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域下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对策思考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2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培养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加强和完善高等院校法制教育刻不容缓。本文试透过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特殊视角对当代大学生法制教育进行研究,提出加强和完善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对策建议,以期解决大学生法制教育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化解其中的不和谐因素,推动建设以民主法治为鲜明特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和谐社会 法制教育 和谐校园
  作者简介:周蕾,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2-221-02
  
  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大批遵纪守法、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高校作为培养社会建设人才的摇篮,其德育教育尤其是法制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推进进度乃至成败。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纵览高校德育二十多年来的兴衰成败,大学生法制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试点到普及、从最初法律常识概念的灌输到近年来法治理念的培育、法律意识的觉醒这样一个漫长而富有成效的过程。然而由于教育体制机制本身内在的弊端,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尚不尽如人意: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水平较低、法律素养不足、法制观念淡薄、法律意识的自我修养尚未达到应有的自觉程度。小平同志曾经慨叹:“改革开放的失误在于教育,教育的失误在于德育。”有鉴于此,笔者以为:加强和完善高校法制教育刻不容缓。
  一、和谐社会视域下大学生法制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高校《法律基础》课程设置与其承担的重大责任不相称
  上世纪80年代,全国高校非法律专业普遍开设了《法律基础》课。2005年初,全国普通高校全面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一直以来,高校法制教育基本上局限在一两个学期内对低年级学生开设的“普法”课。由于是一门公共课,不能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高校《法律基础》课程设置与其承担的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增强法律意识的重大责任不相称。
  (二)《法律基础》的课程教学中存在不和谐因素
  1.教学过程组织基本上依然是课堂、教师、书本“三中心”,实践教学很少或没有。多年来,教师在学生“知”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法律真正被内化的程度不深,根本原因就是缺少了法律实践环节,导致大学生“知行背离”的现象,表现为“不知不行”、“知而不行”甚至“知而误行”。这种“知行相悖”的困境极大削弱了高校法制教育成效。
  2.教师的讲授往往从“本本”出发,内容陈旧,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和学生思想发育的实际,给人以空洞说教之感。近年来,大学生普遍面临学习、就业等严峻问题,承受着多方面压力,许多社会问题在他们身上都有所反映,一些学生迷茫、压抑、焦虑。高校法制教育忽视上述现实,习惯于提要求、做灌输,而非从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帮助解决问题。事实证明,仅仅讲授空洞的法律条文对学生跨出校门适应并融入社会帮助甚微。
  3.课堂教学过分倚重讲授这一传统教学方式,“填鸭式”、“灌输式”、“照本宣科”充斥课堂,缺少师生间的互动,学生没有参与、思考和消化的机会,只能机械地记录讲义。法制教育沦为教师单向输出活动,学生基本上是一个被动的存在,其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无法得到发挥,不能真正参与到法制教育环境的塑造过程中,以致法制教育环境的影响作用大为降低。
  二、和谐社会视域下大学生法制教育面临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不和谐
  部分高校领导层和决策层缺乏德育的整体观念,忽视法制教育对思政教育的潜在影响,未给予法制教育应有的地位,这同我国当前依法治国、德法兼治的方略是不协调的。只有将法制教育置于与德育同等高度,且作为德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才可能解決小平同志提出的法制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问题”。
  教育管理者的素质、知识范围、学识限制导致的法律教学实践中重法律制度的宣讲和法条的解读而轻法律中道德内涵和人文精神的挖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法的信仰和尊崇。本质上讲,作为民主制度化的体现,法制离开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底蕴,离开人文精神,法律将苍白无力。“法并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对我们自身生活情愫的记载”。
  (二)法制教育的考核有待规范理顺
  对法制教育成效的考核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都建立了思政教育工作考核的指标体系,并将其移植到对法制教育的考核上来。事实上,法制教育有其自身特点,有些方面不宜量化,机械“引渡”难免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此外,考核方式单一,难以全面反映法制教育水平;学生参与度不高,其主动性得不到发挥;考核与奖惩脱节,起不到激励作用。高校法制教育工作考核指标体系,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需要尽快规范理顺,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
  三、和谐社会视域下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对策思考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可见,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大学生法制教育成败事关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
  (一)按照民主法治总要求着力培养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仰
  1.高度重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培养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仰
  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律的一种认同和依归,其实质是追求法律至上和法律统治。信仰法律是遵守法律、践行法律的前提。法律作为公平、正义的象征,守法仅是法律信仰的外在表现,守法精神才是灵魂。守法精神要求个体不仅遵守法律,更重要的是把守法内化为道义上的责任和义务,变被迫为自觉,由强制守法到良心守法,由他律守法到自律守法。培养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仰,必须摒弃以往单纯法律概念和法律常识的灌输,实现法制教育从“感性、肤浅”的层次向“理性、深入”的跃迁。
  高校现行的法制教育模式将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整合,改变了传统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各自为战的状态,承认并强化二者的交流联系,并最终确定了大学生法制教育“帮助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和社会主义法律基本原理,掌握宪法和有关法律制度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正确处理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要求”的科学定位。高度重视并切实落实好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各项教学任务,必将对培养大学生法律信仰起到基础性、启蒙性和导向性作用。
  2.改革教学方法
  (1)课堂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大学生法制教育应当具有鲜明的理论性和应用性,是从认知规范到接受规范、从消化规范到信仰规范的教育。为此,课时安排必须为开展社会实践留出足够空间。要在教学大纲和教材中将社会实践的内容、方式、目的予以明确,防止流于形式。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摒弃传统枯燥无味的课堂说教,营造生动活泼的氛围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法律知识的渗透。如采用:(1)案例教学法,运用法学原理分析解决具体案例,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和辨析,培养学生法律思维、应用能力。(2)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把文字、声音、视频融为一体,以其形象生动的特征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
