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难熬的并不只是这头,还有那头
“两个‘第一’——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就是我们纪检干部在地震发生后最大的责任心。”
——雅安市纪委副书记任永强。
4月20日,无疑是“火线”上的一天。
在芦山和宝兴两个重灾县,记者开始不停地寻访,那一天奔跑在“火线”上的纪检干部身影。
芦山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余永强,是第一个到达震中龙门乡的当地党政干部。他的“火速”,开始于当天早上8点2分地震发生后的下一秒。
当时,家里的一块墙壁砸在了他的床上,惊醒后,他立即骑上自行车赶往位于芦山新城的县委大院。他的家在老城区,如今这一路物是人非,“机关同事们是否安全?地震有多严重?”路上,穿行在废墟间的余永强不断地想。县委大院已成了抗震救灾指挥点,“还好,同事们都在”。
在当地武警准备赶赴受灾最严重的龙门乡时,余永强主动领了一个任务:带领纪检监察干部和百余名武警官兵进入救灾的“第一火线”——龙门。
当日10点,指挥着两架挖土机在废墟上争分夺秒的余永强已经成功救出了4个人,包括1名小孩。
21日下午,芦山县公安局前的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当记者见到余永强时,他取下眼镜,双手捂着眼睛揉了揉,据了解,他已经大概20个小时没合眼了。”取下眼镜后的双眼,有着深深的眼袋。
努力回忆起这20个小时,他说,过得太快。然而,作为一个11岁女儿的父亲,他20个小时又过得极其漫长——他还没有给家里通过一次电话。
20个小时,难熬的并不只是这头,还有那头。
伍雅鸿,宝兴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当地震发生时,他还在成都。当时芦山至宝兴的路完全堵死了,当他要辗转绕行荥经、天全往回赶的时候,他不禁着急起来。
一路上,他不断催促着司机“快马加鞭”,然而到达宝兴县的灵关镇时,汽车已经无法再往前。心急的伍雅鸿等人决定徒步“回家”。
一路冒着山体滑落的石块,一行人走到了老关口,山体垮塌将道路完全淹没了,此时,天色也渐渐暗淡下来,无法向前,怎么办?这时,同行的资阳消防队发现了一条险境,绕行到河边一条小路,但是需要拽着救援绳,荡过一个悬崖,再攀爬荒坡,才能继续前行。
记者后来问他,当时有没有担心过危险,伍雅鸿说,“当然,当时有不少人劝我们暂时回到灵关镇,等排危之后再走,但是心里的事放不下,县里那么多人等待救援啊!耽搁得起吗?”一咬牙,伍雅鸿经历了生平第一次绳索攀岩。
“孤岛”里的秩序
芦山7.0级地震,震动了四川纪检监察干部的心。
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王怀臣,省纪委副书记、监察厅厅长黄昌明第一时间吹响“集结号”, 紧急部署纪检监察系统抗震救灾工作,要求以铁的纪律保证中央和省委关于抗震救灾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位。
“纪检监察干部要率先垂范,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在抗震救灾中切实践行‘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震后第二日,王怀臣到了芦山;紧接着,黄昌明奔赴雅安……
地震当天中午,监察厅副厅长王景就率省纪委监察厅首支督导组,前往震中;两天后,包括省纪委常委、监察厅副厅长贾瑞云带队的7个监督检查督导组,深入灾区各地。
灾区一线,各级纪检监察干部迅速战斗在各自岗位。从临时工作站到安置点,从医院到学校,最前方的阵地,最偏远的乡村,都活跃着他们忙碌的身影。
