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宁蒗教育史上几个经典的瞬间——
1990年6月27日,云南省民族贫困山区经济和教育发展经验现场会在宁蒗召开,会议提出宁蒗经验的精髓是:治穷必须治愚,开发经济必须同开发智力相结合,把提高文化技术素质摆在首位;1997年4月18日,《云南日报》刊发了《大力推广宁蒗经验》的社论;2008年9月10日,《云南日报》刊发了《宁蒗教育发展令人叹服》的长篇通讯;2009年,高考上线1959人,创历史新高。学校从2006年的380所合并到147所,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2011年10月,省政府督导评估组表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拥有两所省一级完中,这在云南是先例,真正体现了穷县办大教育,实现了跨越发展……”
就是这个两度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被称为“直过区”(由原始、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彝族自治县,为何教育发展令人叹服?探寻其中的奥秘,可得出一条清晰的路径——
反思后的警醒:砸锅卖铁也要办教育
关于教育问题,原宁蒗老领导阿苏大岭退休后,曾撰文回忆:“看着自己的家乡解放多年仍然没有摆脱落后状况,我十分焦虑……1980年,我就任县长,当时,全县没有一个高中生上线,只有一些工农兵大学生,这对我刺激很大。难道经济落后地区,教育就必然落后?”“我得出一个结论:制约宁蒗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基础设施落后和劳动者素质低下……要使小凉山人民脱贫致富,就要重视教育,狠抓教育……”
教育先行的理念,在以后的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中,都得到了传承和发展。杨文彬任西布河乡教育干事期间,倡导“两功一法”,推行年级考试和教师评价制度,稳步提升了教学质量;任教育局长、代县长、县委书记和副专员期间,他还常去查看晚自习;子女考学时,他动员3个子女均报考了师范;1994年的一天,杨文彬收到一位叫马新明的彝族学生的来信。马从宁蒗民中毕业后考入中国政法大学,毕业时要交6000元的留京费。因家庭贫穷,不得不写信求助。他马上让办公室给他汇钱。现在,马新明已是拉萨市委副书记;2006年10月,杨文彬还把销售自己两本专著的收入15.84万元,捐献给教育局设立奖学金,这是宁蒗第一个个人出资设立的奖学金。
以后的历任书记、县长,对教育都是大开绿灯,要人给人,要钱给钱,正如罗学军后来所说:“我任县长期间,对教育上的事是有求必应,从来没有打过折扣。”《云南支部生活》2000年第09期刊发了采访县委书记李兴顺的通讯《用身心呵护教育》;《云南教育·视界》2004年第12期,刊发了县委书记吉宏·龙佳的论文《加快宁蒗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功探索》;《办公室业务》2011年第11期,发表了县委书记杨光银的文章《建设现代教育强县》。县长沙文明多次叮嘱:“小凉山要腾飞,首先要抓好教育。”今年9月,县教育局出版了52.3万字的《基石——宁蒗教育撷英》一书。
除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外,县里在动用真金白银上也毫不含糊。从1986年起,每年设立5万元用于教育重奖;2000年增为40万元,2007年增为70万元;2012年已达116万元。从2007年起,每年评选30名优秀高中教师,每人每月享受津贴800元,连续5年当选者,再一次性奖励1万元。去年,县里出台《高中教育质量评价奖励方案》,宁蒗籍考生被北大、清华本部录取的,或获全省状元的,每生奖励10万元,科任教师每人奖励2万元……最大限度地激发内部活力。
2004年,县委、政府出台《实施扶学工程的通知》,规定处、科级和一般干部,每年分别捐款360元、240元和120元,加强控辍保学。目前,已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对口支援、勤工俭学”的救助体系。此外,高中择校费只收取省一级完中收费标准的58%,减轻农民负担。杨光银书记在教师节表示,县财政每年还将安排200多万元,用于教师福利补贴,切实做到全县最美的环境是校园,最好的待遇是教师……
用木材换人才:开创东西部合作先河
1981年,宁蒗新建民族中学,由于教师奇缺,县里第一次组织人外出招聘,但没能吸引到人才。于是,出台了更优惠的政策:凡“文革”前毕业的本科生,50岁以下、身体健康的,进宁蒗后,工资提2级,每月补助30元,家属“农转非”,并安排1人就业;如原单位不放,就实行户口、工资、党团、档案关系“四不要”,重新办理。到1985年,已招来近50人。
