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空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

来源 :电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g2008as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信息技术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影响,实现网络空间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深度融合,信息化时代要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空间治理,进而掌握高校思政网络空间的话语权。当前,网络空间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面临网络空间错误思潮蔓延、网络空间信息技术融合应用不充分、网络空间话语转化滞后等挑战。高校应适应信息技术发展要求,明确网络空间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障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文章通过强化网络空间宏观规划,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全局性;创新网络空间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感;强化网络空间话语转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整体提升信息素质和意识形态能力,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关键词] 网络空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治理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刘基(1954—),男,甘肃兰州人。教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E-mail:liuj@nwnu.edu.cn。
  一、引   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大学生重要的思想文化生活场域,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重要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1]。这一重要论述对新时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因此,面对网络空间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面临的诸多挑战,如何提出有针对性的网络空间治理路径,进而掌握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为大学生营造春风化雨的网络空间,成为当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基于网络空间的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治理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构建了网络空间的人类生存环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本质影响。“网络空间与高校思政教育具有实践共生性、社会同构性、公共渗透性等协同特征”[2]。科学认识网络空间与高校思政教育是基于网络空间的高校思政教育治理研究的逻辑起点。
   (一)信息技术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进入网络时代、融媒体时代、云时代或微时代,5G时代也悄然来临,对人类社会各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据《第4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中国网民人数已达9.40亿,互联网使用率达到67%。[3] 互联网开启了新的时代,影响和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在信息时代的发展进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层面的新事物、新观念不断涌现,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的影响。信息技术的生存特征与传播环境具有开放性、丰富性、渗透性和虚拟性,适时吻合大学生追求虚拟社交的心理特征,特别是“零零后”大学生呈现出“媒介化”的生活样态。而媒介泛娱乐化不受宏观环境的左右,难免会出现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层面的偏差,给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消极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沉溺于虚幻的网络空间,网络传播具有即时性与交互性,传播主体多元化,内容呈现鲜明的多样化特征,其中一些良莠不齐的价值观念充斥网络空间,一旦出现煽动性的网络热点问题,大学生网民容易不辨真伪,跟风互动,网络传播迅速。如未能及时做好网络预防,则会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造成危害。面对信息技术呈现的新形态,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信息技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主动接纳信息时代所涌现出的新事物,积极应对信息时代变化所面临的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在强化自身发展的同时,按照其所承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进行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把“榜样”的力量融入其中,重塑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在网络空间的主导作用,推动信息技术整体健康发展。
   (二)实现网络空间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深度融合
   网络化、数字化、云存储等信息技术所构建的虚拟网络空间,是大学生获取各种信息資讯的重要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需要拓展自身原有空间,又需要与信息技术构造的虚拟空间实现恰如其分的融合。目前,由“互联网、通信网、计算机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数字设备及其承载的应用、服务和数据等组成的网络空间”[4],成为文化碰撞、价值交锋、思想激荡的主要空间场域。大学生沉浸在发布信息自由、话语权平等的网络世界,寻求展示自我个性,随心所欲,一吐为快,有时难免自我膨胀,甚至迷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方向,出现道德滑坡、人性裂变等不良倾向。同时,一些别有用心的个体借助网络空间妖言惑众、诋毁英雄,甚至蓄意颠覆国家政权,而一些大学生的心智尚不够成熟,在扑朔迷离的网络信息中,难以明辨是非,容易盲目跟风,走向极端。因此,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信息技术构造的虚拟网络空间中,并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肩负起维护意识形态的历史使命,占领网络空间意识形态主阵地,引领大学生运用网络信息中的正能量武装头脑,成为新时代有所作为的生力军。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单一化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网络空间开放的多元化教学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彻底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基于互联网技术赋能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时空边界[5],实现教学时间的无缝对接、教学角色的广泛连通、教学内容的深度耦合,构建虚实一体化的新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信息化环境。如作为新型学习环境的虚拟红色现实体验馆,融合了虚拟现实技术与场馆学习理论,突破时空限制,让学生身临其境实现虚拟参观,进而获得知识与情感的提升[6]。只有实现网络空间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深度融合,在新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信息化环境中,才能更好地学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的新知识,进而帮助更多的大学生实现自己的梦想。    (三)信息化时代要严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信息技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更高水平发展,促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更高的提升。网络信息空间内容全面、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大学生在新事物、新知识的海洋里畅游。网络社交空间互动频繁、话语平等、各抒胸臆、轻松愉悦,大学生在网络社交平台确证自我价值、追求自我肯定。然而,由于网络信息的随意性、不确定性,海量信息充斥网络空间,鱼龙混杂,滥竽充数,以假乱真。鉴于网络社交的不严谨性、泛娱乐化,網络社交平台“去价值化”思潮泛滥,一些个体或组织蓄意恶搞,戏说历史,出现了价值观导向偏差的新趋势。更有西方反华势力渗透其中,在网络社交平台大肆散布谣言,蛊惑人心,诽谤执政党。网络社交平台衍生出的诸多负面因素,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载的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导向受到严重冲击。因此,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汲取网络信息时,严格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导向,保证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能够坚定政治信仰,永葆政治本色,从而实现健康发展。