“真没想到纪委的同志,工作反应能这么快。”一名救灾干部在工作日志中,写下了这番文字。
《廉政瞭望》特别报道组紧急启动,地震当天即达雅安,晚上8时进抵芦山,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带去我们的关心,同时也记录下抢险救灾中那些鲜为人知的感动与辛勤。
现场
抗震救灾专题
郑建华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志愿者
“4·20”当晚,来自四川师范大学的邵年与他的同伴正在帮一户受灾群众搭帐篷。
“我俩被震醒下楼,听说震中在芦山,当即将摩托车发动。”二人在震后20分钟就已上路,行至雅安,见有车可搭,索性把摩托车弃在一家商店旁。
邵年说自己确实心急:“‘5·12’的时候就犹豫了,没去成,后来一直很遗憾。这次一定到灾区,力所能及做点事情。”
与他们一样,这天晚上,芦山县城就已满是操着八方口音的人,县迎宾大道的志愿者招募点前排起长龙,登记簿上写满了正反两面。
在芦山中学安置点里,很多师生也主动当起了志愿者。他们为受灾群众发放食物,确保每个人都领到后才轮着自己。常常到了最后,只能两个人合着一碗方便面吃。
第二天深夜,几卡车食物送到安置点。尚在露天的及帐篷中未眠的学生都闻讯赶来,几个男生“蹭蹭”爬上车顶卸货,女生则列好队,帮忙传递。
初步估计,这批食物可供所有人食用3天,而全部卸完,仅仅用了不到50分钟。
同“粥”共济
20日晚,芦山县中心医院外的路口,众人围在一起,中间袅袅炊烟,还有淡淡米香,这是周勇的粥摊。从地震当天中午起,周家人就搬来大米、豌豆,支起了灶火,架起了锅,免费给路人食用。
“一桶粥大概200斤,足够上百人吃,吃米粥有营养。”熬一桶差不多要1个钟头,周勇连续熬了7桶,满头是汗。此时已是凌晨2点,见路人多已睡去,他才招呼全家“收工”。
地震让周勇的屋子成了危房,一家人不知何处过夜,这些粮食原本够他们吃上好些日子,但家里人都很大气。“明天再熬几锅就没米了,没了就没了吧,特殊时期大家互相帮助,我们尽力就好。”周勇卷起湿透的T恤,抹着脸上的汗珠。
芦山中学食堂也是捐米捐锅,为安置点里的灾民熬粥。库存的米同样告急,明天怎么办?“明天再想办法。”食堂经理乐观地说。 理解
4月21日下午,396张简易折叠床送达芦山中学,但这对于1600多受灾群众来说,数量远远不够。一顶帐篷里两张床,而这顶帐篷里恰好住有两户人家,正因分配的问题起争执。
“他家把两张床都占了,我们没床睡。”一家人气冲冲地找到发放物资的干部投诉。
“现在床位不够,只能先保障老弱病残,他家有两个老人,请你们理解一下。”
没想到,这家人态度很快转变:“不好意思,我们不了解情况,不要了,我们自己想办法。”
而在位于老城的芦山初中安置点,城北社区的七旬老人竹培仁率领儿孙搬运物资,并把2000余人的安置点定时清扫干净。他的九旬嫂嫂头部负伤,只让前来的护士做了简单包扎,坚决不去医院,“那里都是重伤员,我们不给政府添麻烦。”他的侄孙竹权梁则带着兄弟几个白天协助社区干部发放物资,夜里带队巡逻,看到马路上有蛇出没,就赶走它;看到有孤寡老人露宿街头,就主动接到帐篷里,“大家都受了灾,一定要理解、团结,”两天未合眼的竹权梁揉了揉红肿的眼圈,告诉记者。
标语
地震当日奔赴灾区,记者就被壮观的抗灾标语所震撼。一路驰骋,救援车辆绵延不绝,纷纷挂起条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与灾区群众心连心”……社会车辆纷纷避让,许多司机摁起喇叭,加油示意。
第二天,记者往震源龙门乡进发,为了不堵塞交通,群众就在路边竖起标语,“缺水”“缺粮”,而武警部队也很快赶来,送上及时水和救命粮。
夜以继日地抢通道路,挖掘伤员,转移灾民,让救灾队员声音嘶哑,疲惫不堪。帐篷食品优先保障群众,救援力量和地方干部就倒在马路上和衣而眠;有交警连续指挥了两天交通,没能吃上一顿饭,见有记者在采访,便小心询问,“有吃的吗?”
