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的心源性死亡风险预测

来源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80 mm心脏瓣膜病患者的远期预后,预测其心源性死亡的危险因素,指导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 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超声心动图诊断LVEDD≥80 mm心脏瓣膜病首次入院患者132例中接受手术治疗110例,接受药物治疗22例,分别对其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风险预测.结果 截至2011年12月底,有效随访106例,心源性死亡14例,平均生存(36.3 ±31.7)个月.手术组与非手术组患者的基线数据中,年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心室收缩期末容积(LVES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利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对全部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年龄(P=0.011)与治疗方式(P =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中只有治疗方式(P =0.022)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组中LVEDD(P=0.023)对心源性死亡具有预测价值.对手术组病例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LVEDD(P=0.032)可独立预测患者围手术期心源性死亡,当LVEDD≥88 mm时预测具有最大价值.手术组3年生存率与5年生存率均为92.0%,非手术组3年生存率为64.8%.结论 对于LVEDD≥80 mm的心脏瓣膜病在治疗方式的选择上,与药物治疗相比,患者更获益于手术治疗.较大的LVEDD增加了患者围术期心源性死亡的风险。

其他文献
患者 男,44岁.2011年体检发现右下肺3 cm ×4 cm ×4 cm大小、质地均匀、界清、光滑肿物,考虑为“肺良性肿瘤”,因患者无不适而未行治疗.2012年再次体检X线胸片示右下肺实性肿物(图1).CT检查发现右下肺肿物明显增大,直径约10cm,质地不均.患者仍无不适.2012年8月25日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
期刊
目的 探讨一体式分叉型覆膜支架治疗腹主动脉及髂动脉病变的疗效.方法 本组31例患者应用一体式分叉型覆膜支架治疗,男26例,女5例;年龄38 ~ 84岁,平均(64.5±10.7)岁.腹主动脉真性动脉瘤17例,腹主动脉穿通溃疡5例,髂动脉瘤4例(双侧受累2例),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2例,腹主动脉瘤EVAR术后远端漏2例,腹主动脉夹层1例.使用Microport Aegis(上海微创)支架22例,Pow
目的 探讨影响行深低温停循环顺行性脑灌注主动脉弓置换术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 1年12月626例行深低温停循环顺行性脑灌注主动脉弓部手术患者的资料,记录院内死亡病例死亡原因,将病例按照是否院内死亡分为两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 29例(4.6%)发生院内死亡,其中主动脉夹层破裂2例,严重神经系
肺癌为当前世界各地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是世界上肺癌患者最多的国家,且发病率和病死率一直呈上升趋势[1].大多数癌症患者并非死于原发性癌而是死于转移性癌[2-5].为此,必须寻找更加精确、有效的分子标志物,以期早期发现肿瘤,为肺癌的预后判断以及靶向治疗等提供科学资料。
期刊
肺动脉高压(PAH)是静息状态下右心导管测得肺动脉平均压力25 mm Hg(1 mm Hg =0.133 kPa),同时肺小动脉楔压<15 mmHg;以肺血管过度增生和重构引起肺小动脉收缩为其病理基础,以肺动脉压升高及肺血管阻力增加为特点;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疲劳、胸痛和晕厥,严重时导致心力衰竭及死亡.PAH是先天性心脏病(CHD)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多由左向右分流导致肺血容量增加引起.现对西地那非
期刊
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是最常见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基本病变包括:右心室流出道及肺动脉狭窄,右心室肥厚,室间隔缺损和主动脉骑跨.TOF的发病率为0.28‰ ~0.30‰,占全部CHD患者的10%,给社会及患儿家庭带来沉重负担[1-2]。
期刊
电视纵隔镜下食管癌切除术的安全性及近期效果已报道[1-2],然而其远期预后尚无相关报道.现回顾性分析2006 ~ 2009年我院采用纵隔镜技术施行的70例食道癌切除术的长期预后情况.资料和方法 本组中男46例,女24例;年龄48~83岁,中位数55.5岁,平均64.7岁.所有患者均接受详细的病史询问及全面体格检查,术前均经胃镜病理证实为食管癌,并常规行颈、胸、腹增强CT以及其他检查排除远处转移,其
期刊
良性食管胸膜瘘外科治疗较为复杂.2004年6月至2012年6月,我们收治25例良性食管胸膜瘘患者,现总结该病的治疗经验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期进一步提高治疗水平.资料和方法 全组男19例,女6例;年龄4~76岁,平均(46.7±14.2)岁.致病原因为食管异物9例(鱼骨3例、鸡骨2例、羊骨2例、图钉1例、刀片1例),食管自发性破裂8例,医源性损伤6例(内镜下球囊扩张、内镜下平滑肌瘤切除术后和金属食管支
期刊
患者 女,42岁.2011年11月出现咽痛、咳嗽、咳痰,痰中带血块,伴活动后心悸.4天前劳累后咯血10余次,每次约1 ml,色鲜红,伴活动后喘息,无端坐呼吸或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因胸部X线片检查发现双肺结节入院.发病以来精神食欲差,2个月体质量下降5 kg.查体:血压125/85 mm Hg(16.625/11.305 kPa),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哕音,心界不大,心率94次/min
期刊
目的 探讨改良半蛤壳切口(modified hemi-clamshell approach)应用于前纵隔巨大肿瘤治疗中的安全性、有效性、适应证及其特点.方法 2003年4月至2012年5月,应用改良式半蛤壳切口治疗前纵隔巨大肿瘤24例,男18例,女6例;中位年龄40岁;肿瘤平均11.3 cm ×9.3 cm.术中作患侧第3或4肋间锁骨中线至对侧胸骨旁线横断胸骨切口,行前纵隔肿瘤的根治或姑息性手术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