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满山飘着干果、水果的清香,果园里到处是人们喜庆的笑脸。站在这里,举目四望,你会觉得每一面山坡流金淌银。然而,2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秃岭,杂草丛生,一派荒凉。这惊人的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让我们走进它、了解它——阎家店乡隔滦河村。
1、因村制宜,谋求发展
隔滦河村共有492户,1973口人,耕地面积126公顷,荒山300公顷,土地瘠薄,荒山环绕,滦河将该村一分为二,仅有一条小路与外界相通,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1986年,该村两委在迁安市林业局技术人员的建议下,针对本村自然条件差、资源匮乏、荒山秃岭多的情况,因村制宜的提出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发展口号,确定了“开发荒山、大力发展林果业”的发展思路。说干就干,该村两委干部克服种种困难,逐家逐户的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农闲大干,农忙小干”。抓时间、挤时间。就这样,仅用4年时间就使荒山治理工程初具规模。全村累计投入工时340多万个,动土石方170万立方米。栽下20万株果树和20万株四旁树,治理开发了“三山一沟一面坡”,建成了总长8000米,133.3公顷的高效环山水平沟,在治理300公顷荒山的同时。该村两委还总结出了一条顺应民意、合乎发展规律的模式,那就是“集体治理、先治后分,治理时五统一分,管理时五分一统”。山场开发时实行“五统一分”即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组织施工、统一组织服务、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检查验收。实行分户承担。建成的果园实行“五分一统”,即分散经营管理、分类技术指导、分清权力责任、分段独立核算、分享经营成果。统一价格销售。这样既解决了分户经营管理中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解决不好的问题,又符合山场开发的基本要求,也极大的调动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
2、因时制宜与时俱进
1990年,隔滦河的果树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但是,受当时水果价格下跌,干果价格上扬的市场影响,在确定共同发展的总体计划后就是没有一个响应村里的果树承包计划。村支书李建国对我们说:“当时一说到承包村里的荒山,没有一个人响应,可以说是困难重重,我想,既然自己是村里的带头人就应该起个带头作用,于是,我带头承包了村里的2.67公顷荒山,改良以前的果树品种,栽植干果,扩大果树栽植规模。村里人看到了我的干果受益后纷纷要求承包山场,就这样,村里果树的种植户越来越多,就形成了今天这样的发展规模。”如今的隔滦河村,所有荒山废地都得到开发、治理和利用,累计开发荒山废地253.3公顷,造水平梯田93.3公顷,栽植板栗15万株、核桃3万株、水果10万株、四旁树8万株,改造高低压线路9600米,上喷灌12台套,扩大水浇地面积120公顷,修南北村连接大桥一座。累计投资620万元,创社会效益180万元。昔日的荒山秃岭成了老百姓的绿色银行。
3、因人制宜共创未来
山场绿了,农民富了,隔滦河村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姿态向人们展示其特有的魅力。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该村多年来发展林果业的效果十分显著,全村492户有414户承包经营村内253.4公顷的林果,仅此一项,人均年增加收入826元,村集体每年收入承包费200万元。为巩固现有成果,该村两委紧紧围绕“做大做强山区林果产业”的总体目标,在我市122富民工程的强力推动下不断扩展发展思路,提高服务水平,延伸产业链条。他们组织了林果协会,聘请了全国著名板栗专家孔德军、林果专家高级农艺师刘金柱等人组成林果技术服务团为果农传授技术,进行技术指导,全方位提高果品质量。同时大力培养果树经纪人队伍,成立林果合作社,通过统一组织果树病虫害防治、土肥水管理、修剪、联系销售渠道等,为广大果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全村果树已经通过无公害产地环境认证,实现了林果无公害生产:投资16万元在北山修建了长5000米的山路,彻底解决了果农“送肥上山难、拉果下山难”的问题;投资60万元实施了“引水上山”工程,铺设管道22000米,保证了果园灌溉浇水:为提高果农技术水平,村里投资5万元建立了农业科技图书阅览室,为广大果农学习科技、应用科技提供了方便,使果农开阔了视野。在此基础上。为使本村的自然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使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得到有效统一,他们将在5年内,把隔滦河村建设成为“山青、水绿、林茂、田丰、路畅”的干果基地、旅游胜地。
