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的重要论述及实践探析

来源 :邓小平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wu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城市是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的重要论述与成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逻辑,是经济新常态下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充分彰显了五大新发展理念。新时代成都建设公园城市有其理论和现实必然性,高度契合成都的发展阶段。成都市坚持高标准规划,将公园城市建设贯穿城市工作全过程,全方面打造人与城市、环境、产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为新时代城市转型提供了理论指导与经验启示,对更好贯彻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的重要论述有重要参考意义。
  〔关键词〕 习近平;城市发展理论;公园城市;成都实践;花园城市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9)06—0095—10
  〔基金项目〕 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成都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研究”(2018A11);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文化消费提升路径与机制研究”(14ZDA052)
  〔作者〕 叶胥,西南财经大学消费经济研究所讲师,四川成都 611130
  武优勐,西南财经大学消费经济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四川成都 611130
  毛中根(通讯作者),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四川成都 61113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城市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城市发展新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发展的重要论述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是对我国及世界城市发展先进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升华。随着全球化、工业化、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以及资源环境约束显现,我国城市发展步人转型期,需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发展的重要论述为指引,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一、公园城市是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重要论述的具体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新矛盾和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城市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些论述是新发展理念在城市领域的生动体现。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视察时就成都城市建设提出,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公园城市是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的重要论述与成都具体实际结合的新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发展重要论述的具体化。
  (一)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市工作,就城市建设和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发展的重要论述,具体内容为:
  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发展重要论述的基本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具体体现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2015年12月,习近平指出:“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我们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发展要重视宜居性。2015年11月,习近平指出:“要增强城市宜居性,引导调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第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发展重要论述的鲜明特点。2013年12月,习近平认为:“搞城市建设也没有必要打造那么多空头名片,城市不是靠口号建成的。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有了符合实际的定位,才会有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才能避免走弯路。”2015年12月,他进一步指出:“我们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切实做好城市工作。”
  第三,创新城市治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发展重要论述的内在要求。2014年3月,习近平针对城市治理问题指出:“要加强城市常态化管理,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狠抓城市管理顽症治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是强化城市治理的重要手段。2015年11月,习近平强调:“要改革完善城市规划,改革规划管理体制。要改革城市管理体制,理顺各部门职责分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落实责任主体。”科学规划、依法治理、智能管理是强化城市治理的重要保障。2014年3月,习近平强调:“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要着力提高干部素质,把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作为重要任务,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去建设和管理城市。”2017年2月,习近平指出:“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要强化依法治理,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城市治理顽症难题,努力形成城市综合管理法治化新格局。要强化智能化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标准,更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强化城市管理要发挥基层党建作用。2017年7月,习近平讲道:“要持续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加强城市基层党建,更好破解发展难题、应对风险挑战,进一步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第四,坚持协调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发展重要论述的方法要论。城市发展要遵循尊重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原则。2015年12月,习近平指出:“要坚持协调协同,尽最大可能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构建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是新时代城市发展的战略方向,是全國各区域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必然要求。2017年10月,习近平进一步指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五,坚持生态文明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发展重要论述的重要内容。2013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推动城镇化绿色发展,努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2015年12月,习近平针对城市发展目标指出:“城市发展不仅要追求经济目标,还要追求生态目标、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树立‘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强化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将环境容量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作为确定城市定位和规模的基本依据。”