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泾阳县云阳镇初级中学学生马瑞,今年14岁,这个暑假过得很快乐,很充实。她去了远在千里之外打工的父母那里,和父母生活了30天,这是她三岁离开父母后与父母呆在一起最长的时间。之后,她还去了上海、南京、苏州和杭州等大城市,参观了上海世博园、中山陵、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用她的话说“这段时间过得很快,比以往任何时候似乎都快,当然也很有意义。”
和马瑞一样,一起来到父母打工的江苏昆山,享受着天伦之乐,欣赏着华东城市美丽风景的,还有50多个泾阳县的农村娃娃,他们的年龄不一,但梦想一致,收获多多。相信这次千里之外的亲子团聚夏令营活动会让他们终生难忘。
“没想到,我们远离家乡十多年,亲情在此相遇,我们没想到,没想到。”马瑞的父母一个劲地这样重复着说,几十位团圆在昆山的泾阳籍打工子弟无不感慨万端,打心眼里感谢县委县政府对他们的关注、对孩子们的关爱。他们压根没想到的,县委县政府却做到了。
党政齐抓助民生 亲子圆梦夏令营
泾阳县位于关中平原腹地,属泾河流域灌区,历史上号称关中地区的“白菜心”,但是传统的抱残守缺思想曾经一度束缚着农村许多人,靠一亩三分地来养活一大家子十分紧张,生活上没有多大改善,有的家庭收入捉襟见肘。
走出去, 南下或者东去打工,一时成为不甘寂寞的年轻人的共同愿望与行动,于是形成了一股打工潮,他们远赴广东珠三角、华东长三角,有的还到了西藏、新疆等地。他们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里谋生糊口。辛勤的劳作也得到当地社会的认可,“泾阳纺织”、“泾阳机电”、“泾阳保安”都成了当地叫得上的品牌。有的两口子常年在外,甚至几年才回家一次,难得看望老人和小孩。孩子们很多时候,只能从电话中或者从偶尔寄来的汇款单中,才能感觉到父母的存在。当别的孩子都在享受与父母的天伦之乐的时候,这些孩子却被留在乡下,“留守儿童”这个叫人同情的名号便落在了他们的头上。
有爸妈的孩子像朵花,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似棵草,而且这些“小草”好多都“荒芜”了。据统计,2013年以前,泾阳县的留守儿童有三千多人,他们基本上都是由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其他亲属照顾。亲情的缺失,导致大部分留守儿童形成了自卑、抑郁、厌学、缺乏自信等性格特点,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与生活。
近年来,泾阳县妇联、关工委想方设法帮扶留守儿童与留守家庭,经常组织一些公益活动,诸如致家长的一封信、提倡在外打工子弟每周至少和孩子通一次电话、每月与班主任沟通一次、每年至少回来和娃见一次面等“三个一”活动;围绕怎样教育孙子孙女,培训了不少爷爷奶奶;组织留守儿童代表在县域内的安吴青训班、李仪祉纪念馆等10多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同时,号召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发动企业捐款捐物献爱心,为留守儿童送去了丝丝温暖。但如同手执电暖宝,温在手里,难暖心头。由于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家教缺失、监护缺乏,他们的学习和心理健康问题依旧没有大的改善,有的问题还越来越严重。
2014年5月,距离县城较远的泾阳县口镇,由县妇联组织的爱心企业为留守儿童献爱心赞助现场会在此举行,县委书记陈万峰带领县妇联、教育局、关工委负责同志一起前往,并走访调研。大家看着留守儿童家里年迈的爷爷奶奶行动不便,以及娃娃们个个期盼与忧虑的眼神,再加上听到许多娃娃厌学,经常在家里和老人斗气合不来,再一问“多长时间能和父母亲联系一次”,得知“半年也打不了一次电话”时,陈书记一阵酸楚,心里不是滋味。
一回到县上,他马上召集妇联、教育、财政、关工委等部门领导一起协商,在分析中认为,必要的扶贫资助解决了许多表面的问题,心理的、学习的诸如成长路上的许多问题得不到解决才是根本问题。“有些家里并不穷,但是娃的成长环境不行,育人的措施没有落实!”这是陈书记感到最为焦虑的。
暑期已至,在人们孩童时的记忆中,放假了意味着可以轻松愉快、开心玩耍了,既不用早起上课,也不用晚睡赶作业;既不用担心老师的批评,还不用顾及父母的唠叨,这是多么快乐的事情!但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暑假时间长,他们除远离父母外,还远离同学和老师,心里自然更加思念亲人。思念的感觉总是十分难受的!
去年7月24日,泾阳县城最大的广场——泾干湖广场上,留守儿童夏令营開营仪式在热烈的气氛中开始了。县上四大班子的领导与20多个部门的负责人在陈书记的带领下,特意来为小朋友们及带队老师送行,咸阳市政府主管教育的副市长孙亚政也专程赶来,将“泾阳县留守儿童夏令营”的营旗授给领队手中。
这次夏令营是县上专门为留守儿童开办的。营员来自全县不同的学校,父母都在广东东莞打工。
26日上午,广东东莞, 30名泾阳籍留守儿童用过餐后来到他们入住的宾馆会议室,这时候他们的父母早在这里等候多时,一见到孩子“眼下长这么高了!”不少家长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抱起自己的宝贝,眼泪顿时流个不停。
亲情团聚会上多数人眼里都闪着幸福的泪花。
孩子们短暂的团聚之后,第二天,自觉地归队,前往虎门镇——登上威远炮台,拥抱大海,参观了海战博物馆,领略了当年中国人民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悲壮情景。
深圳市沙头角海滨,“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明思克航母,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座以航空母舰为主体的军事主题公园,同学们第一次登上舰艇,零距离接触航母,眼界大开,还依次参观了东莞科技馆,体验了近 20项娱乐项目。
“农村娃娃大多为第一次坐火车,出远门到大城市,陌生,胆怯,好奇,几天后,回来路上和工作人员混熟了,还有些不好管了。”陪伴的老师深有感触地说。
其实,这些留守儿童眼界开了,渐渐觉得自己长大了,成为有人管有人爱的幸运者。
县教育局关爱留守儿童指导中心抽出专人陪伴孩子们一路南下,与长年在那里务工的亲人们团聚,共叙天伦,共同体味着夏令营的快乐、温馨和美妙。 今年7月6日上午,又是泾干湖公园广场。泾阳县举行了第二届“传递温暖,爱心筑梦”关爱留守儿童亲情夏令营启动仪式。县委等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各镇各部门主要领导,留守儿童和临时监护人、所在学校负责人以及夏令营工作人员到场为51名留守儿童送行。县长张渭亲自将营旗授予留守儿童代表赵斌,并宣布夏令营正式开营。孩子们乘火车来到了父母集中打工的昆山,和父母团圆在一起时间很长,有的直到下学期快开学才返回。
两次大型关爱亲情见面会、两次夏令营,都是由泾阳县委县政府出资安排,免费为大家提供一切便利。目的是唤起社会重视,最终希望外出打工子弟无论挣钱与否,都不要忘了家乡,不要忘了在老家留守的儿女和老人,不要忘了他们的根!
