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教育革命”的反思

来源 :全国新书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ling10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革命小将”斗争自己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老师,砸烂“修正主义染缸”的学校,工宣队对大学实行“上管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今天的年轻人看来已显陌生的话语,依然会刺痛经历过那一时代的人的心。
  然而,中国的教育史应该是一部完整的历史,即使如“文革”中的“教育革命”那样一段叫人不忍回顾的历史,也应像费正清、苏渭昌等学者潜心钻研一样作一些描述与记录、反思与总结。此类书中最系统的莫过于周全华所著的《“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了。该书围绕着“教育革命”的缘起、经过、终结与教育的拨乱反正,对“教育革命”作了批判性反思,并对其进行了理论思考,填补了对“文革”时期中国教育进行系统研究的空白。
  首先,论著对“教育革命”兴起的原因既从宏观方面更从微观方面作了较为深刻的描述与分析。以“教育革命”为核心内容的“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毛泽东个人负有重大责任。他自觉不自觉地把“教育革命”作为了政治斗争的一种手段,把青少年对领袖的狂热崇拜当做了工具。在教育和文艺两个领域内找出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越多,批得越臭,主管这两个领域的“领导干部就越无法自辩,终被整倒”。在这里,作者实际上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如何看待意识形态领域中包括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领袖人物如何在和平时期发挥积极作用这样一个命题。
  其次,通过对“文革”前及其过程中的大量详实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分析,作者概括了“教育革命”的内涵:在教育领域打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建立“无产阶级全面专政”;用军事共产主义模式的“大学校”,来改造现代正规教育并进而改造现代社会;削弱文化教育以阻断新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产生,培养亦工亦农亦军亦文、能够批判资产阶级敢于“反潮流”的新人,以教育作缩小、消灭社会分工和三大差别的工具。“教育革命”认识论上的错误理论前提导致了实践的亦步亦趋。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知识分子”阶级成分的错误定性成了“教育革命”爆发的导火索。最终既破坏了现代教育制度,也把教育的功能倒退到仅“培养与工农兵画等号的劳动者”,把教育当做了政治斗争的工具,与教育以人为终极目的的宗旨背道而驰。
  最后,作者对“教育革命”的若干理论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思考。他认为突出教育为政治服务、突出生产劳动教育、贬低知识分子和知识是“教育革命”的三个特点,其思想源自于:恪守过去的农村军事共产主义条件下的不正规教育经验,把现代正规教育视做“资产阶级的”;追求“公正”的超阶段的文化平均主义,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视做“修正主义的”;以狭隘经验主义、实用主义看待理论、文化科学知识,以致滑向蒙昧主义。这是作者对“教育革命”的理论概括与创见,也是该书浓墨重彩的一章。
其他文献
出版业仍需国家保护政策    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版业及重点出版项目仍需实施特殊的保护政策。尤其是我国许多专业出版社,一直按国家分工制订出版计划,转型后企业资金积累严重不足,人员素质与结构短期内也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如果没有国家的保护性政策支持,许多文化成果将会被搁置。一个出版社一年出版数十种或数百种图书,如果能发掘一两种甚至三四种畅销书就算成功了。大多数图书利润通常很低,有些品位高、学术价
期刊