但县里认为仅靠个体引进,形不成明显效应,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状况。1987年深秋,县委书记阿苏大岭、副县长杨文彬带人到省外找出路,与江苏省海安县达成协议:海安组建一个初级中学的领导和教学班子,成建制地到宁蒗办一所中学;宁蒗负责支教教师的配偶和子女“农转非”,发给补贴和安家费,每年无偿给海安木材150立方。1988年4月28日,两县正式签订了为期10年的合作协定,分两轮实施,每轮5年。9月1日,以两县县名的第一个字命名的宁海中学成立。这是一所由宁蒗投资100万元,宁蒗只派出一名副校长负责治安,其余全由海安老师承担的新型学校。
海安教师克服了地域、习俗、语言、文化等障碍,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1993年,当首轮海安教师凯旋时,宁蒗中考已在丽江地区名列前茅,摘掉了多年来受照顾的帽子。由于第一轮合作的成功,第二轮合作拓展到了高中领域。2001年春,两县县委分别发出向赴宁蒗支教教师群体学习的决定。是年7月,海安老师在完成3轮13年的初中支教后,撤离宁海,宁海由本地教师承办。同年8月,第4轮22名海安教师抵宁。从此轮起,海安教师只承担民中高中部。翌年6月,南通市委作出《向海安支教教师群体学习》的决定。2004年3月,两县在宁蒗举行“宁海模式”研讨会。至今年8月,宁蒗先后8轮共引进海安教师234名。2006年,两县首次签订了订单式职教技能培训合作协议,把教育合作推向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和更深内涵。
宁海模式,是由海安县派遣群体教师,带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到宁蒗县创办示范性新型学校的教育扶贫模式,这项用木材换人才的决策,即便在今天看来,仍是十分大胆、创新,甚至是有风险的。宁海办学,开辟了全国东部发达地区支援西部落后地区的先河,早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2年,在新中国教育史上别具风采。其实质是有偿引进人才:一是群体引进,形成合力。群体引进教师,形成整体力量,避免了因个别引进而被本地环境同化的可能,为先进教育理念提供应用舞台。二是密切配合,创造环境。援助方真诚援助,受援方精心呵护,两县领导换人不换思路,换届不改初衷。三是建立机制,保障利益。实行教育重奖,建立竞争机制,激发师生活力;为老师及家属提供最大便利。宁海模式,不仅仅是给传统教学造成不安,更促进了本地教育理念的更新、机制的改革、管理的加强和方法的调整,激发了当地师生“学、赶、超”意识;由此引起的冲击波,涉及到方方面面。 积极争取外援: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
在外界对宁蒗的莘莘援助中,最为显著的有——
2002年4月,中组部、国家扶贫办等联合下文,让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与宁蒗对口帮扶。翌年9月1日,宁海中学易名为“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宁蒗希望中学”。公司外籍总裁杨安卓亲临宁蒗参加典礼。10年来,公司共投入500多万元,修建了教学楼,建起了多媒体教室、电脑网络机房、教师电子课件制作室;公司员工捐款143万余元,设立教育基金。是全省投资规模最大的希望学校,是全市规模最大的一级二等初级中学,是沪滇帮扶的窗口示范学校,教学成绩连年名列全县前茅。
贝尔模式,是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牵线搭桥下,由上海贝尔公司提供资金援助,通过本地教师办学的教育扶贫模式,是企业与政府合作办学的典范。其实质是无偿援助资金,缓解了教育资金渠道单一、欠账过大、投入不足等难题。其特点为通过企业投资,一是改善学校软、硬件设施,提前运用现代教学设备,使山区封闭的教育与国内先进的教育接轨,拓宽学生提早接受知识的多样化渠道,让学生通过网络来自主学习,扩展知识面。二是建立“送出去”和“请进来”两种培训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本地教师素质,变“外部输血”为“内部造血”,力求实现人的素质与教学设备同步现代化,达到人与物的有效对接、协调统一。三是设立贝尔班和贝尔奖,资助优秀贫困生,奖励成绩突出的教师和学生,建立激励机制。
2000年11月,时任上海轩源金属建材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销售经理的闵杰章,骑车到宁蒗旅游,夜里借宿大厂村小学被冻醒。翌年9月,他带着2.4万元捐款在翠玉乡盖起了第一所新房。之后,他用“信天谨游”网名募捐。目前,信天助学已在宁蒗建山村小学102所、加固6所,建桥2座,修路3条,一对一资助贫困生136批2600多人。2008年,他动员网友给山区孩子捐献一头生猪;2010年,他又募捐30头猪送给10多所学校举办慈善宴会,改善9000多名学生的伙食;2010年2月,他出版了26万字的新著——《暖》,记述了助学历程。目前,他对宁蒗教育的捐助已达1200余万元。
