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们是刨开虫子的肚子,我却是活着研究他们;你们倾心关注的是死亡,而我悉心关注的是生命。”——法布尔。
这位昆虫界的“疯子”,用他自己最独特、大胆的方式,五十年来每天与昆虫朝夕相处,与他们结为挚友,深入昆虫的世界。正如他自己所说,他不与其他生物学家为伍,他的内心真正好奇、真正想要研究了解的,不是昆虫的结构,而是昆虫的生命精神。法布尔怀着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之情,深入到昆虫世界中,用毕生的精力对昆虫进行繁复的观察和实验,真实、细微、翔实地记录了昆虫的本能特性,用第一手资料将纷繁复杂的昆虫世界真实而形象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法布尔,一位把自己的一生都扑在昆虫研究上的“疯子”。
【用血肉凝练精华】
法布尔在书中写道,他为了探求毛虫使人痒痛的毒素存在的位置,推翻大多数人所认为的在表皮上的这种说法。他从外面捉回来了几只毛虫,取下了几滴血,滴在了一张吸墨纸上,然后再用一根不透水的绷带将这一小片纸固定在了他的手臂上。深夜,一阵剧烈的疼痛使他从睡梦中惊醒,他既高兴又兴奋,因为他证明了自己的推论是正确的。他又继续推测,又进行了一次实验。他从毛虫的粪便中将尿素提炼、浓缩成几小滴,又像原先一样滴在吸墨纸上,再用绷带固定在手臂上2个小时。晚上奇痒难熬,但他很高兴,因为他最后用实验证明了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但是,他为此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他的手臂上出现了溃疡,又痒又疼,整晚不能安睡。第三天,肿痛得更加厉害,并延伸到了一大块肌肉里面,用手指轻轻敲一下,就颤动,不久,又有超多的液体像小水滴一样渗出,瘙痒在不断增加。五天之內,伤口处的皮已经完全掉了,露出了里面鲜红的肌肉,以至于早晚两次为他换药的人都恶心得要吐。这一大片的伤口直到四五个月后才完全恢复了正常。
这只是他为《昆虫记》这本书所付出的冰山一角,而其中他对于科学极端的热爱和追求,和对科学强烈的献身精神,不惜把自己作为实验品,这种对科学崇高的敬意与追求精神,值得我们歌颂与赞扬。
【以昆虫歌颂人性】
“但到了相当的高度,仍然难免后退。只要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不但球滚落下去,连自己也被拽下来……有时经过一二十次锲而不舍的努力,才能获得最后成功。”这是法布尔在《圣甲虫》一篇中对圣甲虫搬运粪球上斜坡的描写。
读到这时,我的心就像被刺了一下。二十多次,虽然不是大数目,但对于一只背着一个沉重的大圆球,经过险陡的斜坡,攀登简直无法上去的地方的小小的甲虫来说,却是多么大的挑战啊!有时,甚至可能将性命都搭上去。对于这一点,圣甲虫比我们谁都要清楚,但他依旧不放弃,不退让。圣甲虫那种坚定不移、越挫越勇,并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的美好品质,在这寥寥数语中显得淋漓尽致。
“胡蜂,不允许身上带半点污秽物进入自己心爱的纸屋,他们神经质地轻轻伸长后腿,不停地洗刷翅膀和腹部,前腿则一遍一遍地扫过头和胸部。”他们这样的举动被法布尔打趣为“洁癖狂”。每到冬天,所有胡蜂都免不了一死,死后将成为一具腐尸,为了后代胡蜂有一个干净整洁的成长环境,他们是绝对不会允许自己的尸体成为为蜂窝招来蛆虫的罪魁祸首的。
胡蜂这种时刻为他人着想的团体精神让我感动。许多人常说,昆虫是最没有感情的,可是这样没有感情的生物,都懂得“为他人着想”这样最简单的道理,而我们这些连这都做不到的人类,有什么资格把自己称为最发达先进的动物?我想,这也是法布尔想要告诉我们的吧!