   信息化时代需要严格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一方面,教育对象即大学生,在吸纳网络信息资源时,需要培养他们的信息素质和道德素养,提高他们的信息查询能力和甄别能力,摒弃不良信息,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性、纯洁性和政治性。另一方面,教育者即教师,在传播网络信息时要严格筛选、过滤和分析,及时将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负面信息剔除,将有利于大学生更新知识、增强自信、提高素质的信息传播,确保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建设国家、服务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只有实现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才能严把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
  三、基于网络空间的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治理面临的挑战
   (一)网络空间错误思潮蔓延
   宏观视野是一种历史发展视野,强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宏观思考与全局性考虑,实际上就是一种整体观、全局观。在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中,需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则和核心规律,如果脱离了整体观照和宏观视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有可能走偏。在当前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中,由于缺乏宏观视野,一味追求教育内容的全面性,从而失去对教育内容的选择性,致使一些不良信息充斥到网络空间中,对教育者和受教育对象都产生了消极影响。首先,突出表现在“去英雄化”问题上。由于缺乏宏观视野,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中,网络媒介充斥着一些诋毁英雄、抹黑领袖的有害信息,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得部分大学生对近现代历史所涌现出的英雄持怀疑态度,戏说历史,歪曲事实,贬低英雄形象,污蔑党的领袖,这给当代莘莘学子蒙上了一层心灵阴影,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偏离了正确导向。其次,突出表现在“去传统文化化”问题上,由于缺乏宏观视野,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中,鼓吹西方文化、贬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负面信息活跃在网络媒介中,崇洋媚外思潮泛滥,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被置若罔闻。第三,突出表现在“去价值化”问题上。由于缺乏宏观视野,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中,网络媒介充斥泛娱乐化的怪相蔓延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亚文化现象,“戏仿”、“恶搞”现象大行其道,使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脉络和精神特质成为雾里看花。第四,突出表现在“去意识形态化”问题上。由于缺乏宏观视野,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中,网络媒介中西方一些别有用心的组织和个体的反华意识形态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科学主义之名解构马克思主义,蓄意淡化意识形态,迷惑社会主义新生代,妄图颠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因此,如果网络空间任凭各种错误思潮蔓延肆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空场,必然对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危害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二)网络空间信息技术融合应用不充分
   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技术应用,而是通过信息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转变,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7]。但现实存在的问题是,由于网络空间信息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未能充分融合应用,致使有些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上仍然固守陈旧,不求突破,使得正以饱满的热情迎接信息时代的大学生陷入思想困惑,无法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难觅踪影。思想政治教育应强调时代感,“地球一个村”“世界一体化”“网络信息无国界”,赋予现代信息技术强烈的时代感,网络信息不断涌现出新人新事新变化,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教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教育教学中就显得较为滞后,跟不上信息时代的步伐。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呈现现实情境,寓理于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始终以德育功能为首,而传统教学中单纯的说教缺乏说服力,不能起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跟上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获取信息的手段和解读信息能力滞后,就不能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言行,只能依赖大学生自我判断、自我选择,也就难以培养大学生正确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无法达到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效果。
   (三)网络空间话语转化滞后