2010年3月,由姚明爱心基金捐资150万元,援建了姚基金希望小学;10月28日,姚明到宁蒗参加竣工典礼,与孩子们打兵乓球。这是姚基金在云南援建的第一所希望小学,有学生1732名。
捐助有限,爱心无限。在宁蒗穷县办大教育的艰辛旅程中,得到了许多执着公益的领导和爱心人士的资助,他们是: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云南省水利厅,红云红河集团,中国扶贫基金会,苏宁电器,云南中烟公司,嘉和集团董事长洪文兴,深圳新闻创意日化用品公司董事长王锡钧,马新明等人发起的未名奖(助)学金,复旦大学硕士冯艾,浙江科技学院翁长庆,浙江慈溪人龚学明……这些帮扶,使许多面临辍学的孩子重拾书包。
宁蒗县委、政府和各族群众,对支教教师生活上格外关心,工作上鼎力支持。彝族群众用彝家最尊贵的称呼——舅舅,来称呼老师。宁海初创,供电不稳,县政府就拨出专款安装专用电源。1998年11月,宁蒗发生6.2级地震,县里首先给老师发放帐篷。民中的海安老师饮水困难,县长就派消防车送水。海安老师的职称评定、家属就业、探亲假和公费医疗,都得到圆满解决。每逢教师节,县领导都要到学校嘘寒问暖。每当老师期满告别,各族同胞都要以民族最高礼节来欢送。县领导沙万祥、杨光银、沙文明等,都曾单独或率队拜访过闵杰章、贝尔公司,表达谢意。教育局长杨锋元,还亲撰长文《爱心助学子,情溢小凉山》在《中国民族教育》等报刊发表:“在宁蒗艰辛而漫长的育人之旅中,融入了许多默默奉献的绿叶,她们衬托着鲜花的娇艳、彰显着自身的精彩、诠释着人间的大爱,谨此致敬、致谢!”
2012年6月24日,永宁乡突发5.7级地震,杨光银书记和沙文明县长第一时间赶去救灾。震中师生无一人受伤,校安工程经受住考验,《中国教育报》对此作了报道,并受到全国校安办的表扬。同年10月12日至13日,新任丽江市委书记罗杰就任后调研的第一站,就到宁海民中和永宁灾区,指出要把教育作为民生工程的头等大事来抓。“十一五”期间,宁蒗教育经费投入8.3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5倍,做到了“三确保、三增长”。
(作者系云南省丽江市民宗局局长)
1990年6月27日,云南省民族贫困山区经济和教育发展经验现场会在宁蒗召开,会议提出宁蒗经验的精髓是:治穷必须治愚,开发经济必须同开发智力相结合,把提高文化技术素质摆在首位;1997年4月18日,《云南日报》刊发了《大力推广宁蒗经验》的社论;2008年9月10日,《云南日报》刊发了《宁蒗教育发展令人叹服》的长篇通讯;2009年,高考上线1959人,创历史新高。学校从2006年的380所合并到147所,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2011年10月,省政府督导评估组表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拥有两所省一级完中,这在云南是先例,真正体现了穷县办大教育,实现了跨越发展……”
就是这个两度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被称为“直过区”(由原始、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彝族自治县,为何教育发展令人叹服?探寻其中的奥秘,可得出一条清晰的路径——
反思后的警醒:砸锅卖铁也要办教育
关于教育问题,原宁蒗老领导阿苏大岭退休后,曾撰文回忆:“看着自己的家乡解放多年仍然没有摆脱落后状况,我十分焦虑……1980年,我就任县长,当时,全县没有一个高中生上线,只有一些工农兵大学生,这对我刺激很大。难道经济落后地区,教育就必然落后?”“我得出一个结论:制约宁蒗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基础设施落后和劳动者素质低下……要使小凉山人民脱贫致富,就要重视教育,狠抓教育……”
教育先行的理念,在以后的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中,都得到了传承和发展。杨文彬任西布河乡教育干事期间,倡导“两功一法”,推行年级考试和教师评价制度,稳步提升了教学质量;任教育局长、代县长、县委书记和副专员期间,他还常去查看晚自习;子女考学时,他动员3个子女均报考了师范;1994年的一天,杨文彬收到一位叫马新明的彝族学生的来信。马从宁蒗民中毕业后考入中国政法大学,毕业时要交6000元的留京费。因家庭贫穷,不得不写信求助。他马上让办公室给他汇钱。现在,马新明已是拉萨市委副书记;2006年10月,杨文彬还把销售自己两本专著的收入15.84万元,捐献给教育局设立奖学金,这是宁蒗第一个个人出资设立的奖学金。
