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旨演讲
出席嘉宾:
中国剪辑学会副会长刘淼淼
中国台湾电影剪辑师廖庆松
美国剪辑师迪伦·提契诺
为探寻电影之美,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探寻电影之美高峰论坛以“剪辑的力量”为主题,邀请多位国际知名电影剪辑师、导演,阐述当代电影剪辑的先锋观点,探寻中国电影表达艺术之美,展现电影的艺术魅力,传播剪辑电影,探寻剪辑人才培养规律。
下面本刊编编辑部将通过两场嘉宾演讲为你展现电影剪辑大师们心中剪辑独有的力量。
剪辑的最高境界
刘淼淼:
如果 名剪辑师的内心不够强大,没有支撑全片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剪辑师。
一部电影,就是编剧在讲故事,导演在讲故事,剪辑师在讲故事。剪辑师和导演是合作关系,导演之所以会选择某位剪辑师,是因为他认为剪辑师可以通过他的手段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他们在内心契合度上是相同的。我特别欣赏今年奥斯卡获奖影片《鸟人》的剪辑,这位剪辑师把影片剪辑得不着痕迹,整部影片像是一镜到底,非常流畅,这是我所认为的剪辑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你基本看不到我的剪辑痕迹,但你看到后会感觉剪得好。
另外,我们说到剪辑的力量,是剪辑对电影中人性、情感、故事的讲述方式所起到的力量。剪辑师在剪辑 部作品时,应该回到电影的根本上去,回到人性的根本上,回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为什么有的剪辑师剪得好,而有的剪辑师只是浮于表面的片段剪接,冈为他们并没有找到这部电影的节奏,包括叙事节奏、情绪节奏、对话节奏、音乐节奏等等。当我们能够找准节奏,最终出米的片子就很精彩。记得有人说过,我们辈子都在跟自己在斗争,到死都对自己不满意,原冈就是你寻找的或者用的力还不够,剪辑也是样的道理。
我现在自己也做导演,但我自己的片子一定会交给剪辑师去剪,因为作为导演在拍摄中我有自己的想法,而剪辑师也会有自己的理解,这样二者的思想相互碰撞就有可能出现出彩的片子。
一部片子有成千上万种方式去剪辑,你需要找到某种契合点。如果观影者被感动了,那就说明你成功了。无论是将来还是现在,我觉得剪辑肯定是在电影行业中越来越重要。
用哲学的理念阐述剪辑
廖庆松:
我想和大家分享我如何在剪辑过程中成长,剪辑如何改变了我。这么多年的从业,电影改变了我,改变了我的认知,改变了我面对电影的状态。相反,因为我的改变,我也改变了我所剪辑的电影。我直相信,剪辑师能力的高低能够改变电影的品质。如果你对电影不够理解,那么你的剪辑就会差些火候。
一部电影的制作,从前期到拍摄会有导演、编剧、摄影师、演员等等,到最后才是剪辑。在剪辑之前,每个步骤都有可能出问题,但剪辑不能,因为剪辑可能是整个制作过程的最后个品质监督者,通俗说你身后没人再进行进 步的艺术架构了。
年轻时我就这样认为,我要扛起整个片子的成败。但想法终究是想法,孟子说“劳其筋骨,必乏其身”,作为 个电影剪辑师,你要被电影摧残,要在里面得到教训,才能做得更好。在每次剪辑完一部影片后,我通常会有几个礼拜的空闲时期,这对我来讲就是海绵期,我需要通过书、电影等来吸收大量的知识,弥补剪辑时没有发现的、自己缺少的东西。
事实上,在学习剪辑时我的老师教了我们很多理论,但后来存实际操作中我发现并没有得到很多东西,而是自己必须从实际剪辑中学起。第次剪辑时,我已经学习了电影五六年,也看过很多电影和书籍,但之前从没剪过片子。当时,导演拿来一部片子给我,我用了四天时间剪辑,这是我剪得最烂的一部片子。我开始发现,即使我阅片无数,有再多电影知识,如果没有实际操作根本没用,做剪辑必须亲自在剪辑台上体验次次失败后才能有所感悟。所以,我慢慢发现,徒有概念和认真并不足以成事,你需要有实际操作经验。另外,剪辑完那部戏后我就开始研究美学,有一个理念让我感触很深,即“有我和无我”。这对一个剪辑师而言非常重要,“有我”即你有自己的概念、能力和看法,可以去对影像做自己的架构。“无我”则是你在影片制作和创作过程中要让自己消失,甚至可以让导演;肖欠,训叙述理态的观念消失,以一个观众的身份去接近这部电影。
