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开古典诗歌的香茗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ongno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诗歌贵在有一种形象思维,特别是唐人更加注重形象思维,而孤立于诗外的一个形象,则无法表达出感情,诗歌通过想象,可以将若干形象整合,然后给予相应的感情寄托,可以给读者更多的理解和意想,就像是一杯名茶,经过沸水泡开后香气四溢。那么,如何带领学生泡开古典诗歌这一香茗呢?
  一、审茶——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审茶是指泡茶前要先审看茶叶,内行人一眼就能分出绿茶、红茶、花茶、青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等不同的种类来。更讲究的还可以分出“明前”“ 雨前”“龙井”“雀舌”等。什么茶用多高温度的水,沏、冲、泡、煮方法各不相同。而品诗在读诗之前应该先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不同年代不同人物的一笑一吟中,所表现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思各不相同。因此,品味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去了解一下诗人写诗时的背景。不同时代,不同遭遇都能令诗歌这杯香茗带上不同的味道。因此,泡开古典诗歌香茗的第一道程序了解写作背景。只有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才能品味出诗歌言而未言之语。如唐代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漳》:“独怜幽草涧,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首诗的第一个形象就是“幽草”,很多学生在读诗的时候并没有在意,只知道“幽草”,不就是涧边幽僻生长的草丛么?但我们可以先开水温杯——联想一下,诗人在塑造诗歌的形象,它实际的寄托情感是什么?“独怜”,怜,就是需要人爱。诗人为什么会出现独爱“幽草”的情绪呢?“上有黄鹂深树鸣”,黄鹂的羽毛非常地漂亮,鸣叫的时候是非常地悦耳。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我们可以了解到诗人正处于社会的底层,被人所忽视和践踏,因此与幽草可谓是同病相怜,因此情有独钟。
  二、观茶——读懂诗歌的词句
  观茶是看茶叶的形与色。茶叶一经冲泡后,形状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几乎会恢复茶叶原来的自然状态,特别是一些名茶,嫩度高,芽叶成朵,在茶水中亭亭玉立,婀娜多姿;有的则是芽头肥壮,芽叶在茶水中上下沉浮,犹如旗枪林立。茶汤此时也会随着茶叶的运动而徐徐展色,逐渐由浅入深,由于茶的种类不同而形成绿色、黄色、红色……此时此刻观茶形赏茶色甚为赏心悦目。诗歌亦如此。首先是要读懂诗歌的每一字词和每一句话,如上文的《滁州西漳》里面的“怜”是什么意思,理解他想说什么,注意诗歌的诗序、题目、注释和标点,甚至作者性别。
  然后找出他的意象。诗歌很重要的就是意象,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找到并理解诗歌中的重要形象从而整合诗歌意象。如《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杨柳依依”的“杨柳”,“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因此,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就融合在一起。再如李白《静夜思》中的明月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婵娟”就是思乡的代名词。当然,有时候会遇到一些不明了的意象的时候,那么就需要根椐有关意象的推断,引导学生充分联想和想象,在思维里更好的还原诗歌的情境,再根椐相关的推断,把一些含蓄的诗歌慢慢地“泡开”,然后把诗歌转换成“散文和故事或者是诗人的日记”等,就好像茶叶经冲泡后,形状发生的变化。
  三、品茶——深情的朗读,加深理解古典诗歌
  品茶既要品汤味还要嗅茶香。嗅茶香先是干嗅,即嗅未经冲泡的干茶叶。茶香可分为甜香、焦香、清香等,茶叶一经冲泡之后,其香味便会随之从水中散溢出来,此时便可以闻香了。品诗最佳的途径就是朗读。正如茶香有多种,朗读诗歌时也是千人千式,但要想闻香,就一定要深情,边读边展开想象。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深情朗读诗歌从而去感受作品的美妙,获得感性和理性的体验,并与作品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初读、细读、品读字句……就好像品茶先用舌尖舔,感受香茗的甜润的味道后再喝一口,细细品茶的滋味;还可以喝完第一口茶后,边回味,边闻茶杯留下的余香。
  其实诗歌的创作,就是诗人的主观的情志关照下,需要通过想象和联想所完成的。古代的语言环境下以及古典诗歌的相关章法,诗人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更加凝练的文字写成是诗歌的华美乐章,它就像是鲜活的茶树上的叶子。精加工成精品茶叶,现代只需要通过认真地阅读和深情朗读,干瘦的叶子就会被泡开,然后给予复原,这样诗歌就会飘荡出香味出来。在阅读诗歌的时候,一定要用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能力,然后借此复合诗人当时的情景和想法,从而体会诗的内容,形成对诗的形象、感情以及语言方面的正确的把握,这样就可以准确地鉴赏诗歌。