以后的历任书记、县长,对教育都是大开绿灯,要人给人,要钱给钱,正如罗学军后来所说:“我任县长期间,对教育上的事是有求必应,从来没有打过折扣。”《云南支部生活》2000年第09期刊发了采访县委书记李兴顺的通讯《用身心呵护教育》;《云南教育·视界》2004年第12期,刊发了县委书记吉宏·龙佳的论文《加快宁蒗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功探索》;《办公室业务》2011年第11期,发表了县委书记杨光银的文章《建设现代教育强县》。县长沙文明多次叮嘱:“小凉山要腾飞,首先要抓好教育。”今年9月,县教育局出版了52.3万字的《基石——宁蒗教育撷英》一书。
除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外,县里在动用真金白银上也毫不含糊。从1986年起,每年设立5万元用于教育重奖;2000年增为40万元,2007年增为70万元;2012年已达116万元。从2007年起,每年评选30名优秀高中教师,每人每月享受津贴800元,连续5年当选者,再一次性奖励1万元。去年,县里出台《高中教育质量评价奖励方案》,宁蒗籍考生被北大、清华本部录取的,或获全省状元的,每生奖励10万元,科任教师每人奖励2万元……最大限度地激发内部活力。
2004年,县委、政府出台《实施扶学工程的通知》,规定处、科级和一般干部,每年分别捐款360元、240元和120元,加强控辍保学。目前,已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对口支援、勤工俭学”的救助体系。此外,高中择校费只收取省一级完中收费标准的58%,减轻农民负担。杨光银书记在教师节表示,县财政每年还将安排200多万元,用于教师福利补贴,切实做到全县最美的环境是校园,最好的待遇是教师……
用木材换人才:开创东西部合作先河
1981年,宁蒗新建民族中学,由于教师奇缺,县里第一次组织人外出招聘,但没能吸引到人才。于是,出台了更优惠的政策:凡“文革”前毕业的本科生,50岁以下、身体健康的,进宁蒗后,工资提2级,每月补助30元,家属“农转非”,并安排1人就业;如原单位不放,就实行户口、工资、党团、档案关系“四不要”,重新办理。到1985年,已招来近50人。
但县里认为仅靠个体引进,形不成明显效应,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状况。1987年深秋,县委书记阿苏大岭、副县长杨文彬带人到省外找出路,与江苏省海安县达成协议:海安组建一个初级中学的领导和教学班子,成建制地到宁蒗办一所中学;宁蒗负责支教教师的配偶和子女“农转非”,发给补贴和安家费,每年无偿给海安木材150立方。1988年4月28日,两县正式签订了为期10年的合作协定,分两轮实施,每轮5年。9月1日,以两县县名的第一个字命名的宁海中学成立。这是一所由宁蒗投资100万元,宁蒗只派出一名副校长负责治安,其余全由海安老师承担的新型学校。
海安教师克服了地域、习俗、语言、文化等障碍,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1993年,当首轮海安教师凯旋时,宁蒗中考已在丽江地区名列前茅,摘掉了多年来受照顾的帽子。由于第一轮合作的成功,第二轮合作拓展到了高中领域。2001年春,两县县委分别发出向赴宁蒗支教教师群体学习的决定。是年7月,海安老师在完成3轮13年的初中支教后,撤离宁海,宁海由本地教师承办。同年8月,第4轮22名海安教师抵宁。从此轮起,海安教师只承担民中高中部。翌年6月,南通市委作出《向海安支教教师群体学习》的决定。2004年3月,两县在宁蒗举行“宁海模式”研讨会。至今年8月,宁蒗先后8轮共引进海安教师234名。2006年,两县首次签订了订单式职教技能培训合作协议,把教育合作推向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和更深内涵。
宁海模式,是由海安县派遣群体教师,带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到宁蒗县创办示范性新型学校的教育扶贫模式,这项用木材换人才的决策,即便在今天看来,仍是十分大胆、创新,甚至是有风险的。宁海办学,开辟了全国东部发达地区支援西部落后地区的先河,早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2年,在新中国教育史上别具风采。其实质是有偿引进人才:一是群体引进,形成合力。群体引进教师,形成整体力量,避免了因个别引进而被本地环境同化的可能,为先进教育理念提供应用舞台。二是密切配合,创造环境。援助方真诚援助,受援方精心呵护,两县领导换人不换思路,换届不改初衷。三是建立机制,保障利益。实行教育重奖,建立竞争机制,激发师生活力;为老师及家属提供最大便利。宁海模式,不仅仅是给传统教学造成不安,更促进了本地教育理念的更新、机制的改革、管理的加强和方法的调整,激发了当地师生“学、赶、超”意识;由此引起的冲击波,涉及到方方面面。 积极争取外援: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
