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促进小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数学教师结合新课改理念,将情境法、画图法、启发法、错题法等引入课堂,促使学生能在积极融入课堂氛围的基础上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元化拓展;解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桑代克的尝试与错误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尝试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主动解决数学问题,并培养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新课标中提出教育理念的变革,要求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应该灵活多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而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不仅需要学生自身具备一定的接受能力,还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一、培养小学生解题能力的重要性分析
(一)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求
新课程改革对小学生数学解题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高度重视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因此,培养全能型的社会急需人才是教育工作关注的重点。数学学科既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与逻辑分析能力,又要实现学生数学素养和多元思维的培养。很多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吃力的状态,迫切需要提升数学学习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学生解题能力的发展,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现实要求。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生数学学习活动主要以基础知识的掌握为导向,思维的培养和建立也是教学关注的重点,这能够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活动构建坚实的基础,确保学生能够适应数学教学发展的需求。数学学科的研究性较为明显,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往往会遭遇困难,他们在解题时不知道如何下手,虽然理论知识与数学概念能够准确记忆,但他们不知道如何运用。另外,很多小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师应该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学生解题能力的发展。
二、小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多元培养策略
(一)基于数学算法,降低问题难度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相应的题目也越来越灵活。在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中,教师一般分三个步骤讲解数量关系题型:首先是引导学生明确题目中涉及的数量,其次是引导学生明确数量之间的关系,最后是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利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比如:“某校组织学生参加活动,一班共25人参加,二班参加的人数比一班多5人,三班参加的人数比一班和二班参加人数的总和少7人,求三班参加活动的人数。”教师在讲解这一类的题目时,应当首先让学生明确题目中涉及的三个数量,之后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进一步的拆分,即已知一班参加活动人数为25人,与之有直接关系的是二班参加活动的人数,使学生根据“二班参加的人数比一班多5人”这个直接关系列式:25+5=30(人),计算出二班参加活动的人数。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思考,即如何确定三班参加活动的人数。学生对题目进行再次分析,能够找出三班人数与一、二班人数的关系,即“三班参加的人数比一班和二班参加人数的总和少7人”,根据这些条件能够列出式子:25+30-7=48(人),计算出三班参加活动的人数,完成题目的解答。
(二)变式中,发散思维
变式是数学题目训练中常用的方法,它要求学生从灵活多变的出题角度中,把握住所要考查的数学知识点的本质特征。通过变式练习,学生对数学概念、规律、公式的认识不再是孤立的、单一的,而是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问题,实现对知识的整体性认识。
如在教学“和差问题”时,已知两个数量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量各是多少,这类应用题就叫作和差问题。教师可以由易到难设计题目,如简单的题目:“长方形的长和宽之和为20厘米,长比宽多2厘米,分别求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已知在长方形中长大于宽,那么长=(20+2)÷2=11(厘米);宽=(20-2)÷2=9(厘米);如较难的变式题目:“有甲乙丙三袋面粉,甲乙共重40千克,乙丙共重32千克,甲丙共重30千克,求三袋面粉各重多少千克。”这道题目的本质是不变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找到可以计算的大数和小数。
在变式练习中,教师要利用变换题目情境、改变设题条件等方式,为学生设计和准備有质量、有价值的变式练习题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地开拓思路,寻找解题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错题法教学,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错题如果被放到了正确的位置,它就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能够促进学生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的快速提升。
例如,在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将复习法、情境法逐步引入课堂,促使学生逐步掌握如何通过列竖式的方法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当学生掌握了竖式计算方法后,教师将关于“205×67”的错误竖式呈现出来,说道:“同学们观察这道题目的计算方法,能得出哪些结论?”有学生认为题目计算没有错误,有学生则一眼就看出了题目的错误点。于是,教师鼓励学生上台进行计算并与之进行对比。计算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发现了“0漏乘了”这一关键点,教师也由此带领学生进行了详细分析。后来,教师又展示了“308×12”“108×45”“403×78”等中间带零的算式,促使学生通过练习逐步掌握计算中“相同数位要对齐”的法则,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采取逆向思维,分级解决问题
数学是思维的试金石,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很高。在实际的解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能够从问题出发,以逆向思维来逐步解决问题,即以题目中设计的问题为出发点,找出题目给出的数量关系条件,理清条件成立所具备的其他条件,然后进行一步一步的推理,直到寻找出所有已知条件及其关系。
结论
总而言之,没有一种万能的教学策略可以适用于所有教学内容,所以教师要探讨教学的多元化拓展,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灵活性的数学教学。同时,由于数学解题能力是学生能否真正理解、应用数学知识的一种体现,所以教师要带领学生在多元化拓展的数学教学中,不断提炼知识共性,探究解题规律,总结解题技巧,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智义.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华夏教师,2020(12).
[2]加华草.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藏数学应用题的解题能力[J].中国农村教育,2020(6).
