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民族通用语的民族变体

来源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593792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民族地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的政策导向更加强调普通话使用主体或共同体的超民族属性,因此可以将“国家通用语言”进一步构建解读为“中华民族共同体通用语”或“中华民族通用语”.“中华民族通用语”变体的前身曾使用过汉语民族变体、汉语民族方言、地方普通话、中介语等身份和称谓,其共同特点是在少数民族使用的汉语中带有明显的母语特征或称中介语石化现象.在政府语文工作层面,包括少数民族使用的“地方普通话”已被列入“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等国家语言能力测试和国家语言资源保护规划.同时“中华民族通用语”在民族地区推广普及的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不同于汉语方言地区普通话推广的标准、理论和政策问题.
其他文献
在融媒体时代,乡村治理地域模式的宣传容易形成网络热流量现象,但其新闻传播、词云结构等特征与系统认知仍有待揭示.本文以河南省新县乡村居家养老模式为例,运用R语言及词频分析技术,提取关键词且挖掘词意并提出深度思考.研究结果发现:“戴畈模式”的新闻发布虽受到省部级政府部门及高访问量网站的关注,但仍以本地媒体为主;信息发布呈现以信阳为核心、河南为外围、全国其他地区为边缘的“核心-外围-边缘”的空间结构;新闻内容核心词聚焦“戴畈模式”目标人群、关键创新等重要环节,比较全面反映出该模式特征与价值.“戴畈模式”后续宣传
“三农”问题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而随着我国脱贫攻坚取得胜利,“三农”问题的核心也从“聚焦扶贫”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然而,“小农意识”导致农民群体存在非理性认知:现时偏见、禀赋效应、涉他偏好及沉没成本谬误.这些有限理性认知使得“三农”项目及政策的有效性在局部地区不及预期.本文尝试从行为经济学角度人手,通过经济学及心理学,思考农民群体非理性认知产生的原因,并结合行为经济学中的“助推”理论,对部分现有项目及政策进行改进,加强“三农”项目及政策的有效性.
依据马克思的利益观,对利益问题的理解要坚守唯物史观立场,利益的实质是调节社会关系.生产经营观念是农民利益观的集中体现,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农民的生产经营观念出现了从“勤勉重农”到“农工商并进”的转变,中西部地区农民的生产经营观念出现了从“勤勉重农”到“重工保农”再到“农工商并进”的转变.农民生产经营观念的变迁对社会关系既产生了积极影响又产生了消极影响,为弱化消极影响、实现多重利益关系的和谐要进一步构建农民的生产经营观念.
民国时期,淮河流域政局动荡,地瘠民贫,天灾人祸交相侵袭,到处都是衣食不周、身体羸弱、缺乏免疫力的疾病易感人群.适宜的自然生态条件,低湿阴霾的人居环境,不良的卫生习惯,使淮河流域广袤的农村成为传播媒介中华白蛉生活的天堂.众多无钱医治的患者不仅随时有死亡的危险,而且在白蛉吸食血液时,微小病原体轻松完成在宿主与易感人群中的不间断转移.在上述多种因素的耦合作用下,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相互支持、不断强化,黑热病如同星火燎原般在淮河流域恣意流行.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基础,研究我国乡村治理绩效的测度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分别从产业治理、生态治理、文明治理和生活治理四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测度我国乡村治理绩效,同时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对乡村治理各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2014-2018年,我国乡村治理各子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1)2014-2015年,我国乡村治理各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处于上升状态,但处于不协调阶段;(2)2016-2018年,我国乡村治理各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持续提升、进入协调阶段,2
旅游品牌性别气质分析有助于旅游目的地打造鲜明的品牌形象,提高旅游者的品牌认同和旅游体验感.基于对丽江的景观意象、文化意象、地方意象和情感意象分析,以代表性旅游资源为测量对象,根据开发设计的测量量表对丽江的主要旅游资源进行测度与分析,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丽江旅游品牌性别气质营销的提升对策.
为提升治理效能,向服务型政府转型,不少地方开始积极探索协商治理模式,有助于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协商治理强调对协调、沟通和参与等主体行为的关注,注重公民参与决策的程序,对民主主体和民主过程有着明确的要求.构建适应逻辑-核心问题-保障机制的协商治理分析框架对乡村具体事件进行全过程考察.选取江苏省M村协商对话案例,分析协商民主在乡村治理中的运行机制,并提出以互信互赖为前提的治理路径时代化、以多元合作为基础的治理资本组织化及以资源共享为支撑的治理治理模式开放化为乡村协商治理赋能,为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新的思路.
岁月不居,年轮变幻.此时此刻,我们又将踏上新征程,谱写新华章.rn回首2021,《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办好高品质学术期刊”的殷殷嘱托,积极响应党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和重大战略方向,深度加强与国内各学科专家合作,紧扣学术研究前沿,深化特色化办刊,学报学术影响力与社会影响力再攀新高.
期刊
本文针对地方农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在智能制造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当前“新工科”与“新农科”这一发展背景下,分别从改革人才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构建适应智能制造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构建新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制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等方面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通过在云南农业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中的实践,学生的智能制造意识和综合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研究成果对于农科机械类专业、工科机械类专业以及其他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有着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英语作为全球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其重要作用已渗透到各行各业,高职院校学生掌握好英语技能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提升就业本领的要求.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英语的关键.本文从主观因素学习目的、态度、期值以及客观因素授课质量、教材、成绩等方面调查了影响云南省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问题,并从教师和学校两个维度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