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明确指出,要科学设计开展实践育人活动,通过探索实施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等途径,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提升综合素质。
近年来,各高校依托团中央、教育部推广执行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将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系统化、制度化,不断探索实践育人的有效机制。随着制度的深化建设,如何根据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教育的数据信息,采取综合性的研究方法,对学校第二课堂教育效果进行评估分析,是高校共青团全面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培养质量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理念是国际工程教育联盟《华盛顿协议》的核心教育理念之一,具备以学习成果为导向、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持续改进的教学内容为途径等内涵要求。
根据其内涵,我们认为,基于OBE理念建设的第二课堂实践育人效果评估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成果导向,从“行业需求-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的逻辑路径反向设计项目体系,比较准确地提出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及学习成果标准;二是以生为本,实践育人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应主要考核学生能力提升情况,实现由教师单向传输或是完全学生自发,转向师生双向互动;三是持续改进,通过质量监控及时进行问题反馈和有效改进,实现教学系统质量监控与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
相应的,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的整体评价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学校是否为第二课堂设立了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二是是否建立了与培养目标相吻合的课程体系;三是学生学习效果的阶段性评估,即是否完成了每项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四是是否实现了根据评估结果持续更新和优化培养体系,不断提高育人效能(图1)。
本研究以团中央“第二课堂成绩单”全国首批试点高校南京工业大学为例,使用其第二课堂数据平台上33万余条数据信息,结合问卷调查和社会学统计方法,对制度正式实施6年来学校的实践育人效果进行评估分析。
南京工业大学于2014年执行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将学生必修课《社会实践》的3个学分折算为150个实践学时。校团委根据学校总体人才培养目标,综合确立了提高“政治素质与思想修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创业能力”“人文艺术素养与全球化视野”“团队意识与实践能力”等4个第二课堂人才培养目标,统筹190余个第二课堂教育项目,相应建立了4类课程版块,制订了《社会实践》课程的教学计划、课程大纲,构建了实践育人的课程化培养体系,已毕业的3届学生课程平均合格率为99.8%。
第二课堂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的合理性测度
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理性思考与顶层设计,OBE理念倡导基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以及社会需求情况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因此研究首先面向680个与学校保持长期合作的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进行调研,统计他们所期待的学生毕业3-5年后能够达到的职业素养要求,实际回收了604份问卷。结果显示,单位对人才非专业技能型素质的共性需求前6位分别是: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思想品德与行为修养、实践能力、服务意识、人文精神,与目前学校第二课堂设置的培养目标较为匹配。
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度分析
我们将学校4个第二课堂培养目标分解为7项基本能力素养条目,收集并整合与之相匹配的《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自评量表》(袁庆红,2009)、《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倾向量表》(罗清旭,2001)、《大学生实践能力测评量表》(禹华平,2016)等7个量表。经信度检验后(各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大于0.9),向2016级学生发放2400份问卷,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595份(其中文科学院占比43.13%,理工科学院占比56.87%)。
根据问卷反馈,可计算出学生各项能力素养的测度值,研究并选取“第二课堂成绩单”数据信息平台中记录的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教育的学时数,使用SPSS21.0软件对有关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计算学生第二课堂学习时长与能力素养测度值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显示二者成显著正相关(表1),表明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教育有助于其各项能力的提升。
我们也使用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各类课程板块的学习时长与其相应素质能力测度值进行相关分析。以表2的创新创业类相关分析为例,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学时与创新创业能力测度值成显著正相关(r=0.599,p<0.001),表明参加创新创业类活动有助于其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其余能力素质与学生参与相应教育项目学时的相关性测度亦呈现不同程度的显著正相关,不予赘述。
