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稻瘟病的发生和流行与很多因素有关,因此,必须采取以抗病品种为中心、加强栽培防病为基础、适期喷药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稻瘟病;症状;侵染循环;防治措施
水稻的病害有很多种,其中最严重的就是水稻稻瘟病。水稻稻瘟病属于真菌病害的一种,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可能发生。当前我国种植水稻的地区在发生此病害时会使水稻减产10%-15%之间,当情况较为严重时会导致整个地块颗粒无收。所以,若要达到水稻高产、稳产的目的,一定要将水稻稻瘟病这一问题解决,水稻稻瘟病目前已成为使水稻高产、稳产的最大障碍之一。
1.症状
在水稻的整个生育期中,都有一定的机率发生稻瘟病。其中可以根据侵染的时间与部位将其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与粒瘟六种,其中最常发生的是叶瘟,发病情况最严重的是穗颈瘟。在寒地稻作区春季的温度通常较低,所以发生苗瘟的情况非常罕见。
1.1叶瘟
在发生叶瘟时,其叶片上会因病害而出现病斑,而环境气候与水稻品种的感病程度等一些因素决定了病斑的形状、色泽与大小。病斑也可详细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急性型、慢性型、褐点型与白点型。
1.1.1急性型
这种病斑在初生时呈水渍状的小点,过后会呈圆形、椭圆形或两端稍尖的暗绿色水渍状,病部密生灰绿色霉状物。多发于温度适宜、湿度较高、氮肥施入过多、稻株嫩弱或选用易感病品种时。出现此种病斑时不久就会发生叶瘟,这是如果空气干燥或使用药剂进行防治可从急性型病斑向慢性型病斑转变。
1.1.2慢性型
这种病斑较为常见,呈梭形或菱形,外层呈黄色,内层呈褐色,最中央呈灰白色,两端有褐色的坏死线向外延伸成长条状。空气潮湿时,背面会产生灰绿色霉层。
1.1.3褐点型
这种病斑多发于寒地稻作区,尤其是在抗病品种或老叶上较为常见。针头大的小斑点,呈褐色,多局限于2条叶脉间,不产生孢子,无传病危险。
1.1.4白点型
这种病斑在高感病品种的嫩叶上较为常见,当遇到雨后转晴或比较干旱的环境时会形成圆形或近圆形小斑点,呈白色,不产生孢子。在雨后湿度较高的环境下会向急性型病斑转变。
1.2节瘟
节瘟主要发生在穗颈下的第2节。初生时呈暗褐色小点,后期呈环状,直到使整节都变为黑褐色。后期病节易倒折,造成穗部早枯,出现谷粒不饱满、干粒重降低的现象。节瘟在早期时可能引起白穗现象,在病节处形成灰绿色霉层。
1.3穗颈瘟和枝梗瘟
这两种病害在穗颈、穗轴与枝梗上较为常见。初期为呈暗褐色,水渍状斑点,后期变为环状上下扩展,最终呈黑褐色。早期会导致出现白穗现象,晚期会影响子粒,对产量有一定的影响。
在通常情况下,叶瘟对于产量没有直接的影响,但会为穗颈瘟与节瘟提供菌源。其中穗颈瘟、节瘟与枝梗瘟对产量的影响较大。
在北方粳稻区,通常在7-8月的雨季发病,当气温稳定在20-25℃之间时,会加剧节瘟、穗颈瘟与枝梗瘟的病情。
2.病原
水稻稻瘟病的病原菌是真菌的一种,其无性态属半知菌亚门的稻梨孢,有性态属子囊菌亚门的大角间座壳菌,在当前的自然条件下还没有发现其有性态。
分生孢子梗不分枝且3-5根丛生,从寄主表皮或气孔伸出,隔膜有2-8个,基部稍大,呈淡褐色,越向上颜色越淡,顶端为曲状并长有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呈无色洋梨或棍棒形,隔膜有1-3个,基部有脚胞,萌发时两端细胞立生芽管,芽管顶端产生附着胞,类似球形,呈深褐色,紧附于寄主,形成侵入丝入侵寄主组织。
3.侵染循环
病菌会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的形式在病稻草或病稻谷上越冬,也因此作为明年病害的初次侵染来源。由于寒地稻作区的春季温度较低,所以田间通常不易发生苗瘟,初次侵染来源主要是由露天堆放的病稻草产生的。在气温与湿度适宜的情况下会形成分生孢子,并利用风、雨天气来进行传播,进而使稻苗发病。我省普遍会在7月初发病,直到叶片老化增强抗病力,病情才会逐渐停止发展。在7月末到8月初这段时间病菌孢子会入侵稻穗、稻粒,节瘟、穗颈瘟通常在8月初发病,8月末是发病较严重的阶段,直到黄熟期才会停止病情的发展。枝梗瘟近些年发病较为严重,其病害在严重时会一直持续到收获期。