   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化拓展和广泛应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化被推到网络场域的风口浪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对象用来交往、宣传、说服,以及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主体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表征的言语符号系统。”[8]在信息爆炸、自由开放的网络空间社交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对“逊色”,其话语标准规范、教学内容逻辑性强,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追求活泼开朗、文海掠奇的心理,导致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话语转化出现偏差。首先,话语权威性削弱。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话语传播是教育者向教育对象单线“输灌式”传播,教育对象只能无条件地接收教育者的信息,自己无权发出信息。而新媒体打破了传统的由教育者一直主导的辐射式话语传播模式,[9]构建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相互平等传播信息的模式,这种模式使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具有平等发声的话语主导权,削弱了教育者话语传播的权威性。其次,不具有吸引力。信息时代的大学生思想开朗、性格活泼、个性鲜明,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喜欢新鲜、新潮和新颖的网络话语,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规范、严谨、逻辑性强,其呈现形式只有单调乏味的说教,没有画面精彩的实景,无法促使教育对象感同身受,话语不具有吸引力。第三,对话语权掌控力弱。在信息技术支持的开放网络空间里,人人有权利即时发布任何信息、发表任何观点,给一些蓄意挑起并炒作事端的个体造成可乘之机,如有网络媒介传播出“奇闻趣事”,就会在社交媒体舆论中产生“轰动效应”,引起一些不明真相的网民跟风跟帖热议、转发。而所谓的“奇闻趣事”无非是炫耀一些有悖于伦理道德的炫富、色情、淫欲、贪腐等价值观念,来麻痹现代大学生思想,图谋改变现代大学生的行为方式、意识形态,导致大学生出现世界观的偏差、价值观的错位、人生观的迷失,最终达到使当代大学生彻底迷失自我的目的。总之,面对高速运行的现代信息技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化表现相对滞后。   四、基于网络空间的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治理路径
   (一)强化网络空间宏观规划,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全局性
   互联网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产物,不可阻挡。自由开放的网络信息空间,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困扰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网络乱象层出不穷,鼓吹一些不诚信、炫富、奢靡的不良社会价值观,腐蚀心灵,使受教育对象陷入思想困惑。因此,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應用现代信息技术时要强化网络空间宏观规划,要立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上,着眼于全局,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高度,融入国家实施网络强国战略背景下,与社会各界一起,共同提振网络空间治理的信心,净化网络空间,营造风清气正、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传播社会正能量,弘扬主旋律,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回归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正确的轨道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创新网络空间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感
   信息技术拥有先进性,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迎来难得的新发展机遇。只有抓住机遇,创新信息技术应用,才能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会贯通,既能充分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也能形象地呈现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景,从而提升大学生获取和解读网络信息的能力水平。因此,创新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有效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质量。信息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应用,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具体应用,要求教师慧眼识金,将教学内容导入新媒体信息,教学内容表达新媒体语言,教学内容呈现新媒体技术,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感[10],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为大学生提供通俗易懂的优质教育内容,有效教育引导大学生解除思想困惑,使信息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真正成为大学生认知、进步、积极向上的有力工具。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既要强化应用的深度、广度、力度,又要强化应用的精度、准度、灵度,不断探索尝试新的信息技术应用,实现信息技术应用的创新发展。在信息技术融合应用中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培养现代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激发兴趣、调动思维,为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力提供技术服务保障。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改进教学方法,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改革中遇到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技术应用,是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滞后的必由之路
   (三)强化网络空间话语转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话语是思想掌握群众的“酶”[11]。网络空间是信息传播的平台,也是内容生产的平台,这个平台就像一个万花筒,由各种各样的信息扮靓,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五花八门,但如何能够在这种杂乱无章的节奏中吹出响亮的乐章引起群体的注目,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转变话语表达方式,既要敢于奏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己的乐章,更要让这支乐章悦耳动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主体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创新,打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传播模式,借助微课、慕课、雨课堂等新的传播形式,传播社会正能量,弘扬主旋律,还要倾听大学生的心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平等“发声”。同时,要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术语巧妙地与网络信息流行语结合在一起,贴近现代大学生“碎片化”视听、阅读习惯,让大学生感同身受、产生情感共鸣,爱听,想听,主动听,增强话语吸引力。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吸纳网络信息时,既要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教育性内容”,也要有应对网络信息攻击、为大学生答疑解惑的“回应性内容”,强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掌控力。
  五、结   语
   网络信息技术构建了网络空间,作为现实空间的虚拟延伸,网络空间孕育人类新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此意义上,网络空间成为文化碰撞、价值交锋的主要场域。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融入空间场域,弘扬主旋律,传播价值观,重塑主流意识形态在空间场域的主导地位。网络空间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是一项长期任务,是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的重要部分。我国网络空间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通过强化网络空间宏观规划,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全局性;创新网络空间信息技术应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感;强化网络空间话语转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进而提高网络空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推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04-26(002).