作为 个剪辑师,你一定要非常敏感,不要懈怠,在电影面前要坦诚,懂就懂不懂就是不懂。电影就像一个人,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当你面对你的电影时,请你把它当成你尊重的人,小仅要了解它的谈吐,了解它的哲学,了解它对生活的态度,更要了解它的灵魂,这样你才能真正剪出影片的精髓。
尊重第一感觉
迪伦·提契诺:
对我来说,剪辑就是要把所有的日出日落、撞车、表情等各种素材在关键时刻发挥它们最大的作用。我通常在阅读剧本时就开始想象,想象演员会怎么演、想象如何把它们剪在一起、怎么样会有更好的效果……经过各种想象、尝试和实际剪辑,尽量让镜头、音乐、故事完全融合在起。
但是,实际上部电影有很多因素构成,是多个部门和工种的创造力完成的。不管导演、编剧甚至我们怎么想象,电影永远都不可能像它最初预想的那样。所以,剪辑开始前,我会亲自查看所有的素材并记下笔记,会标记我或导演喜欢或不喜欢的镜头。在我观看这些素材时,我就已经先在脑子里“剪辑—了,这个镜头应该用到哪儿,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衔接等等。在这个时候,我往往会听从自己对素材的第一感觉。
我剪辑过一部非常有诗意的电影,是讲述杀手之死。我们在剪辑这段的时候,进行了很长时、司的讨论,例如最后的镜头到底用哪 条更好?这个镜头导演总共拍了32条,他们也把32条全都看了一遍,转过来、推上去、拉远等各种形式的镜头都难以抉择,最后他们司我觉得哪 条最好,我回答说是第条。很多时候我发现第条就是最好的 条,只是在后期操作时我们会迷失,忘了最初的感觉。
最后我想说的是,作为前辈我们总在教年轻人一些技巧和经验,但其实我们可以相互学习,他们的眼界和能力同样可以教会我们很多东西。做片子的时候,我经常会让我的助理来协助,也常常给他些机会让他们去亲自操作。我曾经的助理现在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剪辑师。我为他们骄傲,他们成功就是我的成功。我希望我们从事剪辑的前辈可以以这种宽容的心态让剪辑行业越来越好。 话题:电影剪辑技法的创新与发现
出席嘉宾:
中国电影剪辑学会会长周新霞
中国香港电影剪辑师麦子善
中国电影剪辑学会理事杨红雨
中国电影剪辑学会理事孔劲蕾
电影的灵魂之旅
周新霞:
剪辑作品时,我会先感受素材,照着我的理解去理解剧本,照着我的感觉去感受人物,把故事的线索根据我的感觉捋清,把人物关系的转折点找出来,并将电影拍摄中隐含的部分延伸出来。
剪辑是寻找与创作的过程,电影剪辑创作般而言是由主题和叙事两大部分构成,确立主题是为保证电影言之成理、言之有序。主题是电影的灵魂,没有灵魂无异于行尸走肉,所以对于寻找和把控主题是创作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剪辑对于素材的挑选,对最终影像风格的呈现。廖庆松老师在接受采访时曾把剪辑和雕塑做过一个比较,他说雕塑是释放石头的灵魂,剪辑是释放电影的灵魂。我觉得他谈到的灵魂,就是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当然这一切最终要通过剪辑来实现。所以某种程度上说剪辑就是理解、提炼并把控主题,我称之为它是电影的灵魂之旅。以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代宗师》为例,它的两个版本(中版和美版)因为传达的东西不样,在剪辑上也就有所不同。比如叶问妻子回娘家、宫宝森入场以及宫宝森见赵宝山这几场戏都剪掉了,这几场戏单看很有味道,但是剪辑效果不一样,被剪掉后整部戏就干净完整了。如果你详细拉(片)这两部戏就会发现这两个版本对同样的素材处理是不样的,当然主题表现也就是不样的。留下哪些素材?素材如何排列?这都是你要表达的东西决定的。我经常讲,叙事心理学也是格式卡心理学层面,只需划三条线就会联想到三角型,划少一笔不成型,多一笔又显太满,所以凡事都要掌握“度”。
在构材思路上,凡事不遇则不立,剪辑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就是剪魂的过程。以何种方式铺成整片,这是每个剪辑师都该庄重对待的问题。
