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外语教育回顾与展望

来源 :英语学习·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cangli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学习》线上系列沙龙迎来了一年中里程碑式的一期—— 第24期,主题是“基础外语教育回顾与展望”,主持人和嘉宾围绕“回顾和展望”两个分话题展开了讨论。回顾:(1)2015—2016学年,我们在教师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进展?哪些创新?还存在哪些问题?(2)2015—2016学年,我们在考试与评价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有哪些突破?还存在哪些问题?展望:(1)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如何在教学一线落地?有哪些潜在的问题?有哪些对策?(2)我国基础英语教育的差异性问题(各个层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同一班级不同学生等)——我们需要在哪些方面再做更多努力和研究?我们邀请了曾经主持过微信谈的专家们一起参与这期讨论。专家们从一线教学的角度,围绕过去一年基础英语教育领域的某一个话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问题。我们将讨论内容整理成文,在此分享给各位读者。
  2015—2016学年,我们在教师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进展?哪些创新?还存在哪些问题?
  徐浩:今天是微信讨论的第24期。这期结束后,我们的微信讨论就整整一年了。感谢大家一年来的热情支持、真诚参与和无私奉献!今天我们有几个议题,主要是回顾和展望。除了这些议题以外,大家也可根据自己关注和关心的问题“随意”发言!畅谈!首先,我们讨论一下:2015—2016学年,我们在教师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进展?哪些创新?还存在哪些问题?
  张荣干:关于教师专业发展,我想呼吁的是可持续专业发展范式。当前的教师专业发展通常简称为CPD(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或Continuou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即强调的是终身发展理念,这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主流范式,这都或隐或明地存在于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实践与一线实践中。
  徐浩:张老师有何具体建议呢?
  张荣干:教师的专业发展涉及教师本身及其专业发展所处的环境,故而若要做到教师的可持续专业发展,我们需要教师的自主努力,更需要教师所处环境的支持。简而言之,所谓教师可持续专业发展应是教师自主且环境支持的专业发展过程。
  徐浩:我们群里应该有很多教师教育者,比如各位教研员老师。也请大家多多分享。
  李静纯:教师需要跨界学识。当前有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教师要成为跨界智者。因为,核心素养最终落实和落地,取决于每一个具体的教师,他(她)的教学是什么样子,孩子们的发展就是什么样子。问题在于,学科教师绝大部分的学识是学科性质的,跨界知识少,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教师超越自己学科的知识范围,形成跨界学识和跨界底蕴,所有教师都应当知道关于身体的知识,关于脑工作的知识,关于科学的知识,关于社会的知识。完整的教育需要教师如此。各个学科的教师都要发展立体的知识系统。这个立体知识系统有四个“度”:广度(扩大知识面)、深度(领悟关键性问题)、精度(确切地知道基本的道理)、适度(切合本人,切合学生,切合完整人的培育)。
  蒋京丽:我们的教研工作也承担着促进教师发展的任务。因此,在过去的一个学年,我们在确定研究主题方面做了一些调整,采取自上而下(省市教研部门教研员思考和研讨)和自下而上(在一线教师中进行调研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区域教师发展阶段性需求和重点,开展专题系列活动,更侧重基于一线实际要求设计和安排教研活动。
  徐浩:环境+跨界学识+阶段性需求和重点!支持环境既是机构的责任,也是教师共同体内的成员应该共同建构的。
  张荣干:是的,所以我们也需要强调教师的自主。核心素养具有跨界特性。
  徐浩:自主也是需要学识的。
  蒋京丽:根据我个人下校听课和交流的体会,我觉得学校教研组这个教师共同体对教师个体发展至关重要。
  徐浩:是的,现在有些教研组已经被年级组冲淡了,应该重提教研组建设的事了。
  蒋京丽:是的,教研组的教研文化和教研特质如何促进教师个体和集体发展是很值得研究的。
  扈华唯:很多国培、省培项目在今天教师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参与并利用这些项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葛炳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英语课堂教学,从教语言知识,到知识与情景的融合,从读译背写,到理解与运用,工具性层面的变革给英语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革。而后,课堂教学中强调从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到运用所获取的信息解决问题、拓展延伸,“人文性”的一面在课堂教学层面得到实质性的重视。这些变革,让课堂教学的内涵得到了丰富。(期间的核心事件:大纲、课标、新课标;历次教材的变化与培训;校际、市际、省际的课堂教学实践研讨。)从过去近四十年的历程看,理念先行,但带来实质变化的是让一线老师信服的课堂行动思路与技巧的应用。现在正处在一个新的“路口”:核心素养。
  那么,外语学科核心素养与以往英语教学中的哪些方面有联系?如何传承?这是首要的问题。所以,梳理以往教学中有效实践背后的理念,比对新提法,就有助于打到“有根基的”方向。
  徐浩:葛老师带我们回顾了发展简史。“梳理以往教学中有效实践背后的理念”,葛老师讲的这一点我觉得太重要了。
  任庆梅: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靠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
  徐浩:实践都是有理念支撑的。教师持续的专业发展的支柱是理念。
  葛炳芳:回车键一按,发展频道不一样了。
  李静纯:当前是课程转型的关键期,就教育界而言,一个真正整合的时代正在到来,核心素养的教育范式先要解决学科分割的问题,这是国内外课程长久未解决的问题。核心素养提出的理论背景即在于此。教师也需要培养核心素养。跨界学识是前提,也是基础。
  张荣干:是的,年级组、学科组、学校、区域等构成更广泛的教师发展背景,而这其中需要关注教师本身作为学习者的身份。   葛炳芳:非常同意李老师说的“一个真正整合的时代正在到来!”