校校建起“亲情室” 亲子千里可“视频”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督促下,该县成立了由教育、妇联、财政等15个单位组成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小组,建立县级领导定点联系留守儿童制度,同时还完善落实联系卡、教师结对帮扶包抓、监护人培训、定期亲情交流、特别关爱、法制教育培训、安全保障等七项制度,到目前,全县建成指导站12个,儿童成长家园3所,家长学校171所,共结帮扶对子1570对。
去年暑期,为了便于留守儿童平时和父母亲近距离接触,使亲情永葆常态不降温,泾阳县委县政府斥资70万元,为全县130所有留守儿童的学校建立“亲情联系室”,配备了所有的设备,并有专人负责指导使用。聘请专家对近千名留守儿童进行互动式体验培训,使他们人人都能在短时间内接通视频电话,进行亲情交流。
不久,泾阳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实施方案》,由县教育局牵头,学校出面,教师身体力行深入一线当主角,来完成真正从根上关爱帮助留守儿童。教育局确定1000名党员教师与1000名留守儿童结为“1+1”帮扶对子,当好“代理家长”,做到“四个优先”。即学习上优先辅导,为留守儿童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建立进步档案;生活上优先照顾,对他们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活动上优先安排,鼓励留守儿童多参加集体活动或者根据他们的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物质上优先照顾,根据季节变化,不定期给帮扶儿童给予物质奖励,使他们享受到温暖。
逸夫小学是县教育局直属学校,学生父母长期在外省打工的有15个,实际上加上父母在外打零工的不下100多人,校长宗晓燕说:“每周四下午四点多,大课间成了留守儿童在‘亲情室’集中联系的时段,‘妈妈,我想你们!’‘你要好好学习,听爷爷奶奶的话,有人欺负你,你就给老师说!’ 这是亲情室沟通的最常用的家常话。说着说着他们就都流泪了。”为了让这些娃娃随时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学校在许多文体活动中尽量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在参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得到快乐。有的当上班里的小组长,有的成了校园的快乐广播员和自主社团的负责人,有的还是每周升国旗仪式的小主持人。看到老师同伴关心他们,孩子们打开了心灵的窗户,个个变得比以前自信多了。
采访中,县教育局局长苟俊涛对记者说:“去年十月,我们特意向全县3000余名在外打工者发出了《一封信》,倡导在外务工人员一周至少与孩子通一次电话,一个月至少和老师联系一次,一年至少与孩子团圆一回。”同时,教育局还利用六一儿童节,加大力度走访慰问留守儿童。为三个留守儿童家园配备了台式电脑,为留守儿童集中的英才学校配备了手提式电脑,大大方便了孩子和家长视频交流。
记者走进云阳镇初级中学。这是乡村里人数规模较大的学校,走廊上方书写着世界名人名言,柱子上展示着每一个留守儿童的照片,书写着他们的不同心愿,一张特殊的全家福照片挂在“亲情联系室”的门口上方。这是31名留守儿童和代理家长的合影。校长办公室隔壁就是“留守儿童亲情室”,同时还是 “心理咨询室”。室内的布置充满了温馨和亲切感。网络视频、固定电话、打印机样样齐全,方便每一个留守儿童、代理家长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联系。墙壁上悬挂“留守儿童关爱组织机构和职责”、“留守儿童亲情联系室管理制度”、“心理咨询制度”、“爱心家长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和“管理员职责”。据了解,学校定期召开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和帮扶教师见面会,建立有留守兒童档案,制订有留守儿童帮扶计划、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制度、留守儿童沟通交流制度等,同时配有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员,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关爱留守儿童的日常工作重头戏,由妇联、关工委实实在在地转移到了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
特别孩子特别爱 “代理家长”来撑台
留守儿童是一个比较特别的群体,对他们的教育也需要特别的费心。泾阳县推出的留守儿童“代理家长”制度就是一个独具匠心的设计,它要求每个有留守儿童的学校,聘请优秀的班主任、优秀教师作为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留守儿童是女孩的“代理家长”一般由女教师担任),县财政每年出资100万元用于补贴和奖励担任“代理家长”的教师。2014年,全县共有776名“代理家长”(“爱心妈妈”或“爱心爸爸”)得到表彰奖励。