  责任编辑 黄日暖
其他文献
一、说课的含义  所谓“说课”,就是让对教材的某内容有准备的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教学理论,对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全面的设计与阐述,不仅要层次清晰地说明这节课怎样教,而且要精要地揭示这节课为什么要这样教,然后由同行评说,提出改进意见,再由授课教师修改,完善其教学设计的教研形式。说课的优点在于把个人研究与集体研讨融为一体,既能集众人的智慧,又能扬个人的风格,作为学校
一、“品德与社会”课:是更名还是重构?  不少教师习惯把“品德与社会课”叫做“思品课”,而且从10年的课改实验来看,也没有完全能够扭转将“品德与社会”课当作“思品”课来教的局面。  新课改后在小学不再设置“思想品德课”,而是把它移至初中。最直观地看,是去掉了“思想”二字;再引申说,是“降低”了小学德育课程的难度,这是强调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的必要举措;从课程的角度说,是增强了学校德育课程的教育功能
在我国,会展业仍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产业现状喜忧参半,对会展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只处于初级阶段.作为一门新兴专业,要在会展管理行业和学科理论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培养出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充分体现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我近年深入一线阅读教学课堂,发现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教师抛出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学感悟,当学生感悟不到位、不深刻时,教师却轻描淡写一带而过或索性将预设的答案和盘托出,继续走自己设计好的流程,甚至不敢引导,生怕被戴上牵得过紧的恶名。这种现象与新课程提出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进入新一轮的课改,我们更要明白要打
规则让孩子成为受欢迎的社会人  规则,让人拥有理智,让人拒绝诱惑。家长要让孩子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如果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不当需求,必定损害孩子的规则意识。    故事分享:孩子上网    我不禁止孩子上网,因为在信息时代,禁止孩子接触网络完全是不现实的。但网络世界的确隐藏着许多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问题。孩子要上网,规则是前提。  孩子俩读小学时,我开始允许他们上网,不过,我与他们商量,定下三
我国是一个拥有众多华侨、归侨和侨眷的国家。由于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对这个群体权益保护和规范侨务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往我国主要是通过政策来调整侨民的权利、义务关系
〓〓抽象的、高密度的数学学习活动,会让学生产生枯燥的情感体验,从而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喜欢数学,轻松快乐地学习数学一直以来是小学数学老师追求的目标。怎样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巧设悬念,诱发思考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抓住时机,巧妙地设置适当的悬念,创设思维情景,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望,从而诱发学生
期刊
我校是市教育局直属的公办美术特色高中,学生全部为美术生,属广州市F组生源,近两年我校的高考英语听说考试平均分分别为7.4分及8.1分,与广州市平均分有相当的差距。为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我校从2010年进行了教学改革,相继实施“小班化教学”与“分层教学”。  高一人教版必修3第三单元“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是一篇短剧,我做了一次在小班化分层教学环境下进行英语听说教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从课程目标的维度来解读这一论述,显然,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价值追求是双线的、综合的,它不仅在于儿童良好的品德养成,更在于学生不断递进的社会性发展。那么,如何在品德与社会的日常教学中引领学生放眼社会,科学有效地促进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呢?    一、全角视野,确定社会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