  徐浩:学识是知识基础。
  蒋京丽:赞同李老师,教师的核心素养得不到培养和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落地也艰难。
  葛炳芳:打倒教研组活动的形式主义。比如每位老师每学期都必须开一堂公开课之类。
  徐浩:教研组要真正变成教师作为“人”的组织,不仅是一个机构,更是一个专业共同体。形式要有内容。内容是核心。
  葛炳芳:没有形式就没有内容;但内容才是要点。所以要策划。
  蒋京丽:目前学校教研组多为完成学校统一下派的教研任务,研究工作缺乏整体设计,葛老师提到教研的形式主义确实普遍存在。
  徐浩:教研组应该是内容的生成器,而不是执行机构。关键是有时好的初衷,执行成不好的了。
  张荣干:很赞同蒋老师做的需求分析努力。还有大家说的教师发展共同体,不过,仍值得探讨的是:这是形式,就其内在我个人仍期待更多的教师自主。
  蒋京丽:谢谢张老师,您提到的激发和保持追求个人专业发展的内驱力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具体来落实。
  徐浩:自主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把共同体作为发展中介。
  李静纯:我谈谈“核心素养”问题。素养的内涵其实包含了素质的内涵,区别就在于,现在向前推进一步,具体地提出几个重要板块,这使我想起一句熟语:“做人要做这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人?做核心素养所描述的那样的人。我的理解,核心素养所倡导的育人目标,就是培养高尚、坚强、健康、美智、均衡的完整人。完整不仅是人的发展的必然,也是教育的必然,是国家民族振兴的必然,也是公民幸福生活的必然。落实核心素养的目标,首要的是负责各个学科的教师要确立整合意识,每一位教师,年老的,年轻的,不分学科,不分学段,不分职称,都要下定一个决心,通过课程的整合,培育具备核心素养的新一代公民。我们这样做,已经有前人的榜样,这个榜样就是生活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陶行知。
  张荣干:教师专业发展当前以终身发展为核心理念,通俗地说,要我们老师不断地学,不断地学,咱们会累垮的,更何况学什么、什么时候学,怎么学好像都不是我们自己说了算,而是别人决定的。所以,我们需要另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理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任庆梅: 重视教师合作共同体形成,将教师可发展理念落实到具体教学实践中,是语言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新趋势。
  李俊和:我对教师培训的事儿说几点:
  (1)教师培训成绩很大,基层教师的教学水平比20年前棒多了!
  (2)希望能扩大培训范围,让广大农村教师也有培训机会。
  (3)培训应该分层次,英语不行的首先应该学习英语,不要让他误人子弟;不会上课的要教他基本上课规律;需要拔高的要拔高,有意识地在各地培训几个理念新、水平高的名师。
  (4)注意发挥教研员的作用。各地教研员是宝贵的财富,他们会教课,有理论水平,又了解当地情况。
  (5)不要只培训教学技术,也要激发教师教学的热情,增强自信,热爱教育。
  (6)讲课时注意共鸣,互动。
  (7)讲课时通俗易懂,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差别太大。
  (8)希望能具体讲解学科素养与课标的素质教育有什么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落实。
  (9)减少浮夸风,形式主义的影响。对教科研,论文写作给予具体指导。
  (10)不回避高考中考,应该指导教师科学备考,因为高考试题的导向是很好的。
  (11)中学教师不要因循守旧,拒绝新事物,现在中学老师中慵懒的人比较多。
  (12)半天的培训最好利用周一到周五的时间。
  (13)对教师发展提出具体应对措施。
  (14)我觉得中小学老师不必学习很多教育理论,好好钻研新课标就可以了,新课标是指路明灯,起的作用非常好,人人都应该熟读新课标;不知道修改后的课标怎么样了。
  李静纯:关于教师培训,同意俊和老师的意见。我根据十几年来的经历,提几条意见:
  (1)经济发展因素不一定总是决定性的。有了优秀的教师和优秀的教研员,很多地方和学校做得都很出色。
  (2)教师培训的质量相当重要。国培省培,物化投入在增加,但如何培训,关键在培训者。
  (3)师范院校向不同地区输送教育人才,要考虑培育未来教师的基本策略:向戏曲学院、舞蹈学院学习,加强微技能的实际训练,培养有担当、有智慧、有技能、有规范、有情怀的优质工匠。
  (4)集中力量培养骨干教师,2001年国家级骨干班提出“辐射作用”,很重要。15年的事实证明,三期学员一直在起强大的辐射作用。
  (5)骨干教师培训应当继续重视“具身(embodiment)体验”效能,最好的培训效果是现场的具身效果,这与培育学生的道理是一样的,互联网永远是辅助功能,它代替不了具身体验,学生如是,教师亦然。
  徐浩:的确!李老师说的第三条,我觉得还要像医生培养学习。
  李静纯:同意。
  徐浩:夏纪梅老师也对教师培训有很多研究和实践,请您谈谈?
