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孤独的“星星”

来源 :百姓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gezui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种星星,虽然光芒微弱,却以自己的方式,装饰着那片美丽的星空。
  2019年12月9日,在宁德市六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一群青少年正在欢快地敲打着非洲鼓,鼓声欢快跳跃、节奏明朗,让人情不自禁地陶醉在音乐的海洋里。
  谁能想到,这些小小的“非洲鼓手”竟是“星星的孩子”——自闭症青少年。原本连学习、交流都困难的他们,参加一段时间的公益课程的学习训练后,就能够完整地击打出一段段节奏。
  这一切,都得益于共青团宁德市委推出的关爱和帮扶自闭症青少年的系列举措。
  自闭症是一种精神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能力缺失、行为刻板和兴趣局限,难以进行正常的语言表达和社会交往。自闭症青少年也常被称为“星星的孩子”。
  近年来,共青团宁德市委积极落实《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主动参与社会治理,为广大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尤其强调发挥资源优势,全方位关爱和帮扶自闭症青少年。
  “如今,自闭症青少年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然而,还是存在群众认识程度不高、关爱和帮扶机制不到位、社会融入困难等问题。”共青团宁德市委书记霍立昀介绍。
  宁德市通过机制联动、社会互动、活动带动的“三动”模式,让自闭症青少年、家长和全社会共同“动”起来,构建起自闭症青少年关爱和帮扶网,擦亮了一颗颗孤独的“星星”。

机制联动,多方呼吁解难题


  201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共青团宁德市委关注到了这些“星星的孩子”。一位自闭症青少年家长向共青团宁德市委反映,自己的孩子总是受到别人的嘲笑,大家对于自闭症的认识程度不高。
  这一情况立即得到共青团宁德市委的高度关注。“经过调查,宁德市登记在案的自闭症青少年近1000名,实际数量估计至少为这个数的5倍,而且还在逐年增加。”共青团宁德市委副书记林妃说。“这一情况,让人触目惊心。”
  林妃告诉记者,自闭症对家庭的影响远远超乎想象,因为自闭症青少年无法独立生活。一旦青少年被确诊为自闭症,基本上父母有一方要放弃原有的工作和生活,进行全天候陪护,还要花高价去进行康复性训练。
  经过调研和走访,共青团宁德市委发现自闭症青少年面临着早期发现诊断能力差、专业康复治疗机构严重缺乏、救助体系不够完善、教育科学水平有待提升等困难。于是,共青团宁德市委积极联系教育局、残联、妇联、慈善总会、关工委等部门,呼吁全社会共同关爱和帮扶自闭症青少年。
  2017年,共青团宁德市委借助“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平台,提出《关于进一步完善宁德自闭症青少年融合教育工作机制的建议》,将自闭症青少年问题反映给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希望他们在“两会”期间以建议、提案等方式集中发出呼吁,共同推进关爱和帮扶自闭症青少年制度化措施落地。
  很快,这一呼吁得到了市委领导、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高度重视。中共宁德市委书记郭锡文专门批示,要求教育局、残联等部门要加大对自闭症青少年的关爱和帮扶力度。
  农工党宁德市委将自闭症青少年问题作为重点调研课题,多次向中共宁德市委有关领导报告自闭症青少年康復机制存在的问题,并在“两会”上作为集体提案提交。不仅如此,福建省人大代表陆盛彪在福建省“两会”上也提出建议,得到福建省教育厅等部门答复,并推出了要求特教学校和普通学校招收轻度自闭症青少年随班就读等措施。
  很快,宁德市各相关部门多方联动、凝聚合力,共同打造自闭症青少年关爱和帮扶机制。教委要求各学校必须接收符合条件的自闭症青少年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残联为大龄自闭症青少年提供活动场所和资金……
  “对于我们家长来说,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能够进入普通学校,获得更多与其他孩子相处交流的机会。”一位今年刚入学的自闭症青少年家长告诉记者。“本来还担心孩子会被普通学校拒绝,没想到这么顺利。”
  如今,在共青团宁德市委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自闭症青少年及其家庭得到有效的关爱和帮扶,勇敢地打开心门,逐渐闪耀出独特的光芒。

