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漫思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wei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什么
  
  我愿意把教育看成一次漫长而艰辛的旅程,我们每个人都是路上的行者。决定每个人旅途的不是终点,而是过程,是过程中无边的风景:有时,可能是难以逆料的困难和痛苦,有时,则可能是不曾预约的美丽和幸福。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甚至意味着学校。”朱永新先生这话,我深以为然。而对于知识的传授者和习得者,我觉得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都应当把读书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皈依。
  一直在想“革命”这个词。很多年前它曾经风光。后来沉寂,如迟暮的美人。近来又不断出现:学习的革命,教育的革命,观念的革命,思想的革命,等等。让我疑惑并警醒的是,教育能够革命吗?春风化雨,或春雨润物,基于人性的教育,就像温中补内的国药,其功效从来就不可能立竿见影,更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以为,教育,最大的功用在于:改变。而且,这种改变只能从可以改变的地方开始。比如说,我们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我们不能改变生活,就改变心态。心态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对生活的感受,也就自然会有所改变。
  关于教师的职责,韩愈说“传道受业解惑”。不过,“道”也有着不同的层面。有经书上的道,也有生活中的道,有教科书中的道,也有来自实践的道。学生所学或者说教师所传的道,应该是源自生活,来自实践。尽管最终的载体是书本,但教师绝不可以只通过书本去教给学生。引导学生将书本上的“道”还原到生活中去,在实践中探索,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理论是要被接受才能成为自己的。就像食物必须经过消化,然后才能被吸收成为营养。方法的得来,尤其是有用的办法的得来,很多时候,并非他人所能告知或传授,而是在自己的实践和行动中,摸索、发现、总结、归纳、整理。教的方法、学的方法,人类生活的种种方法,莫不如此。就好比,得到一本再好的武功秘笈,若不操作和演练,它只能永远是秘笈,而不可能成为个体的功夫。
  课堂教学的广度取决于教师教学视野的广度,课堂教学的深度取决于教师教育思想的深度,课堂教学的高度取决于教师道德情操的高度,课堂教学的厚度取决于教师文化积淀的厚度。
  关于好课的讨论,由来已久,由此得出的评判依据和课堂模式,多如牛毛。我的标准很简单:能让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就是好课。而只要能够达成这一目的,不管是“满堂灌”,还是“满堂问”,或者“满堂动”,都是好的。这自然就牵扯到问题的另一面:是不是好课,有没有效益,只有学生才有发言权。就像厨师做的菜,经理说了不算,老板说了不算,只有顾客在品尝后给出的评论和结论,才算。如同那个广告所说的:不看广告,看疗效。
  