  夏纪梅:本人2016年荣幸应邀参与微信专题研讨,关注的主题内容涉及“思维导图”“教师反思”“读写互动”“核心素养”,受益匪浅,感触多多。借此总结回顾展望未来的机会,想聚焦“强化学科核心价值和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如何驱动引领外语教师的核心素养培育”问题,端出以下想法,实属管窥之见,旨在抛砖引玉。
  最近,“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已经公布出台,接下来就要看贯彻实施落地的行动。一个毋庸置疑的观点是,学校的办学质量首先看教师队伍的质量。由此可见,教师的核心素养,教师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观念、态度、知识、技术、应对问题的能力等专业水平,将成为新一轮教师培训的目标与行动。   近年来的教师培训实践证明,一线教师普遍不需要高大上的空论,不喜欢口号式的空话,不陌生耳熟能详的专有名词,不敬畏居高临下的训导,而是追求真正基于课堂形态与状态的教学效益,追捧能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方法,欢迎能依托新课程为途径达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智谋。怎样做才能集教师培训的学术性、工具性、教育性、人文性为一体,既“高大上”又“接地气”呢?作为教师培训师,本人就“外语教师的核心素养”培育问题,关注语言与思维融合的教学设计,看看能否达到以上提到的期待目标。
  例1:如何在课程第一堂课实现stimulating, interesting, motivating, activating, involving, engaging, encouragingi?
  例2:如何能在词汇教学、语法教学、课文教学、听说读写教学的微型目标设定、教学活动设计以及考核评价标准中体现language learning + critical thinking, language learning for life learning, language learning beyond the language itself?
  例3:如何将习惯性且肤浅的whquestions, comprehension questions, close-ended questions, factual questions之类的提问提高思维层级,真正从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实施从低级到高级的思维认知目标,从教师垄断性提问到学生学会提问,从限定唯一正确答案到鼓励多种可能性的答案,从提出“废问题”“伪问题”“瘦问题”到提出“真问题”“费脑筋的问题”“胖问题”,激发引发师生和生生相互追问的开放性多样性问答?
  例4:如何改变外语教学过于注重字词句篇、信息事实、表层意思的“识字”教学,改变“有语无文,有文无人,有人无思,有思无为”的 “语言教学”为“语文教育”“启智教育”“素养培育”?
  例5:如何真正通过观课、展课、评课、议课、研课、建课引导教师反思、思考、研究、创新、出新、成长,而且符合认知规律?
  例6:如何借鉴、融合、应用、转化理论上已知的“有效教学理论”落入具体的教学实践?变“知识”为“技能”,变“技能”为“素养”,变“无形”“隐性”的“认知”为“有形”“显性”的教学成果?
  例7:如何引导教师逆向思考、多向思考、纵向思考、横向思考、研究型思考。从一贯思考“教什么”变如今面对新时代、新环境、新标准、特别是新学生对象,思考“不教什么”以及“为什么不”?
  可以举的例子很多。总之,本人关心的是:“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三分之二生命所在地,是生命共同体,生存共同体,学术共同体,因而要争取“有限的课堂时空,无限的教学效益”,要丰富“课堂里的生命质量”,就要追究教师究竟在教什么,为什么教这些,传递了什么知识,启发了什么心智,呈现了什么教育理念,体验了什么文化,培育了什么习惯(其实就是素养),语言有为思想服务吗?有思想能用语言表达和交流吗?教师有无引导学生作为读者与课文作者进行思想交流?教师有无带领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维体系?这些都是需要未来探索与考量的几个方面,也是未来卓越教师所需要的软实力和巧实力所在。
  蒋京丽:夏老师提到的这7个例子都打到了目前英语课堂教学的要害部位。
  任庆梅:教师发展是有效教学的保障,为课堂有效教学提供持续动力源。
  徐浩:这七个例子都是核心问题!
  任庆梅:学生发展是教学的根本出发点,更是教学过程的努力方向,为课堂有效教学提供检验依据。
  蒋京丽:我们尝试在大型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中基于教学案例,采用问题引领和互动交流等方式调动教师的主体参与,力求帮助老师们通过体验认识到:第一,个人的教学困惑和发展瓶颈可能也是具有代表性的群体问题,减少教师对于问题的焦虑情绪,乐于和伙伴共同探讨解决突破;第二,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板式的所谓“最佳教学方法”,只要符合自己所教班级学情特点并且在促进学生语言进步方面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最适合的教学方法;第三,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并非来自于外部(专家、学者、名师、教研员)的传授和告知,而是来自于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自己的探寻和实践,只有将学习到的理念、策略、方法同教学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使其本土化,才能使“好”的教学方法在自己的教学中具有生命力。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李俊和:夏纪梅老师的七个例如真好,我好多没想到。京丽老师的补充很切合实际。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如何在教学一线落地?有哪些潜在的问题?有哪些对策?