社会互动,凝聚合力汇暖流


  关爱和帮扶机制的问题逐渐破解,社会融入的问题却又开始涌现。自闭症青少年把心封闭在自己的小世界,他们不仅需要靠近别人,更需要别人靠近他们。
  “这样的社会融入问题,单靠有关部门的力量难以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互动。”霍立昀说。立足这一点,共青团宁德市委注重盘活社会力量,汇聚各方暖流,共同为这些“星星的孩子”撑起一片美丽的星空。
  破解自闭症青少年的社会融入问题,最重要的是家长环节。家长首先要充分了解自闭症,主动寻求关爱和帮扶,才能为自闭症青少年早期治疗打下扎实基础。然而,许多家长一旦遭遇青少年自闭症,便茫然无措、缄口莫言,生怕孩子受到别人的冷眼。
  2018年,共青团宁德市委引导鼓励3名自闭症青少年家长,成立宁德蓝丝带家长互助会,在促进家长抱团互助的同时,也为关爱和帮扶措施的落地打造出承接载体。随后,共青团宁德市委多方筹措协调注册资金3万元,提供宁德青少年之家作为固定注册地址,并积极沟通民政部门,帮助宁德蓝丝带家长互助会,正式注册成立宁德市蓝丝带助残帮扶中心。
  此外,共青团宁德市委积极沟通省市爱心基金单位,推荐“蓝丝带”参加“融合中国·成就阿甘梦”品牌公益项目的传播劝募,帮其获捐12.25万元,再加上其他爱心机构的资助,有效保障了宁德市蓝丝带助残帮扶中心常态化运营资金。
  “原来我们一直很自卑,孩子把自己封闭起来,我们也把自己‘封闭’起来。在共青团宁德市委的帮助和鼓励下,我们才认识到勇敢融入社会的重要性,希望实现自闭症青少年社会功能康复,达到融入并自立于社会的目的。”宁德市蓝丝带助残帮扶中心负责人黄宁铃说。“在共青团宁德市委的积极发动下,已有100多名自闭症青少年家长加入了宁德蓝丝带家长互助会。”   家长要“自力”,社会更要助力。立足宁德蓝丝带家长互助会和宁德市蓝丝带助残帮扶中心,共青团宁德市委联系教育局、体育局、残联、妇联、高校等相关单位,以及青年志愿者协会、宁德六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宁德德艺美术教育等近20个各类机构,发挥各自优势,给予自闭症青少年关爱和帮扶。
  在选择青年志愿者时,共青团宁德市委煞费苦心,既要尽量保证帮扶的专业性,又要确保其富有爱心。宁德师范学院便是其中很重要的一股力量,该学院青年教师和学生志愿者在教学技能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能给自闭症青少年提供更好的帮助。
  宁德师范学院教师周珍霓是一名极为热心的志愿者,不仅自己主动参与关爱和帮扶自闭症青少年志愿活动,还发动同事、学生、青年志愿者一起参与,对接学院组织多批志愿活动和实践活动,关爱和帮扶自闭症青少年近千人次。
  “相比康复性课程,自闭症青少年更需要融入社会,尽量多与人接触、交流、互动。”蕉城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黄浅引说。“发动志愿者共同参与关爱和帮扶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一项举措。”