“看到他们这么辛苦,大家都过意不去,我们把面包塞给他们,却都推辞。”在芦山老城区里,有当地人挥毫泼墨,在断壁残垣上书写下大标语:“解放军万岁”、“谢谢您”。
感恩
连续两天,记者都见到来自四川汶川的民兵、云南彝良的救护队,还有甘肃玉树的特勤部队。
玉树特勤队员一抵达芦山县城,就向当地干部打听哪里需要救援,“我们玉树人欠国家太多,无以为报。”
芦山中学安置点,一个大娘73岁,见到记者直拍手。
“发了水,牛奶,还有方便面,够了够了。现在这么困难,政府和社会还想着我们,真的太感谢了。昨天我还跟李总理握手了,这样的事情,我一辈子也想不到啊!”
正在说话间,远在成都的儿子给她打来电话,“妈,我在电视上看到你了。”听到儿子的声音,大娘热泪盈眶。
“火线上的纪委,除救灾外,还必须建立起纪检监察系统应有的监督,构建集高效救灾与严格监督于一体的工作局面。”
——芦山县委常委、纪委书记郑建华
4月20日中午,郑建华从雅安家中赶到了芦山。和下属们碰头后,他头一件事就是召开紧急会议,成立抗震救灾监督领导小组,并强调了“三最”——“最大可能抢救灾民,最大程度满足救灾物资发放,最大力度实施物资监管”。
工作第一,“为了赶回来,我们有的汽车还丢在路上,但已经没时间管了,回来到岗后,就立即投入工作”,一名芦山县纪检干部告诉记者。
芦山县纪检干部迅速分为4个组,分别负责信访举报投诉、监督救灾物资接收分配、参与受灾群众的安置、到乡镇收集灾情和参与应急抢险等工作。
“我们必须在第一时间严明工作纪律,拉响预警,”郑建华告诉记者,纪委通过短信方式,要求全县党员干部在关键时刻顾全大局、服从安排、严守纪律、坚守岗位,严禁贪污和挪用救灾款物。
在救灾指挥部,纪委设立了监督举报电话,24小时值守,并要求各乡镇纪委确立一名信访举报信息员,及时受理受灾群众的信访举报投诉和跟踪监督核查。
除了物资发放的监督外,宝兴的情况还有所不同——收购超市物资,收购粮食蔬菜也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宝兴县纪委常委、监察局副局长李志康告诉记者,4月23日前,进入宝兴的路还未抢通,救援队伍、物资都进不去,宝兴还是一座“孤岛”,“我们必须将生活物资收购起来,统一分配,保证秩序,等待救援到来”。
另外,宝兴县纪委副书记谭洪平带领3人组成的巡查小组,奔赴在各个帐篷间,询问群众有没有按时按量收到生活物资。“孤岛”时期,物资有限,群众情绪和物资发放的公平息息相关。不分昼夜的东奔西跑,同样的询问一遍又一遍,4个巡查干部都已经喉咙红肿、嗓音沙哑。
“轻伤不下火线”,芦山县纪委党风室的工作人员骆宇峰告诉记者。地震后被垮塌的房屋砖块砸伤了他的颈部和胸部,当记者在县民政局的物资发放点找到他时,他单薄的身影仍在人群里忙碌。“白天做好监督,晚上汇总情况,分析并解决问题,一点小伤,管它的时间还真没有!”他后颈暴露在外的一块皮肤被晒得黝黑。
目前雅安市纪检干部有8人受伤,有1名家属在地震中死亡,6县2区的纪委监察局大楼不同程度受损;纪检干部的房屋也不同程度受损,大部分不能居住。
乡镇纪委的“公平力”
“乡镇纪委的规范化建设,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发挥了独特的监督作用和维稳作用。”
——宝兴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伍雅鸿
“纪委同志,我们小步坪村民有两百多人,两天了都没收到帐篷,自己搭的帐篷给雨水淋湿透了,没法住,旁边几个村政府都发了帐篷,没人管我们啊!”