  徐浩:我们就接着夏老师刚才提的七个问题,一起来讨论下一个议题吧(我们隔过原先的第二个议题):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如何在教学一线落地?有哪些潜在的问题?有哪些对策?我想这是大家目前最关注的,尤其是高中。
  张荣干:个人认为我们应呼吁采用大背景的视角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教学与教研,简单地说,是联系实际情况(尤其是教学与教研的本校、本地实践背景要素),联系之前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尤其是其中相关的内容)、联系当前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联系国际上核心素养研究相关发展(尤其是其共同的特征与关注)。这其中的关键词是“联系”。
  李静纯:我觉得,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讲, 讨论和研究是必要的,编制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文件也是必要的,但是,最重要的是教师在课堂里实现核心素养的目标,我想应当特别强调八个字:身体力行,从我做起。
  葛炳芳:所以每次教研活动需要有明确的主题,参加活动的老师必须对教学内容有所研究与思考,才能immersed in what will be going on,才能有shared ground,才能提高效率。
  夏谷鸣:在我自己学校,在尝试将英语与其他学科整合,进行跨学科英语测试。语言是信息传递的载体,常规的英语测试,都是采用各种主题的文字材料,或模拟一定语境的一段文字,就事论事检测理解程度或词汇语法运用。跨学科英语测试,采用学生在学习的各学科材料,如数学、科学、社会等,在不超出学生英语水平范围的前提下,使用英语命题,通过检测学科知识来检测学生使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采用一段介绍某学科的新知识,检测学生运用英语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能力。   首先我们要反思我国这三十几年英语课程变革的过程。大致可以分“知识——工具——素养”三阶段,从我国八十年代初期的改革开放到九十年代初,英语教学停留在语言知识传授;在九十年代中期,人民教育出版社与英国朗文公司合作编写的英语教材,引入了交际法,尤其在2001年,我们开始了新课程改革,《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强调语言的工具性;2014年开始修订高中课程标准,英语教学的总目标聚焦到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由此可见,英语教学的核心从原先的培养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到后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知识做事的能力,再到现在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知识做正确的素养。从培养具有知识的人,到培养使用工具的人,再到培养具备素养的文明人。与英语学习密切相关的是文化和思维,所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应该研究如何在语言教学的同时重视文化品格和思维品质的形成和提高,反之,通过文化教育和思维训练,也能改变学习方式,提高语言能力。学习能力不会孤立地完善,语言能力也同样不会在脱离文化和思维,纯粹语言知识学习中得到提高的。这一层逻辑能理解、理顺的话,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大活动开始考虑着手。所谓大活动,是不同于常规的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同伴对话、游戏活动之类。大活动,在修订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里,称为“以主题引领的英语学习活动”。所以这种活动要有主题。现行教材的一个单元一般都有一个主题或话题。所以大活动也可以是以一个单元为基本单位的学习活动,教学设计也需要是一个单元的整体设计。主题确定了活动的意义情景,这类情景是真实的,与人文、社会、自然各领域相关联,这是文化和思维素养渗透的前提保证。活动的内容载体是语篇,学生是各种各类语篇中开展学习活动。语言是组成语篇的材料,也是传递文化信息的载体和思维的媒介。学生是在语言学习活动中体验文化,锻炼思维。而听、读、看是获取信息的途径,说、读是传递信息的途径,在学习活动的途径中,学生需要通过思维对信息进行加工,这就需要思维。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活动的手段。所以“以主题引领的英语学习活动”是一个逻辑体系,只有符合这一逻辑,学习活动的有效性才能得到保证。所以我们老师要跳出语言看语言,为语言教语言,为语言学习语言都是低效的学习方式,无法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任庆梅:夏老师展示的同课异构活动与上面专家老师们的讨论观点相一致,即教师依据自身专业实践能力,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不断获得反馈,持续完善自身关于课堂活动的认识和组织方式,促使学生由于兴趣提升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取得学习进步。
  徐浩:我们的课堂要有哪些变化?哪些不变?大家怎么看?
  蒋京丽:尽管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2015-2016学年基础教育领域的高频热词,但是对于核心素养研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以及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内涵,一线教师还存在很多的盲区和误区。老师们首先从观念上认识到核心素养的提出和课程标准的修订不是对过去的颠覆和否定,而是一种有关联的丰富和发展。而且这种丰富和发展不可能通过听几次培训就一蹴而就,是需要依靠广大一线教师基于自身的教育智慧在教学实践中长期摸索、实践和完善的。
  徐浩:这比上次课改有很大进步了!
