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引《诗》论《诗》说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code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引《诗》论《诗》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梳理,《论语》引《诗》论《诗》有其独到之处,而用途则主要为表达社会理想,阐述学问之道,明修身履德之义,批判规谏及表达试论观念。
  关键词:《论语》 引《诗》 论《诗》 用途
  引言
  《诗经》是儒家的经典,是孔子教授弟子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被认为是《诗》学研究的第一人,仅就《论语》而言,引《诗》论《诗》多达二十章。朱自清先生认为,著述引《诗》论《诗》,从《论语》开始[1]。而孔子对《诗经》的引用与阐述形成一系列的诗学思想,赋予了《诗经》更加丰富的内容,也奠定了中国诗学的基础。
  一、《论语》引《诗》论《诗》之特点
  今本《论语》二十篇,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其中引《诗》或论《诗》的语录有20章。其中引征《颂》2处涉及2首诗歌,引征《大雅》1处涉及1首诗歌,引征《小雅》3处涉及2首诗歌,引征《国风》4处涉及4首诗歌,引征“逸诗”2处,论说《诗经》6处,论说《国风》3处,论说“雅颂”1处。《论语》的引《诗》论《诗》具有两个显著特点。
  其一,以引《诗》为主,引《诗》方式突出。孔子及其弟子在对《诗》的引论中,以引用《诗》中语句为主,多达12章,风、雅、颂的分布较为平均。引《诗》多以断章的形式提出自己的认识和感悟,进而发扬《诗》的社会功用和教化功用。后人对孔子引《诗》“断章取义”的方式颇为诟病,其实这种“断章取义”有其时代背景和必要性。而“断章”是否合适、“取义”是否精妙,决定了引用文本的接受程度。《论语》的引《诗》具有独特的引论方式。引《诗》的方式大致遵循“剥离母体——语境转换——本义转向——语义引申”这一过程。如《学而》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引自《卫风·淇奥》,虽然结构一致,但《论语》借用原句后,意义上做了引申处理,意义指向由治玉工艺变为学习之道,意为学习当不断深化。在原文本的基础上引申出来“切磋琢磨”,为人熟知的含义是“学习不断深化”之义,所以,《论语》的引《诗》影响超出它的母体。孔子的引《诗》加深人们对《诗经》诗歌的接受度,是《诗经》被传承的原因之一。
  其二,论《诗》从整体着眼,所涉文本单一。《论语》中评论《诗》的语录有10章,其中,把《诗》作为整体加以评论的有6章。这6章用“诗”、“诗三百”等字样阐述孔子对《诗经》的功能和意义的认识。评论《国风》3章,只涉及《关雎》占到2章,《周南》《召南》总论占1章。可见,孔子对《关雎》非常重视,《关雎》在《诗》中处于首篇第一首的位置。孔子认为《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2],符合“中庸”之德,是典范性作品。孔子的观念为汉儒继承并发展,《毛诗序》认为《关雎》是“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夫妇关系是人伦之始,是天下一切道德完善的基础。《关雎》具有典范意义,所以才被列为“《风》之始”。由此可见,孔子的论《诗》对《诗》的经学化有导向的作用。[3]评论《雅》《颂》只有1章,即“子曰: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这表明,孔子晚年回到鲁国时,《诗》的音乐已经发生错乱现象,孔子对此作整理工作,使之符合古乐原状。这一章论《诗》涉及音乐的整理,不涉及诗歌内容及思想的评价。
  《论语》中的引《诗》论《诗》富有灵活性,并不是简单的借助于诗本义,而是通过延伸和扩展达到意思的推出。《论语》中的引《诗》论《诗》,贯彻了“诗为我用”的方法,又表明了儒家的诗学观念。
  二、《论语》引《诗》论《诗》之用途
  孔子生活的时代战乱不断,“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各国诸侯纷争,擅自执掌大权,老百姓议论纷纷,礼崩乐坏。孔子主张恢复周礼的权威。《诗经》中含有周礼重要的等级道德规范和礼节仪式。孔子把“诗三百”作为教材,在对《诗经》充分熔铸的基础上,发挥其更大的社会功效及价值。
  (一)论《诗》为从政之用
  先秦时期,《诗经》被广泛地应用于政治或外交场合,《左传》《国语》等先秦叙事著作中,记载了大量在外交场合中赋诗言志、引诗证志的实例。这表明,《诗》的社会用途更为人重视,《诗》是上层贵族在外交活动中表明心志、交流情感所必需的交际工具,贵族青年需要通过恰到好处地赋《诗》来表达自己的意图。所以,孔子才强调“不学《诗》,无以言”。孔子尤为重视《诗》的现实功用性,对《诗经》的社会用途做出了明确的阐述和总结。