4月23日一大早,宝兴县纪委的投诉点上,县纪委常委杨明星就被10个农民围住了。杨明星问清缘由后,立即找来了小步坪所在的穆坪镇专职纪委副书记杨明申来到现场。
杨明申问清情况后,发现村民是怕物资被干部先行占用,故而产生了担心。杨明申拿出了穆坪镇的物资发放公示单,对村民说,“目前外面支援的帐篷只到了少量一点,我们只能按照谁严重,谁先领取的原则,物资给了谁,这都是公示了的,请你们放心,等后续物资一到,立刻发放。”
10个村民仔细研究后,看得出来,感到满意。离开时,表示一定克服困难,对政府安排放心。
杨明星告诉记者,各地的救援物资大量到达乡镇后,乡镇纪委要立即登记造册,按照“谁领取谁签字”的原则,核实好每一笔物资的真实来源和出处。
而杨明申手中的发放物资公示单,只是其中一环。据他介绍,“孤岛”时期,外界救援物资空投到宝兴县消防大队,收到后,纪委先监管、公示,然后由乡镇来领取,再由乡镇纪委再监管、再公示。
大批救援物资迟迟未到时,群众的情绪波动性与脆弱性逐渐增大。杨明申回忆起当时的压力,“一瓶矿泉水都可能引发群体情绪”。作为监管者,必须每一步都小心翼翼,而更为重要的是,乡镇纪委的角色在安抚工作中也收到了奇效。
杨明申除了在镇政府监督物资发放外,还必须每天跑遍各个村头,安抚受灾家庭。他的包里,少不了有县纪委领导和自己签名的发放明细单以及公示单。
“我们每一步都要保证纪委的触角到位,让物资发放公正明细,谨防物资冒领冒用,重复领取。”杨明申告诉记者,“关键时刻,什么是金子?就是救援物资,必须物尽其用。”
“两个‘第一’——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就是我们纪检干部在地震发生后最大的责任心。”
——雅安市纪委副书记任永强。
4月20日,无疑是“火线”上的一天。
在芦山和宝兴两个重灾县,记者开始不停地寻访,那一天奔跑在“火线”上的纪检干部身影。
芦山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余永强,是第一个到达震中龙门乡的当地党政干部。他的“火速”,开始于当天早上8点2分地震发生后的下一秒。
当时,家里的一块墙壁砸在了他的床上,惊醒后,他立即骑上自行车赶往位于芦山新城的县委大院。他的家在老城区,如今这一路物是人非,“机关同事们是否安全?地震有多严重?”路上,穿行在废墟间的余永强不断地想。县委大院已成了抗震救灾指挥点,“还好,同事们都在”。
在当地武警准备赶赴受灾最严重的龙门乡时,余永强主动领了一个任务:带领纪检监察干部和百余名武警官兵进入救灾的“第一火线”——龙门。
当日10点,指挥着两架挖土机在废墟上争分夺秒的余永强已经成功救出了4个人,包括1名小孩。
21日下午,芦山县公安局前的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当记者见到余永强时,他取下眼镜,双手捂着眼睛揉了揉,据了解,他已经大概20个小时没合眼了。”取下眼镜后的双眼,有着深深的眼袋。
努力回忆起这20个小时,他说,过得太快。然而,作为一个11岁女儿的父亲,他20个小时又过得极其漫长——他还没有给家里通过一次电话。
20个小时,难熬的并不只是这头,还有那头。