此外,“要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搞好城市内绿化,使城市适宜绿化的地方都绿起来。”。2017年5月,习近平强调:“要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强城市绿化,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   第六,开放共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发展重要论述的突出特点。2014年5月,习近平指出:“要大力开展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工作,促进中外地方政府交流,推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2017年5月,习近平指出:“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前沿领域合作,推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建设,连接成21世纪的数字丝绸之路。”此外,习近平分别在2017年11月会见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2018年1月会见法国总统马克龙时强调,双方要在智慧城市、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新兴领域合作。
  (--)公园城市的基本内涵
  公园城市具有“自然之美、城乡融合、创新驱动、开放共享”等特点,能够满足城市居民幸福生活需要,能够发挥区域经济引领、带动作用,形成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其基本内涵表现为三点。
  第一,公园城市不等于城市公园。城市公园是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从范畴上讲,城市大于公园,公园是景观,公园建在城市内,城市是载体、背景、外形,城市包含公园,而公园城市则是公园融人城市。
  第二,公园城市不同于山水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概念由钱学森提出,不仅涉及中国古代山水诗词、古典园林、中国山水画与城市建设的结合,还涉及自然与人工环境的结合,涉及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涉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合等方面。生态园林城市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强调城市的自然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意象空间等各种类型空间形态的和谐、高效,可持续地进行演替、融合和发展。公园城市建设模式是山水城市、园林城市的现代传承与发展,通过构建融入山水自然、彰显文化特色的城市绿色格局,塑造和谐诗意的理想城市人居环境。
  第三,公园城市有别于田园城市。从历史背景来看,田园城市构想产生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是立足工业化阶段的城市发展提出的规划思想,公园城市是立足工业化后期到后工业化过渡阶段提出的规划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形成的城市发展思想,更加注重开放共享,更依赖于创新发展。
  (三)公园城市建设彰显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深深植根于新时代城市发展实践之中。公园城市的内涵包含“美丽”“宜居”“公园”三大要素。美丽,强调城市发展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展现为绿色发展。宜居,强调城市发展以人为本,城市要适宜人们居住、生活、就业,展现为生产与生活相协调,自然与人类发展相协调。公园,强调开放与共享,既要向外开放,又要实现人人共享,体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和谐思想,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同时,建设公园城市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发展的重要论述为引领,立足成都现实,把推动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提到战略层面,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基础上,更好地践行新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民为中心、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思维,体现着创新发展之义。
  二、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重要论述的成都实践
  成都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发展的重要论述为指导,立足自身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明确自身建设公园城市的优势与不足,持续推进公园城市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一)公园城市建设高度契合成都的发展阶段
  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历史定位,高度契合成都发展的特定阶段,与天府之国的千年文化一脉相承,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时代命题交相辉映。
  第一,正在迈向高质量生活阶段的成都需要发展理念升级。追求生活质量是罗斯托经济发展阶段论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以服务业、市政建设、环境保护等与居民生活质量直接相关的部门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部门,居民不断追求多样化、个性化、丰富化的生活需要。2018年成都全年完成服务业增加值83030.99亿元,占全市GDP比重54.1%,服务业已成为成都发展的主导产业。2018年成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7312元,其中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占生活消费的比重持续上升。2017年12月发布的《伊利中国消费升级指数》显示,成都以118.1的服务消费升级指数位列第一。这些数据表明,成都正处于追求生活质量发展阶段,建设公园城市正好适应这一要求,它所包含的“美丽”“宜居”“公园”是推动城市生活高品质发展的关键。
  第二,走向后工业化时代的成都需要发展战略转变。按照錢纳里标准,工业化实现阶段分为初期、中期、后期等三个时期,判断依据主要有人均GDP、三次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等标准。数据显示,2018年成都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4782元,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占比分别为3.4%、42.5%和54.1%,2018年城镇化率达73.12%。这些数据表明,成都正处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过渡阶段,更加依赖创新。创新的根源在于人才,而公园城市高品位、高质量的定位,对吸引高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推进空间经济一体化的成都需要机制创新。弗里德曼的“核心——边缘”理论将区域经济发展大体划分为前工业化、工业化初期、工业化成熟、空间相对均衡等四个阶段。随着成渝城市群、国家中心城市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实施,成都需要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协作和带动区域协同发展,要从更大区域统筹城市发展,构建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公园城市建设充分顺应了成都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体现了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思想,有利于实现成都区域一体化发展。
  (二)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优劣势分析