  (2)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法律和道德都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两者互为补充、不可偏废:维护法律权威不仅要依靠国家强制力,还要依靠提高人们的道德觉悟,把守法视为道德情操,自觉地依法办事;而当人们法制观念得以强化,也会相应地提高道德水准。为此,高校法制教育必须克服法制教育只讲法律条款,德育教育只讲“温良恭俭让”的错误倾向。加强法育和德育的协调配合,既要发挥道德对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教育引导功能,也要强调法律对人们行为的强制规范作用。在传授法律知识的同时渗入道德教育,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实施道德教育时融入当代法律精神,使法律至上的意识得以巩固、升华。
  (二)营造和谐校园小环境以构建和谐社会大环境
  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是一项艰苦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法律意识的觉醒、法律思维的形成、法律知识的积累、用法能力的提高不仅要依靠学校的法制教育,还要善于利用社会和校园法治环境的综合力量。从校园法治教育环境来看,大学生所赖以生存的校园这一特定环境对其法律素养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重要影响。同时,大学的相对独立性决定了和谐校园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和谐校园营造的文明进步的氛围和展现的鲜活的时代特征将对整个社会产生示范性和引领性的影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特别是和谐校园向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各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将产生“社会成员以个体的方式不断孵化和衍生和谐社会微观环境的连锁效应”。
  1.树立依法治校理念,融入人文关怀精神
  依法治校,彰显了和谐社会中高等教育办学管理中“民主法治”的精神和理念。高等教育管理中所涉及到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与社会之间方方面面的关系,依法治校应当成为协调这些关系的基本出路。然而,部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囿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学生学籍管理乃至后勤服务方面,倾向于用既往惯例、道德说教甚至行政手段来约束学生,并由此导致学生与校方的对立和冲突。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尽快树立依法治校的理念。依法治校不仅仅是强调遵守规则和程序正当权益,更重要的是依法治“权”(学校办学权力)和保“权”(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不仅要做到有章可循、依序运行,更要因势利导,秉承现代法治的精神不断革新学校的办学理念、具体管理制度与方法。
  依法治校作为一种办学理念和管理实践,参与性强、受众广,是大学历史传承与现代大学制度的有机契合点。依法治校理念要求高校不仅要关心国家、学校的权益及教职员工的利益,更要关心学生的利益,要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权利意识,关心学生的权利实现,激励学生的权利追求。
  2.规范学生管理程序,维护学生合法权益
  学生管理必须体现民主、平等和人文关怀精神,公正地善待每一个学生,坚持做到有管有放、有宽有严,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条件。
  “正义不仅应当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管理过程中程序正当是相对人权利保障的基本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必须坚持正当程序原则,通过正当程序控制管理过程,规范权力运行,避免管理的无序、随意和偶然,保证管理的公信和高效。
  高校管理部门必须维护和保证受教育者合法的请求权、正当的选择权、合理的知情权。在校园“立法”环节——制定管理制度、特别是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管理制度时,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使制度民主化。在校园“司法”环节,学校的各种规章必须公示,要切实让学生知悉。
  加强和完善大学生法制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有效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使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有机统一,使法律意识培养与法律素养养成同步提高,使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功能协调一致。
  
  参考文獻:
  [1]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曾狄.和谐社会论纲.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阎钢.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罗湘明.互联网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论.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朱立恒.法治进程中的高等法学教育改革.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6]韩世强.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与改革建议.教育与现代化.2005(3).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在现今的生活中,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财经类的新闻也越来越关注.由于老百姓手里面的闲钱搁置,就希望通过投资来进行赚钱.但是我国的财经新闻报道太过于专业化,这样就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以U Pb单颗粒锆石同位素稀释法 ,测定了嘎金雪山岩群中两件玄武岩样品的同位素年龄。获得的两个下交点年龄分别为 (36 2± 8)Ma和 (396± 7)Ma ,两个上交点年龄分别为 (2 52
本文旨在研究观察网球运动对中老年肥胖者体质指标的影响,将31名肥胖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应用网球运动方法干预24周,对照组不作特殊干预,实验前后分别检测受试者
摘要当今的网络上的信息交流已经成为日常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其本身具有传播的自由性、开放性,任何人都和借助虚拟的身份在网络中畅所欲言,使原本在传统新闻媒体上不可能实现的一些个人表达自由和言论自由得到空前的展现。但同时,也给一些负面、违法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机会,这类信息不仅对社会运行秩序和很多人的利益构成严重威胁;并且在不同程度上妨碍了人们对正当信息的利用,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因此,对
本文简要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的教学管理制度上的显在问题,并对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制度建设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对现代大学制度文化的建设有所裨益.
摘要后现代主义是在批判和反省西方社会、哲学、科技和理性中形成的一股文化思潮,它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一系列正负交织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了解后现代主义的实质以及其对当代大学生产生的的影响,从而更好的引导、教育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当代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刘艳霞,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学生事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G456
实践教学是地方高校法学专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由于实践教学评估体制、教学管理模式等因为,地方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本文指出提升实践
摘要当前,世界处于价值观深刻变革的时代,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的冲突,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其影响也日益突出。本文就社会转型期我国青年价值观的构建作了简要的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 价值观 民族文化  作者简介:陈波,江西师范大学2008级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方向:经济伦理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2-233-01    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