  蒋京丽:是的!我今天上午去我们的实验校听课,初中的老师在课后研讨中首先就提出自己想在教学设计中力求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些要求。
  李静纯: 提高教师的核心素养有几个要点:(1)跨界学识;(2)各界支持;(3)提供时间;(4)字会读书;(5)思维管理;(6)接近文学;(7)稳定情绪;(8)小步子前行;(9)植根田野。
  张荣干:显然,对核心素养的理论研究还需要有更多的关注落在核心素养的定义及其本质上(即仍需要继续对核心素养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相关理论问题进行厘清),而一线的实践则可以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譬如即将颁布高中课标修订版和已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等等以及相关文章)。概言之,在一线探索,忽略核心素养当前研究某一层面的成果则容易造成偏听,而“偏听则难明”。
  葛炳芳:如果要提高针对一线老师培训的效率,从课例中让老师看到核心素养的“可落地性”才是唯一有效的办法。
  徐浩:老师最想看的是核心素养的课是什么样的?
  蒋京丽:意识到位说明老师还是努力在与时俱进的。
  李静纯:面对新的转型期,教师有必要接受几个改变,我介绍一下。
  关于教育的隐喻:
  当下学科教育比较多地说到“建构”,即 construction。这是一种隐喻,即把教育的事比喻为建筑的事。其实,建筑师的对象和教育者的对象有一个本质的区别:前者的工作对象是物,后者的工作对象是人,是有生物特性的人。建筑的系统办法并不都是适合人的养育的,育人的办法要多借鉴园艺的办法,少借鉴建筑的办法。园艺的办法,就是缓慢的办法,渐进的办法,就是耐心等待其自身演化的办法。
  我们推进课程和学程,喜欢规划、设计一类语词,但要注意,人的发展,是心智(mind)的演化,有其自组织、自生成、自演进的特点,这是生长和生命的特点,规划和设计只能适应这种特点,不能改变这种特点,未来教育的构思要以这个为基点。
  关于思维问题:
  高中课程标准注入了丰富而系统的思维元素,这是一个很好的推进。可以预见,新一轮课程发展在这方面将会对语言教育(母语和外语)产生深刻的影响。为此,我提三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供大家参考:(1)思维和语言不可分。因为,思维需要对感性材料概念化,概念化需要语言,此点决定了:要提升语言教育的育人功能。(2)思维与情绪不可分。脑科学研究验证了两个原理,一个是,没有“正情绪”的驱动,思维将无法运演,另一个是,有了“负情绪”的干扰,思维将会“乱了阵脚”。(3)思维与意象不可分。就是说,抽象思维需要形象思维来启动,科学思维和审美体验是促成高效思维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支柱。我在《英语学习》(教师版)的专栏中正在介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关于审辨和审美:
  审辨性思维就是原来我们说的批判性思维,审辨这个词翻译得很好,可以改变我们对原来“批判性思维”的误解。未来5?10年,审辨思维必然会成为语言教育领域加强的论题,这与高中课程提出思维问题有关。我有一个建议,即审辨课题研究和审美课题研究并重。为什么?因为,人的心智有两个关键的支撑点,一个是审辨,一个是审美。这是脑科学家研究成果支持的论点。简要地讲,完整人的教育,就依靠这两个点来支撑。有了这样的支撑,人的意识、情绪、品格才能取得平衡,生命力必须依靠这样的平衡来保持。
  关于审美体验:
  我认为,提审美,不应局限于艺术学科(音乐和美术),语言审美不可或缺。关于这一点,中外美学界早有定论。人通过学习语言,步入了美的境界,懂得了美的蕴含、道德、教养、智慧和人格,都需要审美体验的支持。就英语教育而言,我们很有必要增强教材和教学语篇的审美元素。我们需要“审美情趣”,更需要“审美体验”。
  葛炳芳:我们说文化素养、思维能力,那么,某堂课上的什么活动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与语言、文化、策略有什么联系?……
  徐浩:葛老师说的这些是特别重要的基本问题。尤其是和语言的关系。
  葛炳芳:是的。 “内容、思维、语言”,以何种方式融合,何以阶段侧重,何以由语言“进”、由语言“出”……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离不开课例;与课例结合,老师一定能够感悟到些什么,虽然有时不能明言,但会感到有收获。
  蒋京丽:与课例结合的诠释对一线教师来说最具有说服力。
  高洪德:我觉得核心素养不一定每天都要讲出来,也不一定要写在教案中。但核心素养必须嵌在细节里,体现在过程中。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充分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主动预测语篇意义、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善于归纳语言规则等,就是在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自主学习具有关键性意义——保证语言实践,促进知识技能内化;推动思维发展,实现深度学习;培育学生主体的生态课堂文化,形成健康的学习态度,等等。在英语教学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应该从废止教师“满堂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切入。
  徐浩:高老师说得好,“必须嵌在细节里,体现在过程中”。