推行“代理家长”已经成为每个有留守儿童的学校的一项制度。县教育局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指导中心”,制定实施细则,对“代理家长”的培训、聘任、职责履行、考核、奖励及解聘等进行规范,要求他们必须做到“三知”、“三多”和“三沟通”。要从孩子生活、学习、行为习惯、安全等方面对孩子全面进行教育引导,具体做到“五个一”: 每周在“代理家长”家中居住生活一天,每周指导、联系、辅导作业一次,每月与留守儿童父母、临时监护人、任课教师联系一次,每学期制订一份关爱工作计划,每月向学校分管领导汇报关爱帮扶情况,同时具体负责留守儿童档案的完善,使代理家长真正成为留守儿童生活中的知情人、学习中的引路人和成长中的保护人,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教育局关爱指导中心按照“代理家长”工作任务,对他们的履职情况每周进行量化考核,月底进行小结,每学期进行期末汇总。各学校采取了“爱心家长”自评与学校推荐小组联评的形式,并将考核结果在学期末上报,同时,考核为一级的“代理家长”经过筛选,由教育局进行年终表彰,责任心不强、履职不认真的取消其“代理家长”的资格。
暑假前,记者在泾干镇吉元小学看到,他们正在为开展家访活动而奔忙。校长费小宁亲自带領校委会成员、“代理家长”走村入户登门家访,和临时监护人面对面的交流学生成长与进步,并组织临时监护人学习县局暑期安全教育文件,强调学生的防溺水、防触电、防交通事故等方面的安全知识。并要求临时监护人及时反馈孩子在家情况,和学校多沟通常联系,共同教育好孩子。
家访场面让人难以忘记。当她们进入吉元村,远远看到欢迎的人群,孩子们双手捧书写着“热烈欢迎老师”几个鲜红大字的牌子。走进家门,整齐地摆放着准备好的茶水和凳子,爷爷奶奶连声说“欢迎!欢迎!”大家特别感动,像一家人无拘无束坐在一起交流。据说,像这样的家访活动,学校坚持每学期开展3次,要求爱心家长每月家访2次,并向学校汇报家访情况及效果等。
为了增长留守儿童的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兴趣,假期里,学校还组织留守儿童参观附近的生态园、苗圃,让他们认识许多花草树木,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同时教育他们爱护花草树木,知道这些花草树木的美丽是要靠辛勤劳动的,告诉他们劳动光荣,劳动可以创造一切。
“我们不再孤单,我们生活在留守儿童的乐园。”这是距离县城较远的云阳英才小学校教学楼上的一幅标语,这是全县留守儿童最多最集中的一所民办学校,同时还兼办着幼儿园。这里聚集着留守儿童80多人,若加上父母在省内打零工的儿童就有近300人。由于缺少老师,他连教职工算在内每人包两个学生做起代理家长。“人家把我‘收编’了!”副校长雷红军深有感慨地说,“我妻子刘巧珍喜欢孩子,把六亩地的菜一收,靠卖菜积蓄的钱,就地办起了这所小学附带幼儿园,她还把我从汽车修理厂也拉了进来,她管教学当校长,我的任务是管后勤服务。”据了解,这所学校开办18年了,靠滚雪球不断发展壮大,现在固定资产达200多万元。学校不但收费低廉,而且还为不少家境贫寒的留守儿童减免了学杂费。
“爱心妈妈”作用大 关爱呵护赛亲妈
云阳镇初级中学31个留守儿童各有一个代理家长,21个“代理妈妈”,10个“代理爸爸”。主管政教的副校长蒋海艳身兼多职,同时也是一位“代理妈妈”。学校里规定,每周二周四晚自习时间,是留守儿童与家长联系、亲情见面时间。孩子们起初在老师的带领下与在外打工的家长视频见面,多少还有些拘束。后来蒋海艳将这一管理任务交给了八三班班长马瑞,同学们自主管理,聊天十分自然。他们在代理家长的呵护照顾下,个个进步很快。
六年级四班的张礼洁出生八个月大就离开父母,一直靠爷爷奶奶抚养,她的性格很胆怯、内向。蒋海艳决定“承包”这个学生,做她的“代理妈妈”。
“你父母多少天看你一次?”蒋老师问。“每年春节回来一次,一周后就走了。”“我很想他们!”张礼洁说着就哭起来。“以后我就是你的妈妈,她能做的,老师我一定做给你”。蒋老师及时给了学生安慰,并在班上强调:“谁以后再欺负张礼洁,我是她妈妈,我就会收拾谁!”这次给张礼洁着实长了志气。
尽管寄宿制学校的德育工作是繁杂无序,从周一早上到周五放学一刻都清闲不了;尽管每周有11节课,但蒋老师还是时时牵挂着自己的“女儿”,利用一切机会关注她。
为了让礼洁和其他孩子一样,能积极向上、快乐生活,蒋老师尽其所能地帮助她树立信心。每次巡课,她都会在张礼洁的班级多逗留一会儿,询问她的学习、生活情况,这个时候,她的目光总是充满怜爱的——摸摸孩子的头、拍拍她的肩膀、翻翻她的作业;她曾经电话联系孩子远在江苏的父母,以便共同教育好孩子;她多次联系张礼洁的爷爷,询问孩子在家的情况,让他有事随时找自己;在礼洁的班主任请假的日子里,蒋老师尽可能地给她创造展示的机会——让她负责班级展板的布置、家长会时让礼洁负责家长的接待工作……
用蒋老师的话说就是,“咱也有娃,将心比心,咱不能叫娃再孤单下去!”开始张礼洁在蒋老师面前说话眼睛都不敢正视,飘忽来飘忽去,一年以后,她变得自信开朗起来。
现在的礼洁,尽管她还倔强地说自己“不想爸爸妈妈”,但她还是会每周给爸爸妈妈打电话让他们不要太累了,她会听爷爷奶奶话的;她已经完全适应了学校的寄宿制生活,生活自理能力强;周末,她会替爷爷奶奶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洗衣服、做简单的饭菜、打扫房间,甚至下地帮着干农活……
礼洁面对记者再三问话,终于开口了,她说她慢慢长大了,一定会管好自己、好好学习的,并且尽可能地让爷爷奶奶放心。这个暑假,她还在偷偷地自学画画。她说,一定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当个画家,给爸爸妈妈画一个温暖的家,让他们不再辛苦地外出打工,让全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刘君玲,云阳镇中学物理老师兼八年级三班班主任 ,她关爱的“女儿”是内心脆弱,最需要爱的马瑞,特别当马瑞生病的时候,刘老师用爱感化她。
去年冬天下雪时,道路结冰,马瑞在放学回宿舍时候摔了一跤,腿摔伤了。天快黑了,刘老师和政教处的几个老师迅速把她送去医院治疗,路上,马瑞一声不吭,到医院治疗的时候马瑞忍着疼痛,尽管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还是不吭声。刘老师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就像搂自己孩子一样把她紧紧搂在怀里,安慰地说:“马瑞,想哭就哭吧!别怕,有老师呢!”