伍雅鸿,宝兴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当地震发生时,他还在成都。当时芦山至宝兴的路完全堵死了,当他要辗转绕行荥经、天全往回赶的时候,他不禁着急起来。
一路上,他不断催促着司机“快马加鞭”,然而到达宝兴县的灵关镇时,汽车已经无法再往前。心急的伍雅鸿等人决定徒步“回家”。
一路冒着山体滑落的石块,一行人走到了老关口,山体垮塌将道路完全淹没了,此时,天色也渐渐暗淡下来,无法向前,怎么办?这时,同行的资阳消防队发现了一条险境,绕行到河边一条小路,但是需要拽着救援绳,荡过一个悬崖,再攀爬荒坡,才能继续前行。
记者后来问他,当时有没有担心过危险,伍雅鸿说,“当然,当时有不少人劝我们暂时回到灵关镇,等排危之后再走,但是心里的事放不下,县里那么多人等待救援啊!耽搁得起吗?”一咬牙,伍雅鸿经历了生平第一次绳索攀岩。
“孤岛”里的秩序
芦山7.0级地震,震动了四川纪检监察干部的心。
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王怀臣,省纪委副书记、监察厅厅长黄昌明第一时间吹响“集结号”, 紧急部署纪检监察系统抗震救灾工作,要求以铁的纪律保证中央和省委关于抗震救灾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位。
“纪检监察干部要率先垂范,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在抗震救灾中切实践行‘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震后第二日,王怀臣到了芦山;紧接着,黄昌明奔赴雅安……
地震当天中午,监察厅副厅长王景就率省纪委监察厅首支督导组,前往震中;两天后,包括省纪委常委、监察厅副厅长贾瑞云带队的7个监督检查督导组,深入灾区各地。
灾区一线,各级纪检监察干部迅速战斗在各自岗位。从临时工作站到安置点,从医院到学校,最前方的阵地,最偏远的乡村,都活跃着他们忙碌的身影。
“真没想到纪委的同志,工作反应能这么快。”一名救灾干部在工作日志中,写下了这番文字。
《廉政瞭望》特别报道组紧急启动,地震当天即达雅安,晚上8时进抵芦山,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带去我们的关心,同时也记录下抢险救灾中那些鲜为人知的感动与辛勤。
现场
抗震救灾专题
郑建华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志愿者
“4·20”当晚,来自四川师范大学的邵年与他的同伴正在帮一户受灾群众搭帐篷。
“我俩被震醒下楼,听说震中在芦山,当即将摩托车发动。”二人在震后20分钟就已上路,行至雅安,见有车可搭,索性把摩托车弃在一家商店旁。
邵年说自己确实心急:“‘5·12’的时候就犹豫了,没去成,后来一直很遗憾。这次一定到灾区,力所能及做点事情。”
与他们一样,这天晚上,芦山县城就已满是操着八方口音的人,县迎宾大道的志愿者招募点前排起长龙,登记簿上写满了正反两面。
在芦山中学安置点里,很多师生也主动当起了志愿者。他们为受灾群众发放食物,确保每个人都领到后才轮着自己。常常到了最后,只能两个人合着一碗方便面吃。