  立足历史与现实,成都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主要有四大优势:第一,天府之国的文化品牌。成都自古就是宜居、宜业、宜商的天府之国,立足文化积淀是再塑城市新品牌的重要前提。第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都自然风光绮丽多姿,居住环境适宜,有打造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基础条件。第三,良好的经济基础。公园城市建设离不开经济基础的支持,近年来成都保持较好发展态势,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增加。第四,时尚开放的城市魅力。成都是公认的魅力城市,拥有开放包容的城市态度,荣获国内最佳时尚生活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和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榜首等荣誉。同时,成都还存在短板:第一,服务业有待升级,还未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性服务业新体系。第二,影响力仍需提高,生活品质对外来人口吸引力有限。第三,城市舒适度需倍加努力,交通拥堵问题依旧突出。第四,绿色发展不充分,建成的公园、绿地、绿道等还未充分体现其他城市功能。   (三)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初步做法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发展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成都不断实践新时代新思想,在建设公园城市这个问题上形成了以下做法:
  第一,高标准规划,全方位贯穿。公园城市是新时代成都城市发展的总体战略,在建设伊始就强调规划的高标准,在全球范圍聘请专家参与首批研究专题,共探公园城市发展基本路径,并将公园城市建设贯穿城市工作全过程,用公园城市理念引导城市工作的方方面面,全方位形成人与城市、环境、产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
  第二,实施模式创新,强调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成都紧扣公园城市是“内涵”与“外颜”的有机统一,不仅城市更为漂亮,而且城市发展更有活力,运用五大新发展理念,围绕人、城、境、业下功夫。
  第三,打造全域公园,完善公园社区治理。成都积极探索以绿道为脉络、以山川为景胜、以农田为景观、以城镇为景区,并以世界遗产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小游园和微绿地等多种类型公园有机结合的全域公园体系。逐步推进体现“街区制”理念的公园社区建设,不断完善“共商、共建、共治”新城市治理模式。
  第四,因地制宜,塑造城市新形态。构建与市域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等相适应的空间框架,形成“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差异化发展的五大功能区。坚持“景区化、景观化、可进入、可参与”,顺应城市、自然、人文等相互融合、有机更新的聚居形态,塑造相对完整的绿色空间系统。
  第五,重视生态价值,构建城市绿态。深入推进都江堰精华灌区和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打造一批“国际范”“天府味”示范性精品林盘,逐步构建“林在田中、院在林中"的新型林盘聚落体系。加强“百镇千村”景观化建设,以航空走廊、都江堰精华灌区、交通沿线、生态廊道、旅游景区为重点实施大地景观再造工程,高水平规划建设特色街区、特色镇和田园综合体。
  第六,发掘人文价值,构建城市文态。加强发掘保护古蜀文化、三国文化、道教文化、大熊猫文化、诗歌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保护天府锦城“两江环抱、三城相重”古城格局。深入挖掘利用岷江、沱江水系串联宝墩古城、双河遗址、都江堰水利工程等大遗址公园所形成的成都水文化和古蜀文明,古蜀道、茶马古道等古驿道所积淀的成都商贸文化。
  第七,培育新业态新场景,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积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导入绿色高效的产业发展模式,强化创新驱动的绿色产业体系。强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西控”区域为重点大力发展都市型景观农业,创新乡村振兴的产业模式。顺应个性化、体验化、品质化的消费趋势,集聚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与“三城三都”建设相结合,打造新业态培育新场景创造新消费。
  第八,激发市民主体意识,推动生活方式的绿色革命。加强绿色宣传,建立引导市民参与的激励机制,增强市民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主体意识。成都通过马拉松等赛事举办、绿道建设、轨道交通体系构建等倡导低碳出行方式,通过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商场等活动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
  (四)成都建设公园城市实践的延伸
  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初步实践很好地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发展的重要论述与成都实际结合,既体现着其顺应规律、实施新发展理念与创新城市治理的基本思想,又很好地落脚于成都的发展现状。同时,立足进一步增进质量效益,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实践可进一步延伸。
  第一,把建设公园城市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相结合。高质量发展与公园城市建设高度契合,都要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加快由高能耗、高污染、低利润产业向低能耗、低污染、高利润产业发展转变,大力发展大数据、轨道交通、人工智能、创意经济等新业态,形成创新发展新动能。
  第二,把重塑产业地理与形成城市全域协调格局相结合。公园城市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城市美好,需要产业作为内生支撑,重塑城市产业地理。科学规划城市发展格局,坚持区域协同、产业协调、城乡融合,为建设公园城市提供合理、协调、有效的产业支撑。充分尊重各区(市、县)现有特色,在城市原有发展格局基础上打造特色优势产业。
  第三,把重视生态环境与突出城市发展生态价值相结合。将公园与城市科学布局与合理规划,让公园承载更多城市功能,如通行、分流、休憩、交往甚至商贸或会务等,形成“园在城中,城在园里”新画卷。善用每寸城市公共空间,缩短公园与市民的距离,既要有尽披绿装的马路和花草虫鱼的半亩方塘,也要有漫步小憩的百米幽径和独享自在的方寸花海,形成窗含胜景、门接绿道、出门见景、一步一景的最美城市风貌。
  第四,把打造城市高品质生活,引进高端人才相结合。将打造城市高品质生活与高端人才引进相统一,结合成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推动城市的风景园林娱乐区域功能由原来的单一性向多功能性(交通、娱乐、商业、信息、贸易、文创、生活等)转变发展,打造引领时尚的高品质生活品牌和标准,形成一批彰显成都美丽宜居生活方式的产品,构建吸引高端人才的前沿阵地。
  三、成都建设公园城市创新性实践的启示
  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实践探索,有其特定的区域社会经济、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背景,城市发展路径具有特殊性。作为我国践行新时代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重要论述的典型案例,成都在推动公园城市建设中的诸多有益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普遍借鉴意义。
  遵循实事求是原则。成都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拥有独特的气候和丰富的生物资源。但由于四川盆地地形特殊,成都地区年均风速小,大气水平输送能力弱,不利于污染物扩散,不适宜发展高污染高排放型产业。在历史上,成都就是一座水网密布,江桥众多,树木葱茏,繁花似锦的“花城”,也是工商繁茂的大都会,具有“扬一益二”美誉。成都建设公园城市充分认识到自身优势与不足,顺应历史及城市发展规律,是城市实事求是谋发展的典型。
  遵循可持续性原则。公园城市建设要坚持高质量发展。成都建设公园城市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在尊重和保护自然的基础上改造和利用自然,这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体现。城市发展需要践行可持续发展观,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本国利益与全球利益统一起来,把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的利用与建设统一起来,把经济发展的数量与质量统一起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遵循以人民为中心原则。公园城市建设要突出宜居性。“美丽”“宜居”是“公园城市”的内在要求,也是成都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公园城市建设充分把握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并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成都建设公园城市广泛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充分尊重和保障市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进来,努力实现城市共治共享、共建共享。