后来回到学校,刘老师安排几个乐意帮助马瑞的同学轮流接送她上学、放学,买饭等。经过大家的精心照顾,马瑞很快就康复了,并没有耽误期末考试。之后,马瑞在学习上更加努力,性格也变开朗了。
“准妈妈”带出“小助手”,
做人育人双丰收 吉元小学任翔老师从2011年9月开始从教,今年所带的四年级学生个个有个性,她发现班里有几个孩子不太一样。他们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每一个都让人心疼。许珂欣最后一次见到爸爸是小学一年级入学报名时,报完名爸爸就远走他乡,这么久一直没有回来看过孩子;尉夏轩、岳天宇还好一点儿,爸爸妈妈一年回来一次,由爷爷奶奶代为照管。思前想后,综合考虑了各个孩子的情況,她选择了许珂欣。
珂欣是一个自尊心极强、很要强的一个孩子,跟别人不比吃穿用度,也愿意帮助别人。但是细细观察有时候她与同学相处,脾气暴躁,言语上总会或多或少伤害到别人。为了改善她的性格,任老师特意在分配小组成员的时候,给她安排了几个比较温顺、腼腆的组员,希望大家能够做到性格互补,效果是不错的,在珂欣的带领下,这个小组学习气氛浓厚,珂欣变得温顺了,那几个腼腆内向的同学也开朗了;小组值日的时候珂欣也能合理分配劳动任务,大家各司其职认真值日。
在选择英语学科代表的时候,任老师特意安排珂欣来担任。每天早上的操前读时间,都是小助手珂欣带领全班同学读书,甚至个别辅导她都做得有模有样。
任老师带一个班的语文课和两个班的英语课,批阅的作业量较大,珂欣会主动帮老师批阅检查同学们的练习作业,每一处错误都会细细勾画出来,在旁边写上正确的。她一丝不苟的精神及很工整的英语书写,感染了其他同学,大家的英语书写都有明显进步。
班里有一个学困生,因为基础太差,考试成绩总是个位数,同学们都不愿意与他当同桌,帮扶他。任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尝试与珂欣沟通,希望她能帮扶这个学生。珂欣稍显犹豫却还是答应了,老师觉得自己有点为难孩子了,可是当看见他俩为学习忙碌的身影的时候,任老师觉得找对人了。早读到了自读英语时间,珂欣就带着他一句一句读,及时纠正发音;到了语文早读时间,就带着他抑扬顿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下课了,其他孩子出去玩,珂欣在帮他辅导作业、背课文、记单词;提前到校,珂欣会督促他拿出作业,赶紧先帮他检查一遍,能改正的及时改正然后再交作业。功夫不负有心人,珂欣的努力总算有了成果。这个学困生的成绩由原来的个位数有了明显的提高,期末测试语文英语都在六十多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个班的英语成绩由全镇倒数第一变成了全镇第二名。
与珂欣相处的这一年半时间,珂欣在改变、在成长,任老师在爱护、帮扶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谁也看不出她还是一位“准妈妈”呢。
“近一年的工作中,我除了老师的身份,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爱心妈妈。虽然我还是个未婚的小姑娘,却对这个称呼满心欢喜,对这份工作尽职尽责,我很感谢学校给我这样一次机会,让我提前知道做‘妈妈’的快乐与职责。”像任翔老师这样关爱班里的留守儿童,把特别的爱送给留守“儿子”,未婚就早早当上准妈妈的还有逸夫小学的张莹、云阳初中的杨媛等许多年轻老师,她们用爱做一缕阳光,温暖着留守儿童的心房。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正是这些代理妈妈、代理爸爸们视留守儿童为自己的亲生骨肉一般,知热知冷,四季相守,关爱有加,不计得失,才保证了这个群体生活学习乃至心理健康等各个方面和正常的孩子一样,同步发展,许多孩子的学习等方面都冲在了同学的前头。
每个留守儿童,他们的喜怒哀乐都会紧紧地牵动着老师的每一根神经,一张笑脸和点点滴滴的进步都深深地印在老师的心中。老师的关爱像一盏明灯,为他们驱散“孤独和寂寞”,伴着他们勇敢前行。
亲情乡情公仆情 留守儿童总关情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泾阳县已经建立了“党政统筹、部门联动、镇级负责、学校为主、家庭尽责、社会参与、儿童为本”的“七位一体”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实现了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地成长。由于该县采取的措施得力,抓得紧,落得实,留守儿童的数字从2013年前3000多人减少至现在的800余人。
记者发现,该县正在扩大教育培训范围,教育在外的家长们转变观念,多给孩子关爱,无论走多远,都应该常与孩子联系,多抽时间回家看望,多监管和教育孩子,让他们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许多学校把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延伸到假期。举办了诸如集体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集体劳动、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等有意义的活动,不断培养孩子们的归属感。一些学校还开放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以及乒乓球室等场所,让留守儿童有地方学习、娱乐, 一些村级组织也发挥了补充作用,经常组织有意义的活动。村级图书室、活动室等场所,每天向留守儿童免费开放,让留守儿童暑期有了好去处。
“父母外出打工,说明咱的经济实力不行,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趋势,就要增强自身的发展实力,鼓励支持他们在家门口奋斗、回乡创业。”泾阳县人民政府县长张渭如是说。他向记者透露,该县正在想方设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措并举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尽量以宽松的环境使大量的劳动力在家门口获得更多效益,彻底改变他们外出打工的命运,使亲情不再远隔千山万水,让孩子们不再成为“有父母的孤儿”,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稳步向前。