4.防治措施
一定要加强预防工作,并采取科学的治疗方法,在最佳的防病时机采取最科学的防治措施,合理的选择药剂,严格的执行田间作业,以加强防止效果,使水稻的产量增加。期间可采用以下几种防治方法。
4.1选用抗病品种
可按照每种抗病品种不同的特点,来合理的进行抗病品种的选择。由于病菌小种易变异的特点,所以在选用小种专化性抗病品种时为避免品种抗病基因的单一化,以稳定病菌生理小种组成的同时应掌握其合理布局,将其进行搭配、轮换种植,也可以同时种植多个品种。
4.2加强肥水管理
在施肥期间应做好氮、磷、钾肥的合理施用,首先一定要将钾肥施足并做好早施追肥的工作,到中期应结合苗、田等实际情况进行施肥。将硅、镁肥混施,会降低发病的机率。期间如掌握了水稻需肥的规律可采取配方施肥方法,增加稻叶老熟以提高抗病力。期间可按照水稻的黄黑变化规律,尽量满足其对水的需求。
4.3防治时期
4.3.1叶瘟
对于急性型的病斑要重点保护分蘖盛期,在水稻进入分蘖期时就应对其加强检查工作,一旦发现发病现象就可以及时采取喷药措施,其中对于感病的品种火灾低洼多肥、植株徒长的地块应加强喷药,对其发病中心进行有效的控制。
4.3.2穗颈瘟
应在孕穗末期与齐穗期加强对其进行药物防治措施。
4.3.3枝梗瘟与粒瘟
应按照实际的温度、湿度等一系列条件来制定防治措施。
5.药剂防治
5.1种子消毒处理
具体的方式是用1%石灰水浸种,在10℃-15℃的温度下6天,20℃-25℃的温度下1-2天即可,使石灰水层高出稻种15cm,在捞出后反复用清水冲洗3-4次。接着用2%福尔马林浸20-30分钟,最后用薄膜覆盖闷种3小时即可。
5.2单施药剂
用50g30%稻病宁可湿性粉剂每亩兑水进行喷雾或用60-80g13%稻洁可湿性粉剂每亩兑水40-50kg进行喷雾即可。
5.3混施药剂
用15g75%三环唑每亩与60ml-80ml25%施保克每亩或60-80ml25%施保克每亩与60-80ml2%加收米每亩。
【关键词】稻瘟病;症状;侵染循环;防治措施
水稻的病害有很多种,其中最严重的就是水稻稻瘟病。水稻稻瘟病属于真菌病害的一种,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可能发生。当前我国种植水稻的地区在发生此病害时会使水稻减产10%-15%之间,当情况较为严重时会导致整个地块颗粒无收。所以,若要达到水稻高产、稳产的目的,一定要将水稻稻瘟病这一问题解决,水稻稻瘟病目前已成为使水稻高产、稳产的最大障碍之一。
1.症状
在水稻的整个生育期中,都有一定的机率发生稻瘟病。其中可以根据侵染的时间与部位将其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与粒瘟六种,其中最常发生的是叶瘟,发病情况最严重的是穗颈瘟。在寒地稻作区春季的温度通常较低,所以发生苗瘟的情况非常罕见。
1.1叶瘟
在发生叶瘟时,其叶片上会因病害而出现病斑,而环境气候与水稻品种的感病程度等一些因素决定了病斑的形状、色泽与大小。病斑也可详细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急性型、慢性型、褐点型与白点型。
1.1.1急性型
这种病斑在初生时呈水渍状的小点,过后会呈圆形、椭圆形或两端稍尖的暗绿色水渍状,病部密生灰绿色霉状物。多发于温度适宜、湿度较高、氮肥施入过多、稻株嫩弱或选用易感病品种时。出现此种病斑时不久就会发生叶瘟,这是如果空气干燥或使用药剂进行防治可从急性型病斑向慢性型病斑转变。
1.1.2慢性型
这种病斑较为常见,呈梭形或菱形,外层呈黄色,内层呈褐色,最中央呈灰白色,两端有褐色的坏死线向外延伸成长条状。空气潮湿时,背面会产生灰绿色霉层。
1.1.3褐点型
这种病斑多发于寒地稻作区,尤其是在抗病品种或老叶上较为常见。针头大的小斑点,呈褐色,多局限于2条叶脉间,不产生孢子,无传病危险。
1.1.4白点型