[3]常宁.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J].小学教育,2019(1).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元化拓展;解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桑代克的尝试与错误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尝试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主动解决数学问题,并培养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新课标中提出教育理念的变革,要求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应该灵活多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而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不仅需要学生自身具备一定的接受能力,还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一、培养小学生解题能力的重要性分析
(一)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求
新课程改革对小学生数学解题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高度重视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因此,培养全能型的社会急需人才是教育工作关注的重点。数学学科既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与逻辑分析能力,又要实现学生数学素养和多元思维的培养。很多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吃力的状态,迫切需要提升数学学习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学生解题能力的发展,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现实要求。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生数学学习活动主要以基础知识的掌握为导向,思维的培养和建立也是教学关注的重点,这能够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活动构建坚实的基础,确保学生能够适应数学教学发展的需求。数学学科的研究性较为明显,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往往会遭遇困难,他们在解题时不知道如何下手,虽然理论知识与数学概念能够准确记忆,但他们不知道如何运用。另外,很多小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师应该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学生解题能力的发展。
二、小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多元培养策略
(一)基于数学算法,降低问题难度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相应的题目也越来越灵活。在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中,教师一般分三个步骤讲解数量关系题型:首先是引导学生明确题目中涉及的数量,其次是引导学生明确数量之间的关系,最后是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利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比如:“某校组织学生参加活动,一班共25人参加,二班参加的人数比一班多5人,三班参加的人数比一班和二班参加人数的总和少7人,求三班参加活动的人数。”教师在讲解这一类的题目时,应当首先让学生明确题目中涉及的三个数量,之后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进一步的拆分,即已知一班参加活动人数为25人,与之有直接关系的是二班参加活动的人数,使学生根据“二班参加的人数比一班多5人”这个直接关系列式:25+5=30(人),计算出二班参加活动的人数。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思考,即如何确定三班参加活动的人数。学生对题目进行再次分析,能够找出三班人数与一、二班人数的关系,即“三班参加的人数比一班和二班参加人数的总和少7人”,根据这些条件能够列出式子:25+30-7=48(人),计算出三班参加活动的人数,完成题目的解答。
(二)变式中,发散思维
变式是数学题目训练中常用的方法,它要求学生从灵活多变的出题角度中,把握住所要考查的数学知识点的本质特征。通过变式练习,学生对数学概念、规律、公式的认识不再是孤立的、单一的,而是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问题,实现对知识的整体性认识。
如在教学“和差问题”时,已知两个数量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量各是多少,这类应用题就叫作和差问题。教师可以由易到难设计题目,如简单的题目:“长方形的长和宽之和为20厘米,长比宽多2厘米,分别求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已知在长方形中长大于宽,那么长=(20+2)÷2=11(厘米);宽=(20-2)÷2=9(厘米);如较难的变式题目:“有甲乙丙三袋面粉,甲乙共重40千克,乙丙共重32千克,甲丙共重30千克,求三袋面粉各重多少千克。”这道题目的本质是不变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找到可以计算的大数和小数。
在变式练习中,教师要利用变换题目情境、改变设题条件等方式,为学生设计和准備有质量、有价值的变式练习题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地开拓思路,寻找解题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错题法教学,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错题如果被放到了正确的位置,它就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能够促进学生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的快速提升。
例如,在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将复习法、情境法逐步引入课堂,促使学生逐步掌握如何通过列竖式的方法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当学生掌握了竖式计算方法后,教师将关于“205×67”的错误竖式呈现出来,说道:“同学们观察这道题目的计算方法,能得出哪些结论?”有学生认为题目计算没有错误,有学生则一眼就看出了题目的错误点。于是,教师鼓励学生上台进行计算并与之进行对比。计算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发现了“0漏乘了”这一关键点,教师也由此带领学生进行了详细分析。后来,教师又展示了“308×12”“108×45”“403×78”等中间带零的算式,促使学生通过练习逐步掌握计算中“相同数位要对齐”的法则,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采取逆向思维,分级解决问题
数学是思维的试金石,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很高。在实际的解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能够从问题出发,以逆向思维来逐步解决问题,即以题目中设计的问题为出发点,找出题目给出的数量关系条件,理清条件成立所具备的其他条件,然后进行一步一步的推理,直到寻找出所有已知条件及其关系。
结论
总而言之,没有一种万能的教学策略可以适用于所有教学内容,所以教师要探讨教学的多元化拓展,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灵活性的数学教学。同时,由于数学解题能力是学生能否真正理解、应用数学知识的一种体现,所以教师要带领学生在多元化拓展的数学教学中,不断提炼知识共性,探究解题规律,总结解题技巧,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智义.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华夏教师,2020(12).
[2]加华草.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藏数学应用题的解题能力[J].中国农村教育,2020(6).
[3]常宁.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J].小学教育,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