犹如一个赤裸着脊梁的船夫,在烈日的灼烤下,背着沉重的纤绳,一步一步向前,拖动身后的大船。凯尔泰斯·伊姆莱,这位从奥斯维辛集中营劫后余生的作家,之所以把自己比作一个“船夫”,正是出于对自身命运的深刻洞察。在他看来,“苦行的唯一方式,并不只是那么一种虔诚,即其中没有丝毫自谀的痕迹,而完全充斥着对抗我的东西。”成为一个俯首向着大地与河流的“船夫”,通过日复一日的劳作,推动“人类的文明”这条大船,这显然需
期刊
“张曼玉”这样的名字像极了那个年代的女明星,比如“青霞”“艳芳”等等,透着惊红骇绿的味道,媚俗里有一种旧时的风情氤氲。打开电影频道,银幕上闪闪流动的是穿了旗袍的碎影:右边的阮玲玉,左边的张曼玉,却分明是一个灵魂——原来是介绍张曼玉的节目,正好手边一本正热闹喧嚣着的书《张曼玉画传》——正史也好,断想也罢,我们可以看纷繁流光苍茫影像在一个花样女人的岁月怎样飞舞蝶转。   人们大抵觉得张曼玉是个幸运的女
期刊
提起日本著名影星高仓健大家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在他辉煌的人生背后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爱情秘密。本书的作者林真理子带着她的《田纳西华尔兹》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生活中明星对于生活,对爱情的种种。本书的确是一部“惊情之作”,整部小说都以淡淡的忧伤为基调,让人从书中人物阿幸的不幸遭遇中,把这段12年的婚姻完整地阐述出来。林真理子是日本的畅销作家,她带动了日本的时尚风格,在日本的许多杂志中都有自己的专栏,在日本早
期刊
据说,北京大学哲学系前主任朱德生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的北大课堂上曾经说过大意如下的一段话:如果哪位哲学老师能用几句话清清楚楚、毫无疑义地告诉你哲学是什么,那他一定不是一位好老师和哲学家。对于朱先生的这段话,当时受课的学生大多颇感惊愕和振奋:这不是对那时中国哲学现状的大胆而强烈的批判和抗议么?因为当时的各种哲学原理教材中几乎只有一种像法律条文一样的、学生人人都必须不加思考牢记于心的哲学定义。惊愕之
期刊
军事哲学,常常给人以“曲高和寡”之感,究其原委,或因构成其体系的诸多原理、原则的高度抽象性使不少人望而却步,或因揭示军事运动的本质与规律的艰巨性使人望而生畏,抑或因运用其研究成果解决现实重大军事问题者寥寥无几。但也有为数不多的探索者,即便在哲学的“贫困期”,也没有停止探索,矢志让这一科学思想成为提高指战员素质、指导军事斗争实践的思想武器。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梁必骎,就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最近,国
期刊
信念是生命的守护神    “人一旦丧失信念,就像一头疯狂的野兽,不是掉进深谷自取灭亡,就是被猎人开枪打死。这也是我想奉劝现在还在位的官员们的话。”  “……时辰已到!斩!”监刑官一声令下。  刽子手抡刀向贪官的脖子砍去。  “砰——”人头迅疾落地,发出沉闷的声音。  但这还没完。  有人过来,用绳子把落地的人头捆好,挂在高高的杆子上。这叫枭首示众。  余下的身体呢?  被人拉进县衙附近的一座厅堂—
期刊
2002年11月6日,由大学生自己创作和他们用实际行动书写的《大学生情系“三个代表”》一书正式问世,并在西北工业大学举行了首发仪式。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政治觉悟、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为各行各业输送什么样的人这一办学方向问题。西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航空、航天、航海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素有重视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
期刊
时代发展到今天,人类的进步与成功,社会的文明与发展,无不与传媒的发展密切相关,可有关大众传媒的研究专著却少而又少,走遍大小新华书店,很少见到系统介绍传播学知识、可以反复阅读、研究的大众传播学的学术专著。所以,最近在图书市场上看到陈燕等撰著的《传播学研究方法》,就显得格外高兴。《传播学研究方法》是“新世纪科技传播”丛书的一种,是一本专家写给广大传媒从业人员的学术专著。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飞速发展的
期刊
交涉  一般的人到现在,还是用“唯唯诺诺、马马虎虎主义”来处理与他人的交谈,极力回避与对方产生任何意见上的分歧,这显然与竞争社会的本质不符。本书所指的交涉,就是一开始双方互探虚实或虚张声势,以至最后真心地相互谈判,协调彼此想法或做法的一种方式。为此,作者提出了提升员工交涉能力的73个关键问题,如作者所言,这正是公司任何一个员工,并且包括老板,对一件难办的事情最终完美解决的共同需要。  王中玉著
期刊