  在《论语》中孔子表示:“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言,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2]儒学主张学以致用。《诗》在孔子看来,是从政的必读科目,或者讲,读了《诗》,就应该能够处理政治、外交方面的事务。春秋时代的外交酬酢或谈判活动,多半通过“赋诗言志”来表达思想、表达意图。所以孔子认为,学诗如果不能“达政”和“专对”,就等于白学。能够在政治上独立熟用《诗》中的篇章则可以应对各种挑战。
  (二)引《诗》以明修身履德之义
  《诗》中多告诫警示之章,很容易被引用为修身履德的原则。《论语》中确实有引征《诗经》以明修身履德之义的语录。如《泰伯》: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2]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句出自《小雅·小旻》,《毛诗序》认为“大夫刺幽王也。”郑笺订正“当为刺厉王”。纵观全诗,由于社会政治黑暗腐败,动辄得咎,时人战战兢兢地犹如处于深渊旁,又好像走在薄冰上。曾子在重病之时让弟子看看他的手脚,因为儒家认为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曾子确定身体没有损伤才放心,他引用这句诗是借助诗本义来表明自己谨小慎微的态度。
  还有一例,《述而》篇: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2]孔子化用了《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的诗句来警示子路,具有普遍意义。孔子告诫子路即使是行军打仗,也要知勇而有谋,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显然是针对子路的好勇性格而言的,同时含有“战战兢兢”的儒家修身理论。   (三)引《诗》借以批判规谏
  孔子取《诗》中歌颂之章,改为批判之义。《诗经》中有不少诗歌密切联系时事政治,孔子取这些诗歌加以改造,使之与孔子要表达的思想相适应。如《八佾》: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2]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引自《周颂·雍》。天子祭祀宗庙,只有被分封的诸侯及王公才可以辅助他。季氏为大人的身份,却“八佾舞于庭”,私自采用天子的乐舞规模,这是违背周礼的。孔子最不能容忍这种僭越的行为,于是孔子引用所演《雍》中的原话强烈批判了“三家”僭越礼制的失礼行径,并感慨礼崩乐坏的原因所在,即“人而不仁”。
  孔子取《诗》中期盼之章,引用为规谏之义,如《子罕》: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2]
  “不忮不求,何用不藏”出自《邶风·雄雉》。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雄雉》主题为“期友不归,思而共勖”,表达对朋友长久不归的思念之情。孔子直接引用“不忮不求,何用不藏”来评价子路“不耻恶衣”的品行,而子路又以为此句可以诵之终身,孔子进而引申此种品行不足以沾沾自喜的训诫。
  (四)引《诗》以阐学习之道
  孔子对学问极为重视,对学习的方法也有独到的见解。在早期儒家经典中屡见“切磋琢磨”这一字眼,切磋琢磨也是儒家治学的不二法门。而“切磋琢磨”是出自《诗》孔子通过自己的理解“熔铸”,表明了学习之道。
  在《学而》篇中,子贡向孔子请教:一个人贫困却不谄媚,富有却不傲慢,这种品德如何?孔子认为,不如贫困而快乐,富有而好礼。在这里,孔子教导子贡,修养不仅要行善,更要乐道。随后,子贡有了进一步感悟,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句出自《卫风·淇奥》,这句诗原意是关于治玉工艺,也用来比喻君子的风采。《论语》中子贡把学习不断深化的过程,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概括,“切磋”“琢磨”成为有普遍意义的表现手段,孔子很高兴,对子贡说:“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孔子非常欣赏“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学习方式,他通过自己对弟子的鼓励表明了对学习的态度,即学习应该不断深化。而现代汉语中的“切磋、琢磨”基本上在使用它们的引申义。此处引《诗》使“切磋”“琢磨”脱离原诗,成为“告往知来”、举一反三的做学问的方法,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五)论《诗》以述诗学观念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2]“思无邪”一句出自《鲁颂》。“思”字常被当作语气词,无实意,也有学者解为“思想”。“无邪”二字的含义,郑玄解释为“专心无复邪意也”。也就是说,孔子认为“诗三百”源自先民的内心情感,是纯真无邪的,这是孔子对《诗》内容的总体评价。竹简《孔子诗论》中说:“民性固然,其有隐志,必有以俞也”,孔子认为民众本性就是心中未发的情志,一定要表达出来。当然,孔子赞美《关雎》“洋洋乎盈耳”,却批评“郑声淫”,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2],其实是为恢复有序的政治规范,表达构建完善社会的理想。