这种病斑在高感病品种的嫩叶上较为常见,当遇到雨后转晴或比较干旱的环境时会形成圆形或近圆形小斑点,呈白色,不产生孢子。在雨后湿度较高的环境下会向急性型病斑转变。
1.2节瘟
节瘟主要发生在穗颈下的第2节。初生时呈暗褐色小点,后期呈环状,直到使整节都变为黑褐色。后期病节易倒折,造成穗部早枯,出现谷粒不饱满、干粒重降低的现象。节瘟在早期时可能引起白穗现象,在病节处形成灰绿色霉层。
1.3穗颈瘟和枝梗瘟
这两种病害在穗颈、穗轴与枝梗上较为常见。初期为呈暗褐色,水渍状斑点,后期变为环状上下扩展,最终呈黑褐色。早期会导致出现白穗现象,晚期会影响子粒,对产量有一定的影响。
在通常情况下,叶瘟对于产量没有直接的影响,但会为穗颈瘟与节瘟提供菌源。其中穗颈瘟、节瘟与枝梗瘟对产量的影响较大。
在北方粳稻区,通常在7-8月的雨季发病,当气温稳定在20-25℃之间时,会加剧节瘟、穗颈瘟与枝梗瘟的病情。
2.病原
水稻稻瘟病的病原菌是真菌的一种,其无性态属半知菌亚门的稻梨孢,有性态属子囊菌亚门的大角间座壳菌,在当前的自然条件下还没有发现其有性态。
分生孢子梗不分枝且3-5根丛生,从寄主表皮或气孔伸出,隔膜有2-8个,基部稍大,呈淡褐色,越向上颜色越淡,顶端为曲状并长有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呈无色洋梨或棍棒形,隔膜有1-3个,基部有脚胞,萌发时两端细胞立生芽管,芽管顶端产生附着胞,类似球形,呈深褐色,紧附于寄主,形成侵入丝入侵寄主组织。
3.侵染循环
病菌会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的形式在病稻草或病稻谷上越冬,也因此作为明年病害的初次侵染来源。由于寒地稻作区的春季温度较低,所以田间通常不易发生苗瘟,初次侵染来源主要是由露天堆放的病稻草产生的。在气温与湿度适宜的情况下会形成分生孢子,并利用风、雨天气来进行传播,进而使稻苗发病。我省普遍会在7月初发病,直到叶片老化增强抗病力,病情才会逐渐停止发展。在7月末到8月初这段时间病菌孢子会入侵稻穗、稻粒,节瘟、穗颈瘟通常在8月初发病,8月末是发病较严重的阶段,直到黄熟期才会停止病情的发展。枝梗瘟近些年发病较为严重,其病害在严重时会一直持续到收获期。
4.防治措施
一定要加强预防工作,并采取科学的治疗方法,在最佳的防病时机采取最科学的防治措施,合理的选择药剂,严格的执行田间作业,以加强防止效果,使水稻的产量增加。期间可采用以下几种防治方法。
4.1选用抗病品种
可按照每种抗病品种不同的特点,来合理的进行抗病品种的选择。由于病菌小种易变异的特点,所以在选用小种专化性抗病品种时为避免品种抗病基因的单一化,以稳定病菌生理小种组成的同时应掌握其合理布局,将其进行搭配、轮换种植,也可以同时种植多个品种。
4.2加强肥水管理
在施肥期间应做好氮、磷、钾肥的合理施用,首先一定要将钾肥施足并做好早施追肥的工作,到中期应结合苗、田等实际情况进行施肥。将硅、镁肥混施,会降低发病的机率。期间如掌握了水稻需肥的规律可采取配方施肥方法,增加稻叶老熟以提高抗病力。期间可按照水稻的黄黑变化规律,尽量满足其对水的需求。
4.3防治时期
4.3.1叶瘟
对于急性型的病斑要重点保护分蘖盛期,在水稻进入分蘖期时就应对其加强检查工作,一旦发现发病现象就可以及时采取喷药措施,其中对于感病的品种火灾低洼多肥、植株徒长的地块应加强喷药,对其发病中心进行有效的控制。
4.3.2穗颈瘟
应在孕穗末期与齐穗期加强对其进行药物防治措施。
4.3.3枝梗瘟与粒瘟
应按照实际的温度、湿度等一系列条件来制定防治措施。
5.药剂防治
5.1种子消毒处理
具体的方式是用1%石灰水浸种,在10℃-15℃的温度下6天,20℃-25℃的温度下1-2天即可,使石灰水层高出稻种15cm,在捞出后反复用清水冲洗3-4次。接着用2%福尔马林浸20-30分钟,最后用薄膜覆盖闷种3小时即可。
5.2单施药剂
用50g30%稻病宁可湿性粉剂每亩兑水进行喷雾或用60-80g13%稻洁可湿性粉剂每亩兑水40-50kg进行喷雾即可。
5.3混施药剂
用15g75%三环唑每亩与60ml-80ml25%施保克每亩或60-80ml25%施保克每亩与60-80ml2%加收米每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