剪辑靠功力
麦子善:
从业多年我唯剪辑过《后宫甄嬛传》这一部电视剧,将76集重新剪辑成12集,我需要从它本身已有的素材出发,让剪辑出的成片里每一集都有起承转合,还要把故事说通,这对我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有人可能会觉得把这一场场戏拼起来会很痛苦,但我觉得这是剪辑师最大的乐趣,我们要把摄影拍摄的影像和编剧的故事重新解构,而如何解构就要依靠剪辑师的功力。平时,我每天要看大量作品以汲取灵感。剪辑是我发挥最大功力的时候,也是我最享受专业性的时候,“故事好坏,全凭剪辑”。我从1964年入行到现在,对于电影剪辑的兴趣点未减,而兴趣会驱使你更深入了解电影。电影剪辑从胶片时代到数码时代虽有所改变,但剪辑师的功力还是影响着整部影片的效果。
剪辑也是后期导演
杨红雨:
近年来大家都说电影门槛越来越低,但我觉得这反而给剪辑师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剪辑师的作用反而更大了,当然也就要求更强的专业性。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剪辑师现在等于半个后期导演,重新进行电影解读。我们组建了个剪辑师群,平日里讨论的气氛非常热烈,经常会出现个人提出问题,瞬间几十条回复的情况,群里的成员会就自己的经验给出解决方案,这也从侧面说明剪辑师的圈子很团结。群里有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如果把剪辑师的工作形容成雕花,精细且充满艺术性。你不但可以决定如何选材,还能决定怎么雕。权力越大,责仟也越大,作为剪辑师,要用实际行动证明自我价值。
掌控住待剪的素材
孔劲蕾:
今天我想说说我在实际工作中的工作方法。在现场的同行可能都跟我有同样的感触,就是现在片子的素材量越来越大。但越是大量的素材越要从容面对,量大这件事好像对咱们同行来说可能并不是一个不能克服的困难。那么面对这些大量的素材我们应该怎么做?怎么存剪辑中有效地去掌控这些素材?
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第一个是我们剪辑师要有月口量存主席台上去做剪辑。现在的大趋势是多个机位拍摄,导演分镜头的很少,拍摄出的素材自由度比较人,所以剪辑师更应该发挥后期导演的角色。首先从结构上就应该有那种重新洗牌的勇气,但是说实话这个不是光有勇气就可以,我觉得平时我们还是需要有很大的起码是在文学素养上的 个累积,对自己自觉的培养。当你看文学艺术作品时的时候,你看它怎么步一步推进故事,尤其是长篇小说怎么掌控故事的发展和节奏,这能给剪辑师很大的滋养,剪辑真的需要你平常对于文学的感恬,用文学的思维来做这个事会更有效。
第二,现在电影越来越多用的方法就是混剪。在剪辑上把整场戏打乱,然后以人物情绪为 个轴线,或者以音乐贯穿全片剪辑。《代宗师》就是一个将混剪运用得特别好的 个例子。所以我觉得有时候我们接到那种小成本的影片,而导演拍的又不是那么规整的时候,我们需要在剪辑上使劲,就可以用到一些混剪的方法。但混剪并不是炫技,也就说我们必须要找到能使用混剪的点,比如一曲音乐、个画外音,甚至可以是个人物情绪的推进都可以。但我们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剪辑的度,需要恰到好处的把握。
第三点就是剪辑要给观众留有思考和感受的时间和空间。有些电影故事讲得很清也比较规整,但这仅仅是第一层,我们还需要给观众讲述到导演心里的第二层。就是你也许能做到很饱满,这个戏已经做到很极致,但是你还是应该在某个点嘎然而止,这样反而能带着观众往下走,会接着电影的后路走。我看过有一部影片的剪辑师就是特别有情节,在好几个节点上就没有拖泥带水地切很多反应镜头,反而 卜子就把表情给断掉了。他会让观众觉得这部戏可能就停在这儿,下一个镜头可能接 个空镜或者是某一个过场,就会让观众不那么情绪化,在下 场戏会得到 个舒缓接着再进行新的情节。
总而言之,我觉得作为剪辑师来说,我们不论看到好的片子还是好的学习方法都应该点点看,一点一点扒片子,这也是我的老师教给我特别重要的剪辑方式。
