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创设生活化情境,提高教学实效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培养数学意识。数学课教学更生动、更有效。
【关键词】数学 生活化 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通过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能让学生深刻体会自己身边有数学,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老师善于利用。”知识本身产生于现实生活,因此,教学时,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打破教材的狭隘框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兴趣的故事、实例等入手,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信息资料进行充实、重组和处理教材,提出真实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样,不仅使原来十分枯燥的数学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学生感兴趣,而且使学生真切体会到知识就在自己身边,知识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这就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
一、捕捉“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数学的学习是枯燥的。特别是学习计算,学生的情绪更低。为此结合教材特点,学生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掌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例如,教学“乘法口算”时,教学前,对校门外的小商家进行调查,并选择合适的数据在教学中使用。上课时,老师问:“你们喜欢吃哪家的早饭?吃什么?”上数学课,讨论早饭的问题,学生兴趣很高,纷纷发言,有的说:“我喜欢吃李家的麻酱烧饼。”老师出示调查数据:“昨天早上,他家卖了54个,4元一个,你能算出他家收入多少钱吗?”学生不但列出算式,计算出得数,还给大家讲出他是怎样算的。就这样,学生在说笑、讨论、争论、商量中,不但学会了乘法口算,还对各家经营进行了评价,并提出有些食品怎样改进会更受欢迎等,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在小摊上吃饭虽然快、省事,但不卫生。学生商量說:“如果他们小商家联合盖间大房子,都在大房子里做饭,我们在大房子里吃饭就好了”。这是他们今天的想法,也许明天在他们那里会变为现实。
二、回归“生活天地”,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任何功课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即孩子自己会学,学了会用,会解决实际问题,光纸上谈兵是没有用的。数学教学如能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演练,会有利于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生活真快乐,数学真有趣。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是整合各类信息而综合显现的。我们可以将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境的实践活动中去解决数学问题。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可以模拟超市购物,让学生在活动中“买卖东西”,识别商品,看标价,付钱,找钱等活动,初步学会识别假币,懂得要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道理,从而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又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去模拟同时相向、同时同地反向、相遇、同地同向、追上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对相遇问题中常见的专用术语有了清晰的认识后,理解和掌握算理,解法也就水到渠成了。这种模拟生活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到数学的优越性,体会到数学与社会的关系,懂得了数学的真正价值,提高他们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设置“生活背景”,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要是演示给我,我会记住;要是自己亲身参与的,终身难忘”。“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兴趣化、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背景,并采用多功能教学法,多媒体模拟或再现生活场景,营造氛围,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体验。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辩一辩,演一演,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种器官,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一年级第二册数学“统计”一课,本来“统计”知识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讲是很抽象的,但教师从小学生生活经验入手,首先让学生统计各种熟悉的几何图形的个数,要求一个同学拿图片,一个同学作纪录,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下各种图形的个数。课中让学生分四组统计文具盒里各种文具的个数,统计收集来的一个月的天气情况,每一项统计活动学生都积极地投入,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统计任务。在活动中不仅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受到了统计思想的熏陶。经过小组汇报交流,对数据的整理与归类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强化。整个统计过程学生好像置身于亲切的游戏环境中,学得轻松愉快。这种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学生非常喜欢,效果好。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后,让学生充当某些角色,如营业员,装潢工人,车间工人,调度员等。学习组合图形面积计算后,让学生作为土地管理人员,去安排各农家宅院的用地面积。在这样一个以参与者身份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兴趣,又培养了实际计算、测量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在体验活用知识的快乐中,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得到了巩固。教师只有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将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意识的运用数学知识。
构建生活化的课堂,使“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里能敞开胸襟,把生活拥入自己的怀抱,去想象、去体验,从而使数学课教学更生动、更有效。
【关键词】数学 生活化 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通过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能让学生深刻体会自己身边有数学,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老师善于利用。”知识本身产生于现实生活,因此,教学时,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打破教材的狭隘框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兴趣的故事、实例等入手,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信息资料进行充实、重组和处理教材,提出真实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样,不仅使原来十分枯燥的数学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学生感兴趣,而且使学生真切体会到知识就在自己身边,知识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这就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
一、捕捉“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数学的学习是枯燥的。特别是学习计算,学生的情绪更低。为此结合教材特点,学生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掌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例如,教学“乘法口算”时,教学前,对校门外的小商家进行调查,并选择合适的数据在教学中使用。上课时,老师问:“你们喜欢吃哪家的早饭?吃什么?”上数学课,讨论早饭的问题,学生兴趣很高,纷纷发言,有的说:“我喜欢吃李家的麻酱烧饼。”老师出示调查数据:“昨天早上,他家卖了54个,4元一个,你能算出他家收入多少钱吗?”学生不但列出算式,计算出得数,还给大家讲出他是怎样算的。就这样,学生在说笑、讨论、争论、商量中,不但学会了乘法口算,还对各家经营进行了评价,并提出有些食品怎样改进会更受欢迎等,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在小摊上吃饭虽然快、省事,但不卫生。学生商量說:“如果他们小商家联合盖间大房子,都在大房子里做饭,我们在大房子里吃饭就好了”。这是他们今天的想法,也许明天在他们那里会变为现实。
二、回归“生活天地”,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任何功课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即孩子自己会学,学了会用,会解决实际问题,光纸上谈兵是没有用的。数学教学如能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演练,会有利于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生活真快乐,数学真有趣。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是整合各类信息而综合显现的。我们可以将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境的实践活动中去解决数学问题。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可以模拟超市购物,让学生在活动中“买卖东西”,识别商品,看标价,付钱,找钱等活动,初步学会识别假币,懂得要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道理,从而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又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去模拟同时相向、同时同地反向、相遇、同地同向、追上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对相遇问题中常见的专用术语有了清晰的认识后,理解和掌握算理,解法也就水到渠成了。这种模拟生活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到数学的优越性,体会到数学与社会的关系,懂得了数学的真正价值,提高他们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设置“生活背景”,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要是演示给我,我会记住;要是自己亲身参与的,终身难忘”。“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兴趣化、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背景,并采用多功能教学法,多媒体模拟或再现生活场景,营造氛围,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体验。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辩一辩,演一演,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种器官,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一年级第二册数学“统计”一课,本来“统计”知识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讲是很抽象的,但教师从小学生生活经验入手,首先让学生统计各种熟悉的几何图形的个数,要求一个同学拿图片,一个同学作纪录,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下各种图形的个数。课中让学生分四组统计文具盒里各种文具的个数,统计收集来的一个月的天气情况,每一项统计活动学生都积极地投入,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统计任务。在活动中不仅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受到了统计思想的熏陶。经过小组汇报交流,对数据的整理与归类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强化。整个统计过程学生好像置身于亲切的游戏环境中,学得轻松愉快。这种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学生非常喜欢,效果好。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后,让学生充当某些角色,如营业员,装潢工人,车间工人,调度员等。学习组合图形面积计算后,让学生作为土地管理人员,去安排各农家宅院的用地面积。在这样一个以参与者身份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兴趣,又培养了实际计算、测量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在体验活用知识的快乐中,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得到了巩固。教师只有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将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意识的运用数学知识。
构建生活化的课堂,使“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里能敞开胸襟,把生活拥入自己的怀抱,去想象、去体验,从而使数学课教学更生动、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