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导读 以读促问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m200630990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问题式阅读法是以问题为导线,通过问题引导完成阅读任务,从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而言,以讲授方式进行,学生是被动的接受信息,阅读中的积极性不强。提倡以问题方式来引导学生阅读,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去完成阅读任务,让学生在阅读中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更利于让学生参与到阅读过程中,在阅读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從而提升阅读教学效率。
  一、以问导学,提前了解
  在以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习惯以自己讲的方式告诉学生背景,认为如果学生自己去了解,不够深入,对阅读的促进作用不大。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要让学生读懂一篇文章,还得从写作背景着手,充分发挥好学生的主体性,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去了解背景,在此基础上阅读,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如《我的早年生活》的阅读中,若学生对丘吉尔一无所知,那么,在读该文时对其在哈罗公学尴尬的生活也就难以理解。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走进作者,读懂作品,在阅读文章前,教师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去了解背景。如《我的早年生活》可设计如下问题:丘吉尔是谁?丘吉尔主要获得过哪些成就?文章主要写了“我”的早年生活当中的哪几件事?如此,通过前面两个问题让学生走进作者,通过第三个问题让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阅读文章,初步了解内容,这对整个作品的理解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二、以问导读,初步感知
  进入课堂后,要让学生读懂文章,首先让学生把握作品的结构和内容。同时,要注重以情境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紫藤萝瀑布》的阅读中,先以图片方式引导学生欣赏,再设问“作者是从哪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树的?写出紫藤萝树的什么特点?”由此而引导学生初读文章,抓住主要内容,为探究奠定基础。同样,在《小圣施威降大圣》的阅读中,设问“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引导学生用简介的语言概述孙悟空与二郎神的打斗经过,让学生在初读中感知内容,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以问导读,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读而初步了解作品,获得对文章的感知,故而在该环节中,问题设计不宜过难,要围绕主要内容和结构展开,且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问题中给予一定的提示。如,在《我的叔叔于勒》的初读中设计问题“我们一家对于勒叔叔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由此而引导学生初读,明确情节是“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再围绕情节对人物、环境展开探究,阅读自然会更加有效。
  三、以问引议,合作交流
  阅读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做的,不是照本宣科把既定的知识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主动读文章,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诸多问题,此时教师充当的是解惑者、指导者的角色。提倡以问题来引导学生读文章并展开交流活动,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充分深入到文章的阅读过程中,从而获得理解。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对菲利普夫妇形象的理解,更多的要引导学生结合人物描写方法展开分析。
  在阅读中用问题来引导学生阅读并展开交流活动,问题要紧扣目标展开,同时,问题不宜过多,要紧扣重点和难点展开。以《我的早年生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为例,通过“文章主要写了‘我’的早年生活当中的哪几件事?”这个问题让学生阅读并把握主要内容。通过“丘吉尔在哈罗公学求学有哪些收获?”“收集玩具锡兵对丘吉尔的生活志向有什么影响?”“丘吉尔在全校几乎是最后一名但又顺利通过军队征兵考试,这是否真的是因为‘好运’?”上述问题而引导学生围绕事件展开阅读交流、分析,获得对丘吉尔更深入地了解。
  四、以问引拓,拓展延伸
  拓展主要是课后进行,即在引导学生完成基础的练习外,以问题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量,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如《我的叔叔于勒》的阅读后,以问题“你家有叔叔吗?你们家人和叔叔的关系如何?”由此而引导学生去生活中探究,更好地理解亲情的重要。又如《我的早年生活》阅读后,以问“你想更好地了解丘吉尔吗?”由此而引导学生阅读丘吉尔的相关作品。
  课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去阅读,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深度,也可考虑用问题引导学生去实践,这样能更好地丰富学生的体验。如《范进中举》的学习后,设置问题“如果你中考考得一个非常理想的成绩,你是不是会像范进一样‘发疯’?为什么?”由此而引导学生思考,体会封建制度的毒害。又如《谈生命》的阅读后,设问“你认为生命是什么?”由此而引导学生去思考,感悟生命。
  问题是促进学生主动阅读的催化剂,在初中阅读教学中,要紧扣学生的实际,结合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巧妙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阅读活动,让学生真正进入到文本中,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如此,阅读教学才会变得更加有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仕金学校(211500)