出席嘉宾:
中国剪辑学会副会长刘淼淼
中国台湾电影剪辑师廖庆松
美国剪辑师迪伦·提契诺
为探寻电影之美,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探寻电影之美高峰论坛以“剪辑的力量”为主题,邀请多位国际知名电影剪辑师、导演,阐述当代电影剪辑的先锋观点,探寻中国电影表达艺术之美,展现电影的艺术魅力,传播剪辑电影,探寻剪辑人才培养规律。
下面本刊编编辑部将通过两场嘉宾演讲为你展现电影剪辑大师们心中剪辑独有的力量。
剪辑的最高境界
刘淼淼:
如果 名剪辑师的内心不够强大,没有支撑全片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剪辑师。
一部电影,就是编剧在讲故事,导演在讲故事,剪辑师在讲故事。剪辑师和导演是合作关系,导演之所以会选择某位剪辑师,是因为他认为剪辑师可以通过他的手段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他们在内心契合度上是相同的。我特别欣赏今年奥斯卡获奖影片《鸟人》的剪辑,这位剪辑师把影片剪辑得不着痕迹,整部影片像是一镜到底,非常流畅,这是我所认为的剪辑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你基本看不到我的剪辑痕迹,但你看到后会感觉剪得好。
另外,我们说到剪辑的力量,是剪辑对电影中人性、情感、故事的讲述方式所起到的力量。剪辑师在剪辑 部作品时,应该回到电影的根本上去,回到人性的根本上,回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为什么有的剪辑师剪得好,而有的剪辑师只是浮于表面的片段剪接,冈为他们并没有找到这部电影的节奏,包括叙事节奏、情绪节奏、对话节奏、音乐节奏等等。当我们能够找准节奏,最终出米的片子就很精彩。记得有人说过,我们辈子都在跟自己在斗争,到死都对自己不满意,原冈就是你寻找的或者用的力还不够,剪辑也是样的道理。
我现在自己也做导演,但我自己的片子一定会交给剪辑师去剪,因为作为导演在拍摄中我有自己的想法,而剪辑师也会有自己的理解,这样二者的思想相互碰撞就有可能出现出彩的片子。
一部片子有成千上万种方式去剪辑,你需要找到某种契合点。如果观影者被感动了,那就说明你成功了。无论是将来还是现在,我觉得剪辑肯定是在电影行业中越来越重要。
用哲学的理念阐述剪辑
廖庆松:
我想和大家分享我如何在剪辑过程中成长,剪辑如何改变了我。这么多年的从业,电影改变了我,改变了我的认知,改变了我面对电影的状态。相反,因为我的改变,我也改变了我所剪辑的电影。我直相信,剪辑师能力的高低能够改变电影的品质。如果你对电影不够理解,那么你的剪辑就会差些火候。
一部电影的制作,从前期到拍摄会有导演、编剧、摄影师、演员等等,到最后才是剪辑。在剪辑之前,每个步骤都有可能出问题,但剪辑不能,因为剪辑可能是整个制作过程的最后个品质监督者,通俗说你身后没人再进行进 步的艺术架构了。
年轻时我就这样认为,我要扛起整个片子的成败。但想法终究是想法,孟子说“劳其筋骨,必乏其身”,作为 个电影剪辑师,你要被电影摧残,要在里面得到教训,才能做得更好。在每次剪辑完一部影片后,我通常会有几个礼拜的空闲时期,这对我来讲就是海绵期,我需要通过书、电影等来吸收大量的知识,弥补剪辑时没有发现的、自己缺少的东西。
事实上,在学习剪辑时我的老师教了我们很多理论,但后来存实际操作中我发现并没有得到很多东西,而是自己必须从实际剪辑中学起。第次剪辑时,我已经学习了电影五六年,也看过很多电影和书籍,但之前从没剪过片子。当时,导演拿来一部片子给我,我用了四天时间剪辑,这是我剪得最烂的一部片子。我开始发现,即使我阅片无数,有再多电影知识,如果没有实际操作根本没用,做剪辑必须亲自在剪辑台上体验次次失败后才能有所感悟。所以,我慢慢发现,徒有概念和认真并不足以成事,你需要有实际操作经验。另外,剪辑完那部戏后我就开始研究美学,有一个理念让我感触很深,即“有我和无我”。这对一个剪辑师而言非常重要,“有我”即你有自己的概念、能力和看法,可以去对影像做自己的架构。“无我”则是你在影片制作和创作过程中要让自己消失,甚至可以让导演;肖欠,训叙述理态的观念消失,以一个观众的身份去接近这部电影。