法布尔,这一位以昆虫为琴,拨响人类命运颤音的巨人,看似写的是虫性,实则写的是人性。他以虫写人,赞扬了虫性与人性互相交融的种种美好,同时也批判了身为人类的不足之处。
【尾声:人性的科普书】
《昆虫记》,这是身为科学家的法布尔给世人带来的一本科普巨作,更是身为文学家的法布尔为世人著下的一卷人生篇章。他以自己为例,向世人诠释了什么是对科学最高的热爱与追求。他的书中,既表达了弱肉强食,动物生存的本能,还流露着关爱弱者的人类生活的高度。他是当时社会大胆将科学与文学如此巧妙结合的第一人,以虫写人,既显现出他科学观察方面的才能与文学才华,也向读者传达了对生命的热爱与人性的美好。他深刻地、完全地向我们展示生命的精彩与奇迹。《昆虫记》是一个奇迹,的确是一个奇迹,是由人类杰出的代表法布尔与自然界众多的平凡子民——昆虫,共同谱写的一部生命的乐章,一部永远解读不尽的书……
“你与生命的下一个高度,只差一本书。”
(指导老师:邓云超)
相关链接
《昆虫记》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但面孔却十分和善。作者法布尔拥有“哲学家一般的思,美术家一般的看,文学家一般的感受与抒写”。在本书中,作者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融于一炉,娓娓道来,在对一种种昆虫的日常生活习性、特征的描述中体现出作者对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本书的问世被看作动物心理学的诞生。《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法布尔也由此获得了“科学诗人”“昆虫荷马”“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等桂冠。
这位昆虫界的“疯子”,用他自己最独特、大胆的方式,五十年来每天与昆虫朝夕相处,与他们结为挚友,深入昆虫的世界。正如他自己所说,他不与其他生物学家为伍,他的内心真正好奇、真正想要研究了解的,不是昆虫的结构,而是昆虫的生命精神。法布尔怀着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之情,深入到昆虫世界中,用毕生的精力对昆虫进行繁复的观察和实验,真实、细微、翔实地记录了昆虫的本能特性,用第一手资料将纷繁复杂的昆虫世界真实而形象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法布尔,一位把自己的一生都扑在昆虫研究上的“疯子”。
【用血肉凝练精华】
法布尔在书中写道,他为了探求毛虫使人痒痛的毒素存在的位置,推翻大多数人所认为的在表皮上的这种说法。他从外面捉回来了几只毛虫,取下了几滴血,滴在了一张吸墨纸上,然后再用一根不透水的绷带将这一小片纸固定在了他的手臂上。深夜,一阵剧烈的疼痛使他从睡梦中惊醒,他既高兴又兴奋,因为他证明了自己的推论是正确的。他又继续推测,又进行了一次实验。他从毛虫的粪便中将尿素提炼、浓缩成几小滴,又像原先一样滴在吸墨纸上,再用绷带固定在手臂上2个小时。晚上奇痒难熬,但他很高兴,因为他最后用实验证明了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但是,他为此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他的手臂上出现了溃疡,又痒又疼,整晚不能安睡。第三天,肿痛得更加厉害,并延伸到了一大块肌肉里面,用手指轻轻敲一下,就颤动,不久,又有超多的液体像小水滴一样渗出,瘙痒在不断增加。五天之內,伤口处的皮已经完全掉了,露出了里面鲜红的肌肉,以至于早晚两次为他换药的人都恶心得要吐。这一大片的伤口直到四五个月后才完全恢复了正常。
这只是他为《昆虫记》这本书所付出的冰山一角,而其中他对于科学极端的热爱和追求,和对科学强烈的献身精神,不惜把自己作为实验品,这种对科学崇高的敬意与追求精神,值得我们歌颂与赞扬。
【以昆虫歌颂人性】
“但到了相当的高度,仍然难免后退。只要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不但球滚落下去,连自己也被拽下来……有时经过一二十次锲而不舍的努力,才能获得最后成功。”这是法布尔在《圣甲虫》一篇中对圣甲虫搬运粪球上斜坡的描写。
读到这时,我的心就像被刺了一下。二十多次,虽然不是大数目,但对于一只背着一个沉重的大圆球,经过险陡的斜坡,攀登简直无法上去的地方的小小的甲虫来说,却是多么大的挑战啊!有时,甚至可能将性命都搭上去。对于这一点,圣甲虫比我们谁都要清楚,但他依旧不放弃,不退让。圣甲虫那种坚定不移、越挫越勇,并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的美好品质,在这寥寥数语中显得淋漓尽致。
“胡蜂,不允许身上带半点污秽物进入自己心爱的纸屋,他们神经质地轻轻伸长后腿,不停地洗刷翅膀和腹部,前腿则一遍一遍地扫过头和胸部。”他们这样的举动被法布尔打趣为“洁癖狂”。每到冬天,所有胡蜂都免不了一死,死后将成为一具腐尸,为了后代胡蜂有一个干净整洁的成长环境,他们是绝对不会允许自己的尸体成为为蜂窝招来蛆虫的罪魁祸首的。
胡蜂这种时刻为他人着想的团体精神让我感动。许多人常说,昆虫是最没有感情的,可是这样没有感情的生物,都懂得“为他人着想”这样最简单的道理,而我们这些连这都做不到的人类,有什么资格把自己称为最发达先进的动物?我想,这也是法布尔想要告诉我们的吧!
法布尔,这一位以昆虫为琴,拨响人类命运颤音的巨人,看似写的是虫性,实则写的是人性。他以虫写人,赞扬了虫性与人性互相交融的种种美好,同时也批判了身为人类的不足之处。
【尾声:人性的科普书】
《昆虫记》,这是身为科学家的法布尔给世人带来的一本科普巨作,更是身为文学家的法布尔为世人著下的一卷人生篇章。他以自己为例,向世人诠释了什么是对科学最高的热爱与追求。他的书中,既表达了弱肉强食,动物生存的本能,还流露着关爱弱者的人类生活的高度。他是当时社会大胆将科学与文学如此巧妙结合的第一人,以虫写人,既显现出他科学观察方面的才能与文学才华,也向读者传达了对生命的热爱与人性的美好。他深刻地、完全地向我们展示生命的精彩与奇迹。《昆虫记》是一个奇迹,的确是一个奇迹,是由人类杰出的代表法布尔与自然界众多的平凡子民——昆虫,共同谱写的一部生命的乐章,一部永远解读不尽的书……
“你与生命的下一个高度,只差一本书。”
(指导老师:邓云超)
相关链接
《昆虫记》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但面孔却十分和善。作者法布尔拥有“哲学家一般的思,美术家一般的看,文学家一般的感受与抒写”。在本书中,作者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融于一炉,娓娓道来,在对一种种昆虫的日常生活习性、特征的描述中体现出作者对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本书的问世被看作动物心理学的诞生。《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法布尔也由此获得了“科学诗人”“昆虫荷马”“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等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