其他文献
《台阶》是一篇小说,以台阶作为写作线索和意象,塑造了“父亲”坚韧、勤劳、倔强的性格。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如何能够让学生尽快进入到小说核心之中,须要展开更多探索和学习。杭州市十大杰出青年,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饶美红,她对《台阶》的课堂教学设计很有创新性,课堂反响很好。在学生自主阅读学习阶段,她让学生为小说配上一幅插图;在课堂引导过程中,她让学生用一句话总结主旨;在拓展训练阶段,她让学生从一个点上展开感
期刊
初中统编语文教材中阅读课文有醒目的教学定位提示,分“教读”和“自读”两类,篇名前标有“*”为“自读”课文。教学时必须根据两类阅读课文的不同定位,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使教学方法与教材编写意图一致,同时,让学生在差异化教学中感悟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  《动物笑谈》是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自读”课文,在一次公开教学活动中,我执教该文,为了体现“自读”课文教学要求,我是按以下步骤组织学
期刊
大唐王朝的兴盛,总是伴随着开疆拓土的边境征战。边塞生活留给人的是一份寒荒辽阔、沙石飞扬、草木不发的印象,那儿的环境缺少生机,缺乏活力,生命迹象近乎枯寂。不少诗人常以“边头春未到”来形容没有盎然生机的边塞环境,以此烘托边塞生活的严酷。于是,春风不到,春草难发,暮春飞雪等,便成为边塞诗歌里的一个特有意象。  我们先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其一》为例,作以赏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
期刊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千年历史中涌现了不计其数的大诗人、大词人,更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古诗词,这些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学生学习古诗词能够深切感受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同时领略汉语的艺术特色。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让孩子们对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心生向往;刘禹锡的《秋词》让孩子们随着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一声长叹,感受诗人的豪情。通过品诵这些诗词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它不仅能体现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分析、评价的能力,而且还能反映出学生的创造性价值。作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综合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是极其薄弱的一个环节。学生怕写作文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还作文教学一片晴朗的天空?我在本文中尝试片段作文训练的几种方式,力求为学生写作寻找最佳的“源头活水”。  一、用“图片描写”来培养观察能力  图
期刊
现代社会提倡尊重生命,推崇“生命至上,以人为本”。但平时生活中,轻易放弃生命的事例屡屡发生,作为最具人文性的语文学科是否也应该反思:对此,我们是否有责任?课堂上我们是否灌输过生命意识?生命教育,其实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任。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使学生学会正视生命,关注生命,热爱生命。  一、“生命”作文序列与作文教学  目前初中作文教材基本上没有完整的训练体系。课本中每个单元都有《写作·口语
期刊
《秋天的怀念》一文具有深沉的情感和高度的人性思考:文章集中表达了史铁生对经历的重重苦难的思索,也饱含了对母亲深深的愧疚和遥远的怀念。其中通过回忆母亲在帮我渡过难关时的“好好儿活”的深情叮嘱来寄托对母亲的缅怀,同时对博大、深沉的母爱进行重新体认。  基于这样的文本认识,依据教学目标设定以下教学层次: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走近母亲;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走进作者;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走进
期刊
陈根生老师的文章溢满灵性,让读者在他神奇之笔的指引下不知不觉漫步于条条的青石小弄间,徜徉于见证历史风雨的座座小桥上,聆听乡音妙语,品尝风味小吃,感悟厚重文化,梳理浓浓情丝。  所以,从陈老师的《巷韵·乡情》里,我们学到了如何从平凡的材料中选取感动点生情叙写,也可以学到如何谋篇布局,还可以让我们掌握最基本的简妙作文技法。然而在我看来,初中生更应学习陈老师锤炼语言的技巧。作为有着深厚笔力的乡土作家,他
期刊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思想已经被大多数老师所接受,但是很多老师只是把“满堂灌”换成了“满堂问”。要么提出几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看上去热热闹闹,其实学生收获甚少。这种课堂没有体现对话教学的初衷,只是流于浅表层次的对话。那么如何开展阅读教学的深层对话呢?笔者认为学生熟读课文是前提,学习语言是根本,了解写作背景是延伸。当然这一切都应该是在教师的引领、参与下进行。下面笔者以《紫藤萝瀑布》为例谈谈自己的
期刊
现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开放性与包容性,语文教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更要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在语文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情感教育,拓展语文教学效能,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情感发展的重要渠道。本文拟以《孔乙己》为例,简要阐述语文教学中德育情感渗透的实践路径。  一、巧用新课导入,创设德育情感情境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开始,语文教师要善于巧用新课导入,不断优化导入设计,借助新课导语、多媒体课件等创设德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