活动带动,多措并举促融入


  有保障机制,有人员力量,剩下便是关爱和帮扶活动的问题。对此,共青团宁德市委也探索出了有益的路径。
  “专业的康复训练由康复机构承担,共青团宁德市委要做的就是为自闭症青少年提供尽可能多的活动,带动他们融入社会的积极性,让他们打开眼界、伸开双手、迈开步伐,迎接一个新的世界。”霍立昀说。
  打开眼界,就是尽可能尝试各类多样的活动;伸开双手,就是多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迈开步伐,就是多走到室外与外界进行交流。以此为着力点,共青團宁德市委让许多自闭症青少年渐渐融入社会,提升康复效果。
  2019年12月9日,记者在宁德市“暖星工坊”看到,几名自闭症青少年正在志愿者的陪同下,亲手制作拼木工艺品,虽然效率不高,但最终也都做出了合格的产品。
  “这些都是孩子们亲手做的,到时候共青团宁德市委等部门也会帮我们进行义卖。”家长陈先生指着一些工艺品和画作告诉记者,他们还将一部分画作转印到衣服、杯子上,打造成不同产品。
  2019年4月,共青团宁德市委联合残联,共同打造了一个特殊的创业平台“暖星工坊”,为自闭症青少年提供了170平方米的场所,为每位具备一定劳动能力的自闭症青少年支付每月400元的保底工资,为他们配备“一对一”的志愿者服务,并积极为他们制作出的产品寻求义卖等渠道,帮助他们自力更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赚取相应的回报,增强其融入社会的信心。
  “对我们家长而言,更重要的是,看到孩子能够像普通人一样,通过自己的双手进行劳动,承担起一个社会人的职责。”家长陈先生说。
  这仅仅是共青团宁德市委让自闭症青少年“打开眼界、伸开双手、迈开步伐”的一个生动缩影。正是共青团宁德市委通过五彩缤纷的活动,让自闭症青少年走出自己的世界,走进世人的眼帘,成为关爱和帮扶的“宠儿”。
  开展“青春暖冬·星星的孩子在闪耀·绘画手工”亲子活动,自闭症青少年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完成绘画、DIY手工等课程。
  开展“拥抱四分之一周末”星妈喘息活动,既让自闭症青少年在志愿者的陪同下制作黄油饼干和奶油杯蛋糕,又让自闭症青少年家长有了自由活动的时间。
  以世界自闭症日为契机,面向全市广大青少年开展宁德市自闭症青少年网络公益活动——关爱自闭症青少年·今天不说话……
  这样的活动不胜枚举。共青团宁德市委不仅对接各类公益组织,常态化开展架子鼓、非洲鼓、绘画、轮滑、英语、舞蹈、主持等公益培训,以及DIY制作、文艺演出、一对一关爱和帮扶等多样化的活动,还针对自闭症青少年家长,开展了星妈喘息、健身课、家长成长课堂等一系列缓解压力的活动。
  据了解,宁德市关于自闭症青少年的公益活动每月达40场左右,2019年开展了500多场次的活动,获益自闭症青少年达6000余人次,所有课程和活动均为免费。
  有人说,他们是最纯洁的天使;有人说,他们是落在凡间的“星星”。正是有像共青团宁德市委这样温暖的组织,这些“星星”才得以闪耀出独特的光芒,让那片星空更加璀璨而迷人。
其他文献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9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538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8.1%。随着养老问题日益突出,田园式养老也逐渐兴起,这看上去似乎很美。田园式自助型养老  谌鄂湘告诉记者,自己年轻时喜欢打猎,熟悉武汉市周边山区的生活,再加上知青情结。所以,10年前办理病退后,选择到武汉市远郊的汉子山村田园式养老。  汉子山村在武汉市道观河风景区,是个有山有水的地方,距离武汉市区100公里
期刊
在浙江台州市黄岩区高桥街道瓦瓷窑村的小屋里,记者第一次见到74岁的屠冬英时,她正麻利地翻动被套、整理床铺。“下次记住不要尿床上啦!”她用教育小孩般的口吻,对呆立在门口的一位老大爷说。老大爷身子微微佝偻,神情略显迷茫,对屠冬英的话似懂非懂。  这位老大爷是屠冬英的小叔子林岳灵,今年68岁,20多岁时便被诊断患有精神类疾病。19年前,屠冬英的婆婆与世长辞,照顾林岳灵的责任便落到了大哥林考期和大嫂屠冬英
期刊
游泳是适合各年龄段人群的健身运动,可以减肥塑形,锻炼心肺功能。但科研人员发现,常去泳池游泳的女性容易掉头发。对此,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杨淑霞解释,为保证水质,游泳池会用氯气和漂白粉对水消毒,导致水中次氯酸钠、氢氧化钙、氯化钙等化学成分偏高,而次氯酸是一种氧化剂,会破坏头发角蛋白和黑素小体,使毛鳞片脱落,导致头发干枯易断、打结、变色。此外,水中的消毒剂及其副产物和病原菌对人体健康也是有害的