  任庆梅:教师发展总是通过日常课堂教学实践产生的,教师发展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上,以检验教师发展的效果。教师是否真正领会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标准,必须从追问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获得认知与情感的发展与进步开始,从思考自己的教学是否有效开始。
  李静纯:高老师,任老师,同意你们的意见。学生有三个具身场域:家庭,学校和社区。
  张荣干:基于核心素养开展相关教学,落实起来关键在于学生与教师、与同伴、与社会的互动中,因而从教师的教学设计角度出发看,我们该如何设计互动,尤其教师是以什么身份参与互动,乃至教师在互动中举手投足都值得今后反思与探索。
  任庆梅:一位优秀教师的素质特征只是构成有效教学的潜在因素和必要条件,而唯有这些素质特征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才能被激活、验证、凝练、升华,转为有效教学的现实因素。
  夏纪梅:葛老师,您提出教师的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非常对路,最近一些相关期刊杂志有相关教学案例,我看了都点赞,您可以关注检索。
  李静纯:课堂是学校的核心场域。具身体验如何,起决定性作用。
  课堂的重要性:
  所有关于教育的和学科的想法,都需要有具体的一个时间和空间来实现,这就是所谓“落地问题”。家庭和课堂是最重要的落地场域(fields)。未来的课堂将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有一个基本的原理,就是要注重学生的“具身体验”,通俗地说,就是注意用学生的近身的“正因素”对学生实施“正影响”,再通俗一些,指的就是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在家,首要因素是家人,在课堂,首要因素是教师,教师的人格,思想,品质,学识,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教师对学生来讲,是“具身体验”的重要信息源。这个基本的原理,很有必要“天天讲”,“年年讲”——陆游的诗说:“何方能使身千亿,一处梅花一放翁。”让高质量、好品格的每一个教师去近身影响每一个学生,这就是未来教育的必由之路。
  蒋京丽: 高老师,一线教师更需要对具体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的举例、诊断和确认,例如您提到的“引导学生主动预测语篇意义、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善于归纳语言规则等”,会使老师们对核心素养的理解更具象。
  任庆梅: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现实接口。一方面,学生发展是贯穿核心素养教育教学的根本出发点,更是教学过程的努力方向,为有效教学提供检验依据。另一方面,教师发展是落实核心素养的保证,也是教师教育价值实现的具体表现。因此,师生共同发展的连结点落实在贯彻核心素养的日常课堂教学实践中。
  夏谷鸣:去年八月我和鲁子问老师、刘鹰老师在杭州搞了一次为期一周的“临床解剖式”教师培训。我们借鉴医学上的临床解剖,在现场解剖课堂教学,通过分析、讨论,帮助受训教师观察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具体做法:使用初中教材九年级的一个单元,我们自己事先进行教学设计,再以此为蓝本,我们就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作专题讲座,然后我们再借用下学期进入初三的一个班级学生,自己进行现场上课,把我们的想法变为课堂行为,展示给受训老师。在上课期间,我采用每完成一个教学步骤,停下来,跟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的感受和想法,并同时跟周边听课老师讨论这一教学步骤的有效性,并比较他们平时的做法。鲁老师和刘老师采用先上课后研讨。这是每天上午的活动,到下午我们组织受训老师采用工作坊,让受训老师自己设计教学活动,并进行模拟微格上课,然后大家互动评议。这一培训模式是将传统两种培训模式——专家讲座和课堂观摩——结合起来,解决两者之间脱节的问题。收到很好的培训效果,是教师发展的一种尝试。   蒋京丽:夏老师,完全可以想象这种培训方式的时效和长效。
  任庆梅:很棒的做法!课堂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感受与想法。学生对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的社会心理感知引发其对课堂活动的投入及参与程度变化。
  夏纪梅:我特别期待有人有机会做这样的事情:把核心素养或审辩思维中的“微技能”设计融入每一课,悄然起培育成行为习惯。
  徐浩:老师们最需要的是各类具体课例。但课例首先要避免形成固定格式。
  蒋京丽:同意,目前教学中模式化现象就很普遍,模式化直接导致碎片化。
  徐浩:变成一个一个环节了。
  蒋京丽:现实就是这么骨感的。
  徐浩:我们努力让它丰满起来!
  蒋京丽:譬如今天的讨论。
  徐浩:没有套路,就没有思路;只有套路,就没有出路。
  李静纯:我在想:教师培训落地,这个落地,落实下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有两个路子:一个是落实到每一具体操作。另一个是促其顿悟。两个路子都试过,多年经验告诉我,要以顿悟为主,以细节操作为辅。学生要自主发展,教师亦然。
  2015-2016学年,我们在考试与评价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有哪些突破?还存在哪些问题?