  教育情怀
  
  善良和慈爱,这是一切教育行为的前提,也应当成为所有教育活动的最后皈依。我始终坚信,教给学生对付世界的方法,远不如教给学生对待世界的态度。
  教育是智慧的事业,教师必须具有教育机智。这种机智,并非随心所欲的“灵机一动”,而是不断总结育人经验的结果,是教师在谙熟学生年龄和个性特点的下,面对突发事件时深思熟虑和果断决策的艺术表现。个人以为,这种机智,与聪明关系不大,与爱心联系紧密。看过一句话:“教师的智慧源于对教育的理解、对学生的理解。”我想略作篡改,追加一句:“教师的智慧源于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若不是因为对学生满怀无私的爱,教育机会再多,怕也把握不住,所谓的“教育机智”,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武侯祠那副名联里,有四个字可作为教育者的“禅”,或“偈子”,常想,常有所悟。而一旦有所悟,那倒真有当头棒喝、醍醐灌顶的效用。那四个字是“宽严皆误”。何时宽,何时严,宽到何种程度,严到何种地步,都需要我们这些教育者“审势”“深思”,并顺势而为。
  激情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最初和最后的动力。无论做什么事,没有激情,便难有持续的毅力,也难有面对挫折时的振奋。对教师来说,激情,也只有激情,能更有效地带动和引领学生,不断走向深入的学习。激情,既是我们全身心投入教学的前提,也是我们是否全身心投入教学的标志。教学是心灵交融的过程,是观念碰撞的过程。没有激情的教学,不可能有师生双方的深切投入,自然也就不可能有心灵的交融、观念的碰撞、智慧的生成和升华。
  看到一段话:“自信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圣。自信造就一个人,自卑毁掉一个人。所以,帮自卑的孩子找到自信,就等于拯救了一个灵魂,拯救了他的人生。”所有的教师都应认识到这点。哀莫大于心死,心死之后,当然无所谓自信与自卑。对人的最大拯救,莫过于对灵魂的拯救。对学生来讲,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他们的人生刚刚开始,而在他们行走未来岁月时,能够给他们最大支撑的,正是自信。有自信才能坚持,有坚持才能成功。
  信任是教育的起点。有信任,才能有喜欢、热爱、尊重。如果一个教师朝三暮四、反复无常,学生时时以怀疑和猜忌的眼光看他,怎能让学生相信他的言行、他的为人、他所传授的知识?这样的教师,得不到学生的喜欢、热爱和尊重,自然也就不可能有所谓的威严和尊严。
  处在生命刚刚展开的时刻,学生的内心里,总渴望着一种强大、深邃、令人崇敬的力量。这样的时候,还有什么能比一位灵魂导游者更重要?他能引领他们前进,鼓励他们探索,而在迷惘的时刻,能给他们以支撑、以指点、以导引……如果学生能够由衷地说:“您就是我的精神导师。”对教师而言,还有什么褒奖比这更好?尽管最终,我们未能帮助他们获取一份美好的工作和生活,未能帮助他们最后的成功成名,但他们的兴趣、激情,都源自我们,他们的生命旅程,也归功于我们曾经的努力,这该是多么令人自豪而崇高的事啊!
  对常人来说,宽容是美德,而对教师来说,则是必备的素质。宽容既是美德,也是内心足够自信、精神足够强大的体现。为人师者,如果心胸狭窄,无非容纳学生的错误,无法容忍学生的缺点,那将是不可原谅的。因为,容忍孩子调皮,他们才有机会创造,容忍孩子犯错误,他们才有机会改正。如果学生出错,他就讽刺甚至打击,一发现学生的缺点,他就讥嘲甚至挖苦,这将严重影响学生的教育和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全部艺术和技巧在于,使每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被激发起来,让他们体会到自己学习成功的喜悦。”在校园里,应当使我们的学生有这样的感觉:看到教师,有种鼓舞;进入课堂,有种幸福;面对学习,有种自信;交往同伴,有种自尊。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觉得求知是快乐的,读书是幸福的,教育是神圣的。
  学生对教师的诸种态度里,我更倾向于“喜欢 敬畏”。教师的尊严来自于课堂,来自于内在的功底。教师的威信不是靠摆架子、绷面子出来的,而是由学生的评价、课堂教学的效益树立起来的。真正有能力、有魅力的教师,往往能够“不怒而威”。面带微笑,却能让人勉力而行;细言软语,却能让人心存敬畏。由喜欢而不愿辜负,由敬畏而尊重听从,教师若能给学生这种感觉,相信是极美好的境界。
  在赏识和激励的同时,不要忘了也应让学生学会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好的教育,应当是让学生面对错误,有承担之心;面对困难,有解决之态。
  因为爱,我们向往而执著,因为向往和执著,我们追求并歌唱。真正的教育,应当是这样快乐而美好。尽管在现实里,我们不可避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与问题,但只要用心解决,问题也就成了美丽的轨迹。努力着,改变着,发展着,提高着,教育的美丽,教师的快乐,原本就应该这样源源不断。
  很多时候,人需要警醒,甚至鞭策。因为人有惰性,有缺陷。人性的改变,有如治玉:既需温柔细致的琢磨,也要轻重适宜的敲打。就此意义而言,我对“无批评教育”和无原则的“赏识教育”,一直心存怀疑。赏识和鼓励固然重要,但那只是教育的一种方式。批评,也是教育的一种方式,甚至是重要的方式。当然,体罚,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都不在此列。
  