和马瑞一样,一起来到父母打工的江苏昆山,享受着天伦之乐,欣赏着华东城市美丽风景的,还有50多个泾阳县的农村娃娃,他们的年龄不一,但梦想一致,收获多多。相信这次千里之外的亲子团聚夏令营活动会让他们终生难忘。
“没想到,我们远离家乡十多年,亲情在此相遇,我们没想到,没想到。”马瑞的父母一个劲地这样重复着说,几十位团圆在昆山的泾阳籍打工子弟无不感慨万端,打心眼里感谢县委县政府对他们的关注、对孩子们的关爱。他们压根没想到的,县委县政府却做到了。
党政齐抓助民生 亲子圆梦夏令营
泾阳县位于关中平原腹地,属泾河流域灌区,历史上号称关中地区的“白菜心”,但是传统的抱残守缺思想曾经一度束缚着农村许多人,靠一亩三分地来养活一大家子十分紧张,生活上没有多大改善,有的家庭收入捉襟见肘。
走出去, 南下或者东去打工,一时成为不甘寂寞的年轻人的共同愿望与行动,于是形成了一股打工潮,他们远赴广东珠三角、华东长三角,有的还到了西藏、新疆等地。他们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里谋生糊口。辛勤的劳作也得到当地社会的认可,“泾阳纺织”、“泾阳机电”、“泾阳保安”都成了当地叫得上的品牌。有的两口子常年在外,甚至几年才回家一次,难得看望老人和小孩。孩子们很多时候,只能从电话中或者从偶尔寄来的汇款单中,才能感觉到父母的存在。当别的孩子都在享受与父母的天伦之乐的时候,这些孩子却被留在乡下,“留守儿童”这个叫人同情的名号便落在了他们的头上。
有爸妈的孩子像朵花,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似棵草,而且这些“小草”好多都“荒芜”了。据统计,2013年以前,泾阳县的留守儿童有三千多人,他们基本上都是由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其他亲属照顾。亲情的缺失,导致大部分留守儿童形成了自卑、抑郁、厌学、缺乏自信等性格特点,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与生活。
近年来,泾阳县妇联、关工委想方设法帮扶留守儿童与留守家庭,经常组织一些公益活动,诸如致家长的一封信、提倡在外打工子弟每周至少和孩子通一次电话、每月与班主任沟通一次、每年至少回来和娃见一次面等“三个一”活动;围绕怎样教育孙子孙女,培训了不少爷爷奶奶;组织留守儿童代表在县域内的安吴青训班、李仪祉纪念馆等10多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同时,号召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发动企业捐款捐物献爱心,为留守儿童送去了丝丝温暖。但如同手执电暖宝,温在手里,难暖心头。由于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家教缺失、监护缺乏,他们的学习和心理健康问题依旧没有大的改善,有的问题还越来越严重。
2014年5月,距离县城较远的泾阳县口镇,由县妇联组织的爱心企业为留守儿童献爱心赞助现场会在此举行,县委书记陈万峰带领县妇联、教育局、关工委负责同志一起前往,并走访调研。大家看着留守儿童家里年迈的爷爷奶奶行动不便,以及娃娃们个个期盼与忧虑的眼神,再加上听到许多娃娃厌学,经常在家里和老人斗气合不来,再一问“多长时间能和父母亲联系一次”,得知“半年也打不了一次电话”时,陈书记一阵酸楚,心里不是滋味。
一回到县上,他马上召集妇联、教育、财政、关工委等部门领导一起协商,在分析中认为,必要的扶贫资助解决了许多表面的问题,心理的、学习的诸如成长路上的许多问题得不到解决才是根本问题。“有些家里并不穷,但是娃的成长环境不行,育人的措施没有落实!”这是陈书记感到最为焦虑的。
暑期已至,在人们孩童时的记忆中,放假了意味着可以轻松愉快、开心玩耍了,既不用早起上课,也不用晚睡赶作业;既不用担心老师的批评,还不用顾及父母的唠叨,这是多么快乐的事情!但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暑假时间长,他们除远离父母外,还远离同学和老师,心里自然更加思念亲人。思念的感觉总是十分难受的!
去年7月24日,泾阳县城最大的广场——泾干湖广场上,留守儿童夏令营開营仪式在热烈的气氛中开始了。县上四大班子的领导与20多个部门的负责人在陈书记的带领下,特意来为小朋友们及带队老师送行,咸阳市政府主管教育的副市长孙亚政也专程赶来,将“泾阳县留守儿童夏令营”的营旗授给领队手中。
这次夏令营是县上专门为留守儿童开办的。营员来自全县不同的学校,父母都在广东东莞打工。
26日上午,广东东莞, 30名泾阳籍留守儿童用过餐后来到他们入住的宾馆会议室,这时候他们的父母早在这里等候多时,一见到孩子“眼下长这么高了!”不少家长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抱起自己的宝贝,眼泪顿时流个不停。
亲情团聚会上多数人眼里都闪着幸福的泪花。
孩子们短暂的团聚之后,第二天,自觉地归队,前往虎门镇——登上威远炮台,拥抱大海,参观了海战博物馆,领略了当年中国人民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悲壮情景。
深圳市沙头角海滨,“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明思克航母,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座以航空母舰为主体的军事主题公园,同学们第一次登上舰艇,零距离接触航母,眼界大开,还依次参观了东莞科技馆,体验了近 20项娱乐项目。
“农村娃娃大多为第一次坐火车,出远门到大城市,陌生,胆怯,好奇,几天后,回来路上和工作人员混熟了,还有些不好管了。”陪伴的老师深有感触地说。
其实,这些留守儿童眼界开了,渐渐觉得自己长大了,成为有人管有人爱的幸运者。
县教育局关爱留守儿童指导中心抽出专人陪伴孩子们一路南下,与长年在那里务工的亲人们团聚,共叙天伦,共同体味着夏令营的快乐、温馨和美妙。 今年7月6日上午,又是泾干湖公园广场。泾阳县举行了第二届“传递温暖,爱心筑梦”关爱留守儿童亲情夏令营启动仪式。县委等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各镇各部门主要领导,留守儿童和临时监护人、所在学校负责人以及夏令营工作人员到场为51名留守儿童送行。县长张渭亲自将营旗授予留守儿童代表赵斌,并宣布夏令营正式开营。孩子们乘火车来到了父母集中打工的昆山,和父母团圆在一起时间很长,有的直到下学期快开学才返回。
两次大型关爱亲情见面会、两次夏令营,都是由泾阳县委县政府出资安排,免费为大家提供一切便利。目的是唤起社会重视,最终希望外出打工子弟无论挣钱与否,都不要忘了家乡,不要忘了在老家留守的儿女和老人,不要忘了他们的根!