第二课堂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效性测度
为测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累积效应,我们向2019级学生发放并回收有效问卷1688份(其中文科学院占比42.77%,理工科学院占比57.23%)。分析显示,相较于2019级学生,2016级学生在各项能力上的测度值均提升明显(图2)。
此外,研究进行了学生一二课堂成绩的相关分析,选取文理科学院各一个,对其2016级学生共828人的学业成绩进行分析。根据他们第一课堂总绩点与第二课堂总学时的散点图(图3)显示,二者呈显著正相关(r=0.665,p<0.001)。同时,第一课堂绩点与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思政社科类、创新创业类、公益服务类、寒暑假社会实践类以及技能培训类教育学习时长显著正相关,初步表明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有助于个人综合能力提升。
以上3个步骤的评测表明,学校第二课堂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较为合理、课程板块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度较高、人才综合素质培养初具成效。
提升教育价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努力实现数据利用从“基础支撑”到“发展支持”的改进。OBE理念倡导以学生发展需求为核心,对于第二课堂教育设计来说,实质上就是要设置学校人才培养方向与学生成长发展需求有效结合的工作方向。数据的挖掘运用,既可以对接学校素质教育体系,为学校第二课堂课程板块设计和项目实施提供依据;也要注重学生个人的体验感和获得感,通过学时及相关政策倾斜,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参与相关课程项目,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多元培养路径,提升第二课堂的教育价值。
健全教育功能,以社会需求为驱动,努力实现课程项目体系从“形式多样”到“协同育人”的整合。“通专结合”地培养既具有专业知识、素质与能力又具有人文科学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OBE教育理念的培养方向。面对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对人才能力需求的不同侧重,高校需要将社会需求、学生个人成长发展诉求等纳入实践育人体系的整体设计中,搭建从“核心能力培养-职业实训锻炼-个性化成长发展”的三维培养平台,实施层次逐步提高的递进式培养。
创新评估方式,以过程管理为导向,努力實现单项工作评价从“学时记录”到“阶段评估”的调整。随着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每一项教育项目的评价也应坚持OBE关于持续改进的工作理念,采用阶段评价与终期评价两类考核方式检验教育效果。例如,实践教育项目的终期评价可采取客观题问卷、书面报告或技能实测、表演口试等个性化考核形式,由授课老师评价并发放学时;教育项目的阶段评价可考虑结合“课程地图”等方式,实时记录学生实践项目各环节的学习效果,定期检查教学进展与预期学习结果的一致性,保障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效果。
近年来,各高校依托团中央、教育部推广执行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将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系统化、制度化,不断探索实践育人的有效机制。随着制度的深化建设,如何根据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教育的数据信息,采取综合性的研究方法,对学校第二课堂教育效果进行评估分析,是高校共青团全面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培养质量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思路设计
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理念是国际工程教育联盟《华盛顿协议》的核心教育理念之一,具备以学习成果为导向、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持续改进的教学内容为途径等内涵要求。
根据其内涵,我们认为,基于OBE理念建设的第二课堂实践育人效果评估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成果导向,从“行业需求-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的逻辑路径反向设计项目体系,比较准确地提出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及学习成果标准;二是以生为本,实践育人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应主要考核学生能力提升情况,实现由教师单向传输或是完全学生自发,转向师生双向互动;三是持续改进,通过质量监控及时进行问题反馈和有效改进,实现教学系统质量监控与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
相应的,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的整体评价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学校是否为第二课堂设立了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二是是否建立了与培养目标相吻合的课程体系;三是学生学习效果的阶段性评估,即是否完成了每项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四是是否实现了根据评估结果持续更新和优化培养体系,不断提高育人效能(图1)。
评测分析
本研究以团中央“第二课堂成绩单”全国首批试点高校南京工业大学为例,使用其第二课堂数据平台上33万余条数据信息,结合问卷调查和社会学统计方法,对制度正式实施6年来学校的实践育人效果进行评估分析。
南京工业大学于2014年执行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将学生必修课《社会实践》的3个学分折算为150个实践学时。校团委根据学校总体人才培养目标,综合确立了提高“政治素质与思想修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创业能力”“人文艺术素养与全球化视野”“团队意识与实践能力”等4个第二课堂人才培养目标,统筹190余个第二课堂教育项目,相应建立了4类课程版块,制订了《社会实践》课程的教学计划、课程大纲,构建了实践育人的课程化培养体系,已毕业的3届学生课程平均合格率为99.8%。
