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品德》是一门以生活、社会为中心,以儿童的生活、社会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所谓生本教育就是指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体系,它是针对旧的“以教师为本”的教育体系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它彻底打破了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保持儿童天性的新颖课堂模式。这种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更适合我们现代教育的需要,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更适合低年级儿童的教育。
如何让我们的思品课堂走向生本,远离无效,真正构建有效的、精彩的课堂呢?
一、引导有效体验
《思想品德》这门课程以它广博的胸怀海纳百川,它包括社会生活、地理、历史、道德、法律、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与公民素质养成相关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正是由于它的包罗万象,一些领域的内容受到时空的制约,学生不能很好地进入有效的生活情境去体验、感悟。因此,教师在教学资源的处理上就要灵活多变,丰富课程资源,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进行有效的体验和感悟。
如在执教《爸爸妈妈的爱》一课时,老师在让学生感受爸爸妈妈的爱这一环节中,不是空洞地说教“你的爸爸妈妈有多爱你”,而是采用“书信”的方式,让学生切身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在课前,教师就让学生的爸爸妈妈写好了一封信给孩子,然后在上课前把这封信放到每个孩子的课桌上。课堂上,教师先让孩子们尽情说着爸爸妈妈对自己的不理解,最后再让学生拆开信封读读爸爸妈妈的来信。许多学生读着读着竟然潸然泪下,有的甚至放声痛哭。一位孩子在起立朗读自己的爸爸妈妈的来信时竟泣不成声,全场听课教师都为之动容。之后,教师又组织学生给爸爸妈妈回信,在《烛光里的妈妈》的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的内心澎湃,笔尖在不断移动,情感在不断升华。
教师并没有过多地为学生的父母“辩解”他们对自己子女的那份深深的爱,而是让学生充分发泄自己内心对爸爸妈妈的不理解,为后面的那封信作铺垫,学生越是表现出对父母的爱的不理解,就越能与后面的“恍然大悟”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深刻体会到爸爸妈妈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那份沉甸甸的爱。学生在体会了父母的这份情、这份爱之后,内心会漾起层层涟漪,这时乘胜追击,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宣泄出来,也用“书信”的方式回应父母,那么无须教师多言,学生自然能把心中的体悟洋洋洒洒写于纸上,德育就在悄然中浸润孩子的心。品德生本教育始终追寻的正是这种无痕的教育,有效的体验。
二、组织有效活动
生本理念强调学生是教育的终端,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内化,知识的获得最终是依靠学生。而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所以要把教学的时空还给学生,让学生尽情地玩,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
如在执教《台湾》一课时,教师意识到台湾与大陆有许多不同之处,如果单凭课堂上教师的讲解,整堂课就会变得空洞、毫无生气,所以他就把这个“皮球”踢给了学生。教师课前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手段,去了解关于台湾的天气、动物、盛产的水果等,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学生先在小组内作为小导游介绍,然后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在课堂中教师还不失时机地拿出台湾的各种水果让学生品尝,不仅能从视觉上了解台湾的水果,还能真真切切地从味觉上来感受。一堂课下来,学生通过自己搜集、整理、交流关于台湾的资料,了解到台湾的气候、生长的植物、水果等都是和它所在的地理位置息息相关的,而这些知识教师并未直白地告知。
这堂课中,教师完全成为了课堂的组织者,而学生成为了真正的学习主体。无须教师太多的言语,台湾便印在每位学生的心中。课堂也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由原先的“师本”变为现在的“生本”,几乎每位学生都有了发言和交流的机会。因为有了课前充分的准备、深入的了解,所以在课堂活动中他们尽情地展示自己的风采,就连平时不愿意多说话的学生都津津乐道,他们在活动中各有收获与体验,他们不仅学得轻松愉快,更学得主动创新,这比教师单方面的讲解,纯粹精美的课件更加行之有效。可见,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学资源。
总之,一堂精彩的思想品德课就在于教师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是否以“学生为本”,是否充分尊重学生,是否让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有所体验、感悟,还要宽容学生探究中的失败,捕捉学生探究中的灵感,真正引导他们在探究中有所察,有所得,让“生本”成为课堂中一面精彩的旗帜。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市经贸小学)
如何让我们的思品课堂走向生本,远离无效,真正构建有效的、精彩的课堂呢?
