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宁宾馆是夏都西宁一颗靓丽的明珠,自然环境优美,政治人文资源丰厚。这是在清末私家花园建起的青海“同宾馆”,是青海省首家星级宾馆,也是青海西餐诞生的地方。在这里,朱德曾提笔写下“青海地大物博,是祖国的一个十分可爱的地方”;在这里,接待过首批建设青海“原子城”的同内外专家学者们;西宁宾馆,见证了西宁60年的发展和巨变,牵动每个青海人的历史情怀。
清末私家花园建起“国宾馆”
西宁建城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西宁未修筑城墙时,城四面各开东、南、西、北四个门,并建四门楼。其中,北门原址在今西宁北大街最北端,因当时北门与湟水河相望,北门坡下又有门泉,故俗称“水门”.城楼匾题“拱辰”。
拱辰门前,北门泉水清澈,水质甘冽清醇,四季不竭。北门紧临湟水河,门外景致十分优美,是老西宁人常去踏青游玩的地方。清末年问,这里建起了私家花园冶家花园,院内花木丛生,景致幽雅,成为人们眼中的一块风水宝地。解放后的1955年,在冶家花园的原址建起了西宁宾馆,四座具有俄罗斯古典建筑风格的大楼,错落有致,古朴典雅,别具异国情调。60年来,西宁宾馆依然保留着曾经种植的树木,一万四千平方米的绿地让整个大院变得草木葱茏,繁花娇艳,鸟语花香,成为闹市中的“世外桃源”,处在城市的中心,但又远离城市的喧嚣。
对西宁宾馆有特殊感情的马生彪先生,曾担任过宾馆总经理一职。在他的记忆中,西宁宾馆建成后由时任青海省省长孙作宾命名,西宁市原副市长、著名书法家李德渊书写了“西宁宾馆”馆名,馆名题字历经沧桑一度遭到破坏,文革后着手恢复馆名,但当时书写馆名的书法家李德渊先生已经去世,其侄子李海观先生从小受书法艺术的熏陶,成为青海著名的书法家,照着李德渊先生书法的原样重新题写了“西宁宾馆”四字,使馆名得以恢复。
1958年前的西宁宾馆称之为交际处,这里同时也是省委省政府的招待所,负责省委省政府的主要接待任务,可谓是一套人马两个牌子,接待任务多而重。今年80岁高龄的張更生老人清楚地记得,1956年西藏自治区筹委会成立时,中央人民政府毛主席委派同务院副总理陈毅率中央代表团进藏,祝贺西藏自治区筹委会成立,途经西宁,曾在西宁宾馆下榻。老人们记得,那时的西宁没通火车,只有汽车,陈毅的部队到达后,汽车占满了整个院子,周围有武警和公安人员守卫。董必武、彭德怀、谭震林、陆定一、聂荣臻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青海时也住在西宁宾馆,作为当时青海的“国宾馆”,西宁宾馆留下了许多领导人的足迹。1986年和1987年两次被评为全同对外宣传先进集体,获得银鸽奖;1991年曲宁宾馆成为青海省首家星级宾馆,1996年经同家旅游局批准,晋升为三星级宾馆。
朱德在西宁宾馆为青海题词
1958年7月,年逾七旬的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朱德到西宁做了为期4天的考察,他是新中同成立初期来青海视察的最高级别的中央领导,专门研究了青藏公路建设,并欣然写下了“把兰青铁路早口修通”的题词,为口后的青藏公路建设和铁路修进青海奠定了基础,其问一直住在西宁宾馆。
西宁宾馆的一名工作人员回忆说,为了让朱德在西宁考察期间住得舒适,宾馆的工作人员每天都要精心准备、加班加点,睡得都很晚。朱德得知这一情况后,嘱咐大家要注意休息,早点回家睡觉。有一天,当服务员走进朱德房问收拾卧具时,朱德面带微笑地说:“你们干别的事去吧,有事我叫你。”可过了一会儿当服务员返回房间时,朱德已经把卧具叠得整整齐齐了。休息期间,朱德欣然提笔在宾馆的房问里写道:“青海地大物博,是祖国的一个十分可爱的地方。各级干部和各族人民要团结一致,在党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支援下,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青海。”这个题词,从此刻在青海各族儿女的心中,也刻在青海的发展史上。
有一天清晨,朱德锻炼完身体后,站在西宁宾馆的阳台眺望西宁市容,清晨的阳光照在他脸上,他的表情宁静而安详。为了拍摄这个镜头,一名摄影记者跨到阳台栏杆外的边沿上拍摄,朱德看到后立刻走过去,硬是把这名摄影记者拉进阳台,以保安全。西宁宾馆的理发员卞祖庭始终忘不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天,朱德提出要在曲宁宾馆理发。听说朱德要来理发时,卞祖庭十分紧张。看到卞祖庭满脸紧张的样子,朱德笑了,他不紧不慢地和卞祖庭拉起了家常。朱德的话语中透着亲切和慈祥,不知不觉,卞祖庭忘记了紧张,手下的动作自然利索了许多。现年82岁的退休老职工朱瑞生回忆说,他在宾馆的二号楼见到了朱德,脚穿布鞋,肥肥的裤子,给他的第一印象:朱德挺和气。警卫员说朱老总要求不高,做个四菜一汤,清淡即可。朱德在宾馆下榻期间,都是粗衣粝食,轻车简从,他的人格感染了很多工作人员。
青海有了最早的西餐