第二课堂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的合理性测度
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理性思考与顶层设计,OBE理念倡导基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以及社会需求情况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因此研究首先面向680个与学校保持长期合作的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进行调研,统计他们所期待的学生毕业3-5年后能够达到的职业素养要求,实际回收了604份问卷。结果显示,单位对人才非专业技能型素质的共性需求前6位分别是: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思想品德与行为修养、实践能力、服务意识、人文精神,与目前学校第二课堂设置的培养目标较为匹配。
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度分析
我们将学校4个第二课堂培养目标分解为7项基本能力素养条目,收集并整合与之相匹配的《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自评量表》(袁庆红,2009)、《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倾向量表》(罗清旭,2001)、《大学生实践能力测评量表》(禹华平,2016)等7个量表。经信度检验后(各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大于0.9),向2016级学生发放2400份问卷,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595份(其中文科学院占比43.13%,理工科学院占比56.87%)。
根据问卷反馈,可计算出学生各项能力素养的测度值,研究并选取“第二课堂成绩单”数据信息平台中记录的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教育的学时数,使用SPSS21.0软件对有关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计算学生第二课堂学习时长与能力素养测度值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显示二者成显著正相关(表1),表明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教育有助于其各项能力的提升。
我们也使用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各类课程板块的学习时长与其相应素质能力测度值进行相关分析。以表2的创新创业类相关分析为例,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学时与创新创业能力测度值成显著正相关(r=0.599,p<0.001),表明参加创新创业类活动有助于其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其余能力素质与学生参与相应教育项目学时的相关性测度亦呈现不同程度的显著正相关,不予赘述。
第二课堂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效性测度
为测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累积效应,我们向2019级学生发放并回收有效问卷1688份(其中文科学院占比42.77%,理工科学院占比57.23%)。分析显示,相较于2019级学生,2016级学生在各项能力上的测度值均提升明显(图2)。
此外,研究进行了学生一二课堂成绩的相关分析,选取文理科学院各一个,对其2016级学生共828人的学业成绩进行分析。根据他们第一课堂总绩点与第二课堂总学时的散点图(图3)显示,二者呈显著正相关(r=0.665,p<0.001)。同时,第一课堂绩点与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思政社科类、创新创业类、公益服务类、寒暑假社会实践类以及技能培训类教育学习时长显著正相关,初步表明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有助于个人综合能力提升。
以上3个步骤的评测表明,学校第二课堂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较为合理、课程板块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度较高、人才综合素质培养初具成效。
应用建议
根据“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育人效果的评估结果,分析人才培养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是大数据时代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育人工作实现内涵发展的重要支撑。提升教育价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努力实现数据利用从“基础支撑”到“发展支持”的改进。OBE理念倡导以学生发展需求为核心,对于第二课堂教育设计来说,实质上就是要设置学校人才培养方向与学生成长发展需求有效结合的工作方向。数据的挖掘运用,既可以对接学校素质教育体系,为学校第二课堂课程板块设计和项目实施提供依据;也要注重学生个人的体验感和获得感,通过学时及相关政策倾斜,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参与相关课程项目,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多元培养路径,提升第二课堂的教育价值。
健全教育功能,以社会需求为驱动,努力实现课程项目体系从“形式多样”到“协同育人”的整合。“通专结合”地培养既具有专业知识、素质与能力又具有人文科学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OBE教育理念的培养方向。面对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对人才能力需求的不同侧重,高校需要将社会需求、学生个人成长发展诉求等纳入实践育人体系的整体设计中,搭建从“核心能力培养-职业实训锻炼-个性化成长发展”的三维培养平台,实施层次逐步提高的递进式培养。
创新评估方式,以过程管理为导向,努力實现单项工作评价从“学时记录”到“阶段评估”的调整。随着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每一项教育项目的评价也应坚持OBE关于持续改进的工作理念,采用阶段评价与终期评价两类考核方式检验教育效果。例如,实践教育项目的终期评价可采取客观题问卷、书面报告或技能实测、表演口试等个性化考核形式,由授课老师评价并发放学时;教育项目的阶段评价可考虑结合“课程地图”等方式,实时记录学生实践项目各环节的学习效果,定期检查教学进展与预期学习结果的一致性,保障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