一、引导有效体验
《思想品德》这门课程以它广博的胸怀海纳百川,它包括社会生活、地理、历史、道德、法律、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与公民素质养成相关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正是由于它的包罗万象,一些领域的内容受到时空的制约,学生不能很好地进入有效的生活情境去体验、感悟。因此,教师在教学资源的处理上就要灵活多变,丰富课程资源,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进行有效的体验和感悟。
如在执教《爸爸妈妈的爱》一课时,老师在让学生感受爸爸妈妈的爱这一环节中,不是空洞地说教“你的爸爸妈妈有多爱你”,而是采用“书信”的方式,让学生切身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在课前,教师就让学生的爸爸妈妈写好了一封信给孩子,然后在上课前把这封信放到每个孩子的课桌上。课堂上,教师先让孩子们尽情说着爸爸妈妈对自己的不理解,最后再让学生拆开信封读读爸爸妈妈的来信。许多学生读着读着竟然潸然泪下,有的甚至放声痛哭。一位孩子在起立朗读自己的爸爸妈妈的来信时竟泣不成声,全场听课教师都为之动容。之后,教师又组织学生给爸爸妈妈回信,在《烛光里的妈妈》的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的内心澎湃,笔尖在不断移动,情感在不断升华。
教师并没有过多地为学生的父母“辩解”他们对自己子女的那份深深的爱,而是让学生充分发泄自己内心对爸爸妈妈的不理解,为后面的那封信作铺垫,学生越是表现出对父母的爱的不理解,就越能与后面的“恍然大悟”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深刻体会到爸爸妈妈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那份沉甸甸的爱。学生在体会了父母的这份情、这份爱之后,内心会漾起层层涟漪,这时乘胜追击,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宣泄出来,也用“书信”的方式回应父母,那么无须教师多言,学生自然能把心中的体悟洋洋洒洒写于纸上,德育就在悄然中浸润孩子的心。品德生本教育始终追寻的正是这种无痕的教育,有效的体验。
二、组织有效活动
生本理念强调学生是教育的终端,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内化,知识的获得最终是依靠学生。而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所以要把教学的时空还给学生,让学生尽情地玩,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
如在执教《台湾》一课时,教师意识到台湾与大陆有许多不同之处,如果单凭课堂上教师的讲解,整堂课就会变得空洞、毫无生气,所以他就把这个“皮球”踢给了学生。教师课前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手段,去了解关于台湾的天气、动物、盛产的水果等,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学生先在小组内作为小导游介绍,然后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在课堂中教师还不失时机地拿出台湾的各种水果让学生品尝,不仅能从视觉上了解台湾的水果,还能真真切切地从味觉上来感受。一堂课下来,学生通过自己搜集、整理、交流关于台湾的资料,了解到台湾的气候、生长的植物、水果等都是和它所在的地理位置息息相关的,而这些知识教师并未直白地告知。
这堂课中,教师完全成为了课堂的组织者,而学生成为了真正的学习主体。无须教师太多的言语,台湾便印在每位学生的心中。课堂也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由原先的“师本”变为现在的“生本”,几乎每位学生都有了发言和交流的机会。因为有了课前充分的准备、深入的了解,所以在课堂活动中他们尽情地展示自己的风采,就连平时不愿意多说话的学生都津津乐道,他们在活动中各有收获与体验,他们不仅学得轻松愉快,更学得主动创新,这比教师单方面的讲解,纯粹精美的课件更加行之有效。可见,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学资源。
总之,一堂精彩的思想品德课就在于教师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是否以“学生为本”,是否充分尊重学生,是否让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有所体验、感悟,还要宽容学生探究中的失败,捕捉学生探究中的灵感,真正引导他们在探究中有所察,有所得,让“生本”成为课堂中一面精彩的旗帜。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市经贸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