校校建起“亲情室” 亲子千里可“视频”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督促下,该县成立了由教育、妇联、财政等15个单位组成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小组,建立县级领导定点联系留守儿童制度,同时还完善落实联系卡、教师结对帮扶包抓、监护人培训、定期亲情交流、特别关爱、法制教育培训、安全保障等七项制度,到目前,全县建成指导站12个,儿童成长家园3所,家长学校171所,共结帮扶对子1570对。
去年暑期,为了便于留守儿童平时和父母亲近距离接触,使亲情永葆常态不降温,泾阳县委县政府斥资70万元,为全县130所有留守儿童的学校建立“亲情联系室”,配备了所有的设备,并有专人负责指导使用。聘请专家对近千名留守儿童进行互动式体验培训,使他们人人都能在短时间内接通视频电话,进行亲情交流。
不久,泾阳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实施方案》,由县教育局牵头,学校出面,教师身体力行深入一线当主角,来完成真正从根上关爱帮助留守儿童。教育局确定1000名党员教师与1000名留守儿童结为“1+1”帮扶对子,当好“代理家长”,做到“四个优先”。即学习上优先辅导,为留守儿童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建立进步档案;生活上优先照顾,对他们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活动上优先安排,鼓励留守儿童多参加集体活动或者根据他们的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物质上优先照顾,根据季节变化,不定期给帮扶儿童给予物质奖励,使他们享受到温暖。
逸夫小学是县教育局直属学校,学生父母长期在外省打工的有15个,实际上加上父母在外打零工的不下100多人,校长宗晓燕说:“每周四下午四点多,大课间成了留守儿童在‘亲情室’集中联系的时段,‘妈妈,我想你们!’‘你要好好学习,听爷爷奶奶的话,有人欺负你,你就给老师说!’ 这是亲情室沟通的最常用的家常话。说着说着他们就都流泪了。”为了让这些娃娃随时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学校在许多文体活动中尽量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在参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得到快乐。有的当上班里的小组长,有的成了校园的快乐广播员和自主社团的负责人,有的还是每周升国旗仪式的小主持人。看到老师同伴关心他们,孩子们打开了心灵的窗户,个个变得比以前自信多了。
采访中,县教育局局长苟俊涛对记者说:“去年十月,我们特意向全县3000余名在外打工者发出了《一封信》,倡导在外务工人员一周至少与孩子通一次电话,一个月至少和老师联系一次,一年至少与孩子团圆一回。”同时,教育局还利用六一儿童节,加大力度走访慰问留守儿童。为三个留守儿童家园配备了台式电脑,为留守儿童集中的英才学校配备了手提式电脑,大大方便了孩子和家长视频交流。
记者走进云阳镇初级中学。这是乡村里人数规模较大的学校,走廊上方书写着世界名人名言,柱子上展示着每一个留守儿童的照片,书写着他们的不同心愿,一张特殊的全家福照片挂在“亲情联系室”的门口上方。这是31名留守儿童和代理家长的合影。校长办公室隔壁就是“留守儿童亲情室”,同时还是 “心理咨询室”。室内的布置充满了温馨和亲切感。网络视频、固定电话、打印机样样齐全,方便每一个留守儿童、代理家长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联系。墙壁上悬挂“留守儿童关爱组织机构和职责”、“留守儿童亲情联系室管理制度”、“心理咨询制度”、“爱心家长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和“管理员职责”。据了解,学校定期召开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和帮扶教师见面会,建立有留守兒童档案,制订有留守儿童帮扶计划、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制度、留守儿童沟通交流制度等,同时配有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员,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关爱留守儿童的日常工作重头戏,由妇联、关工委实实在在地转移到了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
特别孩子特别爱 “代理家长”来撑台
留守儿童是一个比较特别的群体,对他们的教育也需要特别的费心。泾阳县推出的留守儿童“代理家长”制度就是一个独具匠心的设计,它要求每个有留守儿童的学校,聘请优秀的班主任、优秀教师作为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留守儿童是女孩的“代理家长”一般由女教师担任),县财政每年出资100万元用于补贴和奖励担任“代理家长”的教师。2014年,全县共有776名“代理家长”(“爱心妈妈”或“爱心爸爸”)得到表彰奖励。