  徐浩:实在不忍打断这么精彩的讨论。但我们还要继续下一个议题了:2015-2016学年,我们在考试与评价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有哪些突破?还存在哪些问题?这个话题更令人“激动”,也更让人期待。
  葛炳芳:10月浙江省迎来了“新高考”,“读后续写”或是“概要写作”将是全球首考(大规模考试)。
  扈华唯:高考命题权回收到教育部考试中心,英语为全国统一考试的进程加速,有利于英语考试改革的调控。
  张荣干:关于考试与评价,各方面做了不同的努力,但无论从研究者还是实践一线的角度看,我们极其需要对综合素养的考试与评价体系,而这一体系应该是信度与效度达到最理想兼顾的体系。
  当前我们的考试与评价仍无法为学生的综合素养提供评价,这里面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包括对相关素养的定义(这涉及考试与评价的相关构念(construct)问题,即考什么,评价什么的问题)、考试与评价技术的信度、效度验证(即这样的题型或考试评价方式是否可靠、有效)以及社会文化等相关背景因素的制约问题等。
  徐浩:这里涉及了考试组织、考试内容、形式等很多方面的变化和讨论。
  扈华唯:高考考查的能力有限,不能全面考查《英语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能力,如听力不考或不计入总分,口语几乎不考或有考试不计入总分。考查方式单一且要求答案标准统一,MC试题的泛用、滥用,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突破。这给英语教学戴上枷锁,让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做法屡屡奏效,制约了教学改革的步伐。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研制正在进行中,它是英语能力测评体系的基石,为英语在我国成为常态的等级考试铺路,该量表将会成为教材编写、教学实践和考试评价的标尺。这个更令人期待!
  张荣干:对,测试对教学反拨效应值得关注。
  徐浩:我们一直受制于考试的技术条件限制。
  蒋京丽:北京市从2014年开始酝酿2018年中考增加口试至今。经过了最初一年的焦虑期和彷徨期,老师们最终还是进入了行动期。“以测促学”的反拨作用已经初步显现,教师更加关注对听说能力的测查和培养,很多学校和区县都采取不同的组织方式测查学生的听说能力,有的依托教师采取传统的面对面的口试,有的借助智能系统和互联网、大数据的优势组织人机对话测试,基于数据的反馈报告也对后续教学起到了及时的反拨作用,教师和教研员对听说测试(特别是口试)的关注和热情是空前的。
  张荣干:不过,当前技术的发展确实已很大,我们其实在一定意义上需要理念跟上技术,而不是相反。
  李静纯:关于测评和考试,也同样需要核心素养支持。
  张荣干:Practicality can be a kind of excuse, but may not be a convincing excuse.
  扈华唯:理念上改变更重要!
  任庆梅:任何一种测试体系都有其理论基础,如以结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结构主义测试体系、以功能主义为基础的交际测试体系等。人类对语言的认识从来都不是静止的,语言学知识的发展为外语教学的各种改革和尝试提供了动力和依据。作为外语教学重要一环的测试,同样需要从不断发展的现代学习理论中汲取精华,以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高洪德:我们一般会认为课程目标的达成必须能够评价。但是将核心素养作为学习结果加以考试和评价,会遇到困难。核心素养是人的整合的品格和能力,而考试的内容往往是具体的知识、技能与行为表现,这些具体的知识、技能、行为与整合的“素养”难以划等号。可以认为:通过考试可以检验部分核心素养要素,如可以通过写作来判断文化品格中的价值取向,但更全面的文化品格——人文修养、世界眼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等,则需要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才能展现,显然这在学校内是难以观测的。
  张荣干:现在大家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对核心素养的考试与评价上,这是合理的方向,不过,有三方面是值得首先关注的,其一是核心素养的理论定义和评价构念问题(这也涉及知识、技能、能力、素养这些概念的理论定义与评价构念及其在考试与评价中的操作化问题),其二是信度、效度的兼顾问题(这也涉及考试评价方式乃至具体题型的信度、效度验证问题),其三是社会文化等相关背景因素的制约问题(这包括对核心素养的考试与评价所涉及的关键背景因素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等问题)。
  徐浩:概念界定很重要,而且要有操作性定义。既要考察结果,又要能折射过程,还能预测将来表现。
  任庆梅:在结合现实需要的基础上,应合理汲取认知科学的理论营养,了解以下关于人脑是如何组织和归纳输入的语言信息以及如何对它们进行合理的推断和预测这一系列问题的阐释,更深入地把握语言习得的认知过程与本质特征。   例如,思维适应性控制模式(Adaptive Control of Thought,简称ACT模式)探究的内容中很大部分是关于语言知识单位在语义网络中怎样组织以及组织是否合理、语言知识在提取和运用中如何上升并表现为语言运用能力等问题。因此,ACT认知模型理论对外语测试内容、测试方式、试题提示语以及测试策略等方面都具有启发意义。
  葛炳芳:就我看到的口语测试的现状而言,我反对口语考试。口语考试本身很重要,也很必要,也会对教学直到非常重要的反拨作用。但是,由于受到行政对平均分的要求、命题评分等因素的限制,变成到高中了也是朗读、日常对话,稍微“搭一些”看上去有点难度的题。可能小学考的口试,到初中没有多少变化,高中也相对初中没有太多变化。也就是说,高中无法按高中课标要求在高考这样的高利害考试中命题。如果不存在上述情况,那么,口试就很棒了。
  徐浩:这在考试本身的技术层面也是很难的。招生单位其实特别期待能有可靠的评价结果做参考。
  葛炳芳:就像会考的题,初中生能做得很好,因为对会考的平均分有要求。
  蒋京丽:除了您提到的这些问题外。应试主导教学也必须引起警惕,以考代学、以考代练、以考代用的问题日益凸显。
  张荣干:关于我国基础英语教育的差异性问题,我建议采用优势教育(strengths-based education)的视角进行相关探索(可参阅《试论优势教育》(鲁子问,2015)),即从差异中发现不同学生、不同区域的优势,并基于此展开相关教学与教研探索,以帮助相关学生与区域形成并发展各自优势。
  徐浩:现实问题真的是非常突出。差异性的问题不能都压在一线教师头上,要全社会共同来想办法。