在外界对宁蒗的莘莘援助中,最为显著的有——
2002年4月,中组部、国家扶贫办等联合下文,让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与宁蒗对口帮扶。翌年9月1日,宁海中学易名为“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宁蒗希望中学”。公司外籍总裁杨安卓亲临宁蒗参加典礼。10年来,公司共投入500多万元,修建了教学楼,建起了多媒体教室、电脑网络机房、教师电子课件制作室;公司员工捐款143万余元,设立教育基金。是全省投资规模最大的希望学校,是全市规模最大的一级二等初级中学,是沪滇帮扶的窗口示范学校,教学成绩连年名列全县前茅。
贝尔模式,是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牵线搭桥下,由上海贝尔公司提供资金援助,通过本地教师办学的教育扶贫模式,是企业与政府合作办学的典范。其实质是无偿援助资金,缓解了教育资金渠道单一、欠账过大、投入不足等难题。其特点为通过企业投资,一是改善学校软、硬件设施,提前运用现代教学设备,使山区封闭的教育与国内先进的教育接轨,拓宽学生提早接受知识的多样化渠道,让学生通过网络来自主学习,扩展知识面。二是建立“送出去”和“请进来”两种培训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本地教师素质,变“外部输血”为“内部造血”,力求实现人的素质与教学设备同步现代化,达到人与物的有效对接、协调统一。三是设立贝尔班和贝尔奖,资助优秀贫困生,奖励成绩突出的教师和学生,建立激励机制。
2000年11月,时任上海轩源金属建材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销售经理的闵杰章,骑车到宁蒗旅游,夜里借宿大厂村小学被冻醒。翌年9月,他带着2.4万元捐款在翠玉乡盖起了第一所新房。之后,他用“信天谨游”网名募捐。目前,信天助学已在宁蒗建山村小学102所、加固6所,建桥2座,修路3条,一对一资助贫困生136批2600多人。2008年,他动员网友给山区孩子捐献一头生猪;2010年,他又募捐30头猪送给10多所学校举办慈善宴会,改善9000多名学生的伙食;2010年2月,他出版了26万字的新著——《暖》,记述了助学历程。目前,他对宁蒗教育的捐助已达1200余万元。
2010年3月,由姚明爱心基金捐资150万元,援建了姚基金希望小学;10月28日,姚明到宁蒗参加竣工典礼,与孩子们打兵乓球。这是姚基金在云南援建的第一所希望小学,有学生1732名。
捐助有限,爱心无限。在宁蒗穷县办大教育的艰辛旅程中,得到了许多执着公益的领导和爱心人士的资助,他们是: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云南省水利厅,红云红河集团,中国扶贫基金会,苏宁电器,云南中烟公司,嘉和集团董事长洪文兴,深圳新闻创意日化用品公司董事长王锡钧,马新明等人发起的未名奖(助)学金,复旦大学硕士冯艾,浙江科技学院翁长庆,浙江慈溪人龚学明……这些帮扶,使许多面临辍学的孩子重拾书包。
宁蒗县委、政府和各族群众,对支教教师生活上格外关心,工作上鼎力支持。彝族群众用彝家最尊贵的称呼——舅舅,来称呼老师。宁海初创,供电不稳,县政府就拨出专款安装专用电源。1998年11月,宁蒗发生6.2级地震,县里首先给老师发放帐篷。民中的海安老师饮水困难,县长就派消防车送水。海安老师的职称评定、家属就业、探亲假和公费医疗,都得到圆满解决。每逢教师节,县领导都要到学校嘘寒问暖。每当老师期满告别,各族同胞都要以民族最高礼节来欢送。县领导沙万祥、杨光银、沙文明等,都曾单独或率队拜访过闵杰章、贝尔公司,表达谢意。教育局长杨锋元,还亲撰长文《爱心助学子,情溢小凉山》在《中国民族教育》等报刊发表:“在宁蒗艰辛而漫长的育人之旅中,融入了许多默默奉献的绿叶,她们衬托着鲜花的娇艳、彰显着自身的精彩、诠释着人间的大爱,谨此致敬、致谢!”
2012年6月24日,永宁乡突发5.7级地震,杨光银书记和沙文明县长第一时间赶去救灾。震中师生无一人受伤,校安工程经受住考验,《中国教育报》对此作了报道,并受到全国校安办的表扬。同年10月12日至13日,新任丽江市委书记罗杰就任后调研的第一站,就到宁海民中和永宁灾区,指出要把教育作为民生工程的头等大事来抓。“十一五”期间,宁蒗教育经费投入8.3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5倍,做到了“三确保、三增长”。
(作者系云南省丽江市民宗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