推行“代理家长”已经成为每个有留守儿童的学校的一项制度。县教育局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指导中心”,制定实施细则,对“代理家长”的培训、聘任、职责履行、考核、奖励及解聘等进行规范,要求他们必须做到“三知”、“三多”和“三沟通”。要从孩子生活、学习、行为习惯、安全等方面对孩子全面进行教育引导,具体做到“五个一”: 每周在“代理家长”家中居住生活一天,每周指导、联系、辅导作业一次,每月与留守儿童父母、临时监护人、任课教师联系一次,每学期制订一份关爱工作计划,每月向学校分管领导汇报关爱帮扶情况,同时具体负责留守儿童档案的完善,使代理家长真正成为留守儿童生活中的知情人、学习中的引路人和成长中的保护人,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教育局关爱指导中心按照“代理家长”工作任务,对他们的履职情况每周进行量化考核,月底进行小结,每学期进行期末汇总。各学校采取了“爱心家长”自评与学校推荐小组联评的形式,并将考核结果在学期末上报,同时,考核为一级的“代理家长”经过筛选,由教育局进行年终表彰,责任心不强、履职不认真的取消其“代理家长”的资格。
暑假前,记者在泾干镇吉元小学看到,他们正在为开展家访活动而奔忙。校长费小宁亲自带領校委会成员、“代理家长”走村入户登门家访,和临时监护人面对面的交流学生成长与进步,并组织临时监护人学习县局暑期安全教育文件,强调学生的防溺水、防触电、防交通事故等方面的安全知识。并要求临时监护人及时反馈孩子在家情况,和学校多沟通常联系,共同教育好孩子。
家访场面让人难以忘记。当她们进入吉元村,远远看到欢迎的人群,孩子们双手捧书写着“热烈欢迎老师”几个鲜红大字的牌子。走进家门,整齐地摆放着准备好的茶水和凳子,爷爷奶奶连声说“欢迎!欢迎!”大家特别感动,像一家人无拘无束坐在一起交流。据说,像这样的家访活动,学校坚持每学期开展3次,要求爱心家长每月家访2次,并向学校汇报家访情况及效果等。
为了增长留守儿童的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兴趣,假期里,学校还组织留守儿童参观附近的生态园、苗圃,让他们认识许多花草树木,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同时教育他们爱护花草树木,知道这些花草树木的美丽是要靠辛勤劳动的,告诉他们劳动光荣,劳动可以创造一切。
“我们不再孤单,我们生活在留守儿童的乐园。”这是距离县城较远的云阳英才小学校教学楼上的一幅标语,这是全县留守儿童最多最集中的一所民办学校,同时还兼办着幼儿园。这里聚集着留守儿童80多人,若加上父母在省内打零工的儿童就有近300人。由于缺少老师,他连教职工算在内每人包两个学生做起代理家长。“人家把我‘收编’了!”副校长雷红军深有感慨地说,“我妻子刘巧珍喜欢孩子,把六亩地的菜一收,靠卖菜积蓄的钱,就地办起了这所小学附带幼儿园,她还把我从汽车修理厂也拉了进来,她管教学当校长,我的任务是管后勤服务。”据了解,这所学校开办18年了,靠滚雪球不断发展壮大,现在固定资产达200多万元。学校不但收费低廉,而且还为不少家境贫寒的留守儿童减免了学杂费。
“爱心妈妈”作用大 关爱呵护赛亲妈
云阳镇初级中学31个留守儿童各有一个代理家长,21个“代理妈妈”,10个“代理爸爸”。主管政教的副校长蒋海艳身兼多职,同时也是一位“代理妈妈”。学校里规定,每周二周四晚自习时间,是留守儿童与家长联系、亲情见面时间。孩子们起初在老师的带领下与在外打工的家长视频见面,多少还有些拘束。后来蒋海艳将这一管理任务交给了八三班班长马瑞,同学们自主管理,聊天十分自然。他们在代理家长的呵护照顾下,个个进步很快。
六年级四班的张礼洁出生八个月大就离开父母,一直靠爷爷奶奶抚养,她的性格很胆怯、内向。蒋海艳决定“承包”这个学生,做她的“代理妈妈”。
“你父母多少天看你一次?”蒋老师问。“每年春节回来一次,一周后就走了。”“我很想他们!”张礼洁说着就哭起来。“以后我就是你的妈妈,她能做的,老师我一定做给你”。蒋老师及时给了学生安慰,并在班上强调:“谁以后再欺负张礼洁,我是她妈妈,我就会收拾谁!”这次给张礼洁着实长了志气。
尽管寄宿制学校的德育工作是繁杂无序,从周一早上到周五放学一刻都清闲不了;尽管每周有11节课,但蒋老师还是时时牵挂着自己的“女儿”,利用一切机会关注她。
为了让礼洁和其他孩子一样,能积极向上、快乐生活,蒋老师尽其所能地帮助她树立信心。每次巡课,她都会在张礼洁的班级多逗留一会儿,询问她的学习、生活情况,这个时候,她的目光总是充满怜爱的——摸摸孩子的头、拍拍她的肩膀、翻翻她的作业;她曾经电话联系孩子远在江苏的父母,以便共同教育好孩子;她多次联系张礼洁的爷爷,询问孩子在家的情况,让他有事随时找自己;在礼洁的班主任请假的日子里,蒋老师尽可能地给她创造展示的机会——让她负责班级展板的布置、家长会时让礼洁负责家长的接待工作……
用蒋老师的话说就是,“咱也有娃,将心比心,咱不能叫娃再孤单下去!”开始张礼洁在蒋老师面前说话眼睛都不敢正视,飘忽来飘忽去,一年以后,她变得自信开朗起来。
现在的礼洁,尽管她还倔强地说自己“不想爸爸妈妈”,但她还是会每周给爸爸妈妈打电话让他们不要太累了,她会听爷爷奶奶话的;她已经完全适应了学校的寄宿制生活,生活自理能力强;周末,她会替爷爷奶奶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洗衣服、做简单的饭菜、打扫房间,甚至下地帮着干农活……
礼洁面对记者再三问话,终于开口了,她说她慢慢长大了,一定会管好自己、好好学习的,并且尽可能地让爷爷奶奶放心。这个暑假,她还在偷偷地自学画画。她说,一定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当个画家,给爸爸妈妈画一个温暖的家,让他们不再辛苦地外出打工,让全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刘君玲,云阳镇中学物理老师兼八年级三班班主任 ,她关爱的“女儿”是内心脆弱,最需要爱的马瑞,特别当马瑞生病的时候,刘老师用爱感化她。
去年冬天下雪时,道路结冰,马瑞在放学回宿舍时候摔了一跤,腿摔伤了。天快黑了,刘老师和政教处的几个老师迅速把她送去医院治疗,路上,马瑞一声不吭,到医院治疗的时候马瑞忍着疼痛,尽管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还是不吭声。刘老师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就像搂自己孩子一样把她紧紧搂在怀里,安慰地说:“马瑞,想哭就哭吧!别怕,有老师呢!”