1、因村制宜,谋求发展
隔滦河村共有492户,1973口人,耕地面积126公顷,荒山300公顷,土地瘠薄,荒山环绕,滦河将该村一分为二,仅有一条小路与外界相通,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1986年,该村两委在迁安市林业局技术人员的建议下,针对本村自然条件差、资源匮乏、荒山秃岭多的情况,因村制宜的提出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发展口号,确定了“开发荒山、大力发展林果业”的发展思路。说干就干,该村两委干部克服种种困难,逐家逐户的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农闲大干,农忙小干”。抓时间、挤时间。就这样,仅用4年时间就使荒山治理工程初具规模。全村累计投入工时340多万个,动土石方170万立方米。栽下20万株果树和20万株四旁树,治理开发了“三山一沟一面坡”,建成了总长8000米,133.3公顷的高效环山水平沟,在治理300公顷荒山的同时。该村两委还总结出了一条顺应民意、合乎发展规律的模式,那就是“集体治理、先治后分,治理时五统一分,管理时五分一统”。山场开发时实行“五统一分”即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组织施工、统一组织服务、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检查验收。实行分户承担。建成的果园实行“五分一统”,即分散经营管理、分类技术指导、分清权力责任、分段独立核算、分享经营成果。统一价格销售。这样既解决了分户经营管理中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解决不好的问题,又符合山场开发的基本要求,也极大的调动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
2、因时制宜与时俱进
1990年,隔滦河的果树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但是,受当时水果价格下跌,干果价格上扬的市场影响,在确定共同发展的总体计划后就是没有一个响应村里的果树承包计划。村支书李建国对我们说:“当时一说到承包村里的荒山,没有一个人响应,可以说是困难重重,我想,既然自己是村里的带头人就应该起个带头作用,于是,我带头承包了村里的2.67公顷荒山,改良以前的果树品种,栽植干果,扩大果树栽植规模。村里人看到了我的干果受益后纷纷要求承包山场,就这样,村里果树的种植户越来越多,就形成了今天这样的发展规模。”如今的隔滦河村,所有荒山废地都得到开发、治理和利用,累计开发荒山废地253.3公顷,造水平梯田93.3公顷,栽植板栗15万株、核桃3万株、水果10万株、四旁树8万株,改造高低压线路9600米,上喷灌12台套,扩大水浇地面积120公顷,修南北村连接大桥一座。累计投资620万元,创社会效益180万元。昔日的荒山秃岭成了老百姓的绿色银行。
3、因人制宜共创未来
山场绿了,农民富了,隔滦河村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姿态向人们展示其特有的魅力。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该村多年来发展林果业的效果十分显著,全村492户有414户承包经营村内253.4公顷的林果,仅此一项,人均年增加收入826元,村集体每年收入承包费200万元。为巩固现有成果,该村两委紧紧围绕“做大做强山区林果产业”的总体目标,在我市122富民工程的强力推动下不断扩展发展思路,提高服务水平,延伸产业链条。他们组织了林果协会,聘请了全国著名板栗专家孔德军、林果专家高级农艺师刘金柱等人组成林果技术服务团为果农传授技术,进行技术指导,全方位提高果品质量。同时大力培养果树经纪人队伍,成立林果合作社,通过统一组织果树病虫害防治、土肥水管理、修剪、联系销售渠道等,为广大果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全村果树已经通过无公害产地环境认证,实现了林果无公害生产:投资16万元在北山修建了长5000米的山路,彻底解决了果农“送肥上山难、拉果下山难”的问题;投资60万元实施了“引水上山”工程,铺设管道22000米,保证了果园灌溉浇水:为提高果农技术水平,村里投资5万元建立了农业科技图书阅览室,为广大果农学习科技、应用科技提供了方便,使果农开阔了视野。在此基础上。为使本村的自然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使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得到有效统一,他们将在5年内,把隔滦河村建设成为“山青、水绿、林茂、田丰、路畅”的干果基地、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