作为 个剪辑师,你一定要非常敏感,不要懈怠,在电影面前要坦诚,懂就懂不懂就是不懂。电影就像一个人,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当你面对你的电影时,请你把它当成你尊重的人,小仅要了解它的谈吐,了解它的哲学,了解它对生活的态度,更要了解它的灵魂,这样你才能真正剪出影片的精髓。
尊重第一感觉
迪伦·提契诺:
对我来说,剪辑就是要把所有的日出日落、撞车、表情等各种素材在关键时刻发挥它们最大的作用。我通常在阅读剧本时就开始想象,想象演员会怎么演、想象如何把它们剪在一起、怎么样会有更好的效果……经过各种想象、尝试和实际剪辑,尽量让镜头、音乐、故事完全融合在起。
但是,实际上部电影有很多因素构成,是多个部门和工种的创造力完成的。不管导演、编剧甚至我们怎么想象,电影永远都不可能像它最初预想的那样。所以,剪辑开始前,我会亲自查看所有的素材并记下笔记,会标记我或导演喜欢或不喜欢的镜头。在我观看这些素材时,我就已经先在脑子里“剪辑—了,这个镜头应该用到哪儿,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衔接等等。在这个时候,我往往会听从自己对素材的第一感觉。
我剪辑过一部非常有诗意的电影,是讲述杀手之死。我们在剪辑这段的时候,进行了很长时、司的讨论,例如最后的镜头到底用哪 条更好?这个镜头导演总共拍了32条,他们也把32条全都看了一遍,转过来、推上去、拉远等各种形式的镜头都难以抉择,最后他们司我觉得哪 条最好,我回答说是第条。很多时候我发现第条就是最好的 条,只是在后期操作时我们会迷失,忘了最初的感觉。
最后我想说的是,作为前辈我们总在教年轻人一些技巧和经验,但其实我们可以相互学习,他们的眼界和能力同样可以教会我们很多东西。做片子的时候,我经常会让我的助理来协助,也常常给他些机会让他们去亲自操作。我曾经的助理现在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剪辑师。我为他们骄傲,他们成功就是我的成功。我希望我们从事剪辑的前辈可以以这种宽容的心态让剪辑行业越来越好。 话题:电影剪辑技法的创新与发现
出席嘉宾:
中国电影剪辑学会会长周新霞
中国香港电影剪辑师麦子善
中国电影剪辑学会理事杨红雨
中国电影剪辑学会理事孔劲蕾
电影的灵魂之旅
周新霞:
剪辑作品时,我会先感受素材,照着我的理解去理解剧本,照着我的感觉去感受人物,把故事的线索根据我的感觉捋清,把人物关系的转折点找出来,并将电影拍摄中隐含的部分延伸出来。
剪辑是寻找与创作的过程,电影剪辑创作般而言是由主题和叙事两大部分构成,确立主题是为保证电影言之成理、言之有序。主题是电影的灵魂,没有灵魂无异于行尸走肉,所以对于寻找和把控主题是创作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剪辑对于素材的挑选,对最终影像风格的呈现。廖庆松老师在接受采访时曾把剪辑和雕塑做过一个比较,他说雕塑是释放石头的灵魂,剪辑是释放电影的灵魂。我觉得他谈到的灵魂,就是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当然这一切最终要通过剪辑来实现。所以某种程度上说剪辑就是理解、提炼并把控主题,我称之为它是电影的灵魂之旅。以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代宗师》为例,它的两个版本(中版和美版)因为传达的东西不样,在剪辑上也就有所不同。比如叶问妻子回娘家、宫宝森入场以及宫宝森见赵宝山这几场戏都剪掉了,这几场戏单看很有味道,但是剪辑效果不一样,被剪掉后整部戏就干净完整了。如果你详细拉(片)这两部戏就会发现这两个版本对同样的素材处理是不样的,当然主题表现也就是不样的。留下哪些素材?素材如何排列?这都是你要表达的东西决定的。我经常讲,叙事心理学也是格式卡心理学层面,只需划三条线就会联想到三角型,划少一笔不成型,多一笔又显太满,所以凡事都要掌握“度”。
在构材思路上,凡事不遇则不立,剪辑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就是剪魂的过程。以何种方式铺成整片,这是每个剪辑师都该庄重对待的问题。
剪辑靠功力
麦子善:
从业多年我唯剪辑过《后宫甄嬛传》这一部电视剧,将76集重新剪辑成12集,我需要从它本身已有的素材出发,让剪辑出的成片里每一集都有起承转合,还要把故事说通,这对我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有人可能会觉得把这一场场戏拼起来会很痛苦,但我觉得这是剪辑师最大的乐趣,我们要把摄影拍摄的影像和编剧的故事重新解构,而如何解构就要依靠剪辑师的功力。平时,我每天要看大量作品以汲取灵感。剪辑是我发挥最大功力的时候,也是我最享受专业性的时候,“故事好坏,全凭剪辑”。我从1964年入行到现在,对于电影剪辑的兴趣点未减,而兴趣会驱使你更深入了解电影。电影剪辑从胶片时代到数码时代虽有所改变,但剪辑师的功力还是影响着整部影片的效果。
剪辑也是后期导演
杨红雨:
近年来大家都说电影门槛越来越低,但我觉得这反而给剪辑师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剪辑师的作用反而更大了,当然也就要求更强的专业性。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剪辑师现在等于半个后期导演,重新进行电影解读。我们组建了个剪辑师群,平日里讨论的气氛非常热烈,经常会出现个人提出问题,瞬间几十条回复的情况,群里的成员会就自己的经验给出解决方案,这也从侧面说明剪辑师的圈子很团结。群里有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如果把剪辑师的工作形容成雕花,精细且充满艺术性。你不但可以决定如何选材,还能决定怎么雕。权力越大,责仟也越大,作为剪辑师,要用实际行动证明自我价值。
掌控住待剪的素材
孔劲蕾:
今天我想说说我在实际工作中的工作方法。在现场的同行可能都跟我有同样的感触,就是现在片子的素材量越来越大。但越是大量的素材越要从容面对,量大这件事好像对咱们同行来说可能并不是一个不能克服的困难。那么面对这些大量的素材我们应该怎么做?怎么存剪辑中有效地去掌控这些素材?
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第一个是我们剪辑师要有月口量存主席台上去做剪辑。现在的大趋势是多个机位拍摄,导演分镜头的很少,拍摄出的素材自由度比较人,所以剪辑师更应该发挥后期导演的角色。首先从结构上就应该有那种重新洗牌的勇气,但是说实话这个不是光有勇气就可以,我觉得平时我们还是需要有很大的起码是在文学素养上的 个累积,对自己自觉的培养。当你看文学艺术作品时的时候,你看它怎么步一步推进故事,尤其是长篇小说怎么掌控故事的发展和节奏,这能给剪辑师很大的滋养,剪辑真的需要你平常对于文学的感恬,用文学的思维来做这个事会更有效。
第二,现在电影越来越多用的方法就是混剪。在剪辑上把整场戏打乱,然后以人物情绪为 个轴线,或者以音乐贯穿全片剪辑。《代宗师》就是一个将混剪运用得特别好的 个例子。所以我觉得有时候我们接到那种小成本的影片,而导演拍的又不是那么规整的时候,我们需要在剪辑上使劲,就可以用到一些混剪的方法。但混剪并不是炫技,也就说我们必须要找到能使用混剪的点,比如一曲音乐、个画外音,甚至可以是个人物情绪的推进都可以。但我们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剪辑的度,需要恰到好处的把握。
第三点就是剪辑要给观众留有思考和感受的时间和空间。有些电影故事讲得很清也比较规整,但这仅仅是第一层,我们还需要给观众讲述到导演心里的第二层。就是你也许能做到很饱满,这个戏已经做到很极致,但是你还是应该在某个点嘎然而止,这样反而能带着观众往下走,会接着电影的后路走。我看过有一部影片的剪辑师就是特别有情节,在好几个节点上就没有拖泥带水地切很多反应镜头,反而 卜子就把表情给断掉了。他会让观众觉得这部戏可能就停在这儿,下一个镜头可能接 个空镜或者是某一个过场,就会让观众不那么情绪化,在下 场戏会得到 个舒缓接着再进行新的情节。
总而言之,我觉得作为剪辑师来说,我们不论看到好的片子还是好的学习方法都应该点点看,一点一点扒片子,这也是我的老师教给我特别重要的剪辑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