1958年,中国第一个“原子城”开始在青海海北筹建,此后生产研制了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并震惊世界。为了迎接苏联专家,1958年元月,北京外专局的60名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千里迢迢来到曲宁提前做准备。让西宁宾馆的老人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西宁宾馆从此有了最早的曲餐,青海从此有了最早的西餐。从配料到制作,在极为严格的程序下,西餐被端上餐桌,西宁宾馆成为青海第一个中西餐结合的宾馆。据老人们回忆,1982年起,黄静波担任青海省省长、省委书记期间,把西宁宾馆改造成对外开放的窗口,拆除院内周围平房,改善西宁宾馆的条件,提升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西宁以崭新的姿态和飞快的速度推进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朝着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迈进。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客商和游客到青海投资、旅游,而作为西宁重要的涉外宾馆,西宁宾馆依然是人们的首选。西宁宾馆白建成罕今,已经累计接待800多万人次,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青海总人口数。连续多年成功接待参加环青海湖国际公路白行车赛、青洽会、清食展的同内外宾客和省“两会”、西宁市“两会”的参会代表,充分发挥J,涉外宾馆的窗口作用和政府接待功能,为青海的各项建设事业和“让青海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青海”做出了立有的贡献。
目前的西宁宾馆有各类客房315间,拥有会议厅、宴会厅、多功能厅、清真餐厅等,可为近千人提供会议服务和就餐服务,其中餐厅吸取了各大菜系的优点,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菜肴风格,在青海省第四届烹饪大赛中曾获团体一等奖。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宁的四星、五星洒店比比皆是,但在这样的竞争压力下,西宁宾馆的经营业绩依然取得了稳步的提高,宾馆地理位置、优美的环境和完善的功能依然是青海独一无二的。自西部矿业集团管理以来,宾馆经营班子转变经营理念,不断开拓创新,让更多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融入宾馆管理,西宁宾馆人凭着自己的洒庙文化和服务理念稳定和拓展客源,让史多的国内外宾客爱上大美青海,爱上西宁宾馆。
清末私家花园建起“国宾馆”
西宁建城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西宁未修筑城墙时,城四面各开东、南、西、北四个门,并建四门楼。其中,北门原址在今西宁北大街最北端,因当时北门与湟水河相望,北门坡下又有门泉,故俗称“水门”.城楼匾题“拱辰”。
拱辰门前,北门泉水清澈,水质甘冽清醇,四季不竭。北门紧临湟水河,门外景致十分优美,是老西宁人常去踏青游玩的地方。清末年问,这里建起了私家花园冶家花园,院内花木丛生,景致幽雅,成为人们眼中的一块风水宝地。解放后的1955年,在冶家花园的原址建起了西宁宾馆,四座具有俄罗斯古典建筑风格的大楼,错落有致,古朴典雅,别具异国情调。60年来,西宁宾馆依然保留着曾经种植的树木,一万四千平方米的绿地让整个大院变得草木葱茏,繁花娇艳,鸟语花香,成为闹市中的“世外桃源”,处在城市的中心,但又远离城市的喧嚣。
对西宁宾馆有特殊感情的马生彪先生,曾担任过宾馆总经理一职。在他的记忆中,西宁宾馆建成后由时任青海省省长孙作宾命名,西宁市原副市长、著名书法家李德渊书写了“西宁宾馆”馆名,馆名题字历经沧桑一度遭到破坏,文革后着手恢复馆名,但当时书写馆名的书法家李德渊先生已经去世,其侄子李海观先生从小受书法艺术的熏陶,成为青海著名的书法家,照着李德渊先生书法的原样重新题写了“西宁宾馆”四字,使馆名得以恢复。
1958年前的西宁宾馆称之为交际处,这里同时也是省委省政府的招待所,负责省委省政府的主要接待任务,可谓是一套人马两个牌子,接待任务多而重。今年80岁高龄的張更生老人清楚地记得,1956年西藏自治区筹委会成立时,中央人民政府毛主席委派同务院副总理陈毅率中央代表团进藏,祝贺西藏自治区筹委会成立,途经西宁,曾在西宁宾馆下榻。老人们记得,那时的西宁没通火车,只有汽车,陈毅的部队到达后,汽车占满了整个院子,周围有武警和公安人员守卫。董必武、彭德怀、谭震林、陆定一、聂荣臻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青海时也住在西宁宾馆,作为当时青海的“国宾馆”,西宁宾馆留下了许多领导人的足迹。1986年和1987年两次被评为全同对外宣传先进集体,获得银鸽奖;1991年曲宁宾馆成为青海省首家星级宾馆,1996年经同家旅游局批准,晋升为三星级宾馆。
朱德在西宁宾馆为青海题词