期刊
似乎总有一种能直抵人内心的柔软,一种端坐云端的飘逸和温暖,那就是幸福的模样。  其实,幸福的标准是很难整齐划一的。各种职业、各种人群、各种年龄、各种教育水平的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有的人将追求奢华生活作为自己的幸福标准;有的人将嫁给一个有钱人作为自己的幸福标准;有的人将找个好工作作为自己的幸福标准……  说到底,幸福只是一种感觉,一种自我的心里反映和变化。  记得有一次,因一场大雨,一处
期刊
人的处世之力,往往有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动力。一个人,要愿意动,喜欢动。这种动,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是精神层面上的。爱动脑子,为的是更了解自己。唯有在思维活跃的状态下,人才更有可能全面发掘自己,了解自己。成功的人,往往都是行动力强的人,没有懒人。  第二个层次是能力。人在某方面的能力,与先天有一定关系。但要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首要的条件往往是选对方向。在适合自己的方向上勤加努力,才能具备走向
期刊
袁本刚(右)和合作社社员正在维护无人机  2020年8月17日,伴隨着“嗡嗡”的马达声,几台满载农药的植保无人机掠地飞行在农田之上,1060亩田地在4小时内喷洒完成,这样的速度与成效,让山东省德州市齐河九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袁本刚喜出望外。  “以前我们人工打药,一天最多20亩地,现在用无人机,一天能作业600亩,而且雾化特别好,既提高了效率,也节省了成本,增加了我们种植户的效益。”  今年4
期刊
2006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外科副主任王文涛到四川省甘孜州巡回义诊,看到当地很多群众饱受棘球蚴病(包虫病)的折磨,而基层医院的医生底子薄、医疗水平不高,很难为患者解决病痛。  “以前,当地医院不能独立做大手术,村民很少能得到有效治疗,很多村民因為肝包虫病致残甚至死亡,作为医生,我应该为他们做一点事情。”王文涛回忆说。  从此,王文涛就再也没放下过那里的患者。10多年来,他不时趁假期或巡诊的机会
期刊
现在很多人活得很着急、很焦虑。  看看周围,各种各样的速成班随处可见。追求速成,无非是想一步到位,早点实现心中所想。这与古时候那个揠苗助长的故事有点相像,为了禾苗能够快点儿成长,使劲往上拔高。从表面上看,确实起到“速成”的效果,但过不了多久,便会发现速成的弊端——非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因为一味求快导致培养对象早早地“夭折”了。  春生夏长有它自己的规律,世上其他的人、事、物亦然。以赶路为例,马
期刊
2020年2月21日,“毛衣奶奶”韩翠菊坐在阳台上边晒太阳边织毛衣  得知320件爱心毛衣从浙江宁波顺利出发跨越数千公里送往新疆库车,韩翠菊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在毛衣之外,韩翠菊还给当地的孩子们捎去了一份落款是“宁波韩奶奶”的信:“希望你们好好学习,有什么需求写信告诉我。如果毛衣合身的话,明年奶奶再给你们寄。”  从2005年到现在,韩翠菊坚持用织毛衣的方式给贫困地区的孩子送温暖,目前已累计捐出
期刊
提起李晨旭与周姝一家,不论是亲戚朋友,还是单位同事,无人不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李晨旭与周姝就职于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有两个可爱的孩子,这个看似平凡的四口之家,连年被评为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文明和谐家庭”,被誉为“最美光荣之家”。他们的故事,还要从十年前说起。七年两地书,柔弱军嫂擎起一片天  李晨旭与周姝相识之初,就分隔两地。当时,周姝在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任教,李晨旭在天津武警部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