  [2] 李颖,靳玉军.网络空间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创新发展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6(3):215-226.
  [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0-09-29)[2020-12-10]. http://www.cac.gov.cn/2020-09/29/c_16 02939918747816.htm.
  [4] 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EB/OL].(2016-12-27)[2020-12-10].http://www.cac.gov.cn/2016-12/27/c_1120195926.htm.
  [5] 杨晓宏,郑新,梁丽.“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12):71-78.
  [6] 高义栋,闫秀敏,李欣.沉浸式虚拟现实场馆的设计与实现——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红色VR展观开发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12):73-78,85.   [7] 李梁.思政課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思路和构想[J].中国高等教育,2017(24):20-22.
  [8] 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探要[D].上海:上海大学,2010.
  [9] 侯勇.新媒体视域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困境[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2):31-36.
  [10] 周红,巩倩倩.新媒体技术与高校思政课融合路径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10):89-93.
  [11] 练庆伟.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的话语演进[J].思想教育研究,2016(12):66-69.
  Research on the Govern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Cyberspace
  LIU Ji1,  LI Jiwei2
  (1.College of Marxism,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2.College of Marxism,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anzhou Gansu 730050)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realizes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cyberspace and the spa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necessary to strictly control the dire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information age, govern the cyberspa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n grasp the dis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yberspa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present, the govern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cyberspace perspective is faced with such challenges as the spread of wrong thoughts in cyberspace, the insufficient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cyberspace and lagging transformation of discourse in cyberspac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larify the orientation of cyberspace,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 education and guarantee the ideological securi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through strengthening the macro planning of cyberspace, reflects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es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cyberspace, strengthens the sense of moder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rengthens the transformation of discourse in cyberspace, enhances the attra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mproves the overall information quality and ideological ability, and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yberspace.
   [Keywords] Cyberspa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overnance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手术肠梗阻患者中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于甘肃省陇南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行手术治
[摘 要] VUCA时代的复杂、模糊、多变和不确定性对课程开发响应动态变化需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现有开发理念凸显力不从心,而“敏捷”理念提供了可能契机。为探悉VUCA时代的敏捷课程开发,研究从“敏捷”的词义及其在制造领域和软件开发领域的含义入手,提出了课程与教学领域的敏捷界定和敏捷課程开发的四个核心价值观:开发团队的互动胜过流程和工具;可用的课程胜过详尽的教学设计文档;将学习者当协作对象胜过将
不论是在国家层面的政策指引,还是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实际需要,都迫切要求开展利用大数据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精准、个性化的培训服务决策。经过
目的分析瑞舒伐他汀钙片联合脂必泰治疗高脂血症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8月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和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20例高脂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
目的探讨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难治性精神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1月在南昌三三四医院就诊的60例难治性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
在计算机简体中文操作系统下打开繁体的AutoCAD工程技术图纸 ,会出现无法正常显示汉字的情况。探讨了出现乱码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目的探讨初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19年12月萍乡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收治的120例缺血性脑卒中
目的探讨采用神经内镜技术结合术后控制性引流治疗脑内血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6月揭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脑内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
目的评估卵磷脂片治疗轻度和中度阿尔茨海默病(AD)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18例轻度和中度A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
目的探讨伏隔核联合内囊前肢作为深部脑刺激靶点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辽宁省锦州市康宁医院2017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难治性强迫症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