  高洪德:高考考试都会存在甄别、选拔问题,公平第一,带有一定的“物性”特征,全面评估学生的核心素养难度很大。但是教育不是为了甄别,而是为人的发展,是充满人性的过程,不能因为不能考就不去教。我们的希望是考试中多一些人性因素,一方面希望完善高考命题,同时全社会要正确认识考试的局限性,淡化对高考功能的过高期待。
  夏纪梅:不知我这样说可否供参考,美国SAT 2016 critical reading and evidence-based writing, 英国剑桥少儿英语考试CYLET都有现成的“思维,素养,技能,文化”考法评法。
  蒋京丽:教师对学情的关注和分析还亟待加强。开展有实效性的课前学情调查并将采集到的数据作为制定教学目标、确立教学重难点、设计应对措施和方法的真实参考依据,可以帮助教师减少的单一性和控制性,适当增加层次性、开放性和多样性,促进更多孩子在同一节课中基于原有基础的实质性学习发生和发展。
  张荣干:涉及教育的相关参与者都应恰当认识差异,首先差异是必然,其次是如何利用差异的问题,譬如是只把差异看作不足或问题呢,还是也看到优势?
  徐浩:非常同意!有些差异是优势。被看成不足的原因,往往是评价标准本身是生硬的。
  张荣干:差异容易被看成不足的成因很多。对,其中一方面是我们考试评价的反拨影响。
  夏纪梅:一线老师的核心素养,审辩思维,创新思维水平在平时课程考试命题上就有反映吧。
  任庆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无法估量,无论是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有时甚至是终生。中学生由于生理、心理、情感和认知等方面都尚处于发展时期,往往难以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自我评价。尤其是对待不擅长学习英语的孩子,教师应多关心和理解,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认知风格以及语言基础,引导形成积极、客观的个体自我意识。
  无论是语言水平高的学生,还是语言水平低的学生,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比较客观的个体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都会阻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毕竟,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发展才是我们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的目标。自我评价是学生个体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客观的自我评价有利于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培养自信心,从而更加主动地汲取来自教师、家长以及社会教育资源的指导。
  徐浩:这不仅是语言学习,而是全人成长了。
  张荣干:不过,我们讨论差异,目前在教学方面的探索值得关注,而测试评价方面涉及更多因而我们也期待测试界更多的关注。
  徐浩:技术上也要加强研究。
  任庆梅:赞同。
  徐浩:时间过得真快,马上这一期讨论就要结束了。衷心感谢各位专家、老师、同行、朋友的参与!谢谢大家一年来的关注与参与!我们这个微信讨论活动还将继续。我们还会在内容、形式、规划、聚焦方面做更多改进。也期待大家一如既往地帮助我们。
其他文献
  Control of doping is crucial for enhancing the thermoelectric(TE)efficiency of a material.Whereas,doping of organic semiconductors often reduces their mobil
会议
  手性配体BINAP((±)-2,2-双-(二苯膦基)-1,1-联萘)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1],如强烈的立体效应和极化性能等[2],在对映合成中有广泛应用.最近采用Hg(Ⅱ)催化环丙烷化的研究
会议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点.一些农村初中生的英语阅读积累并不丰富,阅读能力还比较低,教师对他们进行针对性阅读指导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才能引导他们进行高效化的英语
期刊
  一直以来化学家们致力于分子开关的实验和理论研究,目的之一在于设计和开发一些具有与天然分子开关具有相似功能但应用范围更广泛的新的单元.Zw分子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氨基
会议
  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SMSI)在多相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一般认为,Ⅷ族贵金属与还原性氧化物的SMSI会引发载体对金属催化剂的包裹效应,使催化剂的表面活性位被覆盖而失活[1]
会议
  The mechanism of the Sakurai-Hosomi allylation reaction between isatin as well as ketoimine with allyltrimethylsilane in the presence of Hg(ClO4)2 has been
会议
水稻条纹叶枯病和水稻黑条矮缩病是在水稻上普遍发生、危害严重的病毒病。水稻条纹叶枯病病的病原为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 RSV)。RSV侵染水稻后,心叶褪绿、出现捻转,
  To understand the codoping effects on the photocatalytic activities of Zn2GeO4 with wide band gap,we make a thorough investigation on the electronic structu
会议
作为大脑边缘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杏仁核在高等动物(包括人类)的情感形成和表达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接收并整合海马、皮层以及丘脑等周围脑区的信息输入,杏仁核将周
使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对比英语本族语学者与中国学生农科硕博论文摘要,探讨中国学生科技语篇使用动词名词化结构的特征。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动词名词化手段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