第二天深夜,几卡车食物送到安置点。尚在露天的及帐篷中未眠的学生都闻讯赶来,几个男生“蹭蹭”爬上车顶卸货,女生则列好队,帮忙传递。
初步估计,这批食物可供所有人食用3天,而全部卸完,仅仅用了不到50分钟。
同“粥”共济
20日晚,芦山县中心医院外的路口,众人围在一起,中间袅袅炊烟,还有淡淡米香,这是周勇的粥摊。从地震当天中午起,周家人就搬来大米、豌豆,支起了灶火,架起了锅,免费给路人食用。
“一桶粥大概200斤,足够上百人吃,吃米粥有营养。”熬一桶差不多要1个钟头,周勇连续熬了7桶,满头是汗。此时已是凌晨2点,见路人多已睡去,他才招呼全家“收工”。
地震让周勇的屋子成了危房,一家人不知何处过夜,这些粮食原本够他们吃上好些日子,但家里人都很大气。“明天再熬几锅就没米了,没了就没了吧,特殊时期大家互相帮助,我们尽力就好。”周勇卷起湿透的T恤,抹着脸上的汗珠。
芦山中学食堂也是捐米捐锅,为安置点里的灾民熬粥。库存的米同样告急,明天怎么办?“明天再想办法。”食堂经理乐观地说。 理解
4月21日下午,396张简易折叠床送达芦山中学,但这对于1600多受灾群众来说,数量远远不够。一顶帐篷里两张床,而这顶帐篷里恰好住有两户人家,正因分配的问题起争执。
“他家把两张床都占了,我们没床睡。”一家人气冲冲地找到发放物资的干部投诉。
“现在床位不够,只能先保障老弱病残,他家有两个老人,请你们理解一下。”
没想到,这家人态度很快转变:“不好意思,我们不了解情况,不要了,我们自己想办法。”
而在位于老城的芦山初中安置点,城北社区的七旬老人竹培仁率领儿孙搬运物资,并把2000余人的安置点定时清扫干净。他的九旬嫂嫂头部负伤,只让前来的护士做了简单包扎,坚决不去医院,“那里都是重伤员,我们不给政府添麻烦。”他的侄孙竹权梁则带着兄弟几个白天协助社区干部发放物资,夜里带队巡逻,看到马路上有蛇出没,就赶走它;看到有孤寡老人露宿街头,就主动接到帐篷里,“大家都受了灾,一定要理解、团结,”两天未合眼的竹权梁揉了揉红肿的眼圈,告诉记者。
标语
地震当日奔赴灾区,记者就被壮观的抗灾标语所震撼。一路驰骋,救援车辆绵延不绝,纷纷挂起条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与灾区群众心连心”……社会车辆纷纷避让,许多司机摁起喇叭,加油示意。
第二天,记者往震源龙门乡进发,为了不堵塞交通,群众就在路边竖起标语,“缺水”“缺粮”,而武警部队也很快赶来,送上及时水和救命粮。
夜以继日地抢通道路,挖掘伤员,转移灾民,让救灾队员声音嘶哑,疲惫不堪。帐篷食品优先保障群众,救援力量和地方干部就倒在马路上和衣而眠;有交警连续指挥了两天交通,没能吃上一顿饭,见有记者在采访,便小心询问,“有吃的吗?”
“看到他们这么辛苦,大家都过意不去,我们把面包塞给他们,却都推辞。”在芦山老城区里,有当地人挥毫泼墨,在断壁残垣上书写下大标语:“解放军万岁”、“谢谢您”。
感恩
连续两天,记者都见到来自四川汶川的民兵、云南彝良的救护队,还有甘肃玉树的特勤部队。
玉树特勤队员一抵达芦山县城,就向当地干部打听哪里需要救援,“我们玉树人欠国家太多,无以为报。”
芦山中学安置点,一个大娘73岁,见到记者直拍手。
“发了水,牛奶,还有方便面,够了够了。现在这么困难,政府和社会还想着我们,真的太感谢了。昨天我还跟李总理握手了,这样的事情,我一辈子也想不到啊!”