  《阳货》篇孔子提出“兴观群怨”的观念,孔子认为《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由之观察自然与社会,可以相互切磋,可以表达不平之意。通过教化,从近处说可以尽孝,从远处说可以忠君,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这不仅仅表达诗的美学功能,而且表达诗在思想、教化、生活等方面的功能,是孔子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
  结语
  孔子引《诗》论《诗》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孔子十分重视《诗》的社会功能和价值,认为《诗》可以发挥多重作用:“雅”“颂”作为历史文献,可使人了解政教意图;“风”“雅”作为社交话语,可提高言谈素质;“风”作为伦理话语,则可提高内在修养。 所以,孔子的引《诗》论《诗》是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孔子引《诗》论《诗》能够充分利用材料,又能筛选出精华,具有独特的实际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朱自清.诗言志辨[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金良年撰.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洪湛侯.诗经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2.
其他文献
著名作家莎士比亚作为一个时代的传奇,作为戏剧家和诗人的多重创作身份,他还是一个语言大师,其语言风格上的创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本文从语言的角度探究莎士比亚的语言艺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文化资源源远流长,传统文化的种类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思想的结晶,民族的凝聚力所在。它作为中国各个民主之间的沟通桥梁,以及世界范围内
随着微博等社交平台的兴起,如何针对微博数据进行产品命名实体识别成为了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也是实现舆情监督和商业智能的基础.传统的命名实体识别技术没有考
目的:公司现有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生产为购买奥美拉唑微丸后进行胶囊填充。品种质量完全依赖于微丸厂家的工艺稳定性及质量控制,质量可控性较低。其临床疗效达不 到阿利斯康的
目的:分析小儿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我院 2018 年 10 月 -2019 年 10 月收治的 43 例小儿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即为观察组)与 50 例未发生多重耐药菌感 染患儿(
女权主义是西方国家过度时期的一个产物,也是西方国家社会进步的一个象征。女权的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多有差异,将英美文学作品转换成为本国语言性质的文学,离不开翻译工作者
摘要: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作品倡导带有散文诗化风格的语言,其文风对后世文坛影响深远。本文主要探讨了伍尔夫小说的表现手法与创作意象,伍尔夫通过对话的节奏感与诗化语言的叙述方式,揭示了小说中人物变化多端的内心世界。所以伍尔夫把对主人公脑海里的意象空间作为创作描写的重点,意识流的创作思维在和谐中构建了时间与空间完美融合。  关键词:伍尔夫意识流小说诗化语言象征  引言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意识流的
广西是我国著名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不仅拥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历史,在文化资源产业发展方面也有着丰富的经验。广西大力发展文化资源产业的目的在于保护和传承广西特有的少数民
通过风速测定仪检测,第一阶段爆破出碴期间,掌子面风速可达1.2m/s;第二阶段爆破出碴期间,目前掌子面风速可达1.0m/s,其中9#车行横洞风速可达1.45m/s,左洞射流洞段风速可达2.4
藏书票作为一种载体,源自西方的藏书文化传统,是依附于图书而衍生出的艺术作品,是寄托了图书收藏者主观愿望的表现物,是读书人爱书的一种标记,同时也是图书馆文化底蕴的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