我说:“好的!”
妈妈又问:“去哪儿玩呢?”
我说:“去公园玩。”
……
问题很明显,单一的对话描写方式大大削弱了习作的表现力。其实,在略读课文中,有不少以对话为主的故事,如四年级《幸福是什么》一课中就有大篇幅的对话描写。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后,提示语在中,无提示语,四种方式都能找到。特别是在一组对话的描写中,作者有意识地做到形式的多样:
一个孩子说:“让我们分头到自己愿意去的地方,弄明白幸福是什么。我往东走。”
“我往西走。”另一个孩子说。
“我留在村子里,”第三个孩子说,“也许我在这里就会弄明白幸福是什么。”
关注到这一点,正好可以弥补学生在对话描写形式上单一的缺失,体会、发现,并运用,一定会对学生的习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再做得细致一些,可以深入引导学生关注提示语的写法,不仅写出谁说,而且要加入神态、动作的描写,使人物语言更具个性。
二、激活思维,丰富语用训练形式
1. 触类旁通练仿写
模仿是创造的先导,是从理解到运用的阶梯。对文章中作家个性化言语的品味,除了结合语境细细揣摩之外,就是进行形式仿写。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学之既久,自然纯熟。”教材中的选文是学生语言学习的范本。经常在阅读中借鉴、模仿文中富有特色的语句、段落,就能在迁移性的练笔中逐渐体悟到其中的表达规律,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如教学略读课文《夸父追日》时,当学生充分阅读后,设计小练笔:
“山的南边,有一大片枝叶茂密,鲜果累累的桃林,那是夸父的手杖变成的。”这想象真是丰富,描写真是神奇。请小朋友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着课文的样子,写一句话:“山的 ,有 ,那是夸父的 变成的。”写后四人小组交流,推荐好的句子说一说,再将几句话连成一段话。
此时学生已深入到神秘的神话世界中,写话、说话时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有的学生甚至写了几段。
2. 举一反三巧转换
课文有特定的叙述人称与顺序,如果转换一下角色或者变换一下叙述的方式,就会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学生在这样转换性的练笔中,不但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而且能体会到不同叙述方式的不同表现力。把描述性的句子转换成说明性的句子,或把说明性的句子转换成描述性的句子。如《松鼠》是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属文艺性说明文。教学时,可把《松鼠》与本单元的一般性说明文《鲸》进行比较阅读,探究两篇课文不同的写法,并让学生尝试仿照《鲸》的表达方法对《松鼠》进行改写,把描述性的句子转换成说明性的句子;或仿照《松鼠》对《鲸》一文进行改写,把说明性的句子转换成描述性的句子。通过这样不同辞采的语言转换,可提高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的能力。
责任编辑 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