1958年7月,年逾七旬的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朱德到西宁做了为期4天的考察,他是新中同成立初期来青海视察的最高级别的中央领导,专门研究了青藏公路建设,并欣然写下了“把兰青铁路早口修通”的题词,为口后的青藏公路建设和铁路修进青海奠定了基础,其问一直住在西宁宾馆。
西宁宾馆的一名工作人员回忆说,为了让朱德在西宁考察期间住得舒适,宾馆的工作人员每天都要精心准备、加班加点,睡得都很晚。朱德得知这一情况后,嘱咐大家要注意休息,早点回家睡觉。有一天,当服务员走进朱德房问收拾卧具时,朱德面带微笑地说:“你们干别的事去吧,有事我叫你。”可过了一会儿当服务员返回房间时,朱德已经把卧具叠得整整齐齐了。休息期间,朱德欣然提笔在宾馆的房问里写道:“青海地大物博,是祖国的一个十分可爱的地方。各级干部和各族人民要团结一致,在党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支援下,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青海。”这个题词,从此刻在青海各族儿女的心中,也刻在青海的发展史上。
有一天清晨,朱德锻炼完身体后,站在西宁宾馆的阳台眺望西宁市容,清晨的阳光照在他脸上,他的表情宁静而安详。为了拍摄这个镜头,一名摄影记者跨到阳台栏杆外的边沿上拍摄,朱德看到后立刻走过去,硬是把这名摄影记者拉进阳台,以保安全。西宁宾馆的理发员卞祖庭始终忘不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天,朱德提出要在曲宁宾馆理发。听说朱德要来理发时,卞祖庭十分紧张。看到卞祖庭满脸紧张的样子,朱德笑了,他不紧不慢地和卞祖庭拉起了家常。朱德的话语中透着亲切和慈祥,不知不觉,卞祖庭忘记了紧张,手下的动作自然利索了许多。现年82岁的退休老职工朱瑞生回忆说,他在宾馆的二号楼见到了朱德,脚穿布鞋,肥肥的裤子,给他的第一印象:朱德挺和气。警卫员说朱老总要求不高,做个四菜一汤,清淡即可。朱德在宾馆下榻期间,都是粗衣粝食,轻车简从,他的人格感染了很多工作人员。
青海有了最早的西餐
1958年,中国第一个“原子城”开始在青海海北筹建,此后生产研制了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并震惊世界。为了迎接苏联专家,1958年元月,北京外专局的60名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千里迢迢来到曲宁提前做准备。让西宁宾馆的老人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西宁宾馆从此有了最早的曲餐,青海从此有了最早的西餐。从配料到制作,在极为严格的程序下,西餐被端上餐桌,西宁宾馆成为青海第一个中西餐结合的宾馆。据老人们回忆,1982年起,黄静波担任青海省省长、省委书记期间,把西宁宾馆改造成对外开放的窗口,拆除院内周围平房,改善西宁宾馆的条件,提升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西宁以崭新的姿态和飞快的速度推进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朝着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迈进。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客商和游客到青海投资、旅游,而作为西宁重要的涉外宾馆,西宁宾馆依然是人们的首选。西宁宾馆白建成罕今,已经累计接待800多万人次,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青海总人口数。连续多年成功接待参加环青海湖国际公路白行车赛、青洽会、清食展的同内外宾客和省“两会”、西宁市“两会”的参会代表,充分发挥J,涉外宾馆的窗口作用和政府接待功能,为青海的各项建设事业和“让青海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青海”做出了立有的贡献。
目前的西宁宾馆有各类客房315间,拥有会议厅、宴会厅、多功能厅、清真餐厅等,可为近千人提供会议服务和就餐服务,其中餐厅吸取了各大菜系的优点,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菜肴风格,在青海省第四届烹饪大赛中曾获团体一等奖。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宁的四星、五星洒店比比皆是,但在这样的竞争压力下,西宁宾馆的经营业绩依然取得了稳步的提高,宾馆地理位置、优美的环境和完善的功能依然是青海独一无二的。自西部矿业集团管理以来,宾馆经营班子转变经营理念,不断开拓创新,让更多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融入宾馆管理,西宁宾馆人凭着自己的洒庙文化和服务理念稳定和拓展客源,让史多的国内外宾客爱上大美青海,爱上西宁宾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