后来回到学校,刘老师安排几个乐意帮助马瑞的同学轮流接送她上学、放学,买饭等。经过大家的精心照顾,马瑞很快就康复了,并没有耽误期末考试。之后,马瑞在学习上更加努力,性格也变开朗了。
“准妈妈”带出“小助手”,
做人育人双丰收 吉元小学任翔老师从2011年9月开始从教,今年所带的四年级学生个个有个性,她发现班里有几个孩子不太一样。他们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每一个都让人心疼。许珂欣最后一次见到爸爸是小学一年级入学报名时,报完名爸爸就远走他乡,这么久一直没有回来看过孩子;尉夏轩、岳天宇还好一点儿,爸爸妈妈一年回来一次,由爷爷奶奶代为照管。思前想后,综合考虑了各个孩子的情況,她选择了许珂欣。
珂欣是一个自尊心极强、很要强的一个孩子,跟别人不比吃穿用度,也愿意帮助别人。但是细细观察有时候她与同学相处,脾气暴躁,言语上总会或多或少伤害到别人。为了改善她的性格,任老师特意在分配小组成员的时候,给她安排了几个比较温顺、腼腆的组员,希望大家能够做到性格互补,效果是不错的,在珂欣的带领下,这个小组学习气氛浓厚,珂欣变得温顺了,那几个腼腆内向的同学也开朗了;小组值日的时候珂欣也能合理分配劳动任务,大家各司其职认真值日。
在选择英语学科代表的时候,任老师特意安排珂欣来担任。每天早上的操前读时间,都是小助手珂欣带领全班同学读书,甚至个别辅导她都做得有模有样。
任老师带一个班的语文课和两个班的英语课,批阅的作业量较大,珂欣会主动帮老师批阅检查同学们的练习作业,每一处错误都会细细勾画出来,在旁边写上正确的。她一丝不苟的精神及很工整的英语书写,感染了其他同学,大家的英语书写都有明显进步。
班里有一个学困生,因为基础太差,考试成绩总是个位数,同学们都不愿意与他当同桌,帮扶他。任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尝试与珂欣沟通,希望她能帮扶这个学生。珂欣稍显犹豫却还是答应了,老师觉得自己有点为难孩子了,可是当看见他俩为学习忙碌的身影的时候,任老师觉得找对人了。早读到了自读英语时间,珂欣就带着他一句一句读,及时纠正发音;到了语文早读时间,就带着他抑扬顿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下课了,其他孩子出去玩,珂欣在帮他辅导作业、背课文、记单词;提前到校,珂欣会督促他拿出作业,赶紧先帮他检查一遍,能改正的及时改正然后再交作业。功夫不负有心人,珂欣的努力总算有了成果。这个学困生的成绩由原来的个位数有了明显的提高,期末测试语文英语都在六十多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个班的英语成绩由全镇倒数第一变成了全镇第二名。
与珂欣相处的这一年半时间,珂欣在改变、在成长,任老师在爱护、帮扶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谁也看不出她还是一位“准妈妈”呢。
“近一年的工作中,我除了老师的身份,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爱心妈妈。虽然我还是个未婚的小姑娘,却对这个称呼满心欢喜,对这份工作尽职尽责,我很感谢学校给我这样一次机会,让我提前知道做‘妈妈’的快乐与职责。”像任翔老师这样关爱班里的留守儿童,把特别的爱送给留守“儿子”,未婚就早早当上准妈妈的还有逸夫小学的张莹、云阳初中的杨媛等许多年轻老师,她们用爱做一缕阳光,温暖着留守儿童的心房。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正是这些代理妈妈、代理爸爸们视留守儿童为自己的亲生骨肉一般,知热知冷,四季相守,关爱有加,不计得失,才保证了这个群体生活学习乃至心理健康等各个方面和正常的孩子一样,同步发展,许多孩子的学习等方面都冲在了同学的前头。
每个留守儿童,他们的喜怒哀乐都会紧紧地牵动着老师的每一根神经,一张笑脸和点点滴滴的进步都深深地印在老师的心中。老师的关爱像一盏明灯,为他们驱散“孤独和寂寞”,伴着他们勇敢前行。
亲情乡情公仆情 留守儿童总关情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泾阳县已经建立了“党政统筹、部门联动、镇级负责、学校为主、家庭尽责、社会参与、儿童为本”的“七位一体”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实现了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地成长。由于该县采取的措施得力,抓得紧,落得实,留守儿童的数字从2013年前3000多人减少至现在的800余人。
记者发现,该县正在扩大教育培训范围,教育在外的家长们转变观念,多给孩子关爱,无论走多远,都应该常与孩子联系,多抽时间回家看望,多监管和教育孩子,让他们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许多学校把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延伸到假期。举办了诸如集体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集体劳动、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等有意义的活动,不断培养孩子们的归属感。一些学校还开放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以及乒乓球室等场所,让留守儿童有地方学习、娱乐, 一些村级组织也发挥了补充作用,经常组织有意义的活动。村级图书室、活动室等场所,每天向留守儿童免费开放,让留守儿童暑期有了好去处。
“父母外出打工,说明咱的经济实力不行,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趋势,就要增强自身的发展实力,鼓励支持他们在家门口奋斗、回乡创业。”泾阳县人民政府县长张渭如是说。他向记者透露,该县正在想方设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措并举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尽量以宽松的环境使大量的劳动力在家门口获得更多效益,彻底改变他们外出打工的命运,使亲情不再远隔千山万水,让孩子们不再成为“有父母的孤儿”,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稳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