正在说话间,远在成都的儿子给她打来电话,“妈,我在电视上看到你了。”听到儿子的声音,大娘热泪盈眶。
“火线上的纪委,除救灾外,还必须建立起纪检监察系统应有的监督,构建集高效救灾与严格监督于一体的工作局面。”
——芦山县委常委、纪委书记郑建华
4月20日中午,郑建华从雅安家中赶到了芦山。和下属们碰头后,他头一件事就是召开紧急会议,成立抗震救灾监督领导小组,并强调了“三最”——“最大可能抢救灾民,最大程度满足救灾物资发放,最大力度实施物资监管”。
工作第一,“为了赶回来,我们有的汽车还丢在路上,但已经没时间管了,回来到岗后,就立即投入工作”,一名芦山县纪检干部告诉记者。
芦山县纪检干部迅速分为4个组,分别负责信访举报投诉、监督救灾物资接收分配、参与受灾群众的安置、到乡镇收集灾情和参与应急抢险等工作。
“我们必须在第一时间严明工作纪律,拉响预警,”郑建华告诉记者,纪委通过短信方式,要求全县党员干部在关键时刻顾全大局、服从安排、严守纪律、坚守岗位,严禁贪污和挪用救灾款物。
在救灾指挥部,纪委设立了监督举报电话,24小时值守,并要求各乡镇纪委确立一名信访举报信息员,及时受理受灾群众的信访举报投诉和跟踪监督核查。
除了物资发放的监督外,宝兴的情况还有所不同——收购超市物资,收购粮食蔬菜也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宝兴县纪委常委、监察局副局长李志康告诉记者,4月23日前,进入宝兴的路还未抢通,救援队伍、物资都进不去,宝兴还是一座“孤岛”,“我们必须将生活物资收购起来,统一分配,保证秩序,等待救援到来”。
另外,宝兴县纪委副书记谭洪平带领3人组成的巡查小组,奔赴在各个帐篷间,询问群众有没有按时按量收到生活物资。“孤岛”时期,物资有限,群众情绪和物资发放的公平息息相关。不分昼夜的东奔西跑,同样的询问一遍又一遍,4个巡查干部都已经喉咙红肿、嗓音沙哑。
“轻伤不下火线”,芦山县纪委党风室的工作人员骆宇峰告诉记者。地震后被垮塌的房屋砖块砸伤了他的颈部和胸部,当记者在县民政局的物资发放点找到他时,他单薄的身影仍在人群里忙碌。“白天做好监督,晚上汇总情况,分析并解决问题,一点小伤,管它的时间还真没有!”他后颈暴露在外的一块皮肤被晒得黝黑。
目前雅安市纪检干部有8人受伤,有1名家属在地震中死亡,6县2区的纪委监察局大楼不同程度受损;纪检干部的房屋也不同程度受损,大部分不能居住。
乡镇纪委的“公平力”
“乡镇纪委的规范化建设,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发挥了独特的监督作用和维稳作用。”
——宝兴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伍雅鸿
“纪委同志,我们小步坪村民有两百多人,两天了都没收到帐篷,自己搭的帐篷给雨水淋湿透了,没法住,旁边几个村政府都发了帐篷,没人管我们啊!”
4月23日一大早,宝兴县纪委的投诉点上,县纪委常委杨明星就被10个农民围住了。杨明星问清缘由后,立即找来了小步坪所在的穆坪镇专职纪委副书记杨明申来到现场。
杨明申问清情况后,发现村民是怕物资被干部先行占用,故而产生了担心。杨明申拿出了穆坪镇的物资发放公示单,对村民说,“目前外面支援的帐篷只到了少量一点,我们只能按照谁严重,谁先领取的原则,物资给了谁,这都是公示了的,请你们放心,等后续物资一到,立刻发放。”
10个村民仔细研究后,看得出来,感到满意。离开时,表示一定克服困难,对政府安排放心。
杨明星告诉记者,各地的救援物资大量到达乡镇后,乡镇纪委要立即登记造册,按照“谁领取谁签字”的原则,核实好每一笔物资的真实来源和出处。
而杨明申手中的发放物资公示单,只是其中一环。据他介绍,“孤岛”时期,外界救援物资空投到宝兴县消防大队,收到后,纪委先监管、公示,然后由乡镇来领取,再由乡镇纪委再监管、再公示。
大批救援物资迟迟未到时,群众的情绪波动性与脆弱性逐渐增大。杨明申回忆起当时的压力,“一瓶矿泉水都可能引发群体情绪”。作为监管者,必须每一步都小心翼翼,而更为重要的是,乡镇纪委的角色在安抚工作中也收到了奇效。
杨明申除了在镇政府监督物资发放外,还必须每天跑遍各个村头,安抚受灾家庭。他的包里,少不了有县纪委领导和自己签名的发放明细单以及公示单。
“我们每一步都要保证纪委的触角到位,让物资发放公正明细,谨防物资冒领冒用,重复领取。”杨明申告诉记者,“关键时刻,什么是金子?就是救援物资,必须物尽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