  教师的角色
  
  作为教师,如何让自己的教学受到学生欢迎,是一个必须时时放在心上的问题。我甚至觉得,能否时时思考并努力解决这一问题,应该成为判断教师是否优秀的标准之一。可惜,我们太多的教师,太多的时间,都只在关注自己。关注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受欢迎的教师,这是永远不变的真理。
  学校里的教师,大约可分四类:只做不说的,像老黄牛,任劳任怨,默默无闻,这是绝大多数;只说不做的,多半是校长或领导,他主要的职责是思考、规划,并将想法与教师沟通交流;不说不做的,不多,但也有,他的存在似乎与学校无关,学校的发展自然也与他无关,这种人,多半是混混;还有一类,又做又说的,充满激情和思考,敢于也善于言说,这种人虽然不多,却是真正的优秀教师,一个学校的进步发展、品位发展,往往离不开这样的老师。
  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偶像,让学生崇拜你、敬重你。如果能够这样,你的教育不必要多少高头讲章,不必要多少空洞说教。你的一言一行,你的举手投足,都能够影响、熏陶、造就出优秀的学生。
  教师不是圣人,但在人们的期望中,教师近似于“圣人”。博学多才、言行得体、举止优雅、风度翩翩,在人们心目中,教师的形象多半如此。这要求不能算高,因为,教师原本应该如此。试想,若一个教师无德无能、言行粗鲁、举止不当,该让多少家长失望,该让多少孩子伤心,甚至可能在一代又一代孩子心中留下终身的阴影。或许正因如此,人们才给教师以“万世师表”的定位。
  王国维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关心的是平日里的生活小事、衣食住行等,即人怎样活着并活得更好;另一种人,关心的是生命的终极目标和意义,也就是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我觉得,作为教师,我们应当融以上两种人为一体,既关心物质生活,也关注内心世界,而且在精神和内心的层面上,应该更多一些。
  教师首先是“人”,应具有起码的一些道德品质:善良、忠厚、勤劳、真诚……然后,还得具备教师这个行当的职业元素,如气质、性格、学识、修养等。只有道德品质和职业元素相融相合,浑然一体,教师才能具备真正的人格魅力。而职业元素越多,教师的魅力值也就越大。
  “做一个肉体可老,精神不老,智慧不老,充满美好人性魅力的新一代人民教师。”不记得这话是谁说的了。但我喜欢这样的说法。这世间,有太多美好的事,虽然艰辛,虽然清苦,却仍需要有人坚守,而因其美好,也值得我们坚守。
  面对名师,我们常常自叹弗如,自愧不及,总觉得名师是自己遥不可及的高度,只能远远仰视。在教师的生命视野里,存在着这样一种标高,让教师时常葆有敬畏的感觉,我以为不算坏事,甚至是必须的。它至少可以提醒我们:有那样一个高度存在,你应该向着高处走走,再走走。而在行走的时候,因为那标高的存在,或许我们会觉得不那么孤单。
  
  教师专业发展
  
  有句话说:“多做事多犯错,少做事少犯错,不做事不犯错。”又有句话说:“大人物犯大错误,小人物犯小错误,不是个人物往往没有错误。”话虽过分,却很有哲理。刚进入教育的新教师,或置身变革中的教师,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再正常不过。但如果一直出现错误,尤其是一直出现同样的错误,就不太正常了。当然,如果一直没有错误出现,更是不正常的现象。
  教师的成长,有三个关键:关键时间、关键人物,关键事件。但归根结蒂,人最重要。能遇到一个好老师,在学生时代是幸福。能遇到一个彼此相爱的人,在恋爱中也是幸福。能遇到一个好领导,在工作中更是幸福。对这样的好人,我们应当珍视、善待。就像鲁迅所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学习,也只有学习,才能最终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可以说,一位热爱学习的教师,必定是热爱教育的教师。通过学习,他可以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不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当然,也就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和水平。
  在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技术、技巧之类,只能是一时的依凭。如果不是建立在爱和尊重的基础上,一切的技术和技巧,对于教育行为,都只会有百弊而无一利。如果这样的东西,居然成了通用的法则,如时下许多人津津乐道的“兵法”“宝典”之类,请允许我对这样的教育技术表示真正的桤忧。
  尽管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但同行者的人品、学识、素养,对我们的影响更大。所谓“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师跳大神”,便是此理。在专业成长中,教师如何获得更好的同行者,如何得到更好的引领者?我想:一是要主动,多拜师学艺,二是要认真勤奋,内因起决定作用,三是要尽可能展现自己,以引起关注。
  无意中听到一句话,据说是某部电视剧的台词——“一个人的命运就是他周围的人”。感觉很精辟。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形成什么样的性格,最终,造就什么样的命运。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一生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有什么样的同事。任何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也绝非自给自足的封闭庄园,只有不断与人交流,才能得到别人的更多帮助,也才可能做得更好。当然,教师在学习同事时,也当以真诚和热情去帮助同事,这样才能共进、共生、共荣。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教师进修校)
  (责任编辑:朱蒙)
其他文献
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的显著变化是教师重视课堂生成信息的捕捉与运用,使原来单调的线性课堂变得饱满而丰富。但在实践中,教师对生成信息的无效处理会对课堂教学产生负面影响。面对即时生成的课堂信息,教师应当如何取舍和有效处理?其取舍的标准是什么?这些问题将考量教师课堂教学的智慧。本文试从课堂生成信息的一个案例入手,深入剖析执教者的所作所为,以引起更多教师对此问题的思考和重视。  【教学片段】  在学校举行
【摘要】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培养语文学习能力的良药。课程标准提出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有效阅读量,唤起学生对阅读的关注,培养学生的阅读品位。仅仅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阅读品位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参与学生的交流活动。阅读的交流以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汉语拼音水平。正因如此,
[阅读提示] “亲!微信会定时提醒您处理爱车的违章信息……”西安一名女车主通过微信订阅了该服务,就在她享受这种便捷的免费服务时,却莫名“被肇事”了——  2013年12月5日上午8点多钟,居住在西安市雁塔区的戴艳正在熟睡中,被一阵敲门声惊醒,敲门的竟然是灞桥区两名民警,因戴艳涉嫌一起交通肇事逃逸案,民警请她配合调查。  戴艳不明所以,据民警介绍,12月3日凌晨1时许,灞桥镇发生一起交通肇事案,一辆
2007年本刊举办的“创造杯”论文大赛已经顺利结束。本次大赛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支持。水平较往次有较大的提高。经专家认真评审,已揭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现将一等奖名单公布如下:  浙 江 朱卫华 王 雪 王爱红 庄琳娜 章丽芳 叶 璐 李 萍 吴乐妹 许爱玲 杨 宏 杨宝姿 林土法 陈 洪  洪广明 陈爱萍 蔡武娟 林海府 胡利芬 吴大明 史婉珍 郑玉芬 陈丽丹 叶姚君 夏海雪 汪渭芳 叶赛红  王
高考作文的命题,不仅仅是一道简单的写作题,而是某一个时代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60年的高考作文题的变化中(除去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取消高考的11年),我们可以看出不同时代的教育理念。    一、从命题方式来看,我国的高考作文经历了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百花齐放的变化,学生思维的自由度越来越大    从1952—1982年,我国的高考作文基本上是命题
“人到中年万事忧”,尤其是中年女性,工作的重担和责任感决定了她们必须忘我地劳动;在家庭中她们又肩负着养老育小的重担,繁重的家务事无法摆脱,多重角色的困扰,往往使她们在生理、心理上产生超负荷感。医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疲劳正在成为威胁中年女性健康的一大“隐形杀手”。如果心理疲劳得不到及时疏导化解,长年累月,在心理上会造成心理障碍、心理失控甚至心理危机,在精神上会造成精神萎靡、精神恍惚甚至精神失常,引
【关键词】《呐喊》,批判性,整本书阅读教学  《呐喊》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诞生近百年来,无数作家从中汲取了思想和艺术的养分,不同时期的教科书也从中选文,作为国民学习的材料。《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纳入课程内容。不管从哪个角度、根据什么标准遴选教学书目,《呐喊》都当之无愧地名列前茅。随之而来的是,从落实课程标准出发,学生怎样读《呐喊》才算“达标”?
【摘 要】在五育融合行动变革中,学校文化对高标准的目标定位、鲜明的办学特色以及实践行动的内生张力等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学校文化作用于五育融合行动变革,具有同一性、同步性与共进共生性的特性。泸州市江南小学立足实际,主动变革,深入探索适性育人理念文化、课程文化、研修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在五育融合行动中的实施路径,以特色的办学实践为五育融合的校本化创新实践提供了鲜活的示范样本。  【关键词】学校
语文课堂教学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语文课堂中的延伸拓展不是游离于文本之外的附加物,而是对课文的有机延伸,开拓的是文本深藏着的意蕴,伸展的是文本包裹着的价值取向。语文教学改革的内涵在于尊重学生、学好教材,立足课堂的基础上作必要而有效的拓宽,以实现学生学习上质的飞跃——超越教材、超越课堂。    一、立足课本,由此及彼,拓展阅读能力    1.从语言品味角度拓展延伸  语文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是语文
同是课文《掌声》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不同的教学设计就带给人别样的感受。  第一自然段: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班有位叫英子的同学。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案例一】  师:读了课文,文中的英子是一个怎样的女孩?  生:英子是—个残疾的女孩。  ……  师: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