  遵循全局性系统性原则。公园城市建设需要统筹区域与城乡发展。成都建设公园城市已写入《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结合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成渝城市群、乡村振兴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定位于国家中心城市,明确成都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实施步骤。城市发展要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与区位优势,明确空间布局与功能定位,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强化大中小城市分工协作,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形成区域与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责任编辑 付国英)
其他文献
[关键词]习近平;《老子》;治国理政;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习近平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他善于运用古代典籍、经典名句”,“常常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激活传统优秀文化,赋予其鲜活的当代价值与意义”。在众多典籍中,习近平对《老子》有较多的引用、阐发。对其进行系统梳理,有助于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也有助于理解传统文化
期刊
[关键词]历史理论;邓小平;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影响下的国际社会,既要面对挑战又要抓住机遇。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席卷的今天,如何在变局之中开新局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核心议题,关键在于如何厘清经济伞球化与发展的问题。经济全球化,按照习近平在《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一文所言,它的“发展趋势并不是什么新东西”,而且理论渊薮大都源自马恩经典文献,从而形成对经济全球化性质的共识判断与理论分歧。其中
期刊
[摘要] 关于精准扶贫从中央到地方有着非常科学的顶层设计。但是在精准扶贫的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扶贫资源整合协调机制不健全,精准贫困户识别不到位,缺乏激发社区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的有效措施,缺乏提升外部帮扶人员帮扶能力的相关培训和安排等问题,影响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在2020年精准扶贫决战年到来之际,外部帮扶主体应特别重视和落实习近平关于激发贫困社区内生动力的相关论述,采取“普惠十精确瞄准式”相结合
期刊
[摘要]“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在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背景下提出的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伟大构想,是贯穿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的指导方针。以邓小平关于香港问题系列论述文本为样本,对香港问题的“解冻”(1974~1981年)、“谈判”(1982~1984年)、“回归”(1985~1997年)三个阶段进行梳理和阐释,可以看出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始终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辩证思维破解香港问题。对于香港回归
期刊
[摘要]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70多年革命生涯中,邓小平深刻诠释和生动践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追求真理,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并为之奋斗终生;信念坚定,经历“三落三起”的政治磨难,仍然豁达乐观、无私无畏,坚定不移推动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形成和实践;心系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目中最高的位置,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则,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期刊
2019年10月18日,“四川省政治学会2019年年会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西南财经大学召开。来自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等川渝地区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和学生代表共百余人参加会议。本次会议由四川省政治学会主办,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西南财经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协办。  西南财经
期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大学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群体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对象。然而,在文化多元化的当今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促进其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焦点,其教育内容、方法机制、载体平台等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课题。  韩同友教授领衔著的
期刊
〔摘要〕 南方谈话作为邓小平长期思考和阐发的一些重要观点的集中概括与升华,以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深刻地回答了当时困扰人们思想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架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总体框架,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标志。邓小平对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形势作出正确判断,作出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关键抉择,为中国摆脱困境,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找到了出路。南方谈话是中国共产党在开
期刊
[摘要]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邓小平在第三次复出后推动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和退休后继续关注并推动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两个关键历史节点,充分体现了他的初心和使命: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正视群众生活水平低和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的现实,促成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新征程;退休后,邓小平着眼民族复兴和人民群众的殷切希望,
期刊
[摘要]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以资本为核心,以生产力和普遍交往为依托,阐述了历史必然走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趋势。40多年的改革开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同中国社会主义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中国主动参与世界历史的一场伟大实践。改革开放的成功在于遵循了继承性与变革性相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借鉴性与超越性